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探讨_第1页
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探讨_第2页
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探讨_第3页
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探讨_第4页
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讨论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讨论摘要本文通过对良渚文化出土玉石璧所做的音乐声学测量,讨论了良渚文化玉璧形制特征和音乐声学特征,以及它们对我国出土具有良好音乐性能成组玉石璧产生的影响。良渚文化大量出土玉璧的环体形制、尺寸大小厚雹孔径大孝加工时肉面上留下的痕迹,都可具备良好的音乐声学特征,是玉器当中唯一可以充当入乐功能的器物。良渚文化时期古人类可以利用玉璧发出的清润悦耳的乐音,与自然或神祖沟通。良渚玉璧的意义,伴随着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出土,提醒了长江流域礼乐文明从这里发源,向四方扩散,最终在与黄河流域礼乐文明的交流和交融中,在西周建立起

2、成熟的礼乐制度,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东方的礼乐之邦。关键词良渚文化;玉璧;音乐声学特征;讨论中图分类号K8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22)02-0103-05目前我国出土玉石璧比拟集中的考古文化遗址有良渚文化、齐家文化、陕西商洛东龙山遗址、三星堆金沙文化等四个遗址区。自2022年以来,我们先后承当文化部科技工程课题(自筹资金)、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工程课题,对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盐亭麻秧乡遗址出土的33件玉石璧作了音乐声学测量和初步研究,发现成组玉石璧具有良好音乐性能,对三星堆真武仓包包出土成组石璧(11件)作了复原调音实验研究,证明玉石璧的调音原理和方法,完全符合

3、现代音乐声学理论对板体打击乐器的规定(实验报告待刊?中国音乐学?2022年第2期)。在此根底上,再次对其它三个重要遗址出土玉石璧作了综合调查,共计对139件玉石璧作了音乐声学测量、形制数据测量、形制特征分析、痕迹分析和音乐声学性能的初步分析;其中75件玉石璧作了材质鉴定。音乐声学测量采用电子数据录音和使用?通用音乐分析系统(GAS2.0B)?软件,根据板体打击乐器声学振动原理,测量单件器物的频率,经过换算,确定单件器物音高、音强,制作频谱图;再对玉石璧进展音乐性能分析。测量环境符合要求,技术含量到达标准,测量数据准确。关于玉石璧的功能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拟将各遗址区出土玉石璧

4、音乐声学测量结果发表,通过对玉石璧是否具有特殊音乐意义的讨论,从成组玉石璧具有良好音乐性人手,为玉石璧的功能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考观点,并恳望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指导。一、出土情况和形制特征良渚文化(距今5100-4200年)是我国出土玉璧数量最多的遗址区,也是目前我国关于玉文化(包括玉璧)研究最重要的考古文化之一。良渚文化玉璧,被我国玉器文化研究学者作为古代玉璧的祖型,从考古开掘所出土的实物看,真正可以称之为玉璧的器种,是从良渚文化开场出现的。良渚玉璧已具有标准的器型,圆环体、扁平、好孔与肉面具有一定比例,孔径一般超出4厘米,尺寸也在一定范围内,但每件璧的大孝厚薄不同,直径小者约10厘米左右,大

5、者20-30厘米,最薄缺乏0.5厘米,厚者可到达3.0厘米,多数在0.9-1.5厘米之间。璧的外表为素纹,许多留有加工痕迹。良渚玉璧出土数量多,发现地点比拟普遍,其中反山墓地出土玉璧达125件(王明达文,同上),随葬玉璧最多的几座墓葬为:14号墓出土26件;20号墓出土43件;23号墓出土54件。反山玉璧的材质,主要为透闪石和阳起石。良渚玉璧出土和形制上的特征,最近出版的?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反山?作了详细披露,我们仅对其中与音乐声学研究有关的几点问题,提出讨论(见后)。二、音乐声学测量结果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江阴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对良渚文化

6、出土玉璧作了调查,音乐声学测量标本,由考古文博单位保管工作人员确定数量和随机选样,其中浙江省博物馆藏反山遗址出土玉璧28件,出土于三座大墓:14号墓葬7件,20号墓葬12件,23号墓葬9件;江阴博物馆藏高城墩遗址出土玉璧7件,其中1件为采集品,其它6件分别出土于5座墓葬,单件埋藏为主,8号墓葬出土2件。选样标本保存完好,形制规整,测音效果比拟理想,根本可以反映出良渚文化玉璧的音乐声学特征。测音结果说明:单件玉璧已具有良好音乐声学性能,悬挂玉璧,用小型红木槌敲击,发出圆润、清亮的乐音,音色纯粹,其中23:143璧音响性能极佳,音高为b4+0,音强为32.85dB。玉璧大小不同、厚薄不同,振动频率

