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第六版)整本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课件全书教学教程最全教学课件(最新)_第1页
环境法(第六版)整本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课件全书教学教程最全教学课件(最新)_第2页
环境法(第六版)整本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课件全书教学教程最全教学课件(最新)_第3页
环境法(第六版)整本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课件全书教学教程最全教学课件(最新)_第4页
环境法(第六版)整本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课件全书教学教程最全教学课件(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录第一编 环境法学总论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环境法概述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第四章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第五章 环境法律责任第二编 环境污染防治法第六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第七章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八章 水污染防治法第九章 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十章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一章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二章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法第三编 生态环境保护法第十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法概述第十四章 生物资源保护法第十五章 非生物资源保护法第十六章 生态空间保护法第四编 国际环境法基础第十七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第十八章 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与国际组织第十九章 国际环境责任和国际环境法的实施第二十章 WTO 与环境保护第二十

2、一章 气候变化第一章 绪论本章学习目的:对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问题有所了解, 为学习和研究环境法学奠定基础本章学习重点:理解不同学科意义上环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解决,人类不同的环境观, 环境保护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01环境02环境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指环绕着中心存在物的存在的总和, 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 条件和状况。 根据中心事物,可对环境进行分类:自然环境 vs 人工环境生活环境 vs 生态环境农业环境、 工业环境、 交通环境、 生产环境、 生活环境、 旅游环境大气环境、 水环境、 海洋环境、 土壤环境、 生物环境、 地质环境城

3、市环境、 区域环境、 流域环境、 国内环境、全球环境自然环境以人类为中心人工环境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种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又称为人类环境。 自然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包括各种自然物质 、 和自然现象 人工环境指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综合性环境问题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这些学科领域与环境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产生出许多环境科学的边缘分支学科。而任何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各分支环境学科的部门、地方的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实践性通过揭示环境演化的规律,使人类改造环境的活动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4、,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的方向发展;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活动同环境的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协调发展;通过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为维护环境质量、制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制定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提供依据。人类中心性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即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的范畴也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主要是直接相关的)存在物。环境科学的产生是由于以环境污染为主的环境问题,而且以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或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为直接原因,当今的环境科学依然以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认为环境

5、科学的人类中心属性基本上并未根本改变环境科学的特点生态学上的环境生态学上的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 (包括人类、 其他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为中心、为主体的环境 特定空间生物群体生态学上环境的三要素无生命物质法律上的环境是指法律规范调整范围内的环境。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规范有多种, 采用系统的法律调整手段是环境问题特别是公害问题深化的必然结果。 早期环境法源于环境科学, 以人类为环境中心, 以防治污染为规范重点, 以各种污染要素为立法的基本分类标准现代环境法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注重对生态系统全过程的整体保护, 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并重, 自然环境资源与人文环境资源相结合法律上的环境环境

6、资源的概念现代环境保护中环境的概念常常包括资源, 称为环境资源或环境与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197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资源解释为:所谓资源, 特别是自然资源, 是指在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可再生资源可以通过繁殖和更新而持续利用的资源, 如森林、 草原等植物和动物资源,以及淡水和土壤等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指数量有限又不可再生的资源, 如各种矿产资源恒定资源人类不可能耗尽的资源, 如太阳能、 风能、 海水潮汐能等1243抽象定义方式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抽象定义,不指明具体范围列举定义方式

7、结合定义方式既抽象定义,又列举具体环境要素间接定义方式不对“环境”作定义,而在各具体法中规定各自适用范围法律如何定义环境不作抽象定义,列举具体环境要素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由自然本身某些因素变化造成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的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工业文明中的黑色环境问题阶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环境问题成为世界性的全局问题 农业文明中的黄色环境问题阶段 生产力落后, 人类影响和作用环境的能力和程度很低 ,环境问题多具有局部性、

8、短期性特征0201我国的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方面: 几十年来以粮为纲的政策, 导致毁林、 毁牧、 毁湖等行为, 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壤退化和沙化、 盐碱化, 另外还存在滥用化肥农药的问题; 工业方面: 严重污染环境的 “十五小” 工业使环境破坏难以控制; 城市建设方面: 布局不合理, 大工厂多建在城市中; 资源产业方面: 矿业盲目开采, 森林乱采滥伐, 此外, 还有灭绝性地捕杀捕捞等。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拒绝“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环境问题的解决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这种关系首先是要正确认识它。 以牺牲发展为代价的环境保护无异于因噎废食,

