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培训资料_第1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培训资料_第2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培训资料_第3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培训资料_第4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培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四川自考区课程编码00446使用书籍教育管理技术基础主编:李方版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技术概论一、选择:1、教育技术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教育管理技术大多属于行为学上的技术、智能形态类的技术。2、教育管理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中的技术,主要是智能形态的技术。3、教育管理技术的领域包括教育管理技术方法论;统计测评;预测决策规划、实验、调查;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计算机。其中,统计技术是最基本的技术。二、名

2、词:1、教育管理技术:人们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所使用的操作性程序和手段。三、简答:1、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联系:都是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和手段,有时方法即技术或者技术即方法;、区别:教育管理方法是管理人员为顺利完成教育管理任务,实现教育管理目的而采取的实践活动方式,教育技术不仅是教育管理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而且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而采取的科学化手段,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控制,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程度。2、教育管理技术的基本任务:、研究教育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过程和方式方法;、启发人们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及

3、有关理论、知识去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探索教育管理规律,提高现代教育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水平。3、教育管理技术的基本特征:、针对性;(针对存在的技术提出)、工具性;(使用价值、具体的可操作的非抽象的)、规律性;、即效性。4、学习教育管理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必须有严格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从教育本身特点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重视在管理实践中学习管理技术,加强作业和实际训练,把学与练有机结合起来;、学习与教育管理技术有关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案例去分析教育管理技术的具体运用问题。第二章方法论对教

4、育管理技术的影响一、选择:1、对教育管理技术影响的方法论主要有哲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2、哲学方法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方法论;3、系统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实践第一观点、群众观点、实事求是观点、普遍联系观点、对立统一观点、发展变化观点;5、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方法论包括实用主义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6、16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宣告了控制论的诞生;7、信息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申农,1948年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8、系统论创立者是美

5、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9、突变论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数学分支科学,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创立;10、耗散结构方法论是1969年由比利时普利高津教授提出的;11、协同论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1977年西德物理学家H.哈肯教授创立的;12、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强调有用即真理,推崇科学方法,重视证据和验证效果;13、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奥地利的维也纳。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和有关逻辑规律、规则,对人们已形成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理论观点学说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检验论据、澄清混乱,促使其逻辑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

6、14、结构主义哲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代表人物有瑞士的皮亚杰。主张用一种“理想模型”的实验室方法并符号系统引进认识过程,从直接观察描述上升到模拟化水平,在更抽象的认识层次上把握对象。皮亚杰把结构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他的跟踪研究法和“临床”观察法被广泛运用;15、信息传递和转换分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和反馈;16、系统论的原则是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原理和优化原理;17、突变论阐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下如何发生非连续性突变现象,从而揭示和解决各种事物的不连续的突变现象的一种方法,每一个类型都有各自特征、位函数和反应方程式;18、耗散结构的观

7、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19、协同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探索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从有序到混乱的演化规律,它为教育预测、决策、规划提供价值;20、“三论”指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新“三论”指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第三章统计表与统计图一、选择:1、统计表是表达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2、统计表的构成要素有:序号、名称、标目、表身、表注;3、统计表的种类有:单项表、二项表、复合表和次数分布表;4、编制次数分布表

8、的步骤有:求全距(R)、定组数、求组距(i=(全距+1)/组数,一般以10为组距)、定组限;5、统计图分为:直条图(单式、复式)、圆形图、线形图、直方图、多边图、散点图;二、名词:1、次数分布表:描述一群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即指一群数据在各等距组内所出现的次数情况;2、直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统计事项数量大小的统计图;(比较一组资料为单式)3、圆形图:以圆形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4、线形图: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某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形的统计图;5、直方图:用面积表示频率分布的统计图;6、多边图:利用

9、闭合的折线构成多边形以反映数据变化情况的统计图;7、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双变量的关系;三、简答:1、统计表的作用:、免用文字的冗长叙述;、便于比较各项目之间的差别和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总计、平均和其他统计值的计算;、便于检查计算错误和项目遗漏。2、编制统计表的原则和要求:、原则:简明扼要、说明问题一目了然、纵横标目安排适当、项目排列符合逻辑顺序;、要求:标题确切、标目照顾到分类的层次、线条不宜过多、数字用阿拉伯及小数点上下对齐及表内不应有空格、资料来源和说明要附于表下。第四章教育管理日常统计一、选择:1、日常统计比较实用,计算简便,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量最基本

