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_第1页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_第2页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_第3页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_第4页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标准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心与深思。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

2、而重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假如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成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承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

3、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才能缺乏;抱负水准进步,受挫才能、忍受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才能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承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如今孩子承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

4、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开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假如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合适学生的需求,那么教育效果当会更好。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答应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社会

5、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群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安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听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假如将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假如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师大附中校

6、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假如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

7、、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华,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学校、家长都渴请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就伦理方面来看,如今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如今“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

8、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假如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假如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确实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

9、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平衡开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开展自我才能。不管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出色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

10、义务去引导学生改正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方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那么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可以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

11、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场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冲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承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心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

12、且毫无成就感。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粗浅,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假设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那么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终究什么时候群众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如今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

13、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确实令人心忧。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如今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进步,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进步,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开展,如今那么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

14、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如今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才能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开展与所学亲密相关;如今的学生那么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

15、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如今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顿学习。在学生方面,假如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假如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承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让步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

16、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分女学惹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让步,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标准,双方在游戏规那么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标准,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学校那么要主动教诲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

17、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去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安康。天真得意,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缺乏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局部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那么,致使外界对优良老师的事迹一无所知!随着都市化的开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

18、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局部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历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事缓那么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到达我们的要求。教诲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时机。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

19、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那么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

20、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假设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历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生疏了。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假如为人父母不主动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假如不主动向老师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

21、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效劳的意愿。小孩非常希望别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假如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思念的老师,通常都是可以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梦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装备一位辅导人员。假如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群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假设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宏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那么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那么是构成社会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