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目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五大论)1一、相互依存理论1二、国家主义理论3三、霸权稳定论8四、依附论11五、世界体系论14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体系18一、比较优势18二、现在国际贸易体系的起源(18 世纪中期 19 世纪中期)18三、第一次相互依存时代(1873 1914)19四、两次大战与贸易保护主义19五、第二次相互依存时代(1945 1989)20六、贸易理论的发展21七、围绕贸易政策的争论24第三部分国际货币体系27一、货币与货币政策2
2、7二、汇率与国际收支27三、国际货币领域国家与市场的关系29四、金本位体系30五、布雷顿森林体系31六、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32七、浮动汇率的风险 拉美债务危机33八、浮动汇率的风险东亚金融危机34九、改革的努力:欧元诞生34第四部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36一、国家间的竞争36i二、国家间的合作38第五部分全球时代的经济与政治44一、全球化浪潮44二、新时代的竞争45三、新时代合作46四、相互依存体系的前景47ii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五大论)一、相互依存理论(一)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国际社会出现了本质的变革。美元的浮动标志着固定汇率时代的结束, 石油危机的冲击
3、让人们意识到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转化为政治力量,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抬头。这些现象学者对 5060 年代盛行的现实主义进行了反思。相互依存理论就是这种反思的结果。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理查德库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学:大西洋共同体的经济政策( 1968);爱德华莫尔斯的现代化和国际关系的转化( 1976);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利和相互依赖 (1977)。(二)主要内容1、定义: 相互依赖(依存)理论认为,依赖(依存)是指受到外部力量支配或极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国际政治中,相互依赖是指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中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 这些相互影响往往是国际交往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货币
4、、商品、人员以及信息等跨国界的流通。2、理解:1)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只有当为彼此的交往活动付出代价时才可以称的上是相互依存, 它既不意味着互利也不意味着没有国际冲突,相反,国际冲突会采取新的形式甚至增多。2)并不意味着 “零和”。军事联盟的成员国积极追求相互依存来增加共同的安全,而经济相互依存的政治也包含着竞争。3)从不意味着完全平等。最有可能为行为者提供影响力的是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称状况。3、两个核心概念: 敏感性和脆弱性。敏感性指在某种政策框架内各国之间的相互反应程度,也就是说,某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有代价的变化的速度有多块,所付代价就有多大。脆弱性指相互依存被切断时所蒙受的损失
5、,其程度取决于各行为体获得可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以及为此所付的代价。4、相互依赖理论认为,现实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缺陷。1第一,各个社会之间的联系时多样的,而不仅仅是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交往;第二,问题之间等级之分消失,军事问题并不总是首要问题;第三,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在联盟国内部之间更是如此。5、复合相互依存特征:非国家的行为体直接参与世界政治;世界政治中的问题无法明确地划分等级;武力是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四个政治过程:联系战略;议题的确定;跨国及跨政府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6、相互依存与国际机制,相互依存论提出了寺中解释模式:经济过程;世界总体权力结构; 不同问题领域中的权力结构;
6、受国际组织影响的权力潜能。(三)贡献:1、将非国家关系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并将其系统化;2、将权力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拓宽了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3、将国际机制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为后来国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四)挑战:1、国际机制与霸权国家的关系问题。霸权稳定论提出相互依存的国际机制必须有制定者和维持者,即霸权国家;融合结果:基欧汉本人主张,即使在美国霸权衰退之后, 相互依存依然存在,因为机制一旦产生, 它有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运行,而国家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机制,主要是因为在某些问题领域的相互依存有利于国家利益。2、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国家主义理论
7、对相互依存论的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提出挑战。国家主义理论认为, 机制可以帮助国家避免不协调的行为,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弱国的一种权力资源,国际机制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2融合结果:国际制度主义:1)制度对于有雄心的政府来说是一种潜在的资源;2)制度有利于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在国际制度中进行讨价还价;3)国际制度可以作为平衡或反对其他制度的工具;4)国际制度可以在政治上刺激国家表露出政府的意愿,从而为其他国家提供信息并使得政策更具有可预测性;5)国际制度可以促使国家的责任具体化;6)国际制度不但可以影响国家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偏好)相互依存论后来向现实主义靠拢并互相影响, 它虽然
