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议库恩的“范式”概念_第1页
泛议库恩的“范式”概念_第2页
泛议库恩的“范式”概念_第3页
泛议库恩的“范式”概念_第4页
泛议库恩的“范式”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泛议库恩的“范式”概念【内容摘要】该文从“范式”概念的提出到因其在科学哲学中建立起来的历史学派 的关系,做了一番大概的梳理。分为四个部分:一、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二、“范 式”概念引发的混乱;三、“范式”概念的历史回顾;四、“范式”与科学共同体。通过 这四部分的论证,可以说,历史学派的建立与“范式”这个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 键 词】库恩;范式;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库 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 是美国著名学者,科学哲学家,被公认 为逻辑经验主义的掘墓人,科学哲学历 史主义学派的开拓者。他的名著科学 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

2、ntific Revolution)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 之一。该书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震 动,并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书中提出的 “范式”的概念近已引起许多赞赏和批评, 更引起持续不断的争论,其在哲学界和社 会科学界所发生的深刻影响,比同时期任 何其他著作要大得多。一、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2012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 表50周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根据库恩于 1969年的第二版,出版了第四版,作为该 书问世半个世纪的纪念1。北大出版社很 快跟进,也出了新版2o1969年以前,库恩 对这本书就没有再做什么改动了。不过, 1969年的第二版,库恩还是写了一篇后记 (Postscript

3、),主要是回答该书问世后那几 年学界的广泛质疑。因此出版社根据1969 年的第二版来出版了50周年纪念版,还是 有些道理的。毕竟,这本书还是有库恩的 “真身”在其中。第四版就有些不大一样了。在书前 加上加拿大著名学者哈金(Ian Hacking, 1936-)教授写的长篇导读(Introduction Essay)o新版问世后不久,我从美国亚马 逊网站上买到一本英文版的“新书”,目的 就想看看哈金的“导读”提供了什么新材 料。我曾翻译过哈金的驯服偶然(The Taming of Chance ) 一书3,对他的思想还 基本熟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曾于2002 年写过一本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的 书

4、4,因此对这二位人物都感到亲切。此 外,在2012年,我也发表了一篇有关结 构的导读文章5。所以更有必要根据哈 金提供的新材料谈点我的看法,算是对我 去年发表的导读文章的补充和深化。我的 那篇导读的文章主要是根据结构的第 三版和我写的那本导读写成的。哈金这篇导读很长,作为科学哲学 家和科学史学家,他把我们带回到半个 世纪之前该书发表的时代所引发的争论 和产生的社会效应。此一时彼一时,回眸 再看,如何看待当年该书提出的问题和 存在的影响,并对其做出评论无疑很有 意义。因此,这篇导读由这位是身兼两个 身份的学者来写,无疑兼有导读和评论 的双重性质。库恩自己也曾说过“站在 众位面前的是一位真实的历史

5、学家。我 是美国历史学会会员,而非美国哲学会 会员可是在接受访谈时他又说,在 梳理自己的过去时,又愈来愈表现出自己 的工作主要源于自己于哲学上的兴趣囱。 库恩说这番话,恰恰表明他的初衷也是 从哲学层面考虑问题的,但最终却成就 了科学哲学的史学转向。哈金写的这篇导读是一种“关键词” 的写法,也就是说,以关键词串起各章 所出现的内容,如“结构”“革命”“常规科 学”“解谜” “范式”“反常” “危机”“世界观的 改变”“不可通约性”以及“通过革命而进 步”等。该文在一段没有标题的“导言”之 后,出现了“1962年”这个小标题;接下来 就是对该书标题的“结构”和“革命”进行了 分析,然后就是“常规科

6、学和解谜”(第2-4 章)“范式”(第5章)“反常”(第6章);“危 机”(第7-8章)“世界观的改变”(第10章); “不可通约性”这个术语是库恩和费耶阿 本德(Paul Feyerbend, 1924-1994)共同发 明的,但他们二人最终分道扬镰,可是这 个术语却让库恩纠结了一生,因为他似乎 想用这个词取代已被滥用的“范式”。“通 过革命而进步”(第13章)“真理”和该书 最终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我的观点,哈 金的关键词写法,就是根据结构的分章 导读,这倒与我写的那本导读有几分类 似,只不过是篇幅不同而已。我不想对哈金的这篇文章做仔细的 介绍,但我要特别指出,该文在“范式”这个 题目却大

