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考古学概论系统_第1页
自己整理-考古学概论系统_第2页
自己整理-考古学概论系统_第3页
自己整理-考古学概论系统_第4页
自己整理-考古学概论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史前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文化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直立人/猿人阶段):(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存:1.元谋人及其文化:早期直立人。1965年在于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其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是两颗上内侧门齿,为一个成年人材料。1973年发掘,于地层中出土三件石器,均为刮削器;另外还在化石层中发现大量炭屑,是否为元谋人用火遗迹,还需继续研究。2.西侯度文化: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1961和62先后进行两次发掘

2、;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文化遗存有石器、烧骨和带切痕的鹿角;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器型有刮削器、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等;带切痕的鹿角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制作骨器。【三棱大尖状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传统性工具,是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形似西方同期的“手斧”,一般个体较为粗大,多由大石片单向加工而成。三棱三面,庄严对称,使用功能和艺术兼备。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山西芮城匼(k)河、襄汾丁村等,都发现过这种石器,其时代以西侯度为最早。由于在丁村遗址首次发现三棱大尖状器,故又将其称为“丁村尖状器”贾兰坡教授称其为匼河丁村文化系统的代表石器,并

3、认为此类器物是确定这种文化系统的重要依据。】3.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位于河北阳原县大洼乡官亭村;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00万年。两个遗址出土的石器基本是小型的;东谷坨的刮削器和尖状器在类型和打制方法上与时代稍晚的北京猿人文化很接近;有人认为北京猿人的时期文化是由东谷坨发展而来的。(二)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的文化遗存:1.蓝田人及其文化: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应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而另将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古地断代年代,一为距今约100万年,一为距今约80-70万年;陈家窝的断代,一为距

4、今65万年,一为距今50万年。公王岭地点,与人类化石同层出土了一批石器,并发现用火遗迹;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猿人化石。蓝田猿人的头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中头骨高度最小的一个。石器类型有“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和石球等,最具特色的是三棱大尖状器;表明蓝田猿人文化同匼河、三门峡和旧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间都有联系。2.北京人及其文化:该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不仅以发现大量猿人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且遗址中发现的各种文化遗存的数量之多也是世界罕见的;发现北京人化石的地点编号为周口店第1地点,1921年发现,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迄今共

5、发现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10万件左右的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北京猿人的文化年代,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30-20万年。北京猿人化石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以小型石器为主要成分的北京猿人石器,是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北京猿人不但会用火,而且有一定的控制火、管理火的能力。【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贾兰坡在山西峙峪遗址发掘报告中提出,即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其中之一是一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为特征的“匼河-丁村系”或“大石片-三棱大尖状器传统”;另一个系

6、统是以不规则小石片制作的各种刮削器、雕刻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并且认为峙峪文化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发展到细石器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1.大荔人及其文化: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发现,大约距今10余万年;化石为一近30岁的男性头骨,保存完好,但无下颌骨伴存;大荔人体质特征介于晚期猿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出土文化遗物只有500多件石制品,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大荔人的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上与北京猿人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两者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2.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的交界处,距今约10

7、万年;从化石来看,许家窑人的体质形态一部分像北京猿人,一部分像尼安德特人;出土石制品1.4万余件,以刮削器和石球等数量最多,数量众多的石球成为许家窑文化的一个特色;除石球外的石器器形都比较小,加工精细;许家窑文化属于“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中间环节。3.丁村人及其文化: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1954、1976、1977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发掘。丁村人的体质形态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发现的石制品中以石片和石核的数量最,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文化几乎遍及整个汾河中下游,分布范围相当广大;

8、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男女分工比较稳定,社会形态已进入氏族制阶段。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匼河-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4.马坝人与桐梓人:华南地区的早期智人;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桐梓人发现于贵州省桐梓县岩灰洞,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有动物化石和石器,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以刮削器数量最多。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4-5万年)(一)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有的学者将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两个文化传统:一是以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和山顶洞文化为代表的小石器文化

9、传统;另一个是以水洞沟文化和下川文化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传统(或称“典型细石器文化传统”)。】1.萨拉乌苏遗址:位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沿岸,年代约距今5-3.5万年;是中国境内最早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出土的晚期智人化石体质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并在某些特征上与现代蒙古人种接近,后裴文中进一步将其阐述为“河套人”;另出有细小石器。2.峙峪文化: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的峙峪河第二级阶地上,1963年发现;年代为距今2.9-2.8万年;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时期很少,砍砸器罕见;峙峪文化已开始使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细石器;该文化是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两大传统之

10、一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峙峪文化向后发展形成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发达的细石器文化。3.下川文化:下川遗址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下川乡所在地的下川盆地,年代距今约2.4-1.6万年。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以细石器为主,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石器;粗大石器中,磨盘器形与新石器时代磨制谷物的磨盘有明显的区别。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细石器工艺的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4.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顶部,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作了系统地发掘;与

