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_第1页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_第2页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_第3页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_第4页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Excellence project: boiler platform stairs railing installation, and boiler ontology installation, and machine started boil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steam round generator groupPAGE 30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Excellence project: boiler platform st

2、airs railing installation, and boiler ontology installation, and machine started boil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steam round generator groupPAGE 31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Excellence project: boiler platform stairs railing installation, and boiler ontology installation, and machine st

3、arted boil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steam round generator group导论一、本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这门课程,是向学生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发展动向,更新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其对象主要应是本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对外贸易的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同时也受到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又对一国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国际贸易专业在理论学习上存在某些不足我系的外贸专业在教学计

4、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重实务,轻理论,重学国外知识,包括外语,轻视学习我国自己的理论甚至不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和相关政策的发展变化。而对实践的认识和对贸易政策的了解,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否则,如我国目前正在研究WTO的问题,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这些规则。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毕业班的同学,有的用一学期的时间,写不出一篇看得过去的论文。很多论文没有理论意义,理论价值,甚至还以堆砌从报刊上抄来的资料为主要写作手段。二、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以下几个专题: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回顾与评述二、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评

5、及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四、贸易政策的制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五、中国的外贸体制与国际贸易政策实施效果六、国家利益与贸易冲突三、主要参考书:黄建忠:国际贸易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美戴维B约菲、本杰明戈梅斯卡斯著,宫桓刚、孙宁译:国际贸易与竞争战略与管理案例及要点,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美保罗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美迈克尔波特著,顾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马晓野:外贸体制与国际贸易波动加

6、入WTO前中国外贸政策效果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杨小楷:杨小楷谈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与张永生合作)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黄岩泰: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1辑第二章第四节: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胡祖六、约翰安德森著,潘功胜、李鹰、李钢译: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出版拉尔夫戈莫里 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与国家利益冲突,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四、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因1、传统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受到挑战的原因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历来是国际贸易的最核心理论。但是在战后,大量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发达

7、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日益增长。(人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要素禀赋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部分,使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受到挑战)。2、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需求偏好理论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继后又相继出现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产周期理论。但它们作为一般性理论存在不足,只能说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修正和补充。3、规模经济理论与不完全竞争理论(与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相悖,主张国家对贸易进行干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与自由贸易相悖的理论。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布兰德、斯宾塞、迪克西特、兰开斯特和诺曼等分析和论述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8、的贸易格局及其成因,提出了战略贸易政策理论模型,开拓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贸易壁垒来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即贸易干预能够增进国家福利。这种理论在日本的经济实践中得到证明。五、从自由贸易的理论到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自由的代价(1)自由贸易使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一种比较优势,但这种低附加值的出口战略是否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低水平循环的陷阱。对工业品的投资利润高,导致资本向工业聚积,其规模经济发展空间远大于

9、农业,导致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农业,再加上工业的外部性远非农业可比,所以工业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迅速改变,并挤占了农业国独立发展制造业的空间。工业国发展到一定程度,一部分资本将流向少数相对比较具有发展条件的国家,但是不会流向更穷的国家,从而形成一定比例的中等发展国家。新兴工业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变小,而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2)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差距拉大农业国对工业国的产品需求大,而工业国对农业国的产品需求小并且不稳定,农业国不得不用更多的农产品换取较少的工业品。这使两极分化更为明显。(3)中国的外贸条件不断恶化中国现在以出口工业品为主,进口初级产品和服务,由于前者受资源的约束

10、,后者受技术的约束,而工业品受市场的约束,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自由的挑战国家干预贸易的战略性贸易理论由于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存在着下述现象:(1)产业高级(度)化的国家的贸易条件越来越好,而低度化的国家则越来越恶化。(虽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但这种现象还是很明显地存在的)。(2)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而非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3)国际贸易内容主要是资本品与资本品的交换,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换,而不是资本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之间的交换。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于是人们提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理论,人们提出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他

