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2《归园田居(其一)》(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2《归园田居(其一)》(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2《归园田居(其一)》(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2《归园田居(其一)》(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2《归园田居(其一)》(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归园田居(其一)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

2、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2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A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

3、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去,并宣泄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B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C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D处以写景与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选项C“从远景转到近景”理解不正确,读后可知,应是由近景转到远景。故选C。考点:鉴赏文

4、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人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那一套。“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B本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尘世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D“久在樊笼里”一句中的“樊笼”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句中所说的“尘网”,既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指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答案】C【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此题考查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内容,语言等的把握。C项,“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错误。这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诗人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

6、幸自己“归园田”“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故选C。4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暧暧(i i) 悠悠(yu yu) 呦呦(yu yu)B慷慨(ki) 羁鸟(j) 阡陌(qin m)C樊笼(fn) 吐哺(b) 三匝(zh)D衣衿(jng) 掇取(du) 狗吠(fi)【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B项,“陌”应读“m”;C项,“匝”应读“z”;D项,“衿”应读“jn

7、”。故选A。5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B“羁鸟”,以被关在笼中的鸟自喻。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理解错误。“樊笼”在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故选D。6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东晋

8、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此类题目,需在平时学习时注重积累,加强对作品的名

9、称、体裁、人物、内容、主题、风格、流派、地位及影响的记忆。注意识记准确,作者与作品、事件的一一对应,不要张冠李戴。A项,“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五柳先生称之”错误,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故选A。二、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10、。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

11、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12、。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

13、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

14、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8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

15、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7【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认为陶渊明在“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是因为“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因果表述不当。回归到原文的第4和5段,读完可知,“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

16、故事”,并不是因为陶渊明的诗歌自然平淡而在宋代之前不被人赏识,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作品要被“轰动”,而陶渊明恰好又是拒绝“轰动”的,所以不被人接受。故选A。8【答案】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从“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

17、,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9【答案】“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的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中重要词语,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定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有时还要联系到文章的情感态度、主旨来思考。不仅仅要考虑重要词语的字面意思,更要挖掘它的比喻

18、义、引申义、象征义等深层意义。在个性化解读时,要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由“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可知,“田园”本指官场之外的隐居生活,但就其内涵而言,“田园”突出的是远离官场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追求,突出陶渊明高雅的人生追求,展示出陶渊明作为文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田园”揭示出陶渊明的人生信仰

19、和价值追求,是其高贵人格的真实体现。三、情景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描绘的是田园风光,其诗云:“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答案】(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暧暧远

20、人村,依依墟里烟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适、俗韵、丘山、户庭、虚室、暧暧、墟、樊笼、返。四、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

21、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盂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漉:过滤,捞取,此指用布滤酒。近局:近邻。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

22、兴致难尽。1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11【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故选B。12【答案】直抒胸臆。“怅恨”二字从表面看,指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

23、怅然生恨。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有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用典抒情。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借景抒情。“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借事抒情。“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显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24、?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题干中的“如何”说明要运用术语答题。解答时要先指出术语,抒发情感的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第1句很明显是直抒胸臆。“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对于这首诗而言,第

25、3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第4句化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用典抒情。“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第58句是写事,是借事抒情,“漉我新

26、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诗歌虽然直接表明了“怅恨”之情,但知人论世,诗人其实更多

27、的是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和潇洒坦然。(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人事:指与人交接来往。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披:拨开。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

28、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14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C项,“孤独”错误;这四句写

29、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 故选C。14【答案】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园田居(其二)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内心的恬静。【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

30、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所以本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归园田居(其二)中,开头四句,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