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_第1页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_第2页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_第3页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_第4页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1课时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1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

2、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2.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

3、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律诗。3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4.诵读

4、断句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诗歌赏析原文 翻译 鉴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

5、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广阔的胸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

6、”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6.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7、思维导图二、预习设计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渡远( ) 荆门( ) 仍怜( )2.文学常识填空李白,字_,号_,_代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诗人。被称为“_”,与_并称为“李杜”。代表诗作_等。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月 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仍 怜 故 乡 水,万 里 送 行 舟。4.结合

7、解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来从楚国游( ) 江入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 )( )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三、赏析诗歌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4.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思考: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联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5.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

8、度有何不同?6.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四、板书设计五、课堂检测1.根据理解默写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2.阅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

9、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

10、的气势。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

11、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勢。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6)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颈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

12、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的思乡之情。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2.预习钱塘湖春行一诗。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教师卷)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1课时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1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

1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2.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

14、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律诗。3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15、4.诵读断句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诗歌赏析原文 翻译 鉴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

16、,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广阔的胸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17、“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6.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7、思维导图二、预习设计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渡远( ) 荆门( ) 仍怜( ) d jn lin 2.文学常识填空李白,字_,号_,_代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诗人。被称为“_”,与_并称为“李杜”。代表诗作_等。太白 青莲居士 唐 浪漫主义 诗仙 杜甫 静夜思 行路难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月

18、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仍 怜 故 乡 水,万 里 送 行 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结合解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来从楚国游( ) 江入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 )( )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从:往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仍:依然 怜:怜爱,喜爱。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三、赏析诗歌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

19、“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4.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思考: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联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5.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6.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1.首联叙事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2.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

20、江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3.“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将静景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喜悦、昂扬的激情。4. 这两句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副是水中映月图。明月倒映在水中,如同天上飞来一面明镜,这是夜间风景;第二幅是江上云霞图,江上云霞多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梦幻,这是黄昏的风景。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5. 本句用了比

21、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6.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抒发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四、板书设计五、课堂检测1.根据理解默写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

22、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阅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B首联写诗人从蜀

23、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