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交政策_第1页
中国的外交政策_第2页
中国的外交政策_第3页
中国的外交政策_第4页
中国的外交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的外交政策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19491978)和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1979至今)第一代(毛泽东时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政策与第二代(邓小平)领导集体、第三代(江泽民)领导集体和第四代(胡锦涛)领导集体。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战争与革命 vs. 和平与发展(一)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阶段外交基本方针主要的外交成就50年代“一边倒”1、建国初年同17国建交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两次国际会议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1、发展同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2、奉行睦邻政策3、支持印度支那抗美斗争70年代“一大片”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关系正

2、常化 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苏联(1949.10.3)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

3、国家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英国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1950.1.6)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初登国际舞台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17日)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朝鲜外相南日、越南代外长范文同合影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法国总理兼外长孟戴斯弗朗斯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

4、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六三年底至一九六四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十三国,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新篇章。图为周恩来访问索马里时,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左一)、黄华(右一)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 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总统理查

5、德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图为周恩来总理到北京机场迎接尼克松总统。 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田中角荣(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阶段外交政策特点1978年到冷战结束 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的转型,韬光养晦,不带头,不扛旗 冷战结束至今 冷战后的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务实的外交,以国家利益至上,要有所为,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四代领导集体的外交特色毛泽东:战争与革命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江泽民:新安全观胡锦涛:和谐世界从意识形态外交到务实外交,从单一外交到多元外交,从“第三世界”理论到“和谐世界”理念。如果对中国最近30年的外交成就进行梳理,中国外交更加务实、更加

6、成熟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这种成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羁绊,更为务实和积极进取。中国外交开始从小外交走向大外交,从以政治外交为主转向全面的整体外交,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特点。 二、我国当前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国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一如既往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

7、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作出建设性的努力。中国将全面加强经济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愿

8、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为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而不懈努力。(一)中国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定位 相对准确的定位可以指导国家制定外交战略, 也可以使国家的行为有较高的可预测性。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有三个主要的维度:时间、空间和属性。时间是指国家在发展阶段上的历时性定位, 比如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再比如我们在国内层面将中国定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空间是指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实力位置, 比如大国、地区大国、世界大国、世界强国。属性是国家的基本身份, 比如国际体系成员、发达国家等。在时间上, 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 在空间上, 中国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在

9、身份上, 中国是一个国际体系内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 属性定位表示国家的基本身份, 所以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定位。属性定位决定了国家发展进程的意义( 时间定位) , 也决定了国家实力增长的意义( 空间定位) 。一个国家的身份确定了这个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基本关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外交, 是不依附于任何其他力量的外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指导原则是合理的、可行的; 任何激进和冒进都会带来弊大于利的结果。中国是国际体系内负责任的大国, 这就表明中国是维护国际稳定和国际秩序的国家, 与体系其他成员的

10、基本关系是合作的而不是冲突的。 国家在国际体系内的定位有四个基本的标尺 国际体系主要包含了四个结构要素, 即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所以,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需要有四个向度: 权力、利益、制度、文化。 中国在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 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但不处于主导位置。这种在权力结构中的定位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看到, 即使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仍可能面对不同力量的制约。比如,中国现在东亚基本上是第一大国, 但并不能将国家实力直接转换为影响力, 地区内外大国和其他力量制衡中国的意图仍然明显, 因此, 很难说中国主导东亚事务。 中国

11、在国际体系利益结构中处于高度相互依存位置 以经济利益为例,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密不可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加大, 中国在国际利益结构中的比重会更加明显。比如中国外贸依存度近年来一直高居60% - 70% 。并且, 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和世界的全面相互依存程度还会提升, 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的依赖和影响也都会越来越大。在安全、环境等领域, 这种相互依存状态也在不断增强。 中国在国际制度结构中处于初始位置 中国由原来的体系外国家转换成为国际制度的重要成员, 甚至被称为“利益攸关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我们之所以在迅速

