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总结_第1页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总结_第2页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总结_第3页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总结_第4页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先需版文学概论知识总结文学概论知识总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 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 字的材料。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0广义与狭义之分;狭 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学的理解着眼于 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世界 作品艺 术 家 欣赏者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 说、实用说、客观说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 世界激发了主

2、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 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例:刘勰:“春 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 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 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 “模 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 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 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从功能角度强 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 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

3、人的感 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中国古代的“诗言 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 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 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 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 它。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O 1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 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 审美文学 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 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二、审美与文学1、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性的两方面

4、的理解: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是各民 族早期文学观共有的特点。文学审美性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 类社会实践最基本最一般的性质是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 系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 的。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上展开的。2、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具有双重内 容和意义:1 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表现为人类物质 生产活动;2 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又成为人的智慧 和能力、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3、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取决于能否从 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4、文学是“人学”的两层含义:(1) 第一层含义就是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 即

5、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 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 特点。 从这层含义看文学作品的两个层面:第一项是实际呈现的事物,一个字,一 个形象,活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 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2) 第二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 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 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 使文学展现了一个 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 文学 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 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5、文学是“人学” 的依据: 源于现实的人生经 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三、虚构和艺术真实1、虚构的重要性: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 态,虚

6、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 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2、虚构的含义:当现实生活的材料一旦脱离了 原有的联系,背作家置于作品所设置的关系 中,它们就形成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这就 是虚构。3、文学虚构的意义:以“孤立” 、“隔离”的方 式,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他 是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的角度, 从文学是 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 来解释文学的想 象和虚构的。4、文学虚构性与审美性的内在联系(互动关 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 生的审美把握; 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 基础。5、文学的主体性的含义: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 文学活动的主体特征。文本的

7、意向性,是由作 者“捣毁”的世界和由他“重建”的世界共同 组成的,由此形成了文学的重要属性,称之为 主体性。6、怎样理解文学的真实性:文学真实性的实质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 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 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艺术 真实并不等同生活事实。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 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是 “神似”而不是“形 似”。“神似”有“以形写神”和“离形得 似”两种见解。“以形写神”把形似视为实 现神似的前提和条件。“离形得似”认为“神 似”必须“离形” 。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以“模仿”论的文学观为基础,偏重于强调 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

8、相似 性与符合度是其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 标准。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7、怎样判断文学的真实性:1 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 需要,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 学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 这是艺术真实最基本得要求;2 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满足对真实情感 的需要,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 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 需要,是指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 理。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一、文学形象的含义1、文学形象性的含义:1 总体上看:文学用感性的具体形象来表现 审美意识,而不是用概念的语言文字表达。2 用“意象”或者“

9、象”来描述我们今天所 说的文学形象,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相 当重要的美学和诗学概念。3 形象的含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4 “形象”的概念逐渐被“意象取代” ,“形 象”开始成为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用于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专指诉诸于视觉想象 的物象。二、语言、形象、意象1、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2、语象的含义: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 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3、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特点的含义: 所比的事物需要有相同之处, 否则无法相比; 所比的事物又需要不同之处, 否则无法相分。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 须相比”。4、描摹型的形象的特点:语言的描绘

10、能使人联 想到某种物象。5、文学理论中意象的含义:指一种意识之象, 表示残留在感觉中的映像。文学理论则把意 象视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文学 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大体 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 形象。6、意象与描摹形象的区别:作家的主观之“意” 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 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 而创造的,“象”因“意”生, “象”的存在 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7、意象创造上中西方文论的倾向:CD中国文论“意象的倾向: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 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 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11、西方文论“意象”的倾向:把意象理解为 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8、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得主 要对象。9、抒情写意文学形象的特点: 化虚为实,以实 显虚。10、王夫之论“意”与“象”的关系:王夫之明确的把“诗”和“志”、“情”、 “意”加以区别。 “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志”、“情”、“意”并不等于诗;对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 了著名的情景说: “情”和“景”是审美 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 者,妙合无垠” 。审美意象的创造不能孤 立地写景, 另外一方面, 审美意象也不可 能仅由情来构成, 无景之情也是 “虚情”,