10、的一项统计,其步骤包括分类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和动态分析;2、学生基本人数指标的统计包括:学年初学生数统计(学年初在册学生数)、学年末学生数统计(=学年初在册学生数+转入学生数转出学生数)、全学年在册学生数统计(=学年初在册学生数+学年中入学学生数)、全学年平均学生数统计(=学年内学生出席人日总数/学年内教学总日数)、日历年度的月平均学生人数统计(=(8X1+4X2)/12)、招生与毕业人数统计(学生毕业率=应届实际毕业数/应届毕业班学生数100%,学生巩固率=实际毕业数/实际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数100%)。3、学生出勤和缺勤统计包括:出勤和缺勤统计常用指标(实际人日、实际人时、每周教学计划人时

11、总数=教学计划规定的每周应授课学时总数应出席学生数)、出席率和缺勤率(每周出勤率=每周实际出勤人时总数/每周教学计划人时总数100%,每周学生缺勤率=每周制度人时总数/每周教学计划人时总数100%)。4、动态分析方法包括:动态数列的直观分析、动态水平分析、动态速度分析。二、名词:1、动态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运动变化情况的分析。2、动态水平分析:对教育现象在某一时期或时点上发展水平的分析,包括发展量(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发展水平等指标。3、动态水平发展量分析:也叫发展水平指标,反映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规模和水平。4、平均发展水平:也叫“序时平均数”,把动态数列中各个时期的指标进行平均所得

12、的平均数,如某县每年平均转行人数(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各行转数和/行数)、再如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X杠=X/n)第五章统计量数一、选择:1、相对量数包括:百分等级、标准分数。2、百分等级的优点是在同一测验中不同被试百分等级可以相互比较,不同测验中同一被试也可以比较,但不同测验中不同被试不能比较;缺点是它是等级量尺,无可加性,两个以上百分等级不能合成一个联合分数,对原始分数来说百分等级单位距离不相等。二、名词:1、集中量数:代表集中趋势或集中程度的数。如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2、算术平均数: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个数所得的商,用M表示,如果M是由X变量计算

13、得来的,就记为X杠,表示总体平均数。3、差异量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如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4、全距:一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之差,又称两极差,用R表示。5、平均差:表示各量数与其平均数(中数)的离差的绝对值之和的算术平均数。以AD或MD表示。(以算术平均数为原点计算各变量与原点之差,叫离差)6、方差:是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也叫变异数,其符号为。7、标准差: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即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其符号为S。8、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位置量数,它表示任何一个分数在该团体中的相对地位。(如学生某学科分数百分等级是65,说明比他差的

14、有65%,用符号PR)9、标准分数:是指原始分数与平均分数之差再除以标准差的量数。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量数,用字母Z表示。10、相对差异系数:相对于绝对差异量数的比较,比较不具测量单位的相对差异量数的比较。第六章相关分析一、选择:1、同一种相关量的系数才能比较,不同相关量之间的系数是不能比较的。2、在教育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多属于直线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介于0到+_1.00之间,0为不相关,1为完全正相关,-1为完全负相关。3、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单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变量相关称为复相关。指一个因变量与几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4、教育管理中在进行常见

15、单相关分析首先要分清尺度种类,类别变量与类别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相关,等级变量与等级变量、等距变量相关,等距变量只与等距变量相关。5、在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时,类别与类别用0/相关、列联相关系数C;类别与等级用小R相关;类别与等距用相关比率、点二列相关;等级与等级用相关比率;等距与等距用积差相关分析方法。二、名词:1、伪相关与中介关系:两个变量之间仅因一个第三变量之故而似乎相关,但实际上这两个变量并不相互影响,称为“伪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明显相关由一个中介变量导致的称为中介相关。2、正相关、负相关与零相关:如果一个变量随着第二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为正相关,相反为负相关。零相关表示变量之间

16、的变化不关联。3、直线相关与非直线相关:两变量以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化而表现在图形上为直线或近似直线形式称为直线或线性相关。而当一个变量值变动时,第二个变量值发生不均匀增加或减少变动表现在图形上为近似各种不同的曲线形式称为曲线相关或非直线相关。4、相关强度:指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三、简答: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区别:、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一样,都是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函数关系反映着两种事物之间严密的固定的依存关系而相关关系所反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严密的固定的,还会受其他研究之外变量的影响。、因果关系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变量关系中确定或寻找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相关关系所强调的