12、崛起的过程中不把别国视为敌人、也很难被他国视为当然的敌人,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即从一个体系制度外的挑战者, 转变成为一个制度之内的负责任成员。但是, 我们在国际制度体系中仍然处于边学习、边实践的地位, 并且, 在我们学会了一些重要国际制度原则和规则之后, 这些制度结构本身又发生了变化, 比如主权制度。中国距离熟练地利用国际制度结构、在制定制度和规则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有不小的距离。 中国在国际文化结构中处于弱势位置 我国软实力滞后于硬实力, 我们的国际形象也落后于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不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是难以转化为影响力的。我们在当今全球占主导地

13、位的现代化文化结构中是后来者, 是学习者,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东学西学问题上争论。在未来世界文化结构中, 我们还在摸索阶段。比如与世界主导文化的相通和互补、中国传统和现代化文化的对话、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等等。 中国是大国, 但仍然不是强国。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是物质实力的最大化, 而是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据重要甚至是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担心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会陷入分工陷阱, 被锁定在世界大生产链的低端。实际上, 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更深层面的担心, 那就是我们在世界知识生产体系中会被锁定在知识生产链的低端, 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话语而无法参与生产知识和建构话语的位置。中国的真正复兴需要文化

14、和话语的复兴, 这就更加需要中华民族在思想和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 (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1、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正经历着由理想主义外交向现实主义外交的平衡 外交理念则是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是外交政策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于1990年代初中共十四大前后初具雏形,经过十多年的辩论、反思、丰富、完善,到本世纪初十六大前后臻于成熟。及至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4月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又于10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全面阐述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对现阶段中国外交政策理念和国际战略做了纲领式的总结。 “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提出了以政治上平等、民主、法制,安全上互信、对话、合作,经济上互利

15、、共赢,文化和社会制度上多样、包容为主要特征的理想模式或者说追求目标。 2、中国外交的目标和任务从抽象到具体 2009年7月,胡锦涛强调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这四个“力”兼顾了物质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发展与充实了综合国力思想。四个“力”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政府对本国外交资源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的确认,更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外交将更加注重主动出击,创造议题,少一些守成和被动应战。中国将会调动更多的外交资源,为国内经济和民生服务。关于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胡锦涛明确归纳了两大重点:一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交工作要把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

16、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重要任务,二是强调外交为国家安全与主权统一服务,坚定不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我国周边稳定大局。 3、中国外交将在传统的地理区域外交与具体领域的外交之间保持平衡 对大国外交强调“运筹”,对周边外交强调“构筑地缘战略依托”,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强调“巩固基础”,对多边外交强调“积极开展”。 “领域外交”,即针对全球化引发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与功能领域,如金融危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不断增进中国话语权。 4、中国外交策略将在低调务实与积极进取之间保持平衡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

17、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概言之,就是要“韬光养晦”。 1990年,邓小平同志又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在变化之中,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总是一极。“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 5、中国外交政策决策过程正在经历多元化、分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多元化是指参与决策的人员和机构在数量和多样性上都有很大的增加,一些非政府行为体也开始涉足外

18、交事务。外交政策也不再只是外交部、商务部、国防部、安全部和政府高层领导的专有权限,同时它还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贸易、金融、环保等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军工企业,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也都开始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制度化表现在近年来建立了各种部门间协调机构和新的机制,如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外交政策制定权和影响力从过去基本上集中于个人层面逐级转移到参与外交决策过程的各种组织机构中来。部门分工越来越细化,职责也越来越清晰,现在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权力机关对中国外交事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外交领域的各主要决策机构如外交部、商务部,还有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国防的不同