7、书特书。所以,我就重点写他的 “范式”这一部分。在我看来,这个概念也 是库恩的最大贡献,虽然该词已被滥用, 但是仔细考察,也不妨认为它的价值所在 就是能为各个领域所接收。如果用“不可 通约性”取代了“范式”,恐怕要让结构失 去价值。我写的导读也是以“范式”为中心。哈金说,他特别关注范式这一部分有 两个原因。一是库恩单枪匹马使范式一词 如此流行,使得每位新读者,对这一词都 能根据1962年初版时所想表达的非常不 同的内涵。当库恩见到“范式”一词所引起 的巨大歧义时,库恩在1969年第二版的后 记中对其所做的解释“范式是共同的范 例,这是我现在认为本书中最有新意、而 又最不为人所理解的那些方面的核

8、心内 容(原文第186页)。”这便是哈金所谓的 第二个原因。那么后记的同一页,库恩又 建议用“范例”(Examplar)作为“范式”的可 能替代词。这是因为他那时已经发现“范 式”已经成为陈词滥调。到了晚年,库恩还 是放弃了“范式”,这是库恩的做法,因为 范式这样充满歧义的词给他带来的麻烦 始终缠绕着他。不过,哈金却不那么看,经 过半个世纪的洗礼,经过众多的纷争以及 经过大家所能达成的基本共识,我们能愉 悦地接受这个词,并为其重塑辉煌。二、“范式”概念弓I发的混乱库恩的结构刚一出版,学界就对 “范式”一词的用法充满歧义颇为不满。 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家马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

9、, 1910-1986)于 1966 年写了 一篇题为“范式的本质(The Nature of a Paradigm)的文章。该文后被拉卡托斯 (Imre Lakatos, 1922-1974)收入他所编的 文集9。马斯特曼对这“Paradigm这个概 念进行了专题研究,发现结构中对“范 式”一词有21种不同的用法。可是马斯特 曼的说法却不被库恩所完全认可,他认为 有22种。这是库恩于1974年在“对范式的 再思考”所提出的。在这篇文章中,库恩具 体区分了 “范式”的两种基本用法:一种是 “综合的”,一种是“局部的”。关于后者,库 恩写道:“当然,正是范式作为标准案例 的这一种意义,是促使当初

10、我选择这一词 语的本意。但令库恩感到纠结的是,人们误读了 他的这种“综合”与“局部”的区分,并且把 他的对范式的“局部”用法,当成了“综合” 的使用,其结果就是“要想重回范式原初 的使用,我看来是希望希望渺茫了 ”。可正 是在“局部”意义下理解库恩心目中的“范 式”才具有他所谓的“作为标准案例的这种 意义”。哈金接着总结到,时隔50年可以回 到1962年的本初含义。而且哈金也在他的 这篇导读中便是遵循库恩关于“综合”与 “局部”的用法进行评述。而且他同时还认 为,库恩于1974年写的那篇“对范式的再 思考”一文还是正确的。这里有个细节需要交代一下,在库恩 提出“范式”这个语词后,引来众多诟病,

11、 让他不得不面对各种质疑,于是他于1970 年写了一篇题为“对批评的答复”的文章, 在该文中,他提了个比喻,并在数十年中 一直沿用。他说存在两个“库恩”;“库恩甲” 和“库恩乙”。“甲”指的是他本人,但他觉 得还不得不虚构一个人物,他写了一本叫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书,故意说了某些不 同于“甲”所说的内容。正是这些不被库恩本人认同的内容 让人们抓住了,马斯特曼就是一位,她所 讨论的果真是“库恩甲,即库恩本人的著 作。同时她又是一位激烈、刻薄又不惧怕 偶像的思想家。她自称自己并非哲学家, 而是科学家;但又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一 位“计算机科学家”。与之等量齐观的另 一位批评者就是夏皮尔(Dudley