9、而以发展经济为由牺牲环境保护的观点, 或者是先污染、 后治理的观点,也同样是有害的。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本已十分脆弱, 加上人口、 产业结构、 经济体制等因素, 环境保护和治理已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已根本不存在先污染、 后治理的余地。 正因如此, 我国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并将“生态文明” 写入 宪法。第二节 环境保护01环境保护的提出和界定 02当代环境保护的理念03我国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提出和界定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直接原因: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93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1948 年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20 世纪40 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 年

10、伦敦烟雾事件1961 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20 世纪60 年代日本水俣病事件19551972 年日本痛痛病事件1958 年日本米糠油事件环境保护的提出和界定泛指的环境保护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切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行动 特指的环境保护特指的环境保护在性质上这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起源于环境污染防治, 现已扩展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扩大化的环境保护现代环境保护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保护 (protection) 环境不受污染, 而且包含了对生态的保育 (conservation) 和对自然资源的保存或保留 (preservation)我国环境政策中的环境保护根据我国现行环

11、境保护政策和立法的原则和宗旨, 环境保护是指以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协调社会、 经济、 环境的关系, 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和理念的行政、 经济、 法律、 科技等行动的总称当代环境保护的理念零增长派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全面的限制。 乐观派人类的能力在发展,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在不断改善而不是在逐渐变坏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可持续发

12、展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要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乐观派反对零增长理念, 其典型的代表有朱利安 L. 西蒙 (Julian L. Simon)的 没有极限的增长 (即 最后的资源, 1981 年)、 资源丰富的地球 (1984 年) 和 H. 卡恩的 今后二百年 (1976 年)。 他们认为, 生产的不断增长能为更多的生产进一步提供潜力。1968 年4 月, 由意大利工业家奥雷利奥 佩西担任总裁的罗马俱乐部成立。 该俱乐部 增长的极限 中提出 “零的增长” 理论,认为: 只有合理地利用资源, 改善全球环境, 人类才能走出危机, 从而有力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如果目

13、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 世界就会面临一场 “灾难性的崩溃”。 古代时期的环境保护01.1840年以前主要是自然资源保护问题 近现代时期的环境保护02.18401949由于工业不发达, 环境保护仍以资源保护为主 当代时期的环境保护03.1949年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迅速发展, 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主要分为两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我国的环境保护1972 年,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3 年,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974 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 1978 年,宪法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1979 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1

14、983 年,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污染防治阶段(20世纪70到90年代)011994 年,发布中国21 世纪议程, 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对策和行动方案 1996 年 ,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 十五大,提升 环境权利在内的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十九大,提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阶段(90年代至今)02第二章 环境法概述本章学习目的:掌握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和

15、比较美国、 英国、 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环境法体系模式, 并全面掌握我国环境法的体系 本章学习重点: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法的特征 宪法性规定 综合性环境基本法 民法通则中的环境 法律规范 物权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01环境法的概念02环境法的特征环境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 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资源法的概念“所谓环境资

16、源法, 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调整有关环境资源的开发、 利用、 保护、 治理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是由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法和区域开发整治法等组成的法律部门, 相当于广义环境法。”本书定义: 我国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的特征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环境是以生态为重心, 而生态必须以自然科学为控制和管理的依据, 因此, 环境法必须与环境科学技术相结合, 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科学规律的要求,。但与此同时, 环境法律规范与环境技

17、术规范也不能等同, 更不能以环境技术规范代替环境法律规范社会法环境法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并非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而主要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产物。 环境法代表着人类的共同利益。其次, 环境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条件, 并不能为某个人或某国所私有或独占, 必须符合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利益, 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综合部门法环境法的保护对象、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环境法调整内容、调整范围都具有广泛性。这些决定了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的综合性。 环境法是上述法律规范的综合,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部门法。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环境法除了具有一般法律的公平、 正义、 效率、 秩序等价值以外, 还具有自身特有的价

