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教案_第1页
奥斯维辛教案_第2页
奥斯维辛教案_第3页
奥斯维辛教案_第4页
奥斯维辛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编写丁素莹【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4、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5、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 1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2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 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

2、课时 写作背景介绍 1.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 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2.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几

3、乎每人都瘦弱不堪, 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3.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4、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5、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

4、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7、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作者介绍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一、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装载 瞩目 婆娑 步履 雏菊 窒息 祷告 废墟 撰写 塞进 易帜【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

5、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

6、难的记忆。 二、初读感受师:读过本文,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虽然我们了解的程度不同,但我们的感受却是一样的:压抑、窒息、悲愤、沉痛三、1、 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

7、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2、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或者说变化说明了什么?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

8、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表现来衬托奥斯维辛的状况。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4:细节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更离不开一些细节的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颇耐人寻味,试找出另外一些细节描写,并体会它的的作用 。 明确:“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

9、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总结: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启示读者记住历史,热爱和平。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5 、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

10、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6、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 明确: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

11、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7、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的题目是“没有什么新闻”,是真的“没有”吗?那么他写下的又是些什么呢? 明确:这个“人间地狱”早已不值得一提了,每次提及的都不外乎是令人窒息的愤懑的罪恶,他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了。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到过这里参观的都该写些东西或说些东西,否则就真的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无辜者。正是有着这样的良知,作者感受到了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从而写下这篇饱含自身深刻情感倾向的新闻。8、经过学习体会,你觉得本文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明确:

12、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9、归纳写作

13、意图师:刚才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已有所了解了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谈谈。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五、精彩语段赏读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给人深深的震撼。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师:他读的怎么样?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读?他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我们再请另一位同学再读一遍。(生再读)师:老师觉得第9、10两段给我的震撼很大,作者在这里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内心感受去感染了读者,我们

14、虽不能亲见,但我们可以想象到那种残忍,这些文字使我们也跟着窒息、震颤。现在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也来点评一下老师读的如何? 小结:二战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可奥斯维辛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作为万物之主宰的人类为何不吸取教训呢?六、写写你读完本文后的所思所感所悟。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开场白或解说词。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于是,有

15、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七 、拓展延伸: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试写一段颁奖词? 八、结语 是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

16、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虽然说二战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时间也冲淡了人民的记忆,可奥司维辛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奥司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在世界上不断发生,作为万物之主宰的人类为何不吸取教训呢?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仍然任重道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啊! 最后,老师向用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

17、眼泪给我的震撼“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第三课时【课堂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旗帜( )掩映( )瞩目( ) 展拓( )冉冉升起( )凝重(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3)

18、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3、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 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

19、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南京大屠杀今年的5月8日,是欧洲胜利日(VE-day),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6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人类的浩劫。二战影响了整个世界,经历了战争创伤的不仅有欧洲,还有亚洲和非洲。 从最近的媒体我们了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在进行一系列的反思和纪念活动。在寸土寸金的德国首府柏林新建了柏林大屠杀纪念馆。以纪念600万无辜的犹太人。六十年前德国法西斯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

20、残酷的历史写照便来自奥斯维辛集中营。据说在210平米的毒气室里,只要15到20分钟就可以屠杀2000人。在这些被害的人中,有无数的儿童。 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写下闻名世界的安妮日记。1942年7月6日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另外四民犹太人共八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1944年8月4日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1945年3月初死于集中营,尸骨难觅。 像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举不胜举,简直是惨不忍睹。彼得.津斯的的日记在沉睡了几十年后被整理成我哥哥的日记流传世界。他们以孩子的视线真实地控诉着恐怖的历史。这些小孩为什么要卷进二战里呢?他们应该和我们一样,有权利拥有幸福的童年。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电脑,人们从来不会想到要用它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