17、是双变量在发展变化方向和大小方面存在的一定的关系而不强调孰因孰果。第七章:抽样一、选择:1、总体愈小取样就愈容易,但所得结果仅能推论到这种小总体。2、与抽样研究相对的是普查,将所要探讨的总体全部不漏的加以研究的方法。4、界定总体即确定抽样的范围。5、抽样过程的误差有两种,记录误差和代表性误差。6、记录误差是指收集的资料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7、代表性误差取决于被研究标志的不均匀程度、抽样数目和抽样方法。8、一般而言,相关分析的的满意样本至少要有30名,因果比较和实验至少每组15名,调查则至少每组100名。9、抽样方法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多级抽样、整体抽样、有意抽样、双重抽样

18、。10、随机抽样遵循均等和独立原则;等距抽样最大优点是简单易行;个体特征分配不均匀时采用分类抽样;如果总体太大,样本只占很小比率就采用两级或多级抽样法;便于实验研究工作的取样往往采用整体抽样;如果要按研究者一定目的要求去抽样可采用有意抽样,但其结果是无法解释普遍事实的却是最易实施的;如果要比较两个样本则采用双重抽样。11、整体抽样代表性弥补方法是把某个或几个具有特殊情况的成员在计算上除掉或将构成这个样本的特殊情况加以说明以免误用实验研究结果。二、名词:1、总体:也叫全域,指研究者所研究者所界定的研究对象的母体。2、抽样单位: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3、样本:指从总体中所抽取出来的个体或元素

19、的小集合体。4、抽样:是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的方法。5、单纯随机抽样:全凭机遇来抽样。遵循抽样的均等原则和独立原则。6、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机械抽样、间隔抽样,根据研究目的要求,从抽样总体的名单中有系统地每隔若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作为样本。7、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或比率取样。先把总体按一定标准分类或分层,然后按类层抽取一定数目的对象,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必须和研究目的配合并避免重合现象。8、多级抽样:也叫多阶段抽样,适用于总体大样本小的方法。9、整体抽样:也叫集体取样、类聚取样,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分为若干类,再于各类中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体来作为样本。10、有意抽样:也叫按目

20、的抽样,按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样选本。一种是选择典型样本、一种是选取非典型或具有某种特殊特征的样本。11、双重抽样:指进行两次抽样,抽取两相样本进行比较的方法。三、问答:1、抽样法的优点:、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可对所抽取的样本深入研究;、缩短资料整理的时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2、抽样要求:、界定总体;、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样本容量适当。第八章统计推断一、名词:1、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资料对总体某些性质所作推论或判断,是通过已知推论未知,由特殊去研究一般的方法。2、统计数:也叫统计量,是通过一定的关系或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值,是代表样本的某些特征的量数。如样本平均数、

21、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等。3、参数:也叫母数,是代表总体的性质的量数如总体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和相关系数。4、估计数:一个被用来推论参数的统计数。估计数的大小叫估计值。如当总体平均数不明了时我们可用一个样本平均数(统计数)来估计它,这是就是的估计值。5、标准误:也叫标准误差,是反映样本统计量波动情况的指标,以SE表示。凡由一个样本的统计量推出总体统计数的估计值时都要计算标准误。6、自由度:指一组变量中可以自由变动数值的变量个数。常用表示。7、显著性水平:指拒绝原假设所犯错误的概率。一般取0.01水平,有时也用P0.05,P0.01等形式来表示。(正态曲线下面积95%的理论Z值为1.96,99

22、%为2.58,样本Z值小于95或99,差异不显著,大于95或99,差异显著,或样本Z值小于1.96或2.58,即显著性概率P0.05或0.01,则为差异不显著,接受假设(样本与总体无差异),Z值大于1.96或2.58即P小于0.05或0.01则差异显著,拒绝假设。)8、统计检验:根据抽样结果,在一定可靠性程度上对一个或多个总体参数或总体分布的原假设作出拒绝还是不拒绝的结论的推断。9、单尾检验:研究前根据理论或经验可预测某一平均数将大于另一平均数,如某种数学方法优于另一种数学方法,使用单尾检验。10、双尾检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中若无法预知两种处理所得的平均数大小,只关注这两个平均数之间的绝对

23、差异而不管方向就可用双尾检验。11、总体参数估计:根据样本的统计值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分点估计和区间估计。12、点估计:用一个样本的统计值来估计一个未知的总体参数。如果样本的代表性相当高可采用点估计。13、区间估计:指对总体参数可能落在某数值区间之内的估计。第九章教育测评基础一、选择:1、教育测量和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教育管理工作和教育管理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它对于甄别人才,促进教改和提高教学质量均有重要意义。2、现代教育测评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3、1933-1940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联盟“八年研究”,标志着现代教育评