18、值。 当代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其核心内容是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第二节 环境法的体系01西方国家环境法体系02我国环境法的体系美国的基本法模式环境基本法1969 年 国家环境政策法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联邦及各州环境立法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行为准则, 其对各州环境立法的母法功能, 与宪法对各州立法的母法功能相同, 因此, 该法亦被称为环境宪法或环境基本法。 这部基本法的立法工程浩大, 其内容广泛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既包括宏观的总则类规定, 也包括具体的细则性规定; 既有实体法方面的

19、规定, 也包括大量程序法方面的规定; 既包括对各种污染和公害的防治, 也包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该法对环境保护范围的界定很广, 法律效力等级很高。美国的基本法模式自然环境资源立法1785 年制定第一个土地法空气污染控制立法清洁空气法历史可追溯到19 世纪80 年代, 但当时大多限于州或地方条例, 联邦性的立法则到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 1955 年制定的 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 是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联邦空气污染控制法, 1970 年正式称为 清洁空气法水污染控制立法清洁水法可追溯到1899 年的 河川港湾法, 全面性的联邦立法则为1948年制定的 联邦水污染控制法, 后于

20、1965 年修订, 1972 年美国国会以一项名为 清洁水法 的修正案对其大幅度修订, 又经1977 年重大修订后沿用至今。 预防为主的法律体系1976 年 固体废物处置法 颁布, 后随着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 该法于1984 年重作修订, 更名为资源保护回收法。 1969 年 国家环境政策法 出台后, 美国在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治理为主到预防为主的转变, 对环境实行综合性保护, 大量制定和修改了单行法规。到20 世纪70 年代末, 美国已制定了几十个联邦环境法律和近千件联邦环境法规, 扩大了美国的基本法模式美国环境法体系的特点以宪法规定为最根本的基础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中心大

21、量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主体美国环境法体系优点权威性高适应性强系统化英国的整合化模式英国早期环境法针对特定污染事故制定,只规定了对最危险以及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的污染的控制, 并未涉及环境污染的预防问题以及对环境的全面保护, 而且在立法方面欠缺统一规则, 使环境法缺乏连贯统一性, 并形成了数目庞大的环境管理机构。代表:制碱法清洁空气法统一化转型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英国环境法的重心转向了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环境立法也一改早期零乱、 欠缺规划的状态, 向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如1990 年的 环境保护法 城市规划法, 1991 年的 水资源法 水电法 野生动物及乡村法 已覆盖了环境保护的大部分内

22、容。 英国的整合化模式以环境基本法为主干英国的环境基本法是1990 年颁布的 环境保护法, 以1974 年的污染控制法为基础制定, 总结了英国环境污染管理的经验, 体现了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规定公民有获取环境污染信息权, 以及环境工艺标准、 区域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与监测标准、 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等, 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的大部分领域。环境法律体系的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水体与大气污染及污染综合防治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有关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控制, 第三部分是有关噪声污染的控制主要单行法规水资源法 (1991 年)、 水法 (1989 年)、 水电法 (1991 年)、 清洁空气法 (196

23、8 年)、矿山及采石场法 (1954 年)、 危险废弃物法 (1971 年)、 垃圾处理法 (1977年)法国的复合法典化模式公害防治法 即狭义上的环境保护法。这类立法长期以来是以各独立并行的单行法规为主, 并另行制定各种命令或专门立法分别予以补充自然保育法主要源于民法的相关规定(如所有权、 相邻权、 地役权、 损害赔偿等), 并由此派生出农业、 森林、 渔业、 矿业等专业法规, 及国有土地法、 都市计划法、 海港法等 (这相当于一些国家的自然资源法和国土整治法), 而且刑法的相关条文可直接纳入准用。 1976 年法国将这类规定整合为 自然保育法法典化法国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将现行有效

24、的环境法律规范统一编纂的法典化工作, 几经波折于2000 年9月18 日最终通过 环境法典 法律部分, 并于2007 年完成 环境法典 法规部分的编纂。该法典体系完备, 结构严谨, 内容广博, 由卷、 编、 章、 节、 分节、 段、 条及数个附件组成,日本的统一法典模式公害对策基本法主要调整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保全法主要调整与环境相关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社会关系公害纷争处理法主要规范环境损害赔偿非诉讼解决的程序问题日本的环境法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法或母法, 各基本法之下有相关的子法, 各母法与子法之间内容连贯, 用语一致, 事权统一, 避免了法规及执行上的权责抵触, 形成了法典化体

