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第一章 细胞的分子组成 1、水是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水功能:良好的溶剂 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参与生化反应2、无机盐离子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人和哺乳动物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糖类主要能源物质组成元素:C、H、O 种类: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元(动物)五大能源: 重要能源:葡萄糖 主要能源:糖类 直接能源:ATP 根本能源:
2、阳光 主要储能物质:脂肪4、脂质 组成元素:C、H、O构成,有些含有N、P(磷脂)分类:脂肪:主要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类脂:构成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如磷脂。胆固醇: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5、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作用a、元素: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b、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c、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 (- COOH),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结构通式: d、肽键:-CO-NH- 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氨基:-NH2 羧基: -COOH e、有关计算: 脱水的数目 = 肽键数目 = 氨基
3、酸数目 肽链数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18 n肽=n个氨基酸(即有n 个氨基酸就称为n肽)f、功能:有些蛋白是质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催化作用,如酶 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6、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元素: C、H、O、N、P 基本单位:核苷酸 。 包括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功能: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7、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 脂肪可被苏丹染成橘黄色;被苏丹染成红色
4、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 注: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第22页)判断动物细胞的依据: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判断植物细胞的依据:有细胞壁,无中心体判断低等植物细胞的依据:有细胞壁,有中心体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磷脂分子 基本支架:
5、磷脂双分子层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功能:保护细胞内部 交换运输物质 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4、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a、细胞溶胶: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线粒体:动植物都有,具有双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含少量的DNA。 C、叶绿体:只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双层膜结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d、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场所,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e、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蛋白质合成场所。 f、高尔基体:单层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g、中心体:无膜结构,存在于动物和低
6、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h、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5、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结构:包括核膜(上有核孔)、核仁、染色质。b、功能:是遗传物质复制和储存的主要场所。c、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第三章:细胞的代谢一ATP与酶1、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APP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DP(二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APP(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 = ADP + Pi + 能量 (这个反应物质
7、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 方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应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需要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的能量,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酶的发现 几个实验4、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酶需要适宜温度和pH值。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渗透吸水: 条件: 半透膜 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2、物质进出细胞膜方式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易
8、化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需载体,不需能量。(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矿质元素) 胞吞胞吐: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生物大分子,病毒,有机物颗粒)三、呼吸作用 a、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释放能量。酶b、厌氧呼吸: C6H12O6 2C2H5OH + 2CO2 + 能量(植物细胞、酵母菌) 2C3H6O3 + 能量(动物、人、马铃薯块茎细胞、甜菜块根)酶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全部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需氧呼吸:C6H12O6B + 6O2 6 CO2 + 12 H2O +
9、 能量第一步: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H和少量ATP(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步:丙酮酸和水结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 (线粒体中进行)第三步:前两步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 (线粒体中进行)d、场所: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和脊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e、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f、呼吸作用的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四、光合作用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CO2 + H2018 (CH2O)
10、 + O218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色: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含量最多)叶绿素b:黄绿色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分布图: A、提取色素用丙酮,分离色素用层析液 B、加二氧化硅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 C、加碳酸钙目的是为防止色素受到破坏或保护色素 3、 光反应阶段 A、场所:类囊体上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酶 B、步骤: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氢H H2O2NADPH + 1/2 O2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4、 暗反应阶段 A、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光反应提供的NA
11、DPH、ATP,酶 B、步骤: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C、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5、光合作用的实质: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储存能量。6、意义:制造有机物 转化并储存太阳能 使大气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 7、三碳糖在叶绿体内合成脂肪、淀粉、蛋白质,叶绿体外合成蔗糖供植物体利用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1、有丝分裂a、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时间长b、动、植物有丝分
12、裂过程及比较 分裂间期:有核膜、核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分裂期 前期: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染色体散乱排布。 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观察染色体最好时期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平分两组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c、染色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DNA和姐妹染色单体关系: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前期:植物细胞由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细胞从外向内凹陷缢裂。e、有丝分裂:体细胞、
13、受精卵进行的分裂方式。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f、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分裂2、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1、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发生时间: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3、结果: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4、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性5、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3、癌细胞的特征、致癌因子1、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 形态结构变化 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易扩散,转移。)
14、2、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辐射)、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3、癌变内因:原癌基因被激活。4、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内水分减少 酶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 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膜通透功能改变。本章实验:a、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b、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清水)染色(龙胆紫)制片c、解离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d、压片的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第一章、孟德尔定律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