24、价从教育测量中分离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产生。4、被称为教育评价鼻祖的美国的泰勒。5、测量的基本性质包括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6、测量有四种量尺:类别量尺、等级量尺、等距量尺、比率量尺。7、类别量尺或名称量尺仅是符号或称呼,没有任何数量大小含义,没有序列性、等距性和可加性,只能在每一类别中计算次数,例如百分比、列联相关、X平方检验。8、等级量尺或位次量尺标准是按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或者依次划分为等第,标志测量某一类别的顺序关系。运用的统计有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等,在测量智力、能力倾向、人格成绩时常使用。9、等距量尺具有类别和等级量尺的

25、特征,要求连续数量之间的差距相等,只能作加减运算,不能乘除,因为它没有绝对的零点,如得零分的学生并不表示他一点知识不懂。统计中如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数、相关系数和T、F检验等。10、比率量尺是测量的最高水平,也是科学家的理想量尺。有绝对零点,量尺上单位相等,可四则运算。但在教育测量中比率量尺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如智力的绝对零点是难以决定的。统计方法适用于等距量尺的方法外还可用几何平均数和相对差异量数。11、四种量尺能采用最高层次量尺所测量的变量,通常也可用其他较低层次的量尺测量,反之则不然。12、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发表斯坦福比纳量表,90个项目,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儿童的聪明程度,110以上是聪明

26、、90-110为中等,90以下为愚笨,智力商数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13、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采用离差智商DIQ测值,根据常态分布将测得的分数换算成标准分数然后在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常态分布中确定位置。14、信度的类型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库李信度、A信度、评分者信度。15、效度的类型有: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16、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是评价试题是否优良的两个重要指标。17、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评定、评估和鉴定等活动是教育评价活动的重要形式。18、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信度与效度,他们是前提条件,是衡量教育评价

27、指标体系构建质量的重要尺度。19、泰勒是当今行为目标之父。20、教学测评是教育测评的主体,教育目标的设计是教育测评的重要基础。21、教学目标设计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二、名词:1、教育测量:指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教育对象或教育现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活动过程。2、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判断教育现象价值的一种活动过程。3、测量: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它表明被测对象通过作业和活动所达到的程度或量的多少。4、能力倾向测验: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指特殊的潜在能力。一种是特殊能力倾向测验,一种是综合能力。5、人

28、格测验:测量儿童的兴趣、态度、情绪、需要、动机、性格。6、常模参照测验:在较大群体范围内取样的基础上,以常模为参照点来解释测验分数。7、标准参照测验:指测验的结果是根据教学之前所制订的完成课题范围的客观标准加以解释的。8、形成性测验:教学过程中随时采用内容短而独特的测验,评价学生进步的情形。以提供反馈信息为目的。9、信度:测验所得的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几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10、重测信度:在不同的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对同一集体的受试者进行重复测验,所得到的两组考试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即为重测信度系数。也叫稳定系数。11、复本信度:同一集体的学生在几乎同时进行的、质量相等的两份试卷的

29、两次考试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12、分半信度:将一个测验分为质量相等的两部分并同时进行测验,这两部分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叫分半信度系数。13、评分者信度:对主观试题,记分存在评分判断误差,则须检验评分者信度,从样本中单独由两位评分者在每份测验卷上评分,根据评的分数求相关系数。14、效度: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二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例如历史课测量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语文水平。15、内容效度:测验题目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所要测量的整个内容,也就是内容的代表性。16、效标关联效度:根据参照标准用的量数(效标)来衡量测验效度的尺度。即量数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程度。分

30、为同时效度(测验分数与当前的效标资料之关的相关度)和预测效度(测验分数与将来的效标资料之间的相关度如能力与绩效)。17、结构效度: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换言之就是指测验分数能够依据某种理论构念加以解释的程度。也即测验分数所能说明的意义是什么。18、区分度:指试题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19、评定:侧重于用客观的测量方法对个体特征作出判断。如评定教与学的数量和质量。20、评估:侧重于对客体的内在潜力、以往工作和未来发展作出判断。如办学方向、水平与发展战略的估价。21、鉴定:侧重于对已取得的教育成果作出结论性的判断或由校外鉴定机构或其他组织对学校工作予以承认和认可。22、教