25、系日本的统一法典模式公害对策基本法主要调整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保全法主要调整与环境相关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社会关系公害纷争处理法主要规范环境损害赔偿非诉讼解决的程序问题日本的环境法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法或母法, 各基本法之下有相关的子法, 各母法与子法之间内容连贯, 用语一致, 事权统一, 避免了法规及执行上的权责抵触, 形成了法典化体系日本的统一法典模式日本环境法发展背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日本以 “军需工业” 为政策,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同时, 公害型产业也迅速发展,使矿害、 公害损害全面化和深刻化。 二战后, 日本产业复兴,追求经济的高度增长, 忽视国

26、土开发与环境保护, 在全国到处都进行过度开发和工厂作业, 环境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 致使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屡屡发生, 被称为 “公害大国”。 公害防治立法在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的压力下, 日本政府才开始将公害和环境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予以重视, 除了在经济、 技术上采取措施、 加以控制外, 用法律手段控制公害也成为日本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综合性、 计划性地治理公害问题, 日本着手制定了 公害对策基本法 (1967 年),。 环境法的完备日本公害立法逐步走上了不断完备的道路。 至1993 年, 鉴于 公害对策基本法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 日本又制定了 环境基本法, 作为其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

27、本法。 日本环境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环境立法体系之完备, 内容之具体, 法律、 法规编纂、 出版之及时,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环境法体系生态文明的国家目标2018 年3 月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 宪法 序言中的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修改为 “推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国家目标的方式将生态文明写入 宪法。国家环境保护的职责规定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我国宪法 第

28、26 条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这一规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立法奠定了宪法基础。(一)宪法性规定我国环境法体系(一)宪法性规定公民环境权利义务的依据 宪法 第51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 不得损害国家的、 社会的、 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规定既是公民主张环境权的基础, 也是防止滥用个人权利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本环境义务规范。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我国 宪法 规定: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9 条);“

29、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第10 条); “国家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第14 条第2 款); 此外, 我国 宪法 还对保护名胜古迹、 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以及植树造林、 保护林木作出了规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职责2018 年3 月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 宪法第89 条 “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中的 “ (六) 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 修改为“ (六) 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明确了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权与责任我国环境法体系(二)综合性环境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79 年试行、 1989 年和2

30、014 年两次修订 )规定了环境法的基本宗旨是 “保护和改善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障公众健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 条)规定环境保护的对象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 水、 海洋、 土地、 矿藏、 森林、 草原、 湿地、 野生生物、 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城市和乡村等”。 (第2 条) 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 “保护优先、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公众参与、 损害担责”。 (第5 条)规定了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以及政府、 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

31、第4 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 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采取低碳、 节俭的生活方式, 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6 条)规定了环境保护的领域和责任。 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以及法律责任等。 (第五章、 第六章)我国环境法体系(三)环境保护单行法01 环境影响评价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 环境保护税法 城乡规划法 综合管理性的环境保护单行法02海洋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

32、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 污染防治单行法03水法 土地管理法 渔业法 矿产资源法 森林法 草原法 水土保持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我国环境法体系(四)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环境行政法规的性质环境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颁布的, 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法规数量众多 首先, 对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条例, 一般都是由国务院以制定行政法规的方式实现的; 其次, 对于还没有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或者立法暂时还不成熟但又亟

33、须予以规范的, 往往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予以先行管理规范, 待条件成熟时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举例上述各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土地复垦规定 等我国环境法体系(四)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行政法规的类别一是有关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管理的行政法规,如1999 年颁布的 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和1983 年颁布的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以及地方制定的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标准等二是有关建设项目和经济区的环境行政管理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34、管理条例 (1998 年通过)、 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1990 年通过, 2007 年修订) 等三是有关企业的环境行政管理法规,如 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实施办法 等四是有关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 职权及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 如国务院 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84 年)、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90 年)、 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 (1988年) 等我国环境法体系(四)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各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以及有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制定地方性法规

35、的权力, 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对国家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更为详细的适用于本区域的实施办法, 也可以针对本区域的特定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 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人民代表大会所属的人民政府, 都有制定地方性规章的权力在环境保护领域,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规章数量非常多, 但大多是针对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实施办法, 内容和法律法规重复较多。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市地方环境法规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针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 另一种是根据北京自身特点规定的对公园、 古树名木等的特别保护法规我国环境法体系(五)环境标准环境标准的概念与性质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 控制污染, 保护人群