8、有贡献但早期概念也有很大争议。二、国家主义理论(一)背景:20 世纪 6070 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衰落、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复苏,以及美国霸权的衰退, 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重大冲击的事件。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美国带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深化。 在这种背景之下, 一些西方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中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期望降低, 重返古典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形成了国家主义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变化:1)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2)70 年代初,全球经济滞胀,石油危机,固定汇率结束;3)美国霸权衰退
9、,带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4)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主要代表及其著作有: 罗伯特吉尔平:美国的实力与跨国公司 ;彼德卡扎斯坦国际关系与国内结构 ;斯蒂芬克拉斯纳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的结构等。(二)基本观点:尽管国家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与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3义理论不同的观点, 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其中心思想是经济活动要为而且应当为国家建设的大目标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尽管所有的国家主义者在强调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实力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但是他们在具体问题上的论述并不相同。 吉尔平更为关注的是跨国公司, 克拉斯纳关注的是对原材料的投资, 卡扎斯坦更多地关注发达工业化国家
10、对外经济政策的区别。对“国家主义理论”的总结:国家主义没有一个系统的、具有继承性的理论体系,其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散见在对不同现实问题的分析中, 主要表现为吉尔平对跨国公司和跨国经济关系的政治基础的分析、 克拉斯纳对原材料投资和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的分析,卡扎斯坦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比较。1、罗伯特吉尔平:美国的实力与跨国公司运用“国家权力分析法” ,对跨国公司以及跨国经济关系的政治基础进行分析。1.1、国家和世界市场的三种模式(1)“主权困境”模式(自由主义的模式)维农主权困境观点:经济相互依存、 技术的进步促使传统经济的载体民族国家逐渐让位于跨国公司,后者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论据
11、:跨国公司促使世界经济成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 民族国家日益融入到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 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受益。(2)依附理论模式(马克思主义的模式)观点: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跨国公司遵循“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规律运行。发展与欠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不平等发展规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创造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欠发展, 后者源于政治上的不自主和经济上对于前者的依附。)(3)重商主义模式4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 将民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看成是世界经济的首要因素。观点: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民族国家之间的竞
12、争和冲突正在加强。因此,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工业化的世界经济,其结果是区域化。1.2、对三种模式的批判(1)对“主权困境”的批判:70S 后国际社会的经验事实出发美国的跨国公司受到日、欧的国家经济的挑战;美国的跨国公司实力衰退, 既改变了其与美国政府的关系, 也改变了美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关系的改变;外来跨国公司受到国家措施的挑战。(2)对依附理论的批判夸大了美、日、欧的共同利益。低估了亚洲、非洲、中东和加拿大这些边缘国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值得商榷。(3)对重商主义模式的批判“世界经济将被区域化所取代” ,没有充分说服力。事实美国仍然主
13、宰着世界经济。美国仍然为欧洲和日本提供军事和安全保障。所以,只要日、欧没有找到其他办法来取代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以来, 区域集团化的论断就缺乏可行性。1.3、国家权力分析方法以市场、政治和对外投资的关系为切入点, 运用国家权力分析方法, 对世界经济进行分析,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论述:(1)世界经济的增长与扩散: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是有等级结构的。 结构是指国际体系存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分。等级是指核心区处于支配地位,边缘区处于从属地位。5当代有等级结构的国际体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核心是一个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某种经济和政治功能的民族国家。二是,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不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是一种功能关
14、系。衡量“核心区”的标准三种功能:一是,在国际体系中发挥国际银行的功能, 为国际体系提供国际货币和国际结算及其管理体系;二是,在创立和组织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能够通过私人投资或对外援助, 为国际体系提供投资资本并且促进国际体系的发展。符合标准的只有 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财富、权力和经济活动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世界经济增长分布的极化 (经济增长和分布的不均) 过程,核心区是增长分布集中的地区;二是世界经济的扩散(生产要素的流动, 从核心区流向边缘区) 过程,注意:扩散过程和结果不是均衡的, 边缘地区可能揣性能债权人, 并最终转化为新的工业中心。(2)国