31、育目的: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或为受教育者的培养而确定的总的质量规格,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3、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24、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25、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到的标准,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主要目标。三、问答:1、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区别和联系:、联系:教育评价是建立在教育测量基础上的;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手段,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的目的。、区别:教育测量的目标在于探明教育对象或现象的量的多少,而教育评价的目标则在于通过

32、对教育事实的了解,进而求得对成绩的肯定以及对缺点的改进;教育测量重在获得事实和量的测定,教育评价重在解释事实,作出价值判断。2、测量的作用:、选拔学生;、检查教育或教学目标贯彻情况;、诊断;、鼓励和鞭策;、升级、编班与分组;、指导就业;、预测。3、测量的种类有哪些:、按照人数可分为: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按照对象可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或学业成绩测验、人格测验;、按照测验材料可分为: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照测验结果解释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按照测验目的可分为: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按照测验功用可分为:预测测验、普通测验、诊断测验、难度测验、速度测验。4、

33、当前加强我国教育评价的必要性:、有利于教育现代化;、有利于教育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有利于教育管理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活动动机;、有利于开展教育研究活动。5、教育评价的种类:、按对象划分为:以活动为对象、以人员为对象、以管理为对象、以区域教育为对象的评价;、按复杂程度为:单项、综合评价;、按参与评价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外部评价;、按涉及范围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微观;、按实施时间和目的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按对照标准分为:比较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按分析方法分为:定性、定量评价。6、教育评价原则:、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做到制订指标时认真学

34、习理论把握规律,掌握方针政策,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确保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公平性原则:做到同一范围、同一对象采用同一标准、保持短期一致性、评价指标、标准、权数和分值确定要合情合理、增加透明度;、客观性原则:过程和结果都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事实,做到注重调查研究、鉴定准确、无偏见、主观;、科学性原则:确定指标体系、编制评价方案和实施符合科学要求,做到按客观规律开展评价、构建科学合理评价体系、评价者掌握科学方法手段技术、定性定量结合、静态动态评价结合、他评自评结合、终评和过程评结合、坚持整体性;、可行性原则:具体可行能被群众接受,做到进行可行性分析、体系简便、直接

35、可测可操作、标准不过高;、指导性原则:做到指导在考查评价基础上进行、抓住要害、留有思考选择余地。7、教育评价体系的信度从哪几方面定义:、同一评价者用同一指标重复评价某一对象称之为重评信度;、不同评价者用同一体系在较短时间去评价同一对象称之为评价者信度;、同一评价者使用两种以上体系所得结果的真实程度称为事实信度。8、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掌握构建体系的依据: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教育理论和知识、教育规律、教育工作实际;、科学地逐级分解评价对象。(关键)、恰当确定评价等级和标准。、合理分配指标和等级的数值。9、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方法:、了解学生和分析教材;、研究课程教学目标、分解目标;、

36、使用行为目标:对象、行为、条件、标准。10、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根据课时教学的总目标和一定的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按一定规则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知识点;、将知识点与教学目标层次组合成“知识点教学目标表”。第十章教育预测基础一、选择:1、预测是以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具有预测意义的规律就是预测规律,教育管理中最常用的预测规律是相关规律和延续规律。2、教育事业和现象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而行,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下发生发展的。3、事物发展过程往往是连续不断的,有趋向性和惯性。4、教育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个人判断法、未来情景评估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平均法、趋势外延法

37、、回归分析法。5、头脑风暴法是专家会议预测法的一种具体运用形式。6、德尔菲法是以三个前提为依据的: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作出准确预测、多位专家的共同推测、背靠背。7、运用趋势外延法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过去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影响或决定着未来发展趋势;二是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具有延续规律而非突发。二、名词:1、预测: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当前情况,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估计和推测。2、教育预测:探索未来一定时期内教育各种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部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变动的可能趋势。3、个人判断预测法:教育领导、专家凭个人的直觉思维、知识经验、判断能力进行预测。4、未来情景评估法:在已有的事实材料基础

38、上运用主观的想象直接分析未来的多种可能,设想未来情景并提出实现它的方法或途径,对未来发展作理论上的描述或估计。5、专家会议预测法:组织专家会议,由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教育问题。6、德尔菲法:以书面形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背靠背反复多次汇总与征询意见,主要靠有关专家的专长、经验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来预测。7、平均法:用一系列随时间变化的观测值的平均数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如算术平均预测法、加权平均预测法和移动平均预测法。8、趋势外延预测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把教育的某些变量的过去或现在的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从而得出未来的预测数值,进而判断将来的教育发展趋势。9、回归分析法: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