19、部委也在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增加了部门间政策协调的能力,也有利于各部门在一些重大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达成共识。 从外交队伍的构成来看,更加强调专业性技术性。大量懂专业技术和法律、有丰富的国际知识背景和海外工作教育背景同时又具备更多传统文化内涵的人员已经成为外交人员的主体。大量专门领域的专家加入外交队伍,越来越多的外交官在国外进修获得学位,国际视野开阔,对外部世界比较了解;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也在取得重大进步。中国的外交政策过程将朝着科学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尽管近些年来外交部通过网络,举办“开放日”等形式让普通民众“走进外交”,但在政策过程中有些环节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外交政策的评

20、估。在外交政策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统筹好国外国内两个大局,既需要熟悉和并善于运用国际惯例和规则,同时又要考虑国内不同部门、群体对外交的期待和需求。有了科学民主的决策,我们的外交政策才会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评估1、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2、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3、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1、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1)崛起中大国的外交(Diplomacy of rising superpower):“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

21、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2007/10/15)1、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2007/10/15 )1、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3)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我们秉承外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自觉从国内建设和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外

22、交工作,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杨洁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2008/09/16) 1、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4)中国崛起的策略选择:1989年9月,邓小平说: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此后邓小平在谈话中又先后提出了“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这就是中国的外交策略。2、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1)相互尊重,独立自主:“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

23、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2007/10/15 )2、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2)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24、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2007/10/15 )3、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1)从十六大报告中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到十七大报告中的“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十六大报告)“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和平、发展、合作李肇星外长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2005/08/22)“当

25、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十七大报告)3、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我们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十六大报告)“主张形成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中国认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和走向昌盛的宝贵源泉,应努力加以维护。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必须予以尊重。各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文明对话中

26、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 (“和平、发展、合作李肇星外长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2005/08/22)“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七大报告)(四)中国的对外关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部分重合的。 “哪个国家最重要”,取决于“哪项利益最重要”和“哪项任务最紧迫”。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在经贸、金融领域,美国、

27、日本和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国家;在政治军事合作领域和能源问题上,俄罗斯更为重要;在边境安全方面,一些周边国家当然是“首要”。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把营造良好周边环境放在第一位。1、中美关系“三个公报”和一个“声明”vs.“与台湾关系法”“合作” vs. “防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美国对台政策:不武、不独、不统中美上海公报(摘录) 1972年2月28日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并认为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

28、围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中国方面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政府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建交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相互承认并建交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双方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任何地区谋取求驻军,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

29、这种霸权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调解。 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中美“八一七”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同时发表公报。该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所确立的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政府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并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

30、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最后的解决;两国政府将就共同关心的双边问题和国际问题保持接触并进行适当的磋商,为继续发展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共同作出重大努力。中美联合声明 (二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中美关系 二、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 三、经济合作和全球复苏 四、地区及全球性挑战 五、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 奥巴马任期内中美关系全球战略重点的转移:从军事安全到经济安全全球金融稳定、能源与气候变化、国家安全、民主与人权经济复苏、金融安全等使得中美两国的合作潜力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国高度关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节能减排,同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也有某些并

31、行不悖之处。2006年开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改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

32、4月1日在伦敦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的讲话。 20092010:中美关系的高开低走回顾奥巴马政府上台至今的中美双边关系,显示出高开低走的态势图。2009年奥巴马上任伊始,旋即派出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出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四国,成为自 1960 年以来第一位将首次出访地定在亚洲的美国国务卿, 释放出了美国新政府着力发展与亚洲特别是与中国关系的强烈信号。奥巴马总统于2009年11 月实现了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双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全球变暖等重大国际问题和一系列地区性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合作。此外,两国在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的来说,2009 年的中美关系开局良好,奥巴马在面

33、临国内外诸多困局的情况下,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对华政策,在继承了布什政府对华关系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新突破。三T一G (Trade,Tibet, Taiwan and Google)贸易摩擦烽烟四起 会见达赖争端再起对台军售引发交锋谷歌风波举世瞩目两位“知华派”的“修复之旅”斯坦伯格和贝德的访问是在2010年 3 月2日至 4 日进行的。值得指出的是,此次来华进行访问的斯坦伯格与贝德都是奥巴马政府内的“知华派”高官。斯坦伯格主要负责美国的战略性问题,对华政策是其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是美国著名的亚太问题和中国问题专家,也是美国国务院中地位仅次于国务卿希拉里的第二号人物,去年提出中美关系“战略