15、内政策与对外投资对外投资不仅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而且受到国内政治秩序和经济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一国经济衰退时,对外投资的“政治化”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对外投资的“政治化”表现为 4 类经济战略:第一类,核心区以证券投资的形式向边缘区输出资本。第二类,核心区采取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第三类,核心区重新盘活核心区经济本身。 (政府鼓励新技术、新工业,投资国内以往被忽视的行业。 )第四类,核心区采取保护战略或建立某种有益于本国经济的体系。 (在边缘区取得发展并使得投资条件有利于边缘区的条件下)(3)工业扩展和国际冲突工业扩展导致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新旧交替,从而导致国际冲突。 有三种可能性:6第一
16、种,旧核心国家会想方设法维持或重新确立自己在新出现的世界经济结构中统治地位,继续制定规则。第二种,国际体系由一个有等级的国际体系, 转变为一个由几个相对平等的核心区组成的体系,这几个核心区通过谈判确定贸易和投资规则。第三种,国际体系分化为相互冲突的帝国体系或区域集团。2、彼德卡扎斯坦国际关系与国内结构运用“比较研究分析方法” ,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发达国家在现实中追求不同的对外经济战略。2.1、已有的两种研究方法:官僚政治方法和国际力量方法前者侧重从国内出发, 关注官僚因素以及政策制定过程对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可以说明战略的偶然性。局限性:将美国的特殊性普遍化了。后者侧重从国际层面出发, 关注
17、影响一国制定对外经济战略的国际体系有何特征,有利于分析国家作出的对外经济策略的范围。 局限性: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在现实中追求的对外战略不同。2.2、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两方面主张:(1)国家、社会与对外经济政策关于国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三种观点:一是,国家是社会中的国家。 由此,在对外政策研究中产生的是 “民主模式”或“利益集团模式” ,都认为对外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社会压力。二是,社会是国家之下的社会。因此,对外政策是国家管理的结果。三是,国家和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则不同学派有不同解释。卡扎斯坦主张, 必须区分不同案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再此基础上对其对外政策做
18、具体的研究。(2)国内政治结构与对外经济政策国内政治结构:既包括统治联盟,也包括政策网络。根据国内政治结构的不同,把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分为三类:一是,英美,依靠有限的政策手段,追求自由的国际经济。二是,日本,国家官员在与商业社团的交往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三是,中间道路,其中,西德与美英相近,法国与日本相近。7综上,卡扎斯坦主张, 发达工业国家的对外经济策略主要源于国际力量与国内力量的相互作用。3、斯蒂芬克拉斯纳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的结构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原料投资政策的分析,深化了“国家主义分析方法” 。(三)贡献:国家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将民族国家放在国家体系的中心, 进一步发展了权力分
19、析法。 国家主义的理论范式强调国家主权、 安全以及民族感情, 在此意义上,继承了古典重商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传统, 对现实主义进行了修正, 因此被称作“新现实主义” 。具体而言,其贡献包括。(1)提出在国际体系中,国家所获得的权力并不总是对称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零和的,在某一具体领域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2)主张将机制引入国家之间的关系分析之中,将现实主义向前了一步。(3)推动了国内权力政治及其结构的分析。 这是国家主义理论最具特色的,也是对国家关系研究最大的贡献。(四)挑战:1、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国家自治能力的下降是国家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挑战。2、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使得国家主义面临挑战,民族
20、国家的利益是否仍然至上成为问题。三、霸权稳定论(一)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在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发达国家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一是持续近十年经济大滞胀的出现;二是固定汇率制的结束; 三是美国霸权的衰退。霸权稳定论就是反思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中产生的。首先提出霸权稳定论的是经济学家查里斯金德尔伯格,他最初只是力图说明为什么会出现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他将这场危机归因于英国由于霸权地位的下降,虽有意志却没有能力管理国际体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只限于8经济领域,后来被斯蒂芬 克拉斯纳、罗伯特吉尔平、罗伯特基欧汉、乔治莫德尔斯基所继承并扩展到军事、 安全领域,成为国际政
21、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二)内容1、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霸权周期和霸权国家的兴衰; 霸权战争和国际体系的变革。(1)由于霸权国家巨大的军事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霸权国家的存在是国际经济合作以及政治军事秩序的必要前提, 为国际社会提供基本规则和 “公共物品”;(2)国际体系总以霸权国家的兴衰为特征,霸权国家兴衰的周期表现为扩张平衡衰落新的扩张新的平衡新的衰落。 霸权周期的动力是经济的成本与收益。(3)霸权维持着国际体系的稳定,当国际体系出现失衡状态就会发生霸权战争,霸权战争通常导致国际体系基本规则的变革。2、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周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
22、 世纪 70年代初期。成就三个方面: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美国霸权的确立。3、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固定汇率制;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霸权的三种理解模式:(1)基本力量模式 (crude basic force model)霸权即在物质资源方面有着绝对优势,有四种资源尤其重要:原材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中的竞争优势。吉尔平认为霸权国家主要有如下三个标志:相对巨大的市场规模,核心地位的货币,经济的灵活性和流动性。(2)力量行动模式 (force activation model)由基欧汉提出。 一个国家是否是霸权国家, 既取决于他的能力, 也取决于他