39、学方程式进行预测。三、问答:1、教育预测的内容:、从宏观上预测教育发展趋势: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教育结构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其他相关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从微观上预测教育发展的前景: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预测、教育布局的预测、师资需求的预测、教学体系结构内容的预测、受教者成才方向的预测。2、专家会议法的优缺点:、优点:简便易行、得到信息量大、考虑全面细致、方案具体准确、集思广益;、缺点:代表面窄、忽视少数人意见、受心理因素影响。3、德尔菲法的步骤:、确定有关专家;、制订问题调查提纲;、向专家发出问题调查提纲;、收回调查

40、提纲整理加工;、将归纳的调查结果和补充资料再反馈给专家;、汇总和处理调查结果。4、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的联系与区别:、共同点:理论假设相同:专家的预测都是可靠准确的,综合预测;、区别:运作方式不同,专家会议法和头脑风暴法是一群专家坐在一起讨论,但头脑风暴法是质疑式,德尔菲法是专家之间隔离判断,不受权威影响。5、回归分析法的步骤:、选定回归方程式;、根据各个变量的历史资料估算方程式的参数值,从而求得用于预测的回归模型;、利用已知的自变量数值推算出预测变量的数值。6、教育预测的步骤:、确定预测目标;、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和情报;、选择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和分析评价;、撰写预测报告。第十一章

41、教育决策规划基础一、选择:1、美国管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创始人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我国学者于光远认为“决策就是作决定”。2、按决策程序、方法的科学性程度分,有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根据决策目标远近、大小分战略决策和策略决策;根据决策后果确定程度分为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3、战略决策的内容包括: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步骤、编制战略计划。4、决策方法主要有:经验判断决策法、试验决策法、问题分析决策法、系统工程决策法、动态规划决策法、最大可能决策法、期望值决策法、乐观决策法、悲观决策法等。5、经验判断决策法包括淘汰法、排序法和归纳法。6、试验决策法的步骤有:提出备选方案、试验

42、阶段、作出决定阶段。7、问题分析决策法是美国管理学家凯普纳提出的,由问题分析、决策分析、潜在问题分析三部分组成。8、问题分析决策法把定性分析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化。9、动态规划决策法不仅获得整个最优化决策,而且获得了全部中间环节的最优方案。10、教育规划的内容结构一般包括现状阐述、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二、名词:1、教育决策:为了达到教育的某一目的而对即将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出的决定。2、战略决策:为达到全局性的长远的目标而制定的决策,一般由国家或较高层次的教育管理者作出。3、策略决策:确保战略决策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局部得以实现的行动方案。一般由执行机构所进行的决策

43、。4、确定型决策:决策的后果是唯一的即确定的,同时有多个方案供选择。5、试验决策法:几种方案常常通过一定的实践和试验,从而选择最好方案加以推广使用。6、最大可能决策法:解决风险型问题的方法,对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作出估计,根据概率最大者出现可能性最大的原则选择满意的方案。7、期望值决策法: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对自然状态发生概率作出估计,依据不同期望值选择满意方案。8、乐观决策法:解决非确定型问题的一种方法,对决策事件各种因素分析,估计可能发生的几种自然状态并估计损益值,对客观自然状态持乐观态度选择满意方案。原则是大中取大,小中取小。9、悲观决策法:基于决策者对客观情形总是抱悲观态度,从

44、最坏的自然状态出发作最坏打算,小中取大、大中取小法。10、教育规划:关于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设计和安排。三、问答:1、为什么说教育的科学决策在现代教育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科学决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目标是否恰当取决于教育决策,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教育的科学决策是现代教育管理者的基本职能。2、教育管理决策必须坚持哪些原则?、集体决策原则;、客观性原则;、分层决策原则;、多标准决策原则;、完整性原则;、对比选优原则;、开放性原则。3、经验决策的优缺点:、优点: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微观领域的教育决策(如解决纪律问题开一个大会、推广成果搞一次观摩教学);简