12、 直接表达情感有时候反而容易流于空泛, 难以感动他人。11、意境的含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特点是情景交 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 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 从而创造出 “情 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意象在形象结构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 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 使其达到一种境界。意象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 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 还应使人获 得言外之意。三、文学形象的特点1、文学形象的特点: 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的特点2、间接性的含义: 作为语言的艺术, 文学形象 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 一概念

13、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 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的被感知。3、心象性的含义: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 心象的形态存在的。4、概括性的含义:文学形象是具体的、 个别的、 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 具体性的内涵。5、符号性的含义: 把文学形象视为 “语言”或 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 征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 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一、 文 学和语言1、语言对于文学的作用:形成文学特征;语言的艺术;形成文学语言的基本观念 语言工具类推动对文学语言的研究一一有效表达的修辞2、根据表现媒介不同给艺术的分类:造型艺 术、表演艺术

14、、语言艺术、综合艺术3、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 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即是传统文学 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 文学的关系,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 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 的范畴。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 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4、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的集 中体现在结构、 话语和互文性对文学活动的制 约上:1 结构的含义: 指先于个体存在的、 体现了 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 叙述模式、文体等。话语的含义: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 言形态,其特点是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 转化成语言形式, 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

15、 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 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3 互文性的含义: 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 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 都是对其他 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 文学研究的视野, 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 的理解。审美和言意矛盾1、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为三种类型:1 “文文不逮意”。“意”的丰富多样和“言” 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 距离或不对 等的矛盾。A “意”丰“言”寡 B 。意义太多,太 复杂,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 “意”的表达。2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某些生成于 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 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 点。“

16、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 活路”。这类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 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 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 从而限制了个体 感受和思想的形成。2、言意矛盾三种类型必须克服的两种困难:1 第一种困境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 盾,讲究修辞, 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 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是文学 克服这种困难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2 第二种困境是由更深刻也更内在的言意矛 盾造成的,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 程中。显然,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 坚守、执著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 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三、 语言艺术的特点1、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语言艺术的三

17、个特点: 第一, 广阔性。语言艺术 的表现很少受时空 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第二, 深刻性和细腻性。深刻的细腻的传达思 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语言是思 想的直接现实” ,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第三, 普遍性。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 学的审美空间, 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 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第一节 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1、“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就在于, “文本” 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 品”的独立性。2、“文本”的含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 在方式,用利科尔的话说,“文本就是任何由 书写

18、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3、英加登对文学作品(文学文本)的层次划分:A、词语声音和语言构成一个更高级得现象的 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 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 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 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4、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1)语言层(语音和语义) 文学文本在语义层面和非文学文本的 不同特点:d)非文学文本为求得交流效果的直接 性和透明性,在语义方面往往追求明 确而单一的效果。d2 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朦胧、 含蓄蕴藉的 特性。(2)现象层A 、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与非 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B 、现象层的地位:在文学文本构成 中

19、,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 它既是语 言层得所指, 又是意蕴层的载体。 现 象层得这个特点也是我们判断文学 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根据。C 、抒发主题情感是抒情文本的基本 特征。(3)意蕴层意蕴层的重要性:文学文本价值最终 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蕴层是 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意 蕴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文学文 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 魂所在。(4)文学文本三个层次的总体关系:文学 文本是由这三个层次所构成的、有深 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 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 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其中现 象层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文学形

20、象 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 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 证统一。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1、文体意识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 志2、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3、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 题,又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1)历史性。原因:因为体裁分类的结果总 要适用于文学史上已经存在的大量文学 文本,而且对于将来一定时段内可能出现 的文本能够起到基本的定位和归类作用: 体裁分类既有总结性,又有前瞻性。(2)理论性:因为文学文本分类作为文学理 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在一定的理 论基础上展开的,

21、 分类所依据的理论对文 本的着眼点、切入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 就会有相应的差异。4、韦勒克认为文本分类的依据:第一, 外在形式。特殊的格律或结构。第二, 内在形式。 如态度、情调、目的等以及 较为粗糙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5、体裁分类法:第一, 二分法;A、国内:韵文和散文B、国外:亚里士多德分为史诗和戏剧 第二, 三分法: 三分法取代二分法,把文学文本分为叙事 类、抒情类、戏剧类。第三, 四分法A、 弗莱四分法:戏剧、叙事诗、抒情诗、 小说B、 我国四分法: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第二节 诗歌一、 诗歌和抒情1、诗的文体界定: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 象,含蓄的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2、诗歌