23、的意愿, 基欧汉将这种模式称为力量行动模式。霸权指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主宰国家之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3)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 Marxian notion of hegemony )马克思主义者9从整体上并不承认霸权稳定论, 也使用霸权这个概念, 但只是将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中, 将它定义为一种统治力量。 沃勒斯坦认为, 国家体系中的霸权主要是指如下这样一种机制: 在所谓的大国之间的竞争中, 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对霸权国家的比较:17c 荷兰、 19c 英国、 20c 美国相似性:第一
24、,每个霸权国家的兴衰逾期在三个经济领域是效率相关的, 当一个国家先后在农业工业、商业、金融领域都占有优势,它就获得短暂的霸权地位。第二,在其霸权期内都奉行全球自由主义,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的限制。第三,霸权国家的全球军事力量的模型是相同的,即霸权主要是海上 /空中的力量。以上三种理解模式都试图将霸权和国际体系中的合作联系起来, 这也是霸权稳定论者关心的首要问题。5、怎样理解霸权和国际体系稳定。(1)霸权国家的利益是其建立和维持国际体系的动机和动力。国家的目标主要有三个类型: 领土征服、扩大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实现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或者至少是施加影响。(2)国际体系的公共利益。 开放的、自由的国际
25、经济经常受到 “免费搭车”行为威胁,即有些国家希望得益于公共物品, 却拒绝为此承担合理的支出。 为了自由的国际体系得以建立并长期维持下去, 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 即霸权国家为国际体系提供并维持一种公共物品。(3)国际体系中的相互受益既是霸权国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国际体系稳定的基础。(三)贡献20 世纪 70 年代产生之后,虽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但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突出了政治结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它集中关注了民族国家体系的作用, 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霸权稳定论指出, 政治环境是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存在的条件,并指出霸主的兴衰是结构变革的重要决定因
26、素。 对于我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动力做出了一份10贡献。(四)影响和局限性与世界体系强调经济因素不同的是, 霸权稳定论突出了政治结构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1、将霸权解释为国际合作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不能解释霸权衰退之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2、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家衰退必然导致国际体系的变革,这种分析的证据不充分,因为霸权国家中的跨国公司、金融界名人政府官僚的在国际体系中的利益仍然存在,他们会维持现有的国际体系。3、过分强调了国家和政府的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忽视了各个社会之间多渠道的联系造成的复杂情况。四、依附论(一)背景现
27、代化理论兴起:二战后,世界新变化:美国霸权的确立;西欧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独立,面临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 20C50-60S,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成长的认识。两个特点:分析单位是单一国家; 存在着实现持续增长的一般道路, 就是西方的发展道路。三个主要理论:(1)帕森斯的社会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北欧为主导,其代表是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民主革命;第二阶段:东北欧为主导,即德国的工业化;第三阶段:二战后,美国主导。(2)阿尔蒙德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发达的政治体制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不发达的政治体制是传统社会的特征。11现代化需要三
28、个条件:不断创新的社会体系;被分化的、易变的社会结构;技术和知识的社会。(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现代化要经历五个成长阶段: 传统社会、为发动创造提供前提条件、 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现代化理论”的困境:(1)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反对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成为当时主题。发展中国家并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模型。(2)一体化开始在局部地区出现并发展,对以“单一国家”为研究单位提出了挑战。(3)南北差距加大,使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制约。(4)美苏冷战加剧。新独立国家不得不结盟求发展。(二)基本观点1、依附的定义:依附反映了当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经济上的相互关
29、系,这种相互关系是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政治、经济、金融、技术的垄断,进而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经济和社会上的扩张和渗透, 促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即或由于依附于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发展了本国经济,或由于依附于发达国家而变得落后、贫穷。2、三种依附形式:一是殖民性的依附,主要发生在16 世纪以来欧洲的饿殖民者和其殖民地国家之间,即殖民者控制着殖民地的土地、劳动力、矿产和贸易,导致殖民地对殖民者的依附;二是金融工业的依附,主要发生在19 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即霸权国家控制着大量资本, 它通过投资来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农业,
30、进而生产出霸权12中心国家所需要的产品, 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出口产品而采取 “外向型发展”战略,依附于霸权中心;三是技术工业的依附(新依附) ,主要发生在战后,即一些国家控制着一些先进的技术, 通过技术转让来控制其他国家, 导致另一些国家为了获得新的技术、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而依附于他国。3、中心外围结构, 是依附理论一个最为基本也是最首要的理论假设,包括:(1)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体系中只存在一个市场,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有的国家都生活在这个世界市场中。(2)不等价交换;在发达的中心区和不发达的边缘区之间存在着一种不等价交换关系,或者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3)二元社会结构。发达