11、们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探讨对国际贸易格局的解释。提出(1)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干预措施来防止或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增加本国企业成本竞争性;(2)出口补贴,可降低本国企业的成本,增加其市场份额和利益;(3)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紧密结合,可以支持具有高度技术机会和外在性的产业发展。(如我国通过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高这些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于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也可以为我国改善贸易条件)。总之,这类理论认为:相对于完全竞争这一种理想状态,不完全竞争的次优状态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实现(即不能保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理论上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运行的结

12、果,一种贸易政策新思路似乎产生了。所以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定自由贸易的。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应当以公平为前提发达国家有义务协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加入自由化进程的条件。政府的干预对实现贸易自由化,有两种倾向。如果政府间联手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将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对于“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果政府为本国利益相互进行贸易封锁,将使自由贸易的环境恶化。专题一: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及批判主要内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解谜里昂惕夫之谜熟练劳动说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自然资源产业说国内需求说产品生命周期说产业内贸易说

13、超越比较利益说国际贸易“新”理论贸易环境的变化新贸易理论的起因:产业组织从产业组织到国际贸易的跨越关于战略性政府干预的辩论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成本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一个国家专门从事于它的出口部门的生产而进口那些其他国家以较低成本生产的产品,则两国的国民收入能得到最大化(分工和专业化)。如果能比其他国家更廉价地生产某种商品,这个国家对该商品的生产就有绝对利益。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的产品方面都有绝对利益,那它就根本不用进行贸易。(以后我们将看到,国内学者提出:“超绝对利益理论”这个理论比比较成本理论更具普遍适用性)(二)比较成本理论1、理论的基本含义 1817

14、年,大卫李嘉图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方面均有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的动因仍然存在。分工可以使每个国家得到最多的财富。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同时也恰好是这座城市最优秀的打字员,银行家不是去同时从事两项职业,而是专门从事银行业务。因为他在银行业务方面比较利益更大,收益更高。另外一个人被雇来专门打字,尽管他的打字水平还不如这位银行家。2、比较成本理论的假定(l)贸易前的价格是由相关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而不是由需求决定的;(2)贸易格局完全由两国间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决定;(3)当生产产品面向国际市场时,生产要素只在一国境内进行竞争。把所有生产要素简化为一种同质的单位(劳动单位),每种产业都被假设使用同

15、一种基本的要素组合并需要类似质量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实际上被认为是在各部门间无成本流动。这样,资源流动不变的而不增加成本。一国为专门从事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停止生产另一种商品。(4)完全竞争、没有规模经济、要素不流动、技术水平没有差异、不存在运输成本等3、比较成本理论的启示国家间应自由地进行贸易。如果没有规模经济,没有研究与开发以及技术发明,没有交易成本以及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关税对财富的影响将是负面的。关税通常减少世界财富;关税通常降低那些有关国家的福利,包括那些征收关税的国家。4、比较成本理论是关贸总协定制定的重要规则的依据关贸总协定序言: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

16、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就要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例:欧盟与中国协商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结果不同)对古典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考察和批判一、比较利益学说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其理论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在分析方法上,比较利益理论更着眼于生产率的比较,所以更带有非均衡分析方法的色彩,而国际需求方程和相互供求原理所用的是均衡分析方法,虽然二者属于基本相同的一些假定前提。(如假定技术与人口不变,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等)。

17、所以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人物范围应当主要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与卡尔马克思,其理论体系的特征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内容,以绝对价值论和比较成本论为表现形态。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贸易互利性”原理(相互之间社会劳动的节约)通过交换,交换参加国节约了劳动耗费,得到总产品最多,因此等于交换双方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或者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劳动最少。这就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互利性原理,其实质是相互间社会劳动的节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内核比较优势论1、发挥生产上的优势即使一方生产各种产品都处于成本的绝对劣势,居于绝对优势的一方可择其最优的方向安排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而另一方则可对应地取其最小劣

18、势的商品作为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方向。双方仍可由相互贸易中获得相对的比较利益。2、交换区间:(以传统的2*2*2的模型加以分析)分工前所需劳动投入产出分工后所需劳动投入1单位酒 1单位毛呢 合计 2单位酒 2单位毛呢 合计英国葡萄牙120日 100日 220日 80日 90日 170日 / 200日 200日 160日 / 160日由英国专门生产毛呢(2单位),可节省劳动20日,由葡萄牙专门生产酒(2单位),可节省劳动10日,两国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但可以比原来节省30个劳动日。本国生产某一特定产品的劳动耗费成本便成为与对外交换活动的衡量标准,两国之间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劳动耗费量之间会形成一个交换区