7、那么不同,音高也不同;音域主要在小字4组,跨小字3组和小字5组。频谱图显示基音纯洁,音强一般在25-35分贝;音乐声学性能比拟理想。良渚玉璧的音乐声学特征与三星堆成组玉石璧音乐声学特征相近,不同点在于良渚玉璧的材质为透闪石和阳起石,三星堆成组玉璧主要是蛇纹石,真玉的硬度和密度都高于蛇纹石,因此音质更好;良渚玉璧同一墓葬出土玉璧,虽有不同音程关系,但尚无法寻找出规律,而三星堆出土的两组石璧,已可排列出音阶。三、提出讨论的几个问题(一)璧这类器种的音乐音义。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璧这种类型的器物,在形制和器物的大孝厚雹材质等方面,均已符合板体打击乐器的特征。人类对音乐的感知,伴随着人类器官的发育,早在半

8、动物祖先时期已经发生。良渚人在制作玉器的过程中,只要敲击发出声音,就会感受到一种悦耳的声音,逐渐的分辨出噪音和乐音的不同。玉璧是良渚文化时期玉器中唯一具有良好音乐声学性能的一种器型,这种器型的出现,器物自身具有的声学特征,是否有着音乐方面的意义,是否与良渚人对乐音的感知有一定联络,值得考虑和研究。(二)痕迹考察。据考古开掘报告,反山出土玉璧形制规整,多数璧中间厚,边缘薄,两面加工不同,其中一面平整,一面有线切割(或片切割)留下的痕迹,还有的璧有打磨、摩擦痕迹。如标本14:237号璧一面较平整,另一面因取材的关系,部分边缘凹缺,但也经过打磨。20:196号璧一面相对平整,另一面的边缘因取材的缘故

9、而凹缺。璧边缘部位有斜向的摩擦痕迹。我们在做音乐声学测量时,也观察到这种现象,为什么璧的两面加工不一样呢?比拟平整的那一面为什么没有留下切割痕迹呢?又为什么对凹缺部位再去打磨呢?边缘的斜向摩擦痕迹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璧肉面上留下的加工痕迹,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在线切割或者片切割时留下的痕迹;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璧成型后再加工留下的工艺痕迹,或是有意识的刻符。这类器面上的痕迹在其他遗址出土的石璧上更为明显,如齐家文化石璧的横切一刀、被打磨过;陕西东龙山石璧(大理岩)上的研磨痕迹、三层台面加工痕迹;三星堆、金沙遗址石璧(蛇纹石)上两侧边缘琢磨出的对称扇形斜面。多数学者赞同对不同玉石璧做

10、不同分析,有的学者那么把加工工艺分为粗加工、精加工两种或者三种,那又为什么会有加工方式的区别呢?从声学原理上分析,这些痕迹不管是在一次性加工中留下的痕迹,或者是在二次或屡次加工中造成的痕迹,均会对器物的振动频率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音高,对音强和音色也有一定影响。经过再次加工或者精加工的玉璧,不仅外观好看,对于璧的音高调整和音色的改变,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值得研究者参考的一个方面。至于在璧的边缘留下的摩擦痕迹,会不会是戛击(器乐演奏方法,即刮击)痕迹,也是需要深化研究的问题。(三)素面和鸟纹。学者们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到,玉璧几乎都是素面纹,与同时期玉琮豪华的纹饰相比,不能不令人产生疑问。无疑,

11、在璧面上雕琢纹饰比在琮面上雕琢纹饰,应当更方便,也能包容更复杂多样的内容。可见,璧面素纹一定有其不能或者不必雕琢纹饰的原因,而这个原因用音乐声学原理可以得到比拟合理的解释:在器面上的任何一种加工,都会对璧的音响效果产生影响,比方造成音高不准,对音强和音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不悦耳了。换个角度看,假如古人创制出璧这种器型,是因为发现它具有不同与其他任何玉器的音响性能,从而利用这种特殊音响效果,为原始宗教效劳,那么,古人在到达制作玉璧的主要目的,使其具有良好音响效果之后,再去做其他的加工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就没有必要了。汪遵国先生在?良渚文化玉器综论?(邓聪编?东亚玉器?第一分册第255页,同上)