31、和不发达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国际体系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不发达国家内部。4、外围社会的一般形态及其发展:随着外围地区从“前资本主义形态”发展为“外围资本主义形态”之后,就有四大社会形态(1)在国营部门,农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2)产生一个追随占统治地位的外国资本的当地资产阶级;(3)具有当代外围地区所特有的特殊官僚主义发展的趋势;(4)无产阶级化的现象具有不完全的特点。(三)贡献最大贡献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 并将其创造性的应用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中, 否定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关于 “存在一个普遍的现代化模式”的论断,为 20 世纪 70 年代后兴起的世界体系论提供了思想渊
32、源。(四)关于依附论的争论:1、来自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1)依附论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依附就是民族自我决定和独立的丧失。但是真正的敌人是私人控制和主宰。13(2)依附论者缺乏辩证的态度。(3)依附论对非依附性发展的前景持一种乌托邦的思想。2、来自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1)依附论存在着概念模糊的问题。(2)存在着方法论上的不充分性。不能准确说明依附程度;不能解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依附关系)(3)很少注意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功模式。五、世界体系论(一)背景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学术渊源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波拉尼大转变: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普雷维什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
33、其主要问题。波拉尼的大转变: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十九世纪主要基于以下四种制度:权力平衡体系,它阻止了大国之间长期的和破坏性的战争;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它象征着一个独特的世界经济组织; 自我调节的市场, 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自由的国家。最根本的就是:自由市场(1)自我调节的市场是被创造出来的一种机制(2)自我调节的市场对人、自然和社会是一种极大的破坏(3)重建文明首先是保证社会的自由时段:历史研究的三种视角。短时段指传统历史学家所集中研究的历史事件;中时段指“局势”,包括价格波动、人口增长、工资运动、利率波动、生产预测以及货币的分析等等;长时段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的那些因素,诸如地
34、理格局、 气候变迁、社会组织、思维模式、文化形态。康德拉捷耶夫周期: 由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杰耶夫提出的为期40-60 年的经济周期理论。以世界经济的三个周期、六次波动为理论基础,康认为,世界经济每隔 50 年会出现一次上升期和一次下降期。其现象:1)每次上升期,社会经济14结构会出现重大变化, 突出表现为技术的重要革新、 新的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行列、黄金生产的扩大、货币循环出现各种变化。 2)每次上升期都有无数次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战争和革命。 3)每次下降期,农业部门会发生长期的危机。 4)上升期繁荣时间长,萧条时间短;下降期反之。兴起的标志: 美国社会科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 1974 年
35、出版的那本享誉国际学术界的著作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16 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二、主要内容(一)世界体系的定义:一个具有单一的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的实体。(二)主要观点1、单一的世界经济:(1)世界体系的起源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西欧形成扩展,形成于 16 世纪的欧洲,但并不包括整个世界,直到 19 世纪才完成其在扩展过程。(2)世界体系的运作和机制,三个地带(核心、半边缘、边缘)之间不等价交换,不在这个体系中的国家融入、边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后,围绕两个二分法运行,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 其中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3)世
36、界体系的周期和趋向,世界体系关心的是康德拉杰耶夫周期和特长周期,经历三个周期,商业资本主义,工业化初始,特长周期工业资本主义新阶段;五种趋向(商品化、机械化、合同化、相互依存、两极化) 。2、多重国家体系(1)国家与国家体系:处于于国家体系之中的国家主要有三个特征,主权有限性、 力量等级性、 力量均衡性。(2)国家与世界体系:15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有两重过程,核心区的 “核心化 ”过程和边缘区的 “边缘化 ”过程。霸权是连续的大国互相竞争中的一个点,这种竞争形成了国家体系的暂时稳定、推动了世界体系的进步和周期性变化。 边缘地区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重建过程, 面临的选择是
37、削弱以前的或加强现存的国家结构。(3)反体系运动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依赖就一直存在反体系运动,尽管它在 20 世纪得到了加强并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目前阶段的政治, 但并不能就此认为它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3、作为一种文明的世界体系世界文明:普遍文明的出现, 边缘国家两难选择, 边缘地区国家对于核心区文明很难做出有效反应,因为接受或拒绝都是损失。未来文明的走向有三种可能性, 打破单一世界体系、 形成多种历史体系, 建立新的单一的全球范围历史体系,通过反体系的社会实践来建立形成新的体系。(三)与依附论的异同:相同点:二者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 有着共同的国际社会现实背景,而且在学
38、术观点上也比较接近。不同点:1、在产生时间顺序上,依附理论先于世界体系理论,并成为后来的世界体系理论的学术思想渊源;2、在关注焦点上,依附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拉丁美洲的发展,而世界体系理论关注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的发展以及处于其中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3、在理论的倾向以及理论的完整上,世界体系理论比依附论走的更远,而且有一套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三、影响:1、对政治经济相结合的研究,克服经济主义、历史主义局限性,通过资本积累这个共同逻辑将政治经济结合。162、对世界政治的长周期的研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周期进行研究。3、对国际体系,资本主义体系的历史研究,不但主张研究霸权周期,而且主