19、间。酒的交换区间:120-80(即英国向葡萄牙买酒的价格在此区间)毛呢的交换区间:100-90(即葡萄牙向英国买毛呢的价格在此区间)两个共节约的30个劳动日,可作为交换中的利益分配。根据比较利益优势的作用,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是互利即存在一个交换区间,这个劳动耗费成本差异形成的交换区间,正是李嘉图交换价值概念的本意。根据这一基本原理,便成为在比较利益优势权衡后,确定下来的专业化分工贸易方向。3、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是互利而不是平等所以,比较利益优势命题的真正重要之处,也就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在于它认为,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在于互利,而不是所谓的平等,这是比较利益理论的真正的闪光点。尽管平等可能存在于

20、互利之中,但互利对于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地位远甚于平等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四、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基石劳动价值论1、对外贸易会增加一国的消费品总量,但不会增加该国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李嘉图直接用劳动量来表示商品数量及其交换结果,表达了劳动的价值实体本性,他认为:如果一国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对外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商品总量,但不会增加其商品的价值。即使由于新市场的发现而使本国一定量商品所能换得的外国商品数量增加一倍,该国所得的价值也不会更大。2、对外贸易增加的是一国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他明确区分了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量两个不同形态,较准确地把握了国际贸易中的劳动价值论原理。3、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1)由

21、于存在严格的假定条件,狭窄的理论空间难以应用于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如完全竞争、规模不变、劳动生产率与规模成本不变(不递增或递减)、技术与人口不变,生产要素非流动性。2)222的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交换产品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差距。3)坚持比较优势理论,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产业结构难以调整的困境。无从产生长久动态的比较利益优势,最后可能造成产业经济的畸形化和易于出现滥用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盲目竞争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关于比较利益的既成性与变动性静态的比较利益理论使国家不重视改善其国际分工的地位 如果把贸易条件看作是一国固有的,不易变更的存在,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产生一国“比较利益”应顺其天然条件而成

22、,不应另辟蹊径主动进取的宿命论思想。这显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积极努力地改善其国际分工地位,也违背了国际经济史特别是近代国际贸易关系史上各个发达国家经济贸易起飞的基本事实。 (2)比较优势事实上是可以变动的 比较利益变动的历史脉络十分清晰,从地中海时代到大西洋时代,太平洋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重心东移,证明比较利益优势的国际间变动趋于经常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可见,理论框架的静态性大大削弱了李的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性。4)难以解释劳动价值论与国际间不等价交换的矛盾,也无从产生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的思想和概念。这一矛盾是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中才得以突破的。但是,李嘉图不能解释国际交换中不等价

23、交换的问题 在其论述中,虽然遇到了劳动价值论与国际交换中不等价交换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显得无能为力,但他并不讳言回避,而是坚定地维护劳动价值论不动摇。马克思用“国际价值论”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实际上,解决交换比例与价值规律矛盾问题的正确答案恰在于李的一番模棱两可的语词中,即在于由“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中抽象得到的“国际价值”。(2)这个历史性的贡献属于马克思,马在揭示了商品价值原理后指出: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马克思

24、不仅指出国际贸易仍然不能摆脱价值规律的作用于,科学地界定了国际价值的实体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与各国国内的社会劳动在实质上并无二致,这就为劳动价值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科学基础地位。(3)用国际价值论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A、国际贸易可以是互利的,但不一定是等价的不同劳动日的劳动相交换与国际价值并不矛盾。国际交换和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是既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根据李的贸易互利性原理,现实的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首先是建立在互利“区间”这一基础之上的。B、国际交换区别于国际价值国际贸易不等价交换的原因在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现实的国际交换是一个“面”(互利区间