11、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有石器、骨器及装饰品,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墓葬。山顶洞人骨化石从形态方面观察,许多特征都和蒙古人种相近;出土石器数量很少,也不典型,种类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两极石片;发现1件骨针,说明山顶洞人已经知道缝纫;另外,从山顶洞人制造各种骨角器和装饰品的工艺水平来看,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钻孔、磨制和切割等新技术。山顶洞的下室是山顶洞人的公共墓地,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二)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西八间房地点:辽宁省凌源县西八间房地点位于大凌河右岸,出土石制品49件,器形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琢背小刀”,其中以刮削器的数量最多,而“琢背小刀”是华北地区下川

12、文化中的典型器物。2.小孤山遗址: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千余件,以及骨针、鱼叉和装饰品,还发现用火遗迹;骨鱼叉上有倒刺,这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的一件标本;骨针比山顶洞的更佳;装饰品用兽牙制成,在牙根部钻孔,制作方法、式样与山顶洞人相似。(三)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猫猫洞遗址:贵州省兴义县的一处岩厦遗址,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14000年左右;石片主要是用锐棱砸击法产生,锐棱砸击法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打击石片的方法;骨角器有骨锥、骨刀和角铲,角铲是一种挖掘工具,它的出现可能说明农业已经萌芽。2.富林遗址:四川省汉源县;在文化层中发现5000多件石制品、用火遗

13、迹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石片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产生;石器的形体都很小,长度很少超过30毫米,这是富林文化的一个特色。【柳江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中;与人类化石一起发现的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的部分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柳江人的全部化石包括一个头骨,两段股骨,还有髋骨、骶骨和椎骨属于蒙古人种;柳江人所处地质时代早于山顶洞人和资阳人,代表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石器时代:1866年由威斯特罗首先提出,以满足当时考古学上惯用的三段分期法;

14、到20世纪30年代,确认欧洲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石器时代”,包括以下内涵:从时代上讲,始于全新世初期,结束于农业出现前;绝大多数欧洲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没有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关联;石器方面的特征是,石斧制作技术的改进,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几何形细石器及复合工具的使用;经济生活则以狩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尚未出现。】一、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1.老官台文化:又称“北首岭下层类型”或“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陕西的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老官台文化可分为早、晚期,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属于老官台文化早期,北首岭下层属于老

15、官台文化晚期。老官台文化是一种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前期的文化遗存;该文化的特点是,遗址的分布比较稀疏,文化层比较薄,内涵也比较贫乏;房屋发现的比较少,墓葬也不多,生产工具比较原始,有骨器、陶器和石器等种类,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陶器以夹细砂的红陶和褐陶为主。2.仰韶文化:首先于1921年在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该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类型。年代为距今6100-4400年,大约延续1700年。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处在母系制的繁荣阶段,到了中晚期开始向父系制过渡。(1)半坡类型:生产工具

16、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磨制为主;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陶器皆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多圜底器、平底器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有一定数量的彩陶;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部分;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只有少数为平地建起。(2)史家类型:生产工具较半坡类型有所进步;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增多,出现了少量的穿孔石器;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制作多用泥条盘筑和捏塑,出现慢轮修整口沿;彩陶兼具半坡类型彩纹的直线、三角和鱼纹特征和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弧线、三角及鸟纹的特征。窖穴发现的较多;墓葬多为多人二次合葬。(3)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广,仰

17、韶文化的鼎盛时期;庙底沟类型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的极少,通体磨光的石器数量增加;陶器以细泥红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质灰陶,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彩绘均饰于陶器的外壁,无内彩。庙底沟类型的房屋除半地穴式外,已有一定数量的地面建筑;窖穴绝大多是为口小底大的袋装窖穴;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发现瓮棺葬。(4)西王村类型: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以石器为主;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大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为进步,其中穿孔石刀和石镰是新出现的器形;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制法以手制为主,纹饰以绳纹最多,彩陶很少发现;房屋出现分间房屋,地面木构建筑较多;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和瓮棺

18、葬两种。3.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关中、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期的房屋仍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窖穴大多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装坑;陶器以粗灰陶为主,红陶极少,以手制为主,器形多大型厚重,作风粗犷,有些器形周壁有数道条带式附加堆纹;该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陶器中的某些器形还保留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因素;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现一件对男性祖先崇拜的陶祖;父系制早已确立,并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4.陶寺类型:主要分布于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根据陶寺遗址的地层关系可将其分为早、晚期;据碳14测定年代,陶寺类型可能处在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0世纪;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大约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代或稍晚,晚期

