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解析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解析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解析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解析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精品文档 可编辑的精品文档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练习卷A解析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表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为了统治关系。教化

2、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有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

3、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 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找。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

4、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 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

5、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一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

6、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 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改)1. 根据文章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教化过程是陶炼出适应一定文化方式的群体生活一分子,其目的并非为了统治关系。B.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C. 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D. 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

7、下的社会,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不够准确,原文为“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权力”。2. 根据文章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在事实上有稳定的文化,因为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B. 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所以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C. 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D.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能依赖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长者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2. C 解析:A项,原文是“必须

8、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B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长者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错,原文是“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教化的权力并不限于亲子关系,虽然它在亲子关系里表现最明显。B. 儒家不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而是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C. 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的有效保证。D. 基于教化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我们可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3.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原文是“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

9、,但都不确当”, 所以D项错。4. “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 这个“不同”表现在哪里? (4分)4. 这个“不同”表现在:教化过程是代表社会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为了统治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从段中这句话的后面可以找到答案。5. 作者从“客套中互问年龄”发现了“长幼有序”的社会规则,察微知著,以小见大,表现出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你能不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解释“亲属规则”? (6分)5. “亲属规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例如,吃饭时座位的安排,谁先动第一筷子,先

10、给谁敬酒等都有讲究,这就体现了“长幼有序”等亲属规则。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此题,扣住“长幼有序”,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回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我与地坛史铁生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11、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

12、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

13、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

14、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

15、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笔法,不作细描,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

16、,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D从情感的表达上,文中的地坛只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把它视作灵魂栖居地。6.C (A项,“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笔法,不作细描”错误,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B项,应为“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D项,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地坛在文中“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 7. 作者在文中多

17、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3分)7.古老沧桑;沉静落寞;荒凉破败;富于生机。(任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8. 地坛带给作者一些生命的启迪,助其走出厄运的阴影。作者在地坛中得到了哪些对生命的启迪?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8.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个人在时间的伟力、宇宙的浩渺面前微不足道,故应冷静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9. 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9.观点一:认同这种观点。 苦难的确成就了

18、史铁生。在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而绝望的他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个人更应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方式。走出心灵困境的史铁生,致力于写作,成就非凡。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更是以其作品给更多处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指引。 观点二:不认同这种观点。 苦难并非史铁生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龄夺去他的双腿,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在极为需要人才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

19、会等等多种情况,它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20、节选自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21、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画线句子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意思是才相隔多少日子,而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而“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则解释不通,据此可排除C项。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22、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A望,古时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B木叶,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木叶”即为树叶,出自屈原湘夫人。C赤壁,文中指赤壁之战的地点,但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D冯夷,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不正确,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

23、”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B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C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D后赤壁赋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题干中“动态美”“静态美”错误,该选项手法分析错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4、)(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13(1)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缕,绵延不断。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2)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的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3分)14.险峻的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树枝,猛禽做窝的悬崖,水神冯夷的深宫。(任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

25、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缕,绵延

26、不断。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节选自前赤壁赋)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么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

27、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节选自后赤壁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1516小题。过岭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注: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

28、,时年66岁。毵(sn)毵: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15.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甜,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中。C.尾联第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D.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宏、激情磅礴的特点。15. D 解析:D项“气

29、势恢宏、激情磅礴的特点”理解有误。这首诗写的是“空涧”“翠岚”“花雨”之景,体现不出“恢宏”的气势;表达的是遇赦后的轻松和喜悦之情,没有“磅礴”的激情。16.本诗是如何表现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6. 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中,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写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等景象,尽显他置身自然的愉悦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结合诗的内容:首联写自己被贬七年后归来,在曹溪饮水的甘甜感觉,表现了其乐观豁达的态度;颔联回顾自己的贬迁犹似一梦,而

30、自己却是在“醉中”度过,没有显示被贬的痛苦之情;最后两联写景,优美的景色显示了作者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2)苏轼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3)姚鼐的登泰山记中,“ , ”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17.(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三、