25、),因而可能是不等价的:而理论上的国际价值是一个“点”,它是由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在这个“点”上进行交换,则是等价交换。国际交换不一定都是在国际价值这个“点”上进行,就象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背离一样。国际间的商品等价交换这个“点”存在于众多不等价但又互利的“相对价值”关系(国际价格)的“面”之中,不等价交换的合理基础在于互利。国际价值决定着不等价交换的合理半径即实际国际价格波动幅度,这就是国际价值与国际交换比例二者间的相互关系。5)关于贸易分工的利益分配问题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基本手段之一。李的比较成本学说通过贸易互利性原理阐明了国际贸易能使贸易双方获利

26、的基本道理,但没有研究这种贸易利益在不同国家如何分配的问题。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发展,关税、非关税、财政、金融、计划、行政、国际组织、国际条约等国内国际的贸易利益分配干预手段越来越多,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过程和机制日益复杂,分配结果也很不一样。6)国际间价值转移问题(李嘉图与马克思都未解决的问题) 由于国际间生产同一商品所耗劳动的“各国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国家总是可以通过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之间的交换取得一定数量的转移价值。这已经被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财富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发达国家转移的事实所证明。这就是说,可能有两种客观因素造成国际间价值转移: 一种是非经济因素,

27、即长期普遍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括上述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机制在内);另一种经济性的因素(在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应重视这一因素)。按照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原理,以完全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为立论前提的。在现实国际贸易中,这两个前提并非实际常态,而恰是短期的偶然现象。当不完全竞争和按照“相对价值”进行交换越来越趋于常态时,国际间的“价值转移”势必变成不可避免。这与一国内工农业产品长期存在价格“剪刀差”所造成的农业财富向工业领域转移出于同样的道理。从现实出发,国际贸易流通领域虽然不创造价值,即不会使交换中的商品增值,却能够在现实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下为一国带来特定的财富即“转移价值”。而另一些国

28、家却可能遭到损失。7)比较成本理论未回答的一个问题李的比较成本学说未回答一个问:对当两个国家的比较利益相等或者说比较优势相同时,二者间是否能够发生贸易。这一问题使比较利益学说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典型现象产业内部贸易面前,显得分外无能为力。古典比较利益学说与我国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的基本目的 比较利益学说强调的是交换现象及其背后隐藏的事实交换双方所费劳动的节约。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过程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成本的节约。1、实现价值不是对外贸易的根本目的实现价值不足以概括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节约劳动性质。它仅仅说明了经济运动的技术过程而非根本性质,在国际贸易中,交换既实现价值,更实现了劳动成本的节约,这才是一国

29、对外贸易的实质。2、贸易的目的不是“互通有无”“互通有无”是自然经济或未来共产主义的概念,但却恰恰不是商品经济的内涵。以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范畴和目的的准则和方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商品经济下对外贸易的基本要求。3、用以交换的商品不一定是剩余产品通过国际交换可达到节约劳动效果的商品,即具有相对节约劳动成本意义的产品,都有可以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而并非一定是剩余产品,才能用于对外贸易。(二)对外贸易的基础应当是“互利平等”国际贸易中首当其冲的问题或者说贸易的首要基础是“互利”而非“平等”。互利与不等价交换是一个事实上可以相容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象。不等价并不意味着不互利,应当追求超

30、过等价的界限的互利效果,因为这是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实体现。在古典比较利益学说中,等价是互利的核心衡量基准。等价决定了互利的半径的大小。用国际价值理论解释,即作为国际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等价”对“相对价值”的决定作用,或国际价值规律对国际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同理,我们又不能将“互利”与“等价”相等同,若违背这些原则,同难免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遭受损失。(三)对外贸易应当树立动态的比较利益观比较利益的源泉在于节约社会劳动成本。注重于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商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考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切途径,应当找出一国在一定时期比较利益的国际定位状况,将抽象的社会劳动还原为各种具体的社会有效行为以确定构成“所费

