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1页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2页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3页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4页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鲁迅当年的相关资料,了解社会背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旧中国农民的生活惨状,使学生懂得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内涵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小说的特点。 2.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2、,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3.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二、自主学习: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阴晦(hu)萧索(xiosu)愕()然鄙(b)夷嗤(ch)笑 瑟索(ssu)折(sh)本惘(wng)然恣睢(zsu) 2、解释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 惘然: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这里指经过许多地方。现在写作“

3、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现在写作“瑟缩”。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记叙。 2.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我”儿时的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3.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明确: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 (1)记忆

4、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2)闰土: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造成人物性格变

5、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时所学,导入本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文中圈点勾画描写闰土及杨二嫂的语句,完成下表。 变化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动作手捏刚刀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心,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色说话吞吞吐吐苦不堪言,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克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情。态度恭敬,称“我”“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

6、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外貌年轻美丽:“豆腐西施”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终日坐着冷笑、怪叫、贪婪。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对“我”的态度虚伪的吹捧,尖酸的嘲讽 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来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搬弄是非 归纳:(1)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2.问: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格 变化的

7、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 三、简析“我”的形象 明确:“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四、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明确:水生宏儿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和“我”;对水生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对宏儿来说,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有了

8、希望 五、布置作业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研读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文中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教师点拨: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明确:第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灾难。 第6段写了破落的老屋,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第1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与眼前衰败的故乡及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9、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的社会根源。 第88段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升华主题。 二、研读最后两段: 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21年1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愿望因而“茫远”了。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10、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4.“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二、本文主题的探讨 1.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

11、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未来 少年闰土成年闰土成年水生 少年的“我”成年的“我”成年宏儿 杨二嫂 少年水生 少年宏儿 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点拨、分组讨论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2、把握课文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成功的环境描写。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你们的心,让你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你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孤独是什么,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

13、、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在小说中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

14、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

15、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明确: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布置作业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

16、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 2.学习本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圈点,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小说中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中悬念的铺排及巧妙的构思。 教学方法 讨论合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个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17、。 二、走近读者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指名复述小说情节。 2.师生一起理清小说层次,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明确:盼赞见躲 四、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2)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

18、会制度。 (3)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明确:

19、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中找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并做批注。 明确:对菲利普夫人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虚伪、有主意、富有心计、自私势利、为女儿着想 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2.总结:教师出示表格,学习本文中的对比手法。 于勒的

20、生活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菲利普夫妇的特征 语言行动 贫坏蛋、流氓、无赖打发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 富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候 贫卖牡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骂、躲避 二、问题探究 (学生交流,班内展示) 1.“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

21、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2.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

22、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教师点拨: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三

23、、拓展迁移,联系生活 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四、布置作业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言行将会怎样?展开联想,试着加以描写。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开端(1-4):盼于勒。 第二部分:发展(5-19):夸于勒。 第三部分:高潮(20-47):见于勒。 第四部分:结局(48-49):躲于勒。 心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和学习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描写。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2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习主人公纯洁、善良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检查生字词 捻nin噗p蜷qun簪zn琅琅lng发窘jing 抽噎y恍惚hungh抽泣q棱角分明lng窸窸窣窣xs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明确: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

25、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凋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6、明确: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人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细节,体会人物塑造方法 1.本文人物刻画细腻、真

27、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相关例句分析体悟。 (1)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2)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 (3)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4)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3.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二、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