22、的主要特点: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3、抒情诗的地位:中国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度肯 定,叙事诗在西方文学中一直代表着正宗,直 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后, 抒情诗的文学地 位才有了变化。4、诗歌抒情性的体现: 首先体现在选择和处理 上。5、对诗歌抒情性的理解: 诗歌抒情性不应狭义 理解,“诗言志”对中国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来虽然有“缘情”一脉,但“情”和“志” 始终都是密切的联系。 情感和想象不仅诗歌的 内容的构成因素,而且影响到诗歌的语言、结 构和形式。二、 诗的语言和结构1、节奏和韵律是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2、节奏的理解:诗歌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背 离”,这种“背离”首先表现为诗对日常语言 的提炼

23、乃至变异, 诗歌要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 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使每个词都有极强的 表现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歌甚至会使得 语言发生扭曲和变形。表现为对规范句法的 “破坏”。节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 分。3、韵律的要求(中国诗歌) :狭义上的古代中 国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古体 诗,或称古风、古诗,除了押韵,并没有严格 的格律要求,产生于齐梁、形成于唐代的近体 诗,则在诗歌的字句、用韵、平仄、对仗等方 面有严格精细的格律限制。4、诗歌语言追求对日常语言的 “背离”和向日 常语言的“回归”这一对矛盾,突出反映了诗 歌既要格律形式, 又不能陷入格律形式的矛盾境况。三、诗的意象和

24、意境1、诗的意象的含义 : :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 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其中的“意” 大致指意念、意蕴, “象”指经过意念、意蕴 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 见意之象。2、意象创造和运用的条件:诗人个体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 业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 甚至和 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3、意境的含义特点: 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 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 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 特点。 意境还具有创造的主观性、 内涵的不确定性和 感受的意会性。4、意境包括了境和意两个方面。 其中意在构型 和表意两个环节居主导地位。5、意境在构型

25、和表意上的特点:虚化: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 工笔式的实写描绘, 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 写乃至不写,因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不同 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体味和天 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集合性: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 破碎的罗列和堆砌, 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 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6、意境的表意对绘形的作用:主导性: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 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 对客观事物之 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 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哲理性第三节 散文

26、一、 散文与感受的抒发1、 散文的概念:1 “两个相对”:散文和韵文特别是和诗歌 相对的概念;在我国古代,散文还是和 骈文相对的概念2 “广义和狭义”:广义:着眼于语言特点 的散文概念是一个广义的大散文概念, 非文学性的散文也在其内。狭义:与诗 歌、小说、戏剧并举,成为独立的文体。2、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区别 (散文的 文体内涵): 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 是否讲究语言形式之“美” ,是否讲究修辞技 巧,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人生 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 而非文学散文则不以 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3、广义的抒情散文:CD抒情性散文:一般有较多的情感成分,对 狭义的

27、情感抒发倾注了较大力度,和诗歌 有更多相近的成分。D2 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 感受的抒发却是叙述的主线,贯穿于叙述 始终。D3 议论性散文:虽然以议论为主,但是文学 散文的议论却是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 融合了较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对于提 升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 具有重要的意义。二、 自由和自然的形式1、 散文的特点;CD题旨集中性,结构形式灵活性;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 随 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第四节 小说一、 小说与叙事1、 小说的本质特性:叙事性、虚构性(1)叙事性A、含义:叙事就是讲故事, 它是一个按照 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B、叙事原

28、则:接续和转换C、接续: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在因果关系 之上的连续发生, 即一个事件如何引发和 推进了另一个事件;D、转换: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 产生的事态变化, 比如人物所处的情景由 好变坏,主人公从出走到归家等。E、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 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或关系, 其 不仅具有安排叙事脉络的形式作用, 更重 要的是通过叙事关系的建立, 给事件赋予 了新的意义(2)虚构性 虚构性的含义: 虚构不等于虚假, 在文 学艺术中,虚构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 文学叙述赖以存在的条件是, 叙述者或 叙述手段的存在, 以及叙述事件的不存 在。强调小说的虚构性, 主要目的不在 于显