31、”的各项要素比例关系,突出一国在特定时期比较成本优势,并通过提高效益或降低成本的途径,不断改善一国的比较利益优势。打破比较利益的既定性,提高其变动性。将自然资源或要素的流动性、技术与人口的异变性、国际贸易规模范围的扩张性、自由竞争与垄断时空上的非均衡性等条件引入现代比较利益格局分析。推进比较利益优势要素基础的扩展和延伸。资本和科技,信息和组织、制度等成为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国际作用表现为一个时间上更加拉长、空间上更为扩大的淘汰链,由于国际贸易提供了较大回旋的余地,使一国国内劳动生产率落后,生产成本高昂的商品生产者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可能受益的基本原因。然而这种现象并未改变价值规律的

32、优胜劣汰作用。(三)要素禀赋理论1、理论假定通过不断地放宽李嘉图理论中假设条件的方法,来对其理论进行发展。要素禀赋理论的两个基础条件:第一:国家依它们对劳动力和资本供给的不同而区别 ,也说是说国家有可能区别的要素充裕程度;第二:产品依它所需要的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的多少而区别,也就是说产品具有可区别的要素密集程度。其他假定假设所有的国家都拥有同样的技术,所以劳动生产率也被认为是等同的。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不考虑国家对产品的偏好。生产某种给定商品所需要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被假定在各国间完全一样(要素不能替代),并且这些生产要素被认为在各国间的质量也是相同的。劳动力和资本被假定具有递减的边际生产

33、率,所以把所有的生产资源都投入一种商品的生产缺乏经济意义。其他产品完全停止生产是不可能的。(不同国家可以生产相同的产品,但生产与消费的数量不同,当一国供大于求,另一国供不应求时,应通过国际贸易来调整。)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1)狭义说(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赫-俄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要素价格供给比例说的推论过程: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第一个原因

34、)3)不同成本比例(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第二个原因)4)相同的成本比例(如果成本比例相同,只能产生暂时的贸易)如果两国的成本不同,但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或高于)另一国,则两国间只能发生暂的贸易关系。由于产生了贸易逆差,通过汇率变化,在汇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双方的进口值恰好等于出口值,这就建立了贸易平衡。但由于两国成本比例相同,两国间的均衡汇价就会按其中一国的货币计算,两国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因此,将不会再贸易发生。由此可见,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5)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不同的国家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

35、的。在每一国,商品的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诸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关系,也就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就产生了成本比例不同。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对一种要素的需求是来自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此,两国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就是两国诸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关系。6)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各国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拥有)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础上。另外,即使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比例是相同的,对这些生产要素不同的需求也会产生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基础。7)

36、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要素供给比例是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但只有它并不能决定国际贸易的发生。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国的价格结构决定了他们对生产要素利用的效率,也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同时这也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8)国际贸易就是以商品自由流动弥补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缺陷,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2)广义说(萨缪尔森)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该学说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间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1)赫-俄-萨理论

37、萨缪尔森发展了赫-俄的要素价格均等理论,他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所以形成的理论叫做赫-俄-萨理论。按照这个理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后,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的价格日趋上升;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了两国间的工资差异和利息差异的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2)萨氏对赫-俄理论的发展(1)俄林的理论

38、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主要原因是: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百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移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便利的;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它们的结合不能任意改变,这种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结合,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有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高,而另一些地械的要素价格相对低,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2)萨氏对俄林理论的发展萨氏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推论。他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种均等化

39、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他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等化,是由于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他还进一步论证了两国要素的绝对价格均等化问题。在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存在着完全的自由竞争以及两国使用同样的技术等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会导致要素绝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他的这一理论企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贸易的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改善”各国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因此,这

40、个理论又称为要素报酬均等化理论。3、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1)各国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有优势的产品,交换国外生产的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的收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4)为实现根据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利益,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4、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与不足(1)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产生比较优势,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差异产生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理论采取个量分析的方法,注重商品单位成本的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采取总量分析

41、的方法,注重国家间生产要素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异;3)要素禀赋理论把分析从国家间的分工扩大到地区间的分工,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4)对各国科学使用和分配本国生产要素,创造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1)静态研究,以致把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别看成是绝对的和不变的,忽视了世界各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变化。2)并且假定过于严格,以致难以指导现实经济。(四)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批评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1、主要批评该理论的假定条件似乎并没有反映国际经济的现实如:规模经济既可以存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存在于一国的产业中。国家间经验和技术,在决定贸易格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技