39、张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经济) 的周期进行研究, 并且认为后者更为基本。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特别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不同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结构的在现存的体系框架内论证体系的合理性。四、局限性:1、1500 以前的世界体系是否存在,过分拘泥于现代体系。2、世界体系究竟有什么特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立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而忽视了政治因素,朝贡体系就是奢侈品贸易。3、世界体系的未来是否是社会主义政府世界体系的未来: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会采取一种新的形式,即世界社会主义政府, 这种观点招致许多学者的批评,此后又作了两点补充: 一是他对当前及未来政治结构还不能完全肯定,宁愿用
40、秩序一词来代替政府; 而是他的主张完全是一种可能性演绎。4、世界体系是否一种新的理论(1)只是把社会以往的模式进行扩展,伯格森认为,世界体系论专心于世界交换、世界网络、世界劳动分工,但是并未说明世界生产,在现实中却是生产关系先于交换关系, 所以在这一局限性被克服之前,世界体系理论永远是更为基本的社会科学之注脚。(2)太抽象不能很好地说明具体的历史事件,佐尔伯格认为,世界体系论作为一种理论太抽象,不能够用一般规律来很好地说明具体的历史事件,(3)只有一个案例没有重复性,而且世界体系分析只有一个案例,没有重复性,其科学性值得怀疑。17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体系一、比较优势(一)绝对优势亚当斯密提出,基本
41、假设是就某个具体产品而言, 不同国家的生产效率不尽相同,于是产生交换的需要, 而贸易和交换的结果不仅对于双方都有利, 而且有利于增加世界总产出。 说明了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好处, 对重商主义倾向进行反驳。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二)比较优势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定义的。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成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它决定了专业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生。更透彻地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动力和原理, 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即便是某个国家
42、在所有的生产部门都居于绝对劣势, 她也依然能够通过贸易获益。只要两国各部门劳动生产力存在差异, 他们就有机会通过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获益。国际贸易给他们提供机会, 使得他们可以把劳动力集中到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三)机会成本放弃钢铁生产而去生产小麦, 则小麦生产的潜在代价是钢铁生产的减少, 钢铁就应该视为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二、现在国际贸易体系的起源(18 世纪中期 19 世纪中期)(一)现代国际贸易与早期国际贸易的区别古代贸易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而不是合理分工。原因是比较优势的两个前提,交通成本低和信息充足古代都不具备。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和通讯变革, 奢侈品贸易变成大宗商品贸易,
43、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诞生。(二)各国对国际贸易变革的反应18各国对此表现不一,英国由于生产优势因此主张国际贸易,欧洲人喜忧参半,担心英国欢迎东方贸易,而东方国家则严格限制贸易。这导致 17-18 世纪的国际贸易政治基础不牢。(三)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理论基础)反谷物同盟,废除航海法,建立自由贸易预算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各主要国家同英国建立自由贸易体制(科布登薛瓦利条约,最惠国待遇,限制贸易歧视,加强自由力量在谈判中的筹码)武力迫使东方国家开放贸易 60、 70 年代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革新理论政治支持示范作用)三、第一次相互依存时代(1873 1914)(
44、一)相互依存的扩展第一次相互依存时代: 1873-1914。亚非拉国家进入国际贸易体系,依存度深化(二)相互依存的深化相互投资,工业化和工业分工,劳动力流动,价格趋势和经济周期(三)相互依存的脆弱性第一次相互依存体系的脆弱性:首先,第一次相互依存的政治基础相当薄弱, 无论是在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方面都是如此。 众多亚非国家被欧洲殖民者以武力胁迫加入贸易分工当中。 部分欧洲国家接受相互以来时也是三心二意。其次,相互依存既促进了西方经济的普遍发展, 也加剧了各国经济实力不均衡的现象。第三,思想基础并不稳固,面对国家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事实证明,在这种情况下, 密切的经济关
45、系不一定会加深各国的相互理解和以来,反而会制造比较多的摩擦机会,使国际关系趋于紧张。直到一战瓦解。四、两次大战与贸易保护主义19(一)战争的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国际贸易角度看,造成四个方面的变化1、战争结果没有反映战前形成的力量对比核心国家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允许市场力量矫正战争的结果,还是以政治安排约束经济发展。2、帝国解体,新兴民族国家新生国家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3、工业制成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欧洲国家,战胜国英法能否借受这种市场损失,亚非拉国家是否愿意让欧洲产品重新进入自己的市场。4、科技进步改变了初级产品的贸易地位拉美国家对自己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疑问。(二)贸易保护
46、政策原因:1、主要战胜国坚持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2、新生国家不统一合作。3、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市场上竞争激烈,各国保护市场,扩张别国市场份额。五、第二次相互依存时代(1945 1989)(一)战争后果与影响二战的影响:战后格局与经济力量对比差别不大, 新生国家分割市场不突出,制成品和初级品贸易结构没有区域变化。 利益失衡现象比较小, 各方都接受既有格局。(二)体制设计与建立美国,有能力有意愿建立战后贸易体制, 第二次相互依存是英美官方设计的产物多边无歧视原则。 1947 年第一轮削减关税谈判, 1948 年哈瓦那宪章,确定国际贸易管理的正式框架。 缺乏美国支持, 国际贸易组织胎死腹中, 临时性关