29、示它与真实的界限, 而在于小说叙 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 展现小说对于可 能世界的构建和描绘。2、小说的文体界定: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形成 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二、故事和人物1、情节叙述的两个特点:对事件原因和过程的描述为塑造形象、挖 掘事件的蕴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情节的 展开使故事呈现出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 活矛盾,从而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 了某种可能;叙事顺序即情节的构成、展开和人物形象 的塑造需要叙事技巧。2、 小说叙事的三个基本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3、小说的两类人物观:一类是功能性的人物观:认为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情节中的作用;人物应绝对从 属于情节;心理性人物观:

30、认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把人物视为小说的首 要因素。4、福斯特对人物类型的划分:“圆型人物”: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往往有一个核心性 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 次。“扁型人物”:也称为“静态型的”,认为这种人物易于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二、 叙事理论1、叙事研究的三个基本层面:(1) 故事层面:1 关注焦点:小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 结构的关系。深层结构体现着作者 对世界的认知倾向,小说人物的角 色定位以及人物与行动之间的内在 语义关系等。表层结构体现了从有 限数量的基本结构中生成故事的无 限变体,其特性体现在小说语言的 线性序列控制着读者的注意力。表

31、层结构:句子本身的组织形式。深层结构:隐含于句子内部的更为简单和抽象的规则公式。(2) 叙事层面:CD关注焦点: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的问题,因为叙述人以及他的讲故事 行为构成了叙事文学的内在特质, 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区分了文学的三 大文类:抒情诗有叙述人但没有故 事,戏剧有场面和故事而没有叙述 人,只有叙事文学既有故事又有叙 述人。C2 热奈特等区分的四类叙述者:A、四类:“超故事”叙述者、“内故事”叙述 者、“异故事”叙述者和“同故事”叙述者。B、关系:“超故事”叙述者处于他所叙述的 故事上面,“内故事”叙述者是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里的一个人物, 同时他又讲述了 一个故事。“异故事”叙述者不参与

32、故事, 不在故事中出现, “同故事”叙述者则参与 故事,在故事中出现。(例子详见教材 87 页 第一段)(3)文本层面:CD关注焦点: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 叙事距离等问题。D2 热奈特论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 系:从顺序、进速、频率三个方面探讨。顺序指时间的前后排列次序,有顺 序,倒叙,插叙等。进速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 涉及到叙述的“加速”和“减速” , 如相对于故事时间,叙述时间可以 “省略”(无限快)、“概括”(比较快)、 “场景”(比较慢)、“休止”(零度进 展)。频率是指事件在叙述中的发生次数和重复次数。3、叙事理论下的“互文性” :指在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

33、文本。第五节 剧本一、戏剧艺术与剧本1、 现代中国戏剧概念:狭义:专指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 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2、剧本在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剧本在篇幅上有一定限制。戏剧一般不超 过三小时。和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相比,剧本要求 人物、事件乃至场景相对集中。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各种不同戏剧样式 的特点,都是剧作家进行创造时必须充分 注意的。不同样式的剧本创作既有共同性, 又有差异性。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1、 戏剧结构的“三一律” :行动整一性、事件 整一性、地点整一性。规定剧中情节、地点、 时间必须一致,

34、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 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浪漫主义的兴起打破“三一律”2、戏剧文学有幕和场的划分, 幕与幕之间的转 换用闭幕来区分, 场与场之间的转换通常用暗 转来区分。3、戏剧冲突的含义: 指表现在戏剧中的、 因矛 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的矛盾而造成 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地位: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 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表现戏剧冲突 也因此成为戏剧和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所要 求的矛盾有必然性,尖锐性,激烈性。从根源 上讲,戏剧冲突应源于内在的意志冲突。所谓 意志冲突指矛盾冲突的性质是内在的、 必然的 特点。4、戏剧情境的含义: 孕育和

35、表现戏剧冲突的情 节和境况。戏剧理论中的“情境”说是由狄德 罗首先提出来的。5、戏剧的分类:A、 悲剧:戏剧中把主人公或主要角色投入 灾难的那些严肃而重大的行为。 “悲剧是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B、 喜剧: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的戏剧类 型。喜剧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以社会生活 中的否定性事物为对象讽刺喜剧和幽默 喜剧;二是表现社会生活的肯定性事物的 抒情喜剧;三是西方现代戏剧中把人生最 深层的苦难扭曲成为笑的荒诞喜剧; 四是 通过逗乐的举动和夸张的戏谑来引人发 现的闹剧。C、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 式。三、戏 剧语言1、戏剧兼有叙事和抒情两种因素;2、 戏剧语言要有动作性,个