42、术也是一种比较优势。认为这一理论是静态的:该理论假定生产要素是被发现,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生产成本可能是递增的,但也可能是递减的。如果根据这一观点,一些国家坚持它们的天然优势,那么这些国家就会被次优和二等的经济所迷惑(比较优势陷阱)。这一理论主张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之前抢先行动,并在新的即将出现的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而许多政府产业政策正是特别地瞄准于这些目标。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考察和批判赫俄理论的基本方法均衡分析法这种理论采用均衡分析法。俄林强调,国际贸易的原因和结果都在于不同区域或国家之间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环节之中,因而国际贸易

43、的过程是实现这种联系与依赖的纽带。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的资源禀赋的优势得到发挥,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实现各种资源市场与各种产品市场的均衡,(国际贸易以均衡的价格进行,同时会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所以这理论采用的是均衡分析法。由此,俄林运用其缜密的逻辑解释了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到商品价格差异直到产生国际贸易来实现均衡,进而专业化分工的收益或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区位理论俄林指出,地域对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出于两个主要原因:(1)产业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被局限在一定的位置并难以移动;(2)以及运输成本和其他障碍阻止商品自由移动。因此,区域定位的特殊性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般原因,也是引起专业化必要性并产生贸

44、易福利的重要依据。取消了劳动价值论 这种理论重视多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分析,而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直到上个世纪30代,西方各个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乃至第一本理论著作都离不开首先从劳动耗费出发论述生产成本差异,进而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或至少仍然将劳动耗费作为衡量比较利益的基本单位。而自俄林开始,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完全抛弃了劳价值论和价值分析方法,代之以多种生产要素的禀赋、替代、组合和价格关系,开创了一个纯粹均衡价格分析的理论时代。这种作法的直接结果是: 第一、国际贸易研究从宏观分析转入微观研究,以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来分析具体产品的要素比例特征,并依次确定其一般比较利益状况的做法开始盛行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

45、,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等产品定性方法。第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正式脱离生产领域分析,转入纯粹的流通过程考察,劳动生产率、劳动耗费、国际价值等概念很少再被人提及。这一方法运用的结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产生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导向效应”:一是为西方国家摆脱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的严重贸易保护主义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贸易理论依据;二是从此使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具体拟定和实施方面滑入“价格战”的泥潭之中,不顾生产领域存在的各种差异而一味追求流通领域取胜的竞争政策,造成了全球范围内日益加重的贸易磨擦。要素禀赋理论虽然背离了劳动价值论,但它对国际贸易所作的分析,特别是新贸易理

46、论所作的补充与发展,有许多是切合实际的和富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的科学贡献1、把抽象的理论研究原还到具体的分析过程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侧重于抽象的价值分析,李嘉图的古典比较利益学说对交换过程的分析也稍嫌简单,因此它们虽然对国际贸易的根本实质和基本原则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却缺乏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的严密论证。赫俄理论及其新贸易理论所作的补充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特别是对不同生产要素的具体作用及其替代组合原理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对国际价值物质要素基础及其构成方式的理解,洞察国际比较利益优势的本质。2、将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大大丰富了国际贸易学的概念、方法和原理如价格弹性

47、、差异分析、相关系数、边际倾向等方法的引入;区位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与技术进步、垄断竞争等概念的引入;都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引入了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3、将它作为单纯的价格分析理论,其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容的充实性也是其理论的特点,可以应用于补充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界誉其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重视人力资源,大力开展资本输出和鼓励外来投资,促进劳务合作与服务贸易,开展资源共享和能源合作,推进技术和信息革命浪潮等政策,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理论的影响。三、理论的内在矛盾关于“要素丰裕程度”概念的缺陷赫俄模式对要素的丰裕程度的界定是不明确的,导致了应用这一理论的困难。应以以下四种方法