47、税与贸易协定担当起第二次相互依存时代的核心体制。(三)体制的实践效果1、第二次相互依存体系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解决了前一个体系的两大难题。范围缩小,效率提高。促进各国增长,贸易总量提高,参与国家不断增加,20谈判内容日趋复杂。成功原因在于其解决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的问题。政治基础:第二个体系范围缩小,没有亚非国家的反抗,基础要稳固的多。思想观念:加入体系的国家都是自愿选择相互依存,都认识到支持自由贸易有利于自己的发展。2、关贸总协定体制成功的基础是其一揽子谈判机制。这种多边协商过程比之双边条约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第一,通过把各种议题放在一起讨论,各方都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认为自己有讨价
48、还价的余地,产生获益的期望, 也就愿意认真谈判, 谋求达成国际协议。第二,它体现了国际国内双层博弈的思路, 通过在各国内部制造受益者, 改变了贸易决策中的政治格局, 增强主动支持自由贸易的理论; 它通过重建国内政治平衡,有效地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第三,多边协商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有利的谈判地位, 弱小国家可以方便组织各自联盟维护自己的利益。第四,为一些敏感课题提供了解决的机会, 通过强调多边条约的限制, 说服国民接受必要的敏感政策的调整。3、第二次相互依存体系的挑战:第一,因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如在服务贸易、 信息产业等新兴部门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贯彻自由贸易原则。第
49、二,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20 世纪后半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与贸易体系并不相称。冷战爆发后, 东西方经济在根本上是隔绝的, 新生亚非国家则在两大阵营间徘徊。如何处理体系外经济与体系内经济关系一直是具有潜在爆发性的问题。第三,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结果是出现了双重的不平衡层面, 一方面核心国家直接不平衡, 另一方面核心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直接的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六、贸易理论的发展(一)李嘉图模型的不足1、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 但是实际上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利益分配制度, 影响国民对贸易的态度,必须进一步分析贸易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影响, 分析实
50、际的贸易21决策过程。2、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而忽略了其他生产要素对生产贸易的影响。实际上各国占有的资源不同(自然社会资源),成为决定国际贸易结构的重要原因。3、忽视了追求经济规模同样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很难接受生产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存在大量贸易往来。(二)特定要素模型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 琼斯提出,除了劳动力之外还存在其他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是难以流动的, 只能被用来生产特定产品。 但是特定要素与流动要素质只是相对而言1、报酬递减规律各部门的产量实际上由流动要素和特定要素共同决定, 流动要素数量可能剧变,但是特定要素的数量是一定的。 所以,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并不会无限制地增雇劳动
51、者。 当新增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值等于应付给他的报酬时, 扩招自然会停止。因为这个规律, 各国劳动力不能完全转移到它拥有比较优势的部门, 一部分劳动者被固定在居于劣势的部门,他们有可能成为自由贸易的受害者。2、国际贸易模式一国一开始的产品供给由特定要素决定,各国出口其特定要素占优势的产品,但是贸易分工以后,差异很大的相对价格将最终趋同。3、收益分配与贸易政策的决定贸易对国内不同集团收益影响不同, 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拥有者受益, 与进口产品竞争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损,流动要素的所有者得失情况不确定。贸易受损者面临两个选择, 提高竞争力;通过政治活动保护利益 (限制贸易、补偿损失、政府帮助增加要素流动性,
52、 帮助他们转向新兴产业, 贸易受损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贸易政策是社会集团利益冲突的结果。(三) H-O 模型赫克歇尔和奥林建立, 与特定要素相同的是, 强调除了劳动力以外, 还存在其他生产要素或称资源, 国际贸易不仅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差异, 其他资源配置22的差别也对贸易关系起决定性作用。与特定要素不同的是, H-O 模型设想两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要素相同, 部门之间的差别在于它们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1、要素比例与生产偏向性效应各国会倾向于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裕的产品, 减少生产要素供给相对缺乏的产品。资源供给的变化会对生产产生偏向效应。 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2、贸易模式与收
53、益分配贸易模式各国将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收益分配贸易也导致收入分配变化, 使得充裕要素所有者获益, 稀缺要素所有者受损。3、要素价格相等化问题贸易会导致各国要素价格趋同, 直至完全相等。这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据,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4、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反而出口劳动密集的产品,进口资本密集的产品。H-O 模型的基本假设需要更改, 不能把两国的科技水平相同当作考虑的前提。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科教水平,对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乘以要素系数。(四)规模经济效益解释两个现象:为什么生产能力、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为什么某个国家的某一行业同时在进口和出口1、基本假设与贸易模式