31、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像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2、?”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18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二段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3、”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说够不够悠闲?”“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等语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故此题选B。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像粉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19答案:原文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原文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原文表达效果更

34、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原文中“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洒上”“加上”“淡得几不成墨”等内容,把冬日乡村景色当成一幅画来写了,“洒上”“加上”都是动作,是作画的过程,因此比单纯写“下雨”“配上背景”要新颖有趣,且突出冬日乡村风景如画的特点;第二点,改写的句子是陈述句,原文是反问句,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表达效果更好。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0答案:天垂暮了 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处,根据画线句前后文可知,这几句以作画的形式描写冬日乡村的景色,根据后面

35、“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可知,此处写的是晚上的情景,因此可补写“天垂暮了”“到了傍晚”等句子。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第二段开头是个过渡句,上句承接上段写“雨”,下句应该开启后面的内容写“雪”,因此此处可补写“也就会想到雪”之类的内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赤壁赋中表现苏轼泛舟赤壁情景的一段文字。文句营造了一种阔远虚静的意境,洋溢着一种悠扬和乐的情怀。朗诵这段文字时如果要你配乐,请描述这段乐曲的演奏(视听)效果。要求:描述乐曲效果时要用一组排比句将其形象化,不得超过50字(可以写出所配乐曲的演奏乐

36、器)。(4分)21.(笛声)如清晨原野飘逸清秀的云霭,如傍晚林间静水生霞的清泉,又如月夜秋江水面跳动的月光。【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能力。所给语句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语句营造的是一种廓远虚静的意境,洋溢着一种悠扬和乐的情怀。所以配乐的曲子的演奏,应该抓住“廓远虚静”“悠扬和乐”的特点来配乐。另外,在表达乐曲效果时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以及运用排比的修辞来进行合理的想象。22. 有人根据文本所选取的典型秋景作了五幅画,结合故都的秋对这五幅画排序,并用四字短语命名。(5分) ( ) ( ) ( ) ( ) ( ) 22.秋槐落蕊 秋院晨景 秋蝉残响 秋果盈枝 秋雨话凉排序: 【解析】

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课文中采用“横式结构”,按照故都“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响”“秋雨话凉”“秋果盈枝”的顺序来写。图1中树下铺得满地落蕊,是秋槐落蕊图;图2画的是一个小院落,一个人泡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坐着,是秋院晨景图;图3是一只趴在枯枝上的知了,是秋蝉残响图;图4中是枯叶中缀满了红色的果实,是秋果盈枝图;图5中是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互答;地上是泥泞路面上留下的脚印,是秋雨话凉图。故图片顺序为:。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岁分四时,春日的和风细雨,

38、夏日的荷香蝉鸣,秋日的黄菊高天,冬日的白雪寒梅;日有早晚,早晨的清露初阳,傍晚的归鸟落日;地分南北,塞北的大漠草原,江南的烟雨杏花;城乡有异,城市的热闹喧嚣,乡村的质朴宁静放眼望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时一地,皆有风景。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要求:结构清晰;表达流畅;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23.【解析】此题考核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所给材料,本则材料给的内容是大自然中的美丽风景,材料提示我们一年四

39、季春夏秋冬,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处处皆有风景,要求写一篇散文,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这就提示我们在构思作文时可由实到虚,此类散文可融写景与抒情一为体。它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构思角度大体有三种:以实为主,由实而虚;以虚为主,逐步深化;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选哪个角度都有可能写出好文章,能否出新的关键在于你积淀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一般的说,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由表及里,往往更容易出新。例如你写游黄山,只写黄山四奇,那就很可能流于一般化了;但如果你有关黄山旅游区清洁工是美容师方面的感悟,能将自然美与心灵美揉合在一起写,那文章就容易进入灵魂,亮出新意。例文:清秋,绽放成一树静美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