48、界定:实物丰裕与经济丰裕:即实际物质拥有量的丰富程度和供给成本价格的低廉程度;总量丰裕与相对丰裕:即绝对量的丰富程度和相对于其他要素比例显示的丰裕程度。如人均拥有量。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替代性,或不可替代性。赫俄模式未曾顾及这一点,并提供相应的计算或估量方法。2、要素赋予理论的分析前提、方法与结论间存在致命的矛盾即以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为前提,以一般均衡及要素流动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方法为依据,进而论述国际贸易获益性之间的矛盾。要素价格差异造成商品成本差别,是国际贸易的导因。但是贸易过程又会导致要素流动乃至要素价格均等化。此时国际贸易还会发生吗?3、该理论舍弃了价值分析和劳动价值论原

49、理,导致理论重心的偏移和分析问题的表面化。其理论的重心偏移至价格分析,使理论成为一种分析考察事物表面现象的东西。西方发达国家政策和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中埋下了经价格竞争、倾销与反倾销、货币汇率频繁调整,经济制裁等为特征的贸易战、货币战,都与这一理论有关。不是在生产过程,而是在流通过程进行残酷的竞争。4、其他问题要求禀赋理论还存在某些严重的内在矛盾如里昂惕夫之谜、克拉维斯验证、霍德验证等。克拉维斯验证是,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在验证要素禀赋理论时,要证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是由比较低的劳动成本创造的,结果却发现实际上每个国家出口工业的工资在国内均属于最高水平。霍德验证是对美国与英国之间贸

50、易流向的商品结构所作的考察,结果发现两国之间相互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事实。此外还有多次的经验统计论证,如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国的经济学家所作的尝试都证明最初的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这些现象至少表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现实发展方面有力不从心之处。二、里昂惕夫之谜及解“谜”里昂惕夫之谜是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并从此导致国际贸易学界延续良久的一场富有成效的争论或者热烈讨论。这种讨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使其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需要。(一)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因投入产出法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本想以投入产出法论证要素禀赋论,计算了1947年

51、美国生产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直接与美国进口商品竞争的商品各自所需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数量。因为美国显而易见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美国生产出口商品部门的每个工人所运用的资本应该多于与进口商品竞争的部门每个工人所运用的资本。但计算的结果表明,美国进口竞争型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比出口部门每个工人多出30%。由此他断言,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由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这就是说,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过剩劳动力,而不是相反。这一结论与根据赫俄理论所得到的判断完全相反。这一矛盾就构成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2、里昂惕夫之谜的延续产业内贸易现象类

52、似地,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在同一产业内部贸易现象大大增加,说明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也可以大规模发展要素密集度极为相似商品之间的相互贸易。这是里昂惕夫之谜的延续。(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熟练劳动说包括里昂惕夫和凯辛在内的经济学家提出:美国十分强调通过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等措施培养熟练劳动力,这些强调措施提高了由劳动力、管理阶层人员、专业人员和官员们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决策水平。因为美国有相对比较充裕的熟练劳动力的供给,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里,所以美国出口商品中熟练劳动含量要较进口商品多。(中国的B股市场,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出台,都使国外的游资投机获利,而国有资产流失

53、,小股民被套牢。请分析原因)熟练劳动的度量要素禀赋理论假定产品是在各个国家大致使用同一种方法、类似的劳动数量、熟练劳动力和资本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而美国的劳动力质量高于其他国家。)而如果教育和培训的价值(人力资本)被计入资本的价值上,美国的出口就会是资本密集型,里昂惕夫悖论就会被推翻。2、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这一理论强调美国从那些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中获得了效率优势。(美国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大量的人的劳动,这些劳动的报酬体现为工资)。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导致了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机器与技术工序的改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以及有关的服务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这种“知识资本”导致了更

54、有效的生产。是研发,而不是资本密集导致规模经济和产业进入壁垒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创始人)等人的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大企业不是高度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并不能解释规模经济的出现和进入这些产业的壁垒。相反。成功的产品创新和产品营销要求能引起对研究与开发的高度重视并导致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这里,认为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区别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却看到,资本、劳动、技术三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研发投入多的企业,也能更好的定位以使其在销售、供应零件、为保持产品具有竞争力而进行研究等方面利用规模经济。(如戴尔电脑,直销系统,服务是其重要的收费来源。)随着研发费用在产品销售中比重的提高,美国的出口额也在