36、健康、 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和规范的总称, 是环境保护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标准是和环境法相结合同时发展起来的, 它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 是制定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依据, 也是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法定依据。 我国环境法体系(五)环境标准国家级环境标准国务院将各种环境标准的制定和颁布的权力授权给国家环保部门。 我国国家级环境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地方环境标准由省级环保部门组织制定, 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颁布和废止, 一般来说, 地方环境标准可高于但不得低于国家环境标准环境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程度都与环境标准紧密相关。 环境目标的设定是通过环境标准

37、中的质量标准来表达的, 其实现及实现程度也只能通过环境标准来判断, 尤其依赖于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判断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依据是遵守环境标准与否。 环境法是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 从而使环境标准成为环境管理的核心与环境执法的主要技术依据我国环境法体系(五)环境标准影响环境标准的因素环境标准是建立在环境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判断,因认知的有限性在科学意义上存在不肯定性。环境标准由环境问题而生, 也因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而环境标准的变化并非随心所欲, 它不仅应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环境的现实需求, 而且还要与国际大环境相适应, 逐步向国际环境标准靠拢

38、, 防止出现国外企业的污染转移, 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环境标准与风险预防现代环境法基于对环境的保护, 倾向于将风险防范精神引入环境法, 即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来维护环境这个脆弱的系统, 以克服环境标准所存在的不肯定性。 虽然风险防范思想在环境法上的确立,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环境法对环境标准依赖的局面, 但这种冲击并非是要由风险防范思想替代环境标准, 两者可以并存互动, 共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我国环境法体系(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民法中相关规范绿色原则民法典 第9 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 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条款在民法中宣示绿色发展理念, 确立生态安全价值

39、, 协调经济自由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确立生态伦理观, 协调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关系; 将生态伦理纳入民法的基本原则, 为民法规范、 条款、 制度的 “绿色化” 和相关裁判解释提供依据我国环境法体系(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民法中相关规范绿色物权评价: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建立了私益和公益的双重保护机制。确立了由相邻关系、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以及添附和地役权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绿色制度体系保障公民美好生活需要:第288296条关于用水、 排水、 通风、 采光、 日照、污染物质排放等问题的规定确认重要环境要素公有、 分层保护环境公共权益:第209、 251、 252 条把重要环境要素纳入

40、国家所有范畴第246 条重申 “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第286、 326、 346 条规定了所有权和用益物权行使的生态环境约束,第346 条规定 “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 应当符合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遵守法律、 行政法规关于土地用途的规定”我国环境法体系(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民法中相关规范绿色合同第619 条:包装方式不明确时应采取 “有利于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的包装方式的规定, 明确了合同法上的适当包装义务, 以立法方式确定了合同环保附随义务中的协助义务评价:绿色合同规则明确合同履行的环保义务第509 条在原 合同法 第60 条基础上增加第3 款, 规定 “避免

41、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将绿色原则纳入附随义务体系第558 条在原 合同法 第92 条基础上增加了 “旧物回收” 义务;新增第625 条, 对第558 条规定的旧物回收义务进一步具体化我国环境法体系(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民法中相关规范绿色责任第1234、 1235条增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与赔偿范围的规定, 解决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无法律依据的问题, 实现了 民法典 规范与环境法中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规定的良好衔接, 建立起一个 “公法义务、 私法操作” 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实现机制评价: 民法典 侵权责任编采用专章方式, 以第1229-1235 条

42、共七个条文规定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 使环境侵权的责任理念、 责任范围、 责任方式、 责任程度等均有很大 “升级”第1229 条明确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都作为环境侵权的具体类型,扩大了环境侵权责任的规制类型与范围第1232 条增设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规定, 第1235条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加重了恶意违法者实际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侵权的违法成本, 更填补了生态环境破坏无对应的具体法律责任的漏洞我国环境法体系(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行政法中相关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 条规定: “违反国家规定, 制造、 买卖、 储存、 运输、 邮寄、 携带、 使用、