36、性化的特点。 第三章 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一、 文学的思潮与流派1、文学思潮的含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 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 而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 文学思想潮流2、 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 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 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3、文学运动: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往往会形成 一定规模的运动, 西方学者常用文学运动来指 称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 某个“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 性。4、文学流派的含义: 一批作家, 因为思想倾向 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

37、解, 在创作实践上有 共同的艺术追求, 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 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5、相近的文学见解、 共同的艺术追求和特有的 群体风格特色,是流派形成的基础和标志。6、流派形成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流派与思潮常 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者的联系或表 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 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 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 生。7、文学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文学思潮的影响;从文学的生存环境看,某些社会历史条件 对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 说,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或思想文化比较解放的时代,更容易促成流派的发生。 )与文学

38、活动直接有关的因素构成了流派 形成的内部原因。(思想倾向相近, 有共 同关心的文学和社会问题,在文学观念 和审美趣味上有共同语言,一致认同和 遵循某种创作准则,才是促成流派形成 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原因。 )4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出现是文学走向 自觉、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二、 文学形态类型的风格特征1、文学分类涉及两个基本方面: 一个是文体种 类的划分,一个是风格类型的划分。2、文学形态类型的主要几个类型: 现实主义文 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一、 现实主义文学与写实1、现实主义的三种意义:1 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 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 念

39、,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 运动或流派;而作为思潮或流派的现实主 义则有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 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 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它实际上包 括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 即使 在某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家身上, 人 们可以看到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 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 其特点是以生活固 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 把文学视为现 实生活的再现。 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表 现形态之一,作为表现形态的现实主义是 一个文学类型学的概念。2、现实主义文学的 “写实性” 体现在两个方面 (

40、从表现形态上讲) :1 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要求文学在表现 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 “写实 性”的标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现实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 因为具体情景、特别是细节描写的准确, 最容易让人忽略艺术加工的痕迹而产生 真有其事的感受。 艺术表现的具体、 细致 和准确,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和真实感“客观性”。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源 于主体创作态度的“客观性” ,“客观性” 是现实主义文学实现 “真实性” 的前提和 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 “客观性”是现 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二、 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1、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的观 点:八、(

41、1)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典型人物的个性有整体性的特征即是 “整 体个性”。人物形象既应该有与众不同的 个别性、特殊性,又不能把形象的个别性 与特殊性表现成一种贫乏的单一性。(2)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 社会历史蕴涵。(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 美价值。2、典型人物的含义: 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 文学所创造的、 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 种社会历史蕴意的、 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 形象。3、自然主义:实质上看, 自然主义的理论更像 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或 者更加准确的说,是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 发展。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一、 浪漫主

42、义文学与表现1、浪漫主义的含义: 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 来表现理想追求、 主观情感和社会心理的文学 类型。2、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表现” 。3、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的体现:CD强调抒情性。与诗歌的体裁有关,浪漫主 义文学的抒情性源于它的表现论的文学 观。认为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 以它对美 好心灵的表现, 给人以希望和理想的文学 观念,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抒情的基 础。表现性视为浪漫主义文学的质的规 定,在于表现和抒情促使浪漫主义文学形 成了其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特点。C2 意味着“个性化”。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 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 执着于个人理想和 幻想的表现, 强烈的冲击了传统的文学

43、观 念,这种文学观是根据作品和它所反映的 世界的关系来判断文学的价值的。 强调个 性表现使浪漫主义文学带上了强烈的主 观色彩。二、 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1、 浪漫主义理论对文学理论的发展的意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显示了一种新的文学 范式的出现。浪漫主义运动所促成的这种 转换,是西方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一次蜕 变,从模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 的一次蜕变。浪漫主义文论对想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 阐释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2、浪漫主义中“自然”的两成含义: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是浪漫主义文论所说 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另一个含义是相对于“社会”来说的。浪 漫主义诗人都把自然当做一个有机整体, 把自然看做类似于人而不是原子的组合 一个不脱离审美价值的自然。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与象征1、 现代主义文学的含义: 产生于 19 世纪末、 衰落于 20 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包 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意识 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 象。2、现代主义文学中的 “象征” 的含义:象征 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最一般的含义就是 某一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象征的定义 可以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