19、与三里桥二期文化时代相当。(1)早期:石器多为磨制,打制极少,其中曲尺形有柄石刀颇具特征性;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黄陶次之,制法以手制为主;陶胎一般粗厚,器壁厚薄不均,器形也不规整;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以“釜灶”最具特征性。(2)晚期:出现了蚌刀和有肩石铲;在中原地区,至迟在陶寺类型晚期,不仅可以熔炼出纯的铜液,而且已初步掌握了复合范铸造工艺;陶器仍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磨光黑陶比早期增多;陶寺遗址大致可分为居住区、城址和墓葬区,大型墓都有丰富的随葬品,墓主均属男性。1921年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城址,城址使用时间是陶寺文化中期,废弃于陶寺文化晚期;陶寺城址分早期小城、中期大城

20、.(二)豫中及周围地区:以豫中(郑州至洛阳)为中心地区,包括豫北的安阳以南地区和豫南的淮河以北地区,其新时期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类型即王湾三期。1.裴李岗文化:以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遗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东部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地带。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的数量最多;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数量最少;陶器制作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房屋为主;墓葬都有集中的墓区,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400年,结束于公元前4900年。2.大河村文化:3.秦

21、王寨类型:4.王湾类型:(三)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南庄头类型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1.南庄头类型:2.磁山文化: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一、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地区;根据磁山遗址的地层关系,磁山文化可分为两期,即磁山一期和磁山二期;磁山一期文化的陶器以夹砂褐陶的数量最多,均为手制,石器以磨制为主,制作粗糙,房屋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还发现有粮食堆积;磁山二期夹砂褐陶数量减少,房屋比一期进步,开始出现阶梯式门道的圆形房屋;该文化的年代大致和裴李岗文化相当。3.后岗一期文化:发现于1931年,主要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冀西也有类似遗存发现;石器以磨制为主,

22、有少量打制和琢制石器,一部分器形只在刃部磨光;豫北地区发现的房屋遗存都是半地穴式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红顶式”的碗和钵,是这一文化陶器中最富特征的器物之一。后岗一期文化分为早晚两期,主要区别是:早期有少量的彩陶,晚期几乎不见彩陶;早期的炊器以鼎为主,晚期鼎的数量减少,出现灶和甑;早期不见豆,但部分器形含有磁山文化因素。4.大司空一期文化:首先于1958-1959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少量的骨器和蚌器;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黑陶极少,各种陶色均有色泽不均的现象,豫北多模制,冀南多手制,器表以素面或磨光占多数,有少量彩陶;陶器胎壁一般较厚;折腹和

23、曲腹的盆,是晚期的典型器形,早期不见这类器形;早期的钵、盆大都圆腹。5.后岗二期文化:该文化首先于1931年在安阳后岗遗址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故称;这类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豫北和冀南地区,山东西部也发现类似遗存;石器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环状器等,有的遗址还出土少量的细石器;房屋大都是圆形的“白灰面”建筑,都是圆形的地面建筑;居民已掌握了比较高超的凿井技术,水井都位于房屋的附近,在该遗址发现了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典型的水井;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墓葬发现的不多;另外还发现卜骨和穿孔龟甲。渭河流域豫西、晋南豫中豫北、冀南距今年代客省庄二期文化三里桥二期文化王湾三期后岗二期文

24、化400045005000600065007000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五期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庙底沟类型史家村类型半坡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中山寨二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一期老官台文化北首岭一期大地湾一期裴里岗文化 磁山文化二、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马家窑文化:诸类型的年代序列是: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二)齐家文化: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后李文化:2.北辛文化:3.大汶口文化:4.龙山文化:四、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 仙人洞和吊桶环文化遗存:2.玉蟾岩文化遗存:3.彭头山文化:4.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5.大溪文化:6.屈家岭文化:五

25、、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马家浜文化:2.崧泽文化:3.河姆渡文化:六、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城背溪文器:80年代初期,在湖北种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称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以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掺炭或掺骨末的红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也还有少量彩陶。器物形制比较简单。这种文化分布在长江岸边或临近长江的山头上。城背溪文化是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这种文化在湖南

26、石门县皂市遗址的下层也有发现,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七、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新乐文化:主要分布于沈阳地区的辽河和浑河流域。该文化以沈阳新乐遗址下层遗存为其代表性文化遗存;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细石器最多;此外还发现一些用煤精制成的装饰品。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最多,器形胎壁均匀,造型规整,可能已使用慢轮制陶;新乐下层出土的石器中有石斧等农业生产工具和谷物加工工具,说明当时已有了定居农业;但渔猎经济仍占较大比重。2.兴隆洼文化:3.红山文化:【牛河梁: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是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80年代初在该遗址发现一座所谓“女神庙”和几十处积石冢群,以及

27、一座面积约4万平米的石砌围墙遗址,还有珍贵文物:女神头像、玉佩饰、石饰和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1986-1988年在该遗址发掘了转山的“金字塔”式大型红山文化建筑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昭鸟达盟的北部地区,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吉林省哲里木盟也有发现。生产工具有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骨器,细石器