43、提供、 处置爆炸性、 毒害性、 放射性、 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 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情节较轻的,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58 条规定: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处警告; 警告后不改正的, 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我国经济行政法、 文化行政法、 卫生行政法、 海关行政法等行政法中也包含大量环境保护的规范我国环境法体系(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经济法、 劳动法、 诉讼法等部门法中的相关规定环境法与经济法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经济法规中都包含着环境法的内容, 如企业法、土地法、 农业法、 交通运输法、 涉

44、外经济法、 建筑法等。 劳动法中有关于生产劳动环境保护的规定。 诉讼法中有关于处理环境资源行政纠纷、 民事纠纷、 刑事审判的程序规定我国环境法体系(七)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我国参加并已对我国生效的一般性国际条约中的环境保护规范和专门性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包括我国参加或缔结的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边、 多边协定和国际条约及履行这些协定和条约的国内法律等, 也是我环境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我国环境法体系与环境法学体系01020102总论阐述环境法

45、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 环境污染防治法以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为核心, 以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为本位, 以对污染的事先防范为主要目的 生态保护建设法或自然资源法通过经济管理手段并更多地借助财产法的调整方法, 直接保护所有者的各种自然资源财产权利国际环境法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而采取国际行动环境法学体系是环境法立法体系的延伸。法学体系可以较立法体系超前, 要体现当代环境法体系的发展趋势, 适应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中国环境法正在将环境与资源、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正在发展成为以保护环境资源为主, 综合调整环境、 经济、 社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环境法体系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本章学习目

46、的:通过学习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通过深入理解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性质、 内容和作用, 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环境法的整体精神实质本章学习重点:保护优先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 综合治理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损害担责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规定或体现的, 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适用于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 反映环境法本质和特征, 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性质浓缩了社会对环境保护行为和价值的根本判断,体现了

47、现代文明核心的道德观作为环境法律规范的基础, 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 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 义务和责任只有在被制定到环境保护法律中后才具有直接的拘束力并非空泛的口号, 而是环境法律具体制度应当遵循的法制理念, 其功能在于形成法律体系并引导法规范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效力只要具体法律规则被适用, 法律原则就在发挥作用直接效力具体法律规则失效时, 原则 “临时理政”, 被直接使用补充法律漏洞在法律规定空白时,起到填补漏洞的作用解释效力通过原则解释解决规则冲突续造效力法官在司法活动中根据基本原则能动司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功能基本原则的

48、要求在环境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 反映环境法的本质与特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于环境法律规范的始终, 弥补具体法律规范对环境法律关系调整的不足是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环境法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规范是基于一定时期内环境问题的特点的认知和对策形成的, 各国各历史时期基于国情和法律制度的不同, 对基本原则也各有差异和变化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功能1973 年32字方针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2014 年环境保护法 保护优先、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环境法的基本原则01保护优先原

49、则02预防为主原则03综合治理原则04公众参与原则05损害担责原则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应当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 在环境利益和其他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应当优先考虑环境利益, 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定。 狭义上的保护优先国家按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 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 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予以考虑和对待 广义上的保护优先概念保护优先原则意义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这项原则表明, 我国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这对矛盾中, 前者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即成为瓶颈性问题。 在对待自然资源问题上

50、, 资源保护相对于开发利用具有优先性, 我国以往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基本上都奉行开发利用优先的理念和原则, 这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对矛盾,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要按照法律的规定, 突出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目的。 在对待环境问题上, 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 要优先保护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要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保护优先原则前身“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原则 规范性文件国务院2006 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关于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的规定中提出 “坚持保护优先、 适度开发、 点状发展” 的要求。 环境保护法2014 年新修订的

51、环境保护法中有关生态红线、 环境健康、 生态安全、基本国策以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等, 都是以保护优先原则为前提和基础的 产生与发展保护优先原则总则规定在立法目的、 基本国策、 环境义务、 政府环境责任均有体现 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10 条)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13 条)组织制定经济、 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第14 条)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第15 条)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16 条) 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制度环境限期达标制度 (第28 条),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第

52、29 条),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障生态安全 (第30 条),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第31 条),以及总量控制、 排污许可、 公共监测预警、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内容与实施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原则, 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或者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并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的原则预防为主原则的概念这项原则是现代环境保护的灵魂。 传统的环境保护仅限于对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后果予以事后消极补救, 对环境问题的事前规范功能很有限,