34、再保证”新定位的概念。贝德曾是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并曾任职美国驻华使馆。 作为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 贝德目前是奥巴马政府的首席中国顾问。 胡锦涛就中美关系发展提出点重要主张(2010年4月12日)一是始终坚持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并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双方应该牢牢把握两国关系这一正确方向。 二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对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台湾、涉藏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希望美方恪守承诺,慎重处理好这些问题,以免中美关系再受干扰。 三是保持高层和各级别交往。我愿同奥巴马总统保持密切联系。中美应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

35、推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积极成果,早日建立中美人文交流机制。 四是深化务实合作。中方愿同美方深化经贸、反恐、能源、环境、执法等领域交流合作,积极开拓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新的合作领域。中方期待美方在上海世博会上有精彩的展示,欢迎更多美国民众来华参观上海世博会。 五是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中美双方应该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及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的合作,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中方也愿同美方就气候变化、全球核安全、安理会改革以及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南亚稳定问题等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中美相互信任共同应对挑

36、战 在韩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与奥巴马2010年11月11日在首尔举行会晤 。中方希望美方奉行积极和建设性的对华政策,致力于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中美应该相互信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中美经贸关系取得新发展,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中方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但改革需要良好外部环境,只能是渐进式推进。希望美方尽快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方面采取具体行动。中方对美国日前的量化宽松政策表示关注,美方有关政策应该顾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日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6月底之前购买600

37、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该国经济复苏。此举遭到德国等国反对,因为它将促使美元贬值,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导致不可控的“热钱”流入新兴市场。 2、中日关系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强弱;弱强;强强中日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在亚洲的主导权、领土争端)、民间情感。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意义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结束战争状态问题、赔偿问题、台湾问题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两国关系基本原则、反霸权问题 1998年11月26日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 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两国关系定位、历史问题、台湾问题 中国民众对日感情恶化日本民众对华感情恶化一

38、些人的过激行为日本政治右倾化中国政治民主化(上层建筑)社会情报化(物质基础) 影响中日民间感情的内外因素相互交错日本政治右倾化是中日关系“政冷”之源 破冰之旅年月日,上任不到两周的安倍成功访问了中国。这是他就任首相以来出访的第一个国家,也是日本领导人年来首次访华。安倍是日本战后多年来第一位把中国作为首访国的首相。 2007年4月11日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日,众多中外媒体在评述这次外交活动时,用到两个词关键词:“融冰之旅”和“踏青之旅” 。 “融冰之旅”三大亮点: 寻求合作,政府融冰。双方就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内涵达成共识,并提出具体行动计划。 融冰之旅 寻求理解,国会融冰。温总理在

39、日本国会发表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重要演讲,强调中日两国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表明了中国永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立和谐世界的决心。 寻求友谊,民间融冰。从东京、京都到大阪,从晨练、访问农户到与日本大学生切磋棒球,温总理向日本人民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暖春之旅 2008年5月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进行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此访期间,与日方就应对气候变化、防范金融风险、推动亚洲合作、维护食品安全等全球和地区议题深入探讨,积极研究开展互利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可能性。 日中已“迎来春天”?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日本首相麻生太郎20

40、09年4月29日中午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31个小时的闪电式访问。 日中首脑在经济、节能环保、民间交流等方面,具体落实了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双方确认深入开展两国4000名青少年互访交流计划,认为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对未来两国关系极为重要,麻生还特别邀请了四川大地震灾区的上百名中学生访问日本。在对待目前正蔓延的新型流感问题上,日中领导人表示:两国将就此在检疫等方面强化合作,随时交换信息。双方还就重启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共识。 中国渔民渔船被日非法抓扣事件始末 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我国福建籍渔船“闽晋渔5179号”渔船发生碰撞。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方渔