28、数量较多,石叶的数量最多;打制石器的数量仅此于细石器,都经过精致的打制加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由于磨制石器不发达,从而使打制石器(包括细石器)的打制技术达到了史前的高峰;磨制和琢制的器形较少;骨器数量较多。陶器以质地粗松的黄褐夹砂陶为主,内壁多为黑色,皆手制,以泥条盘筑为主;多筒形罐和横“之”字形线纹、横“之”字形点纹,是富河文化陶器的特色;房屋建筑在富河沟门遗址发现的很多,房址有方形、圆形两种,方形为多;遗址中还发现卜骨。年代为距今4600-4800年左右。历史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按照奴隶制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可将夏商周考古划分为三期五段,即:1.初期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

29、纪,夏代;青铜工具和兵器开始使用,农业与手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分工,商品生产以及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开始出现,社会上已划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二里头晚期出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宫殿遗址和城墙,标志着国家政权已经形成。青铜礼器开始出现,杀人祭祀的现象已经存在,占卜之风已很盛行,表明奴隶社会的礼制已经产生。2.中期奴隶社会:(1)前段: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商代前期青铜器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期开始使用陨铁和青铜合制的复合武器;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扩大,手工业内部也产生了分工,作坊遗址有一定的布局;商品生产开始发展,贝币大量出现,成套礼器和多种青铜武器大量出现,人殉比较普遍,城墙广为修筑等

30、。这些情况表明奴隶制的礼制有所发展,武装部队有所扩充,阶级矛盾有所加深,国家机器得到进一步加强。(2)后段: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0世纪中叶,商代后期与西周早期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高峰;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已发展到新的阶段,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商业交换有一定的发展,贝币普遍使用;宫殿陵墓不断兴建,人殉、人祭之风盛行,各种武器有所改进,战争频繁,刑罚种类繁多,礼器增多,甲骨文大量发现等;这些情况表明,宗法等级关系形成,国家机器日臻完善,奴隶制已全面发展。3.晚期奴隶社会:(1)前段:公元前10世纪中叶-公元前7世纪中叶,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青铜冶铸技术开始衰退,铁器材料有所发现;礼制出现僭越现象,

31、随葬青铜礼器往往与墓主身份等级不符;人殉、人祭现象减少。奴隶制开始动摇,周王室权力受到威胁,诸侯势力增强,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2)后段:公元前7世纪中叶-公元前5世纪中叶,春秋中晚期冶炼技术已经发明并有了初步的发展,铁制工具出现;东周王室逐渐没落,列国兴起;新兴城市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金属铸币产生,青铜礼器普遍出现僭越现象;奴隶制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出现,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局面渐次形成。一、夏代(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一)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1.文化的发现与命名:该遗存1953年最早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1956年在郑州洛达庙发现同类遗存,命名为

32、“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对偃师二里头的同类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1962年起将此类遗存更名为“二里头类型”,后来经多次发现,证明其为有别于商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即“二里头文化”。该文化包括两个类型,即以豫西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和晋南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2.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的区别:(1)主要炊器不同,二里头类型为中腹罐、圆腹罐、鼎;东下冯为鬲(ge)、中腹罐、圆腹罐;(2)有些器类互不相见,如东下冯的蛋形三足瓮不见于二里头类型,二里头类型的三足盘不见于东下冯类型;(3)居址建筑形式不同,二里头类型多见地面建筑,东下冯类型多见半地穴式建筑3.文化的分布:分布中心是

33、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洛阳地区以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临汾地区;向西进入陕西境内,以及丹江上游,南及豫鄂交界地带,东至开封地区;目前遗址共发现约250初,其中经正式发掘者50余处,主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巩县稍柴、郑州洛达庙等,陕西的华县南沙村、商州东龙山等,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遗址;二里头遗址是核心。4.文化分期与年代:二里头遗址分为四期。陶器总体特征:流行夹砂、泥质灰陶,一、二期陶色较深,三、四期陶色较浅;一、二期主要纹饰为绳纹、篮纹,少量方格纹,三、四期以后主要为绳纹,基本不见篮纹和方格纹。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中期公元前16世纪中期。5.文化内涵:宗庙建筑宫殿,最早的宫城,最早

34、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墓葬;大型专业青铜冶铸作坊出现,铸铜技术较龙山时代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已经开始铸造大型青铜礼器,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手工业作坊、纺织;二里头遗址出土大量玉器,种类包括生产工具、礼仪用器和装饰品;农业 ,稻谷、麦子、大豆、高粱、粟等。二里头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6.二里头文化的城址:辉县孟庄、郑州大师姑、新郑望京楼(二)夏代文化相关观点:1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王湾类型)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皆为夏文化;(李伯谦)2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为夏文化;(赵芝荃)3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河南龙山与新砦期