53、而环境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后,要消除其危害往往比较困难, 有些后果甚至是无法补救的。 预防为主原则是对传统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重新解构, 体现为积极的防治 预防为主原则的意义概念与意义预防为主原则2014年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9 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 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 不得组织实施;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 不得开工建设” 2002年欧盟关于预防原则的委员会声明 将风险预防原则正式纳入了公共决策的考量表 1992年里约宣言原则15 指出: 国家为保护环境应应用符合预防原则所有可能性措施, 在面对严重或无

54、法恢复的威胁的时候, 不得以欠缺完整的科学确定性为理由, 而延缓各种具有成本有效性且可以避免环境劣化的措施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预期的环境政策”要求任何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重大决定都能在其最早阶段就充分考虑到资源保护及其他要求。 产生和发展预防为主原则1.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一旦出现就难以消除与恢复, 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如重金属污染、 地下水污染等。2. 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成本高昂, 往往要投入巨额资金。3. 环境危害的缓释性、难以预见性、不确定性,且难以及时发现。4. 环境危害后果往往比较严重根据我国环境法的有关规定,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采取

55、有效措施, 防止造成各种环境污染和破坏; 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 制度, 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加强环境监测, 建立环境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预案, 对可能发生重大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加强防范措施等 内容和实施综合治理原则多元共治环境保护法 第6 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 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采取低碳、 节俭的生活方式, 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 规定了统

56、一管理、 部门分工的管理体制, 规定财政、 教育、农业、 公安、 监察机关、 任免机关、 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和机关的环保职责。概念与意义综合治理原则, 是指法律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通过行政的、市场的和自治的等各种机制和手段, 积极有效地治理环境问题。 它是协商民主与公共治理理念在环境保护中的体现。 这项原则体现了现代环境保护与民主法治相结合的客观要求。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客观上要求把民主法治更多地引入环境保护工作当中。综合治理原则雏形20世纪70年代32 字方针 “大家动手”“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发展20 世纪80、 90 年代以来

57、, 协商民主和公共治理的理念逐步进入环境保护领域 协商民主2013 年11 月15 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协商民主的强调 产生与发展综合治理原则产生和发展协商民主与环境公共治理所谓公共治理一般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组织网络, 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并共同承担责任的治理形式政府-市场-公民社会政府、 市场与社会都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三者间的互动、 合作成为必然选择。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政府、 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边互动。 为了实现公共领域的良好治理, 必须而且应当建立起三者良性的网络治理机制, 在互动中开辟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增进社会公共利

58、益的有效途径环境法中的公共治理北京市2013 年出台、 2018 年修改的 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第二章为共同治理 (初稿名为公共治理), 其定义为: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 区域联动、 单位施治、 全民参与、 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环境保护法 正式把综合治理确定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而公共治理是综合治理最重要的理念和工具综合治理原则内容和实施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国家、 企业、 个人三者都有环境保护的义务,政府负责、 企业积极、个人自觉。 在主体关系上, 环境公共治理是包含政府与企业、 政府与公众的三维合作关系。也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 (环保 NGOs) 的积极作用治理途径的多样性特

59、别注重运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政策, 客观上要求转换政府职能, 刺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鼓励公民社会参与, 而且强调行政、 市场与公众三者的结合。在手段上, 环境公共治理机制既包含政府层面的市场化机制和管制措施, 同时还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手段和公众参与的手段, 以及自我规制、 契约手段、 志愿主义等私主体治理模式治理机制的综合性环境公共治理涉及环境事务中的立法、 执法、 司法、 监督等各个环节, 是一种从 “预案参与” 到 “过程参与”、 “末端参与” 和 “行为参与” 的全覆盖性的合作治理。环境保护要全社会全方位齐抓共管, 相互配合, 实现治理的系统化公众参与原则概念和意义公众参与原则, 亦称依靠

60、群众保护环境原则、 环境民主原则, 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 环境法通过各种法定的形式和途径确立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与保护中的资格,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保障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公众参与原则是保障环境正义、 提高环境效益的具体要求。我国目前实施公众参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和强化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树立起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风尚, 把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综合治理原则雏形20世纪70年代32 字方针 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出台的 中国21 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