41、船实施拦截。8日,日本海上保安厅逮捕了渔船船长詹其雄。10日,日本冲绳县石垣简易法院批准拘留詹其雄10天。19日,日方竟宣布继续非法扣押詹其雄。 9月25日凌晨4时,被日方非法抓扣17天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搭乘中国政府派出的包机安全返抵福州。至此,9月7日在我国钓鱼岛海域被日方非法抓扣的15名船员全部安全返回祖国。 中日两国正共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首先,当前国际格局正处在由“一超多强”向多极化的转变过程之中,亚太地区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中心地区,原有的日美同盟机制已经不适应亚洲的新安全环境。 其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日两国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三,维护东北亚的安全,是中日两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

42、后中日关系的走向 中日关系总体上比较敏感;“国民感情”是困扰中日关系的最大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以及脆弱性;既然国民之间的感情隔阂是最大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处理的,应该是容易煽动民族情绪,并很有可能导致信任危机的“突发事件”。类似“毒饺子”的食品安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海域潜艇相撞、本国企业对对方市场推出的恶劣产品或广告、留学生与当地学生之间冲突等突发性的事件对中日关系走向来说将是最不确定、有风险的产物。因此,有关人士应该为两国关系的健全发展及国民感情的稳定稳妥处理突发事件。 3、中俄关系中苏建交的“兄弟”友谊期(19491959) 中苏关系恶化的对抗期(19601985年) 中苏关系实现

43、正常化时期(19861991年) 构建新型中俄关系的稳定和提升期 (1992年至今)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主要特点建立了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机制,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中俄关系经济合作是维系两国关系发展的支柱。军事信任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两国安全感增强。在国际问题上两国共识增加,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在需求得到加强。睦邻友好 建设性伙伴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三个台阶中俄关系主要内容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不对抗不结盟 共同繁荣4、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一直发展良好,双方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对世界形势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一是都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世

44、界多极化。二是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稳定世界发展的一极,双方相互倚重,互利合作。 2008:中欧关系深陷低谷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巴黎传递中遭到藏独分子破坏,火炬手金晶奋力保护火炬 。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在波兰会见达赖,使得刚刚好转的中法关系顿时陷于新的危机之中。 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07年9月23日在总理官邸与达赖喇嘛进行“私人会晤”。默克尔是首位会见达赖喇嘛的德国总理。 “我是总理想见谁就见谁 ”中欧关系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中欧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摩擦和冲突也日渐增多。这也是当前中欧关系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中国在中欧贸易

45、中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盟的比较优势则在于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服务业在西欧国家GDP中的比例高达70%,在出口中的比重也很高。因此,欧盟目前极力要求中国扩大服务业市场,同时要求中国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这两点已成为当前而且也将成为今后欧盟对华关系中关心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对于中欧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和欧方均采取了建设性的态度,积极寻求通过对话和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法、德和欧盟一样,富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价值观外交。过去希拉克和施罗德时代,尚能在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外交之间维持一个平衡和底线。但到了萨科奇和默克尔时代,由于两人都出身东欧,意识形态色彩更为强烈,再加上认为价值观外交可以给本国带来更大的利益,于是把价值观外交突出出来甚至放到第一位,并扩大到经贸、文化等领域。 法国与美国的关系和中法关系存在逆相关性。萨科奇和默克尔上台后,与美国的关系迅速改善。而这个时候,中法、中德关系则开始摩擦,并最终降到谷底 。2007年11月9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克劳福德农场,美国总统布什驾车迎接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当日,默克尔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2008年11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与来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弗吉尼亚州的华盛顿故居芒特弗农举行会谈并举行联合记者会。中德关系新的历史起点 2010年7月15日至18日,德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