55、增加。高水平的研发与大量的美国贸易顺差相互联系。由于这些产业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出口比进口资本密集程度要小。3、自然资源产业说瓦耐克和迪埃伯假设美国是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国家,包括采矿和初级加工业在内的自然资源产业在美国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由于自然资源在美国的稀缺,所以用不出口自然资源产品的办法来保存自然资源和资本。美国需要进口那些用美国方法衡量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产品,进口是出口的两倍多。而这些产品在别国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再次审查他的原始数据并发现,如果从他的分析中把自然资源产业排除在外,他会取消“悖论”。4、国内需求说德林断言,可出口产品的范围是

56、由国内需求决定的。一种产品在国内被消费,对于这种产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国内需求必须是一国需求的代表,一个国家应该专门于那些为国内绝大多数人所需求的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由于美国的需求高级化,所以其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也高级化(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奢侈品,也是高级商品)。当本地市场潜力不足,企业家们就会出口产品。如果获得国外的需求很容易,就会大量出口。结论是:贸易将在具有相似需求结构的国家之间大量地进行。并且由于这些需求结构取决于收入,所以那些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方式相对接近的国家将会成为特别牢固的贸易伙伴。(由于美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产品具有以美国的标准看是劳动密集,进口的产品以美国

57、的标准看是资本密集的,所以会产生这个“悖论”。)5、产品生命周期说弗农和韦尔斯认为:美国商品(如汽车)经历了一个一般性的失去其对外国竞争优势的周期。在这一周期的最后阶段,外国竞争者获得了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美国研发新产品。相对充裕的资本促使美国对节省劳动的产品的投资、创新、研发。随着其他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美国的产品将被销售到国外,并且美国公司会在开始时拥有巨大的优势。随着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技术稳定,美国的市场份额就会被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廉并且拥有较新生产设备的国家夺走。随着美国对这些产品的优势日渐消失,新产品、新部门以及新产业又涌现出来以取代它们。美国出口商品一般比进口商品的劳动密集程度要高,这是

58、因为这些美国产品具有创新的性质,这些产品产生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研究与开发。所以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初期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在这一阶段美国占据贸易优势。随着日益增多的生产者成为有力的竞争者,通过自动化或机械化来消减成本变得越来越重要。(同一产品,美国出口时是劳动密集型,而进口时成了资本密集型。)6、产业内贸易说格鲁巴尔认为最重要的产业生产出“差异产品”,仅仅是由于产品风格、质量、使用特点上的细微变化或品牌名称上存在差异,但性能却十分相似的替代品,根据赫-俄理论,拥有相同产业的国家之间,不会有进行贸易的动因,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上,这种贸易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规模经济是会变化的,它不

59、仅由企业的规模决定,并且由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决定。工厂生产出的差异性产品数量越少,单位生产成本就越低。不同的国家将专门从事于一个可选的差异性产品,这一产品种类的选择取决于实际的环境,即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其大多数居民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以及尖端技术品的市场规模。当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专业化分工后,美国可能进口国外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国家总有一些人不趋同于本地大多数人的品味,使相似产品存在着进口与出口的动因。美国相对富有,使其可能进口大量的已经在美国国内生产的类似产品。7、超越比较利益说罗伯特鲍德温和大卫理查森认为: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必须进入传统研究的视野。暂时的技术上的

60、差别、规模经济的差别、政府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别很明显在决定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确定在不同的时间里,这些可变因素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相对的重要性。(这种理论是由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引起的,但又成为新的贸易理论)如果比较利益理论是有意义的,那么贸易应该最多发生在两个不同种类的国家之间,并且这些国家变得日益趋同。另外,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完美市场的假设越来越站不住脚。在跨国公司存在的世界里,巨大的规模经济、公司战略的不同,使公司战略和政府政策影响全球市场和贸易格局成为可能(不完全竞争)。于是,学术界出现一个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群体。(比较利益理论的重要性就降低了,被超越、替代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