35、皆不是夏文化;(邹衡)二、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一)商代文化分期:1.两期说:2.三期说:(1)早商文化(1600BC1400BC):郑州商城/偃师商城;(2)中商文化(1400BC1300BC):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邢台商城;(3)晚商文化(1300BC1046BC):殷墟文化。(二)早商文化:郑州商城:1.概况:郑州商城遗址发现于1955年,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2.布局与内涵:郑州商城的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分别为宫城、内城、外城城墙;东北部大面积夯土基址为商城的宫殿区,在宫殿区内还发现铜簪、玉簪等贵族生活用品;商城的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

36、、许多铸铜、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另外还有青铜器窖藏坑以及青铜器墓。3.隞都与亳都之争:对于郑州商城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主要看法:(1)认为其是商代仲丁的隞都。两点理由:依据文献有关隞都地望的记载,认为商城位置与其相近;二是将商文化分为三期,认为郑州商城可能为商代中期仲丁所迁的隞都;(2)认为其是商代成汤的亳都。四点理由:文献中有东周时期郑地之亳的记载;郑州商城出土的陶文证明东周时期郑州商城名亳、亳城、亳丘;汤都亳的邻国及其地望与郑州商城相合;郑州商文化遗址发现的情况与成汤居郑地之亳相吻合。偃师商城:1.概况:发现于1983年,为商代早期的一座大型城址;城址位于河南偃师县城区西部,地处洛

37、河北岸;2.布局与内涵: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度不等,城的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从建筑时间上看,最先修筑的是一座小城,整体建筑工程比较草率,后来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成一座大城,大城城墙宽厚坚固,并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宫城内共有五座宫殿建筑基址。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住区;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3.商城性质:(1)偃师商城是商汤所都的西亳;理由:偃师商城的位置与西亳的地望相合;从历史发展看,偃师一带是夏王朝的腹心地区,商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巩固政权,为了镇抚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成汤将

38、都城定在这里是完全可能的。(2)偃师商城是商初太甲所放处的桐宫,抑或是早商时期商王的离宫;理由:偃师一带是夏王朝的中心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邑,成汤并没有在夏墟上建立都城,而是商人灭夏之后在这里建立一座军事重镇,用来巩固商初的西部边防并镇压夏人的叛乱,因此可称为夏王朝的别都。(三)中商文化:郑州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西北约20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村,1990年发现,1995年以来进行发掘;遗迹发现:宫殿建筑、大型夯土台、青铜冶铸遗址、大型祭祀坑、丛葬坑、牛头牛角坑;遗物有: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陶器、朱书陶文、方孔石铲;年代为中商较早阶段,约相当于白家庄期。洹北商城:商代最大的带城墙的城,196

39、4-1999先后进行4次发掘。发现城墙,平面呈方形,但仅余墙基;钻探发现大型宫殿建筑24座,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已经进行全面的发掘;一号宫殿由北侧主殿、东西配殿、南侧回廊、大门、庭院几部分组成。发现的其他遗存有:三家庄青铜器窖藏、董王渡村青铜器墓、花园庄青铜器墓。(四)晚商文化:【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因其主要用来占卜、记事,又称卜辞;主要是商周时期的文字;1899年由王懿荣首先发现于京津一带;主要出土地点有殷墟和周原。目前发现甲骨文4000多个,可识别的有1000多个,涉及内容包括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思想文化及其他。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商周时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史料

40、,并对史记等史籍的相关记载提供了佐证。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步著录甲骨文的书,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代表有罗振玉、王国维等。】1.殷墟:布局与内涵:遗址以小屯、花园庄宫殿区,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为中心,东起郭家湾以东,西到北辛庄以西,北到西北岗、三家庄,南到刘家庄以南。(1)宫殿区:主要分布在小屯村北地,相对封闭,东北洹河环绕,西南壕沟维护;(2)王陵区:位于侯家庄、武官村以北,主要是1934-1935年发掘;王陵区大墓分东、西两区,东西区各有一些大墓之间存在打破关系;(3)手工业作坊:主要包括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另有制玉、制陶作坊;(4)族墓地与祭祀坑:殷墟家族墓地主要发现在殷墟西区、后岗、大司

41、空村、苗圃北地等;殷墟祭祀坑主要发现在洹河南岸小屯宫殿区,发现三组祭祀坑。【殷墟妇好墓:位于小屯村西北,1976年发掘,保存完好;墓室为长方形竖穴,有殉人、殉狗;随葬器物众多;青铜礼器种类齐全,以鼎的数量最多,还有不少事前所未见的重器;不少青铜器上都铸有“妇好”、“司母辛”等铭文;除铜器外,还随葬玉器,骨、牙、角器,海贝。根据铜器铭文,墓主人为妇好,甲骨卜辞记载,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曾主持过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并多次率领士卒征讨周边的方国,显赫一时。】2.商代的人殉和人牲:(1)概述:在商代,人殉是为侍奉死后的社会或家庭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隶;人牲