12、一文中披露:一九八九年在安溪出土的刻符大玉璧,其直径26.2厘米、有刻符的玉璧在传世品中有五件,四件收藏于弗里尔美术馆,一件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刻符中有三层台阶,还有太阳和鸟的图像。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用大量研究成果阐述了人类音乐的发生,起源于对鸟鸣之音的感知和模拟的理论,至今仍然有很大影响。我国出土的双音青铜编钟,敲击部位在正鼓部和侧鼓部,侧鼓部的敲击点往往刻有鸟纹。璧面上的鸟纹是否有类似表达音乐的意义呢?不也是值得去讨论的有趣的问题吗?(四)成组玉璧的埋藏。据考古开掘报告描绘:23号墓葬出土玉璧54件,根据出土情况(如大致呈叠压状),可将以下28件璧分为九组

13、,第一组为23:29、37、40,共3件;第二组为23:23:101、104、105,共3件;第三组为23:119-121,共3件,此组与第二组可能属于同一组;第四组23:128-130,共3件;第五组为23:132、134、136、137,共4件;第六组为23:140-142,共3件;第七组为23:158、159、168,共3件;第八组为23:160-162,共3件;第九组为23:170-172。其中3件成组共有8组,第五组为4件成组。如报告推测第二组与第三组可能属于同一组可以证实,那么有6件成组埋藏。20号墓葬出土玉璧43件,依出土位置自北向南且出土时有互相叠压或判断有互相关系的璧有4组1

14、2件:即20:146、186、147、148,20:149、150;20:163、165、168和20:195、177、176。分别为4件、2件、3件、3件。玉璧是否成组,除埋藏时的排列和尺寸大小有序外,尚可以通过音乐声学测量和性能分析,加以确认,只要大小厚薄不同,音高肯定不同,其间具有怎样音程关系,是否构成音列,也是研究早期旋律乐器音乐性能的重要指标。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组乐器石磬是3件、铜铙也是3件,陶埙开3孔等,都与人类对音乐的认知有着重要的联络和意义。璧这种类型的玉器,经音乐声学测量证明具有良好音乐声学特征,最早也是3件一组,仅是一种巧合吗?23号墓葬埋藏的九组璧中第六组为3件成组,其中有

15、两件璧,即23:140和23:142被保管人员随机抽样作音乐声学测量,所测音高分别为#4+33和#g4-24,构成五度音程关系。遗憾的是,未能对同一遗址出土的全部玉璧或成组埋藏的玉璧做音乐声学测量和分析,相信今后一定会有人去弥补。(五)孔径对音强的音响。孔径对于玉石璧的意义,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玉璧孔经大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虽然随着璧的大小变化孔径也有扩大或缩小,但孔与肉的比例却很难准确计算。正如夏鼐先生所指出:开掘所得的实物,肉好的比例,很不规那么。除了孔大于肉比例非常明显的环以外,璧的好肉比例仅在视觉上可以大体区分,几乎无法从准确的计算中找到规律,而璧和瑗那么

16、更难区别开来。我们在对三星堆真武仓包包出土成组石璧(11件)作复原调音实验的过程中,对孔径作了屡次实验,发现孔径的大小,对璧的音乐性能也会产生积极影响。钻孔由小到大,不断扩孔,音强不断增加,直到最正确感觉为止,而扩孔对音高的变化影响甚微,由此说明:孔径对进步璧的音强有直接影响,而且不会破坏璧的音高。对于音强与孔径的关系,古人加工时是否从发声的角度已有考虑,还是孔径大小与璧这种器型具有较好音强纯属巧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尔雅?所谓: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为之瑗,肉好假设一谓之环。特别强调肉好的比例,是否与孔经的加工技术有关联呢?结语:综合分析,良渚文化大量出土玉璧,是一种新的器型,这种器型已具

17、有音乐方面的意义,璧的环体形制,尺寸大小厚薄,孔径大小,加工时肉面上留下的痕迹,都可以使璧这种类型的玉器,产生良好的音乐性能,与现代音乐声学对板体打击乐器原理的规定也是吻合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是玉器当中唯一可以充当人乐功能的器物;良渚文化时期古人类可以利用玉璧发出的清润悦耳的乐音,即利用玉璧的音响性能,与自然或神祖沟通。人类对于音乐的感知,依赖于人的内心感觉和听音乐的耳朵,在音乐初始发生时期,少数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有可能凭借着音乐舞蹈技能,承当起在神圣仪式中与天地神祖沟通的职能,即成为巫师。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消费力开展程度、经济开展程度、社会组织状况,特别是最近发布的良渚文化晚期的古城面积290多万平方米的中华第一城的破土而出,为我们重新认识良渚文化的社会开展进程,及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成为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足以支持我们提出下述观点:以太湖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在距今5100年至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经具备通过纯熟的治玉技术和一定的音乐观念,加工出经过调音工艺的玉璧,用于重大祭礼仪式场合;长江流域礼乐文明正是从这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