12、Shapere, 1928-),库恩同样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库 恩说:“马斯特曼和夏皮尔这二位批评者 的正确之处,在于他们聚焦在范式这个 概念的模糊晦涩。”而后来的评判者多针 对“不可通约性”这个概念。尽管这二位行家的批评得到了库恩 的认同,可是“范式”连同其伴生词组“范式 转移”,已经覆水难收。当年库恩提出它时, 并没什么人注意它,但很快,这个词就成 为时尚。而极具潮流嗅觉和娱乐精神的杂 志纽约客,曾刊出一组漫画,用以嘲笑 “范式”:在曼哈顿的一个鸡尾酒会上,一位 体态丰腴,身着喇叭裤的女士对一位自诩 时尚的谢顶男士说:“您真是语出惊人呀, 格斯顿先生!之前我从没听说过现实生活 中用范式这个字

13、眼。”可见在197。年代 人们对范式的态度,也难怪库恩对“范式” 这个概念有些避之不及的感觉。不过这幅漫画很多年来一直挂在库 恩家的壁炉架上。是他喜欢这个概念还是 厌恶这个概念,我们则不得而知。纽约客 在以后还有期讽刺“范式转移”的漫画。但 我还是认为,关于“范式转移”最为刻薄的 是美国的一部滑稽剧的台词“一只雏鸡破 壳而出,环顾四周,啾啾叫道:哎呀,范式 转移了!原来这就是范式转移呀!”由此 可见,“范式”和“范式转移”对人们日常生 活的影响了。这也印证了爱因斯坦的话,他说一 旦某专业术语超出其专业范畴而进入日 常生活之中,就很难再回到其原初的意义 了。而发明这个术语的人也必然陷入到无 休止

14、的纠缠之中,这些纠缠有些是来自行 家的;有些则是来自外行的。那么库恩对 “范式”关于“综合”与“局部”解释正是这个 原因,把局部的内涵用到综合的外延,必 然会产生歧义。这也是库恩始料不及的, 或许也是库恩的悲剧吧。三、“范式”概念的历史回顾现在让我们回到哈金,他首先回顾 了历史。希腊语Paradeigma是个很重要 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一 部探讨演说者和听众双方之间的实践性 论辩的书)中,演说者与听众共同有许多 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信念。在英语翻译中, 通常认为Paradigm 词的前身是例子 (Example )。可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意蕴 中,该词更接近与范例(Examplar)种最好

15、的、最具指导性的例子。亚里士多德认为,论证有两种基本类 型,一种本质上是演绎的,但带有许多未 明言的前提;另一种本质上是类比的。而 Paradeigm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更类似于 类比类型的论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举 了一个例子,雅典是否应当对其邻邦底比 斯(Thebes )开战?从道德上讲是不应该的。 可是底比斯攻打其邻邦福基斯(Phocis ) 的行径是邪恶的,所有雅典的听众都认同 这一点。这就是个范例。所争论的内容正是一个类比。如果能 对底比斯宣战,那也将是一种邪恶的行径。 之所以简化亚里士多德的例子,主要是说 明“范式”这个概念的由来。总之,存在某种 争论。有人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而

16、 听众对其赞同,那么这个例子就是范例。 就是说,所争论者与此范例“恰为类同”。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语译本中,Paradeigma 被译为Exemplum (例示),Exemplum 一词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论证理论中一 直在使用。在近代欧洲语言中,Paradigm 一词被保留下来,但主要不是用在修辞学 中。其用法极其有限,就是用于描述标准 模型,这个标准模型就好比一个模板,从 上面下来的东西都要遵照其规格和要求 等。范式的典型例子就是动词变位,如拉 丁语的Amo(我爱)、Amas(你爱)、Amat(他 /她爱)等等。有了这个动词变位的“样板”, 其余的动词就跟着它的式样进行变位,这 就是Pa

17、radigm的在近代欧洲语言中保留 下来的意思。法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索绪尔曾写 过一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书,就用到 Paradigmatic这个词,在语言学中,该词被 译为“纵聚合”,即“词形变化”,刚才提到的 动词变位就是这个情况。我想这就是库恩 所谓“局部的”的用法,就是让其他的行为 根据已确立的样板进行。可是问题并非如 此简单。Paradigm除了有词形变化的意思外, 还有就是具有隐喻的作用,也就是说,用 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 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 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而Paradigm似乎正是在这两种情况下被 误读了,这个误读就是库恩所