42、是祭祀时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被供奉给祖先的神灵的人,被杀者多为战俘和奴隶,人殉、人牲的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易出现,到商代发展到高峰,商代晚期后逐渐衰落。(2)演变:商代早期的人殉、人牲数量较少,商代晚期大增;人牲主要来源于战俘,在早期奴隶社会,战俘沦为奴隶后不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反而消耗俘获方的食物,故多用于祭祀。随着奴隶制的完善,一部分青壮年俘虏用于生产,创造财富,因而人牲数量减少,且作为人牲者多为妇女、儿童。3.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商代青铜器的铸造采用的是范铸法,铸造青铜器一般要经历三道主要工序:制模、翻范、浇铸;商代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工具、礼器、食器、兵器、乐器、

43、车马器、铜镜等。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先周文化:是指周王朝建立以前周族的文化,年代大约相当于商代祖甲以后,直到商纣灭亡。】西周都城周原:在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交界处;周人自古公亶父由西迁徙周原,到文王晚年迁居丰,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近百年来,从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窖藏达70多处,出土铜器达千件以上,其中大型窖藏一次就出土数百件。其中有近百件铜器铭文达三、五十字,以至一、二百字。著名的盂鼎、大丰簋、毛公鼎、大克鼎、史墙盘;这些铜器铭文内容涉及奴隶赏赐、土地交换、征伐夷方、册命赏赐、诉讼判决等。年代多属西周中晚期。1970年代岐山凤雏村

44、和扶风召陈均发现了西周大型宫殿建筑。 “前朝后寝”或“前朝后室东西厢”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突出特点,有中轴主线,讲究对称,又是封闭性院落。建筑方法为用夯土筑台基,挖沟作基槽,地面用三合土(灰白色混凝土),有陶管作的下水道,发现中国最早的瓦,中晚期建筑全部用瓦。宫殿基址出土了 1.75万多片甲骨,有字甲骨近300片,总字数600多个。出土青铜器27件且均有铭文,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内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四、东周(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一)东周都城1.东周王城:洛阳东周城,史称王城。瀍水是王城与成周的分界线;王城南临洛河,西跨涧河;勘探得知,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内宫殿建筑排

45、列有序;廓城四周各有3个城门,共12门,每门有三条道路,男左女右,中间是车路;城内经纬九条;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在王宫的左边有宗庙祖堂,右边有社稷神坛,前有朝会群臣诸侯的殿庭,后有商业贸易市场。这种布局称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反映了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匠师对城市建筑的设计,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对我国后代的城市设计有深远的影响。经勘探,最早为春秋中叶夯土城垣,后来经多次修补;西汉后期开始废弃。北墙保存完整,东墙从北墙转弯直向南行,到唐宫路以北;北墙之外还发现护城壕沟。宫殿区以东临近洛河的地方,发现许多战国时期的粮食仓窖遗址;城中部中州路一带,东周时代的墓葬分布较多。2.晋国都城侯马新田遗

46、址:侯马晋城为晋国晚期晋景公所迁的新田,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西北部。该城由六座城址组成,在这些城垣的南面有大面积的铸鼎、制陶、制骨作坊遗址和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两周墓地,东南有大面积的盟誓遗址;在许多坑中埋有动物骨骼,为埋牲区,还有埋书区,将朱或墨书的圭形玉石片埋下,内容有宗盟、委质、纳室、卜筮等,共5000余件。【盟书:又叫战书;中国古代为了某些重要的事件,人们举行集会,制定共同遵守的公约,并对天立誓;参加盟誓的人要在祭祀坑边杀牲取血,用毛笔蘸血把结盟的誓言写在玉片和石片上,这就是所谓的盟书;然后将盟书放在用作祭祀的牛、马或羊的身上,埋藏在地下;盟书必须一式两份,一份埋在祭祀坑中,一份藏在盟府

47、。侯马盟书:侯马发现的盟书就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份;主盟人为晋国正卿“赵孟”,内容为春秋晚期,晋国正卿赵简子与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章。】3.郑韩故城:河南新郑本来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哀侯灭郑后迁都于此。城址位于双河洎河与黄水交汇的地方;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又有南北向的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城略小,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西北隅至今仍高出地面7米的“梳妆台”,是郑韩故城中最重要的宫殿建筑。宫殿区内有一处储存大批粮食的窖藏。东城平面呈曲尺状,面积比西城大近一倍,主要是各种手工作坊遗址。4.赵国邯郸:由大小城构成;西南角的小城称为“赵王城”,由呈“品”字排列的三个小城组成,三城之内均有巨大

48、的宫殿墓址,尤以西城最为密集,西城中南部的“龙台”最大;东北的另一大城,作不规则长方形,大城之内发现有铸铁、烧陶和石器、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迹。5.齐国临淄故城:齐献公始都,战国时发展成为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221年被秦灭。城由大小二城组成,1972年进行了重点发掘,小城衔接于大城的西南角,二者总面积达三十余平方公里,均有城壕。小城有“桓公台”,是宫城制高点;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附近发现有铸造齐法化的钱币遗址;全城内均有排水系统,用石块垒成涵洞;其中一石椁,有大型殉马坑。大城主要是平民区,无大型建筑遗迹;东北部发现有西周晚期文化层。秦汉时沿用此城,魏晋以后荒废。 在临淄乃至整个齐国地区,常见的