54、假设收益或报酬递增, 生产规模越大, 生产效率越高。 规模效益决定了经济结构近似的国家可以并且应当进行贸易。通过国际分工,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部分产品,各种产品的生产规模都会扩大,生产效率也会提高。2、行业内贸易众多生产者和产品的竞争行业,两个国家会生产一些制造品和一些农产品,23不过他们产品种类不同,形成了贸易的基础。西方大部分工业部门的贸易额来自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比例高的都是制造工艺复杂,精密程度高的产品。3、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与垄断竞争规模经济效应存在内向和外向之分,也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两种规模经济效应都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他们造成的贸易模式不同。厂商规模越大,越
55、具有竞争力,导致垄断竞争:最终剩下几家大厂,他们的产品价格相当接近,而各具有特色,于是一方面,每家产品都有独到之处,不容易被挤出市场,另一方面谁都不能通过操纵市场价格,打垮竞争对手。4、一体化问题规模经济效应是鼓励各国市场实现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如果市场规模扩大, 每个厂商都可以扩大生产, 平均成本降低, 可以进入该行业的厂商数量有望增加,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获益。因此,通过实现各国市场的一体化,来建立规模更大的市场。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影响一体化进程起因与趋向。但一体化的谈判进程很艰难。5、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假设每个厂商的生产规模不变,行业总体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外部规模效应常体现在所谓行业地
56、区现象, 即行业规模扩大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出现与自然资源分布无关。行业地区效益提高得益于形成专业的供应商队伍、 劳动力市场共享、 专业信息流动。两个引人注目、 争议的地方: 他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福利的影响不确定; 强烈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会使已有的贸易模式固定化,可能会刺激贸易保护主义。七、围绕贸易政策的争论(一)保护贸易的逻辑1、次优理论传统贸易模型只有在其前提条件, 所谓均衡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具体到贸易领域, 现实情况是不可能所有市场因素都能正常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当一项均衡条件得不到满足,其他相关条件都会受到影响,在这种24情况下,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必须另
57、寻方案,这肯定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最有政策,即次优选择( second best)。只有在所有市场因素都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成立,自由贸易才是最合理的政策,即最优政策。 而现实情况是各国或多或少地面临市场失灵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尤甚。实际环境中产生的最佳方案肯定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优政策。是次优选择。政府干预得当可以平衡市场失灵。此时干预贸易的政策就是次优选择,它比自由贸易更实际恰当。2、战略贸易理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国际贸易的特征发生了变化, 贸易当中, 比较优势作用越来越少,占有租越来越重要。租:某种要素投入某个部门所得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它用途所获得的收益,可以理解为反常的高收入。由于垄断竞
58、争的存在以及外部规模经济导致的贸易模式都证明了, 现代经济中可能出现这样一些行业, 巨额的租在其中长时间存在, 不会轻易消失, 于是谁获得了租或占有了大部分租谁就拥有明显的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 率先进入这些行业的企业将排斥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独占巨额利润。 (参见王勇课件)各国政府应该通过贸易政策的制定, 使得本国企业抢占市场, 获得独占,进而获租,以提高自己国民收入。3、动态创新和产业政策争夺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技术日益复杂, 国际贸易促进技术交流的作用下降了,保持技术领先的唯一途径是鼓励创新活动在本国进行。 政府责任是给予本国关键产业 (应当给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 各种优惠待
59、遇, 发挥外溢作用,在国际竞争中领先,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二)贸易保护手段保护性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 VER )、国产化程度要求、繁琐有意刁难进口规章制度。(三)支持自由贸易的逻辑1、成本效益分析25关税,使用日益困难收益外国被迫降低价格-生产消费的扭曲。因此如果是大国则有可能收益,小国一般难以改变国际市场价格。补贴,回击壁垒,扶持本国。只有损失。配额,租金 -生产消费扭曲,如果租金留在国内则还有可能受益,但是没有考虑腐败成本。自愿限制,与配额提供给国外一样,只有损失。因此自由贸易支持者认为贸易政策成本大于收益,但是大国有可能获益不过在国际关系领域看
60、来,这有可能引致报复,破坏贸易体系,因此得不偿失:2、针对次优理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大多在国内经济结构当中,应当通过国内改革纠正, 与国际贸易无涉。国际贸易可以推动引导国内改革,减少结构调整的痛苦, 而不是保护落后。3、针对战略贸易主张寻租理论:自由贸易学者针对贸易保护理论中独占“租”的主张发明的理论。它证明,如果政府有意识地创造租并主导租的分配,本国企业会为了争夺租金投入大量资源,资源浪费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将超过租金收益。4、针对产业政策政府能识别关键产业吗?政府能帮助关键产业获得成功吗?官僚机构在引导产业发展中起的作用被夸大了。(四)重压之下的世界贸易体系自行车理论:维护世界体系的人士相信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徐州从业资格证货运考试答案
- 2025年娄底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
- 2025年吉安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库
-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练习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软件公司员工手册
- 智能控制规划服务承诺书
-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配置与维护
- 商业活动临时化妆师聘用书
-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范本
- 国际疾病分类手术码(ICD-9-CM-3)使用手册
- 物资部对标管理实施方案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年 第 一 学期 实验报告
- 职工医保基数调整对比明细表Excel模板
- 送你一个字评语2022
- 放射科优质护理服务PPT学习教案
- GB_T 22627-2022水处理剂 聚氯化铝_(高清-最新版)
- 教学团队建设总结报告
- 破产法PPT课件
- 看守所释放证明书
- 鱼骨图-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