45、便易行。、缺点:重复性;片面性;局限性。4、科学决策的优点:、科学性和创造性的统一;、预测性;、定性与定量结合。5、确定型决策的一般条件:、只有一个决策者希望达到的明确的目标;、只存在一种确定的自然状态;、有两个或以上的备选择方案;、可以计算出不同选择方案的、在确定的状态下的损益值。6、不确定型决策的条件:、存在着决策者希望达到的目标;、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存在两个或以上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换的自然状态;、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益损值可算出来。7、风险型决策的条件是:、存在着决策者希望达到的明确目标;、存在着两种以上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换的自然状态;、存在着两个以上方案;、决

46、策者凭经验和科学知识可估算自然状态的概率;、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损益值可算。8、问题分析决策法的步骤:、问题分析:认识问题、分解问题并排序、调查与说明偏差、比较送别、找出变化、寻找原因;、决策分析:确定目标、目标分类、拟订方案、评价方案、初选方案、后果分析、控制决策效果;、潜在问题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找出原因、估计问题对整个决策方案影响的程度、拟订预防措施、准备应急措施、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并向管理人员提供资料。9、决策的步骤:、发现问题和确立目标;、制订方案和评估方案;、方案的选择;、方案的实施。10、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的总的指导思想:、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

47、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言论自由,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社会办学积极性;、必须从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原则实行多形式办学。11、教育规划所遵循的原则:、预测原则;、可能原则;、优化原则;、整体原则。12、教育规划的程序:、准备阶段:组织领导、确定规划目标、调查搜集资料

48、、确定对策和措施;、行文阶段: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论证阶段;、调整阶段。第十二章教育实验基础(上)基本理论一、选择:1、最古老的实验是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揭开王冠之谜”的实验,最早的教育实验溯源于十五世纪曼滔的实验。2、近20年来,我国课程改革试验主要是课程结构和学科内容的改革实验。3、我国教育实验发展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测量评价改革实验、综合整体改革实验。4、我国课程结构的改革实验主要趋向是开设和增加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开设综合课。5、考试改革实验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标准化考试试验和会考试验。6、无论是德育测量方法还是教育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实验,基本特点是:在实验中建立

49、新的测评理论、大胆移植其他领域科学方法、大胆引进国外有关理论。7、教育实验是纵向研究,旨在探索未发生情况的研究,历史研究是从某种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教育调查是在探明现在发生情况的研究。8、教育观察是自然观察,是教育实验的手段,但不能控制外部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也不能精确测量因变量的变化,教育实验是通过人为地改变条件研究教育现象和发现新事实。9、实验法与溯因法的区别是:实验法是由因追果,溯因法是由果追因,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操纵自变量,溯因法不行。10、美国教育实验专家坎贝尔和斯坦利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将教育实验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11、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

50、和比较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缺乏控制,准实验可予以条件控制,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真实验完全控制无关干扰来源,能系统地操作自变量实验。12、探索实验把研究放在第一位,按预先的研究目的操纵实验变量,改革实验是按事先制订的改革计划进行实验看是否可行,验证实验是对已取得的实验结果进行重复实验,验证某些教育经验或研究成果是否可推广。13、美国的坎贝尔和斯坦利在1963年把教育实验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两类。二、名词:1、教育实验: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假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实践,经一定时间,就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素的科学理论来。2、实验效度:指一个实

51、验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质量指标。3、内部效度: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4、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5、总体效度:(外部)实验的结果能推论到何种总体。6、生态效度:(外部)一种情境或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推广到其他情境或条件的程度。三、问答:1、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发展总趋势:、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中心;、重视现代教学技术;、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注意教法与学法的统一。2、综观我国近20年教育实验发展有哪些特点?、从指导思想上,普遍重视运用新时期新的教育观和现代教育理论去指导教育实验;、从实验类

52、型和内容看,从单项实验发展到综合整体实验;、从实验方法和手段看,正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实验方法;、从组织领导看,注意专家、科研人员、教育实践工作者、教育行政干部相结合的形式。3、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未发生情况”的教育实践活动;、区别:一是从历史角度看,先有试验后有实验,二是从实验目的上看教育试验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探索活动总是和教育教学改革联系在地起,而教育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索在适当条件下教育情境与教育现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因果关系,三是实验方法上看,试验显著特点是“尝试”,一般不经过测量而用定性分析,实验则是科学性很强的研究活动。4、影响教育实验内部效度的

53、因素:、历史: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成熟: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测验: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工具: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统计回归:某次测验中成绩特别高或低的学生不管是否接受实验处理,均可能使第二次测量的成绩向团体平均数回归。、差异的选择:受试者本来的偏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象的流失。5、影响教育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效果。、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霍桑效应)、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6、要提高生态效度,应注意哪些方面:、完整地描述实验所涉及