18、谓的“综合 的”的用法。在英语中,Paradigm作为隐喻早就存 在了,然而该词在德语中更为常见。20世 纪30年代欧洲很有影响的哲学团体“维也 纳学圈”的成员,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很 乐意使用这一德文词。库恩曾说过,维也 纳学圈所主张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思 想被他在观念上放弃了。但是P aradigm 这个语词却被保留下来。接下来的十年,也就是结构思想逐 渐形成的时间,“范式”一词开始受到英语 分析哲学家的追捧。原因就在于维特根斯 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在其 剑桥大学的讲演中频繁地使用“范式”一 词。维特根斯坦在剑桥非常成功,他的“粉 丝”深陷其魔

19、咒之中。该词在其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 vestigation )第 20 小节,首 次谈到“语法的范例”,维特根斯坦也是在 非常狭窄的意义下使用这个词的。在他后 来的著作中,他又将“范式”和“语言游戏” 关联起来,这就使问题复杂起来。“语言游 戏”(Sprachspiele )是个晦涩的德文词,但 经过维特根斯坦的使用,已成为大众文化 的一部分。库恩什么时候读了维特根斯坦的著 作没有记载。不过他先后在哈佛后来又在 伯克利,库恩曾与卡维尔(Stanley Cavell, 1926-2018 )交流过多次。卡维尔是创造型 的思想家,专注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后 来根据卡维尔的

20、回应,二人都坦承那时的 对话对各自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他们得以 分享彼此的观点和问题,而范式无疑是所 谈论的话题之一。还有一点需要提一下,1957年一些 英国哲学家发明了一种所谓“范式-案例 论证”。这种论证曾红极一时,但却是短 命的。因为它貌似一种新的能对抗各种 哲学怀疑的论证。举个例子来说,你不能 否认自由意志,因为我们必须从一些例 子中来学习如何使用“自由意志”这一表 述,而这些例子就是范式。因为我们从范 式中学习这一表述,所以这些范式存在, 因此自由意志存在。这个简化版的“范式- 案例论证”颇有点儿像三段论。不难看出, 库恩写作结构之时,“范式”一词在很 大程度上的应用范围还是相当狭窄的

21、, 但并非没人使用。四、“范式与科学共同体“范式”与“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念是 不可分割的。在结构的第二章“通往常 规科学之路”提出,常规科学建立在为某 个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先前的科学成就 之上。这句话有三个概念:“常规科学”“科 学共同体”和“科学成就”。另外,在他1974 年的“对范式的再思考”一文中,库恩再次 强调结构中的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一词 是同时引入的。那么科学成就作为范例成 就了科学共同体,由科学共同体和科学成 就形成了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告诉科学家 该干什么,该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才是 成功的应用等,在他的必要的张力中, 还强调了 “范例式的观察和实验”。“科学共 同体”这个概念哈

22、金认为应该提一下,即 它是如何来的。早在1935年波兰裔犹太学者弗莱 克(Ludwik Fleck, 1896-1961 )出版了 科学事实的产生和发展(Die Analyse einer wissenschaftlichen Tatsache : Einf uhrung in die Lehre vom Denkstil und Denkkollektiv)10。在这本书中,这位生 物学家首创Denkkolektiv的概念,英语译 为Thought Collectives (思想集体)。这一 概念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中很重要, 能帮助解释科学思想如何随着时间而变 化的。与库恩的“范式转移”

23、或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知识型”有类似 之处。同时,这个弗莱克的“思想集体”与 库恩的“科学共同体”也直接相关。不幸的 是,弗莱克这本书的德文副标题,却在英 译本中被省略了。也就是说“思想风格和 思想集体理论导论”被省略了。该书1979 年出版,库恩为其作序。库恩也坦承,弗莱克“先于我提出了 许多我的思想”,不过,弗莱克的观点要比 库恩的激进许多。可是,库恩晚年却为弗 莱克书中的“思想”一词所困惑,因为任何 思想是内在于个人的,而非公共的。就像 索绪尔提出,Parole(言语)是个人的,而 Langage (语言)是公共的。这就意味着, 弗莱克的“思想集体”或许是无法成立的, 一个集体不可能就有一个思想。那么科学 共同体呢?这一点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 戏一样,德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