49、是一种树木双兽纹及树木卷云纹瓦当,其年代可能在战国时期出现,二者的下限,可晚到西汉前期。6.燕国下都河北易县:位于河北易县,是列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营建于燕昭王时,是燕国通向赵、齐国的要冲地带。城的平面略作罄形,由东西两个方形小城连接而成;东城自成一个完整的城堡,是内城;城内分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陵墓区;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西城为附属城,是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可能是战国末年战争的一个附廓,仅南、西、北有墙。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三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三组

50、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燕国王陵主要分布在燕下都城西部外虚粮冢和内城西北南“九女台”东周都城总体:A.形制比较:基本上可以归为四个类型:1.宫郭毗连(新郑郑韩故城型):包括临淄城,燕下都城。由两个连结的城组成,或东西并列,或大小相依,城与城之间有一道隔墙将其一分为二。其作用既是两个单独的城,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2. 宫城独立于外(邯郸赵城型或称侯马牛村故城型):由多个小城组成,侯马城由六个小城组成,邯郸由四个城组成。3. 洛阳东周城型:只有一个方城,纪南城、中山国的灵寿城。秦雍

51、城、栎阳城也是。4. 夏县禹城型:大城套小城。 曲阜、安邑、咸阳城。B.都城布局特点:第一,一般分成大城和小城。大城是外廓城,是各级官吏和一般平民及农民的居住区,又有集中的工商业区“市”。小城是宫城,宫殿都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是全城的制高点。许多城市的主体建筑群都继承了以宫殿为中心的中轴线布局。如鲁城的周公庙位于鲁城平面布局的中轴线;易县燕下都;秦都栎阳,其平面布局最为规整。甲街自南至北纵贯全城,基本上将城市二等分,是为中轴线。以南北干道为中轴线,用垂直于中轴线的道路规整地分割整个城市是先秦城市中独一无二的。总之,这种将宫殿区和平民区划分开的设计规划,深刻地表现出了专制主义的特点,阶级对立

52、的严重情况。第二,在宫殿区内或宫殿区外,有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反映了当时王室直接控制着官府手工业作坊。即“工商食官”的局面。洛阳城的西北部,纪南城制陶作坊分布在城中龙桥河两岸,冶铁遗址在西南部。曲阜鲁城的在城中心的周公庙东西两侧和遗址西北部。临淄的作坊区大多在大城的东北部和北部。第三,城内的平民,有大量从事农业的,这表明当时的城市经济是属于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类型。城市居民可以“卜邻而居”,即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居民区不受限制,这些密集居住区是自然形成的。如纪南城的居民区在城东和城北,曲阜城的在城东及城西;燕下都的在东城的西南部和西城的东南部,临淄城在大城东北部。第四,都城的建筑技术。基本上承接商

53、周之时的夯筑及建筑技术。有挖沟分层夯土城墙的,也有的直接筑在 生土或扰土之上。城墙用板筑,转角处加宽。在宫殿建筑中,已出现了斗拱。屋顶已普遍用瓦。地下有排水设施,(陶质水管道)也见有铜质构件。第五,城址的选择。建造一个城址,多专门勘察地形。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一般要解决河流旁边。第二要在军事上能攻能守。第三,经济上要发达,供给城市内居民的吃穿等费用。第四,历史因素的沿袭,这样比较节省人力、物力。C.列国都城总体特点:1规模相当大,往往比现代还大(如纪南城比现在的荆州城还大)。因城的功能与现在不同,城中包括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后来以工商业及政治文化为主的城市功能不同,城内也有农田。2有东西城、

54、大小城之分(小城即宫城),小城一般位于高地,内有王宫,有很强的戒严、安全、监督平民的性质;大城为郭城,平民区,也起到屏障小城的作用。3城内都有手工业区,大小城均有。既有官营手工业,也有民间手工业。官属工业由官府控制,只有民间工业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当时出现了许多盐铁大商人。还有商业区(市)。城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结合的中心。但除鲁城外,大多并不象考工记所记的那样规范。4春秋城主要是诸侯城,战国城大量出现,大夫、卿、甚至家臣也有城。(二)东周墓葬A.战国列国墓地:1.甲类:大型墓。国君、上层贵族(有墓道、无墓道);高大封土、随葬车马、成套青铜礼器、尚有殉人。多重棺椁铜器墓(列鼎墓)。出有成组的青铜