54、的操作和实验背景;、推广实验结果时考虑实验安排,尽量减少“霍桑效应”;、应考虑变量的代表性;、避免相互作用的效果影响;、测量工具的影响。第十三章教育实验基础(下)基本方法一、选择:1、要提高教育实验的效度,必须重视教育实验控制,控制是教育实验的核心和精髓,没有控制就谈不上实验的科学性。2、非实验因素分为恒性非实验因素和变性非实验因素。3、教育实验控制方法的思路是:对实验变量进行严格的界定,有效地操纵和运用。对无关变量和测量工具,采用平衡对消法进行控制。4、控制实验变量的方法是:控制时要令其有系统地变化,而且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5、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排除法(预先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排除

55、于实验条件外,使自变量简化)、纳入法(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因素也当做自变量来处理,将其纳入实验设计中,成为多因子实验设计)、物理法(注意实验情境的物理条件是否保持恒定以及实验记录是否客观一致的控制)、随机法(将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以随机分派方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配对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一些重要条件上相等或接近,从而控制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测选法(把参加实验的对象于实验处理前全部测量一下)。6、教育实验方案是开展教育实验的蓝图。7、一个优良的实验方案,应适用于检验研究假设且必须是实验者可以实施的即适用性。8、一个良好的实验方案,应充分考虑实验的控制问题,控制是为了检验假设,达到研究目的需要

56、而设计的。9、目的与假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是实验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方案设计有导向作用,假设是引导我们收集资料的桥梁,明确假设内容才能有效进行设计、收集资料、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假设、实验目的。一般来说是先有目的后提出假设。10、变量的分析步骤是全面分析教育实验中涉及的实验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11、一份完整的教育实验方案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验的背景、目的和假设,有关变量的界定,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的观测指标,实验资料的收集处理,实验的组织,主要参考文献。12、教育实验的实施步骤是: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方案的实施、实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验证。13、教育实验实施之

57、前主要做好理论研习、方案设计、环境布置、设备和测量工具的准备。14、实验方案的实施、主要抓好实验自变量的操作,无关变量的控制和测量工具的使用等三项内容。15、实验资料包括实验实施过程中观察、谈话、测量所得的信息,对检验假设有用的资料都要搜集。16、实验结果的验证有以下方法:一是从实验程序上检验包括审核设计、抽样、分组、控制等工作;二是用实验系数进行检验;三是与其他有关的已确立的有关定理、定论对照进行验证;四是用重复实验来检验。17、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全过程的缩影,是实验成果的集中体现。最显著的特点是客观性。18、教育实验报告的种类主要有控制情景实验报告、自然情景实验报告。19、实验报告的结构组

58、成:报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资料。20、实验报告问题的提出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问题的性质及其重要性;二是文献探讨;三是目的与假设;四是重要名词诠释。21、实验报告中实验方法的撰写包括:实验对象、实验工具、实验操作。22、实验结果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能支持假设,一种不能,但都可达到实验目的。23、实验报告的讨论主要是对实验结果作出理论分析和解释,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实验结果的认识,从而为实验报告的结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24、结论与教育实验结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东西。结果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产生,是实验过程和效果的客观反映,是作出结论的前提、基础和

59、根据,完全客观;结论是在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上升成理性的认识,比实验结果更高一层次的认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25、参考资料包括引文注释(页末注、文内注、文后注)、参考文献、附录。二、名词:1、恒性实验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恒定地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2、变性非实验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变性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三、问答:1、教育实验控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实验变量:使实验变量发生的变化差异最大,以便于比较分析;明确界定实验变量并作出操作性定义,严格按预先界定的实验变量的含义去进行实验。、无关变量:使无关变量干扰实验结果最小,从而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使用平衡对消法。、测量工具:使测量工具误

60、差最小,提高实验效果测量的准确性。在选择或编制、使用等环节上确保工具的效度和信度。2、优良实验方案的标准是什么?、能检验假设并切实可行;、控制恰当;、效度高。3、教育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明确实验的研究目的和假设检验的内容;、变量的分析;、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设计模式的确定:单组轮换、等组设计、多组轮换设计;、实验方案的撰写。4、实验报告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问题陈述的准确性和清晰性(研究什么问题);、实验的必要条件(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用什么方法);、论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发现了什么);、论证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解释发现);、文章整体结构的完美性。第十四章教育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