55、礼器或仿铜陶礼器。较大的墓,又出编钟、编磬等乐器,都有车马器、兵器、一具和成套的玉石佩饰。用青铜礼器随葬的风俗从战国中期到晚期进一步衰落了,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变化,说明了旧的传统转变。墓上在战国中期出现了供祭祀的享堂,说明墓祭已经发生。它和庙祭的同时存在,正说明单一的宗庙祭祀制度正在动摇。墓道内的车马随葬数目比起殷周以来,远远减少,可见车马坑制度也松驰了。青铜礼器和陶礼器的并用,不但说明了礼器制度的衰退,也说明了等级制度的破坏,宗法制度也不再严格。【列鼎制度:九鼎:周天子和诸侯,同出乐器编钟(镈)四或五套;七鼎:上大夫(卿),同出编钟(镈)二至三套;五鼎:下大夫,编钟一至三套,有的已不出;

56、三鼎:士,不出乐器。】2.乙类:竖穴土坑木椁墓。下层贵族;仿铜陶礼器。以洛阳周人墓为主。第一,几乎全部墓葬都使用了陶礼器。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地位已下降到庶民,而庶民升为士,这是等级制度的一大变化。第二,洞室墓的出现,是对传统棺椁制度的一个破坏。第三,战国晚期还存在一种不用陶礼器随葬的墓,说明“事死如生”已深入人心,他们争取实现地下生活和地上生活一样。3.丙类:有棺无椁。庶民;无出成组随葬品。大部分无随葬品。同一“邦墓”之地中,出现庶民墓,表明阶级阶层的激烈变化,原系贵族的,已降为庶民。4.丁类:无椁棺。穷困贫民;无随葬品。 B.典型墓地:1.中山王墓葬:1974-1978年在河北平山三及乡

57、发掘。六座墓皆有封土,除M5无陪葬墓外,其余5座墓均有车马坑及陪葬墓。M1出土有铁足大鼎、方壶、圆壶三器,外表镌刻有长篇铭文,共1099字。三篇铭文都记述了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被迫让位给相邦子之,以致造成“邦之身死”的后果,叮嘱嗣王警惕类似事件在中山国重演。中山王陵墓的布局,以M1为例,方形封土保存较好,上面建有享堂。上覆瓦顶的三层台射式建筑。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国家。有人则赞成鲜虞子姓的说法,并推测鲜虞应源于商殷后裔。2. 曾侯乙墓:湖北随州擂鼓墩;为岩坑竖穴木椁墓,木椁外填木炭6万多斤;一椁二棺,分四个室。殉葬21人;随葬品1万余件。青铜礼器中用九鼎,已用失蜡法制造铜

58、器。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墓从出土的镈钟铭文可知,下葬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兵器和其它器物共4500余件;还有数达6600字的240多支竹简。内容主要是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所记车马有曾侯乙官廷自备的,有他人赙赠的,许多车马赙赠者为楚国的王公贵族。秦汉考古一、秦代咸阳城:秦都咸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咸阳市东北的渭河两岸之咸阳塬上。1959年开始调查和试掘,197080年代又作了一些考古调查和勘探,80年代以后陕西考古的重心转移,迄今未发现咸阳城的城墙。北部为咸阳的宫殿区,至今残存有许多高台夯土基址;东部为制陶作坊;西部为冶铜作坊,应是咸阳的宫廷手工业区;中部为居民区,附近也发现了陶窑,但可

59、能属于私营;西北部为墓葬区。1号宫殿:197475年发掘,平面呈凹字形,是多层大型建筑。发现了壁画,多为菱纹、璧纹。地面有铺地砖、空心砖,多用菱纹。建筑基址中出土了瓦当,有动物纹、夔纹等。3号宫殿:发现车马出行之壁画,绘秦王出行图,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人物壁画。云梦秦汉墓:70年代,云梦城关西郊睡虎地山嘴上及大坟头嘴上清理了秦汉墓23座,土坑竖穴木椁墓。一般中低级秦墓形制为土坑木椁墓和洞室木椁墓,直肢或屈肢葬,以青膏泥防水和密封,因此很多保存较好。随葬品一般置于头箱内。葬具及葬式,除M29、M30为单棺外,余均是一棺一椁。椁盖上铺一层杂草,盖板下垫芦席。仰身直肢,丝织衣

60、物裹尸,尸上草席覆盖。【云梦秦简:云梦竹简共出竹简1100多枚,一般长2328cm,宽0.50.8cm,墨书秦篆,书于篾黄上,字迹大部清晰,用细绳上、中、下三道编组成册,共八组。出土时堆放在人骨架头、身、足、腹部。云梦秦简,内容庞杂,已具备了刑、诉讼、民、军、行政、经济立法的内容,以刑法为中心。封诊式(治狱程式)为审察的参照物。时代最早、保存条目最多、内容最丰富而又系统的定型的成文法典。包括了刑法、诉讼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内容。它的发现在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里耶秦简:里耶战国古城遗址是战国至秦代重要的城市遗存;号井出土的3.6万多枚珍贵的秦简,生动地“复活”了秦代历史,震惊了海内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