15、亲本性状。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另一个亲本性状。4、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D、E等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d、e等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如Aa、Bb、Dd等。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对d有完全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比例Dd=11;两种雌配子比例Dd=11)8、表现型:是指
16、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9、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10、纯合子: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和aa。可稳定遗传。11、杂合子: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12、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13、基因的分离定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14、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 一母本 父本 杂交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杂种第一代
17、 F2杂种第二代。15、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16、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测 交P 高茎(DD) 矮茎(dd) F1高茎(Dd)矮茎(dd) F1 ( ) (Dd显性性状) F2 表现型及比例 高茎矮茎 31 (性状分离) 高茎矮茎 11基因型及比例 ( )1: 2 :1 ( ) 1:117、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测 交P 黄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yyrr) ( ) ( ) F1 黄色圆粒( )F 表现型 黄圆(Y R )、绿圆(yyR )、黄皱(Y rr)、绿皱(yyrr) 比例 9 3 3 1 1 1 1 1 基因型 2 2
18、 2 2 4 1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19、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20、纯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aa。杂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21、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22、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与显性亲本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23、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中间类型的现象。24、共显
19、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25、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严格自花、闭花授粉,能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有各种稳定的、可区分的相对性状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记数花冠较大,便于人工摘除雄蕊和授粉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过程。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20、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大小(长度)一般相同 形状(着丝粒的位置)相同。3、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8条脱氧核苷酸链。4、精子的形成过程:间期(准备期):DNA复制;减数第次分裂:A、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B、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 C、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D
21、、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次分裂:A、前期:(一般认为与减数第次分裂末期相同。)B、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C、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5、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
22、卵巢中形成。6、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7、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
23、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9、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细胞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10、关于配子的种类计算:(1)、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精子,且两两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一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1个1种类型的卵细胞,同时产生3个极体,四个子细胞两两相同。(2)、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2n种配子。11、细胞分裂图的识别:(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24、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最后分开),否则为有丝分裂。(3)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面上排列成一排的为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板上排列成两排的为减数第一次分裂。12、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13、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14、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15、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16、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17、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
25、。(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18、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相应的基因。19、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正常(携带者)女性(),正常女性(),色盲男性(),正常男性()。20、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26、21、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C、 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 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 22、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 后代基因类型数目=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例:AaCc 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 Aaaa F1是Aa和aa共2 种 CcCc F1是CC、Cc、cc共3种 答案=23=6种 。计算子代表现型种类: 方法同于前者。23、鉴
27、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 则它是纯合体。24、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某女性患病,她的儿子和父亲有一个或者两个正常的,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父亲、儿子)正非伴性:即常染色体遗传”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某男性有病,他的女
28、儿和母亲有一个或者同时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母亲和女儿)正非伴性:即常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男病其女儿和母亲必定是患者。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女病其儿子和父亲必定是患者。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T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3、肺炎双球菌的类型:R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S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
29、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亡。5、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
30、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8、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9、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10、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11、DNA的半保留复制:复制出的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12、 DNA的化学结构: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基本元素是C、H、O、N、P等。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构成DNA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根据所
31、含碱基的不同)。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13、DNA是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14、碱基含量计算:在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非互补碱基和的比值(A+C/G+T)与其互补链中相应比值互为
32、倒数,整个分子(双链)中此比值为1。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15、DNA的复制: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16、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
33、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17、基因:是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断大多数生物中是DNA,而在RNA病毒中则是一段RNA。18、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19、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1)场所:细胞核中。(2)信息传递方向:DNARNA。(3)转录的条件:a、模板:DNA中特定的一条链;b、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c、能量:ATP;d、多种酶催化。20、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34、(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2)信息传递方向:信使RNA 一定结构的蛋白质。(3)条件:a、模板:mRNA;b、原料:游离的氨基酸;c、能量:ATP;d、多种酶催化;e、转运工具:转运RNA(tRNA)。21、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22、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要求会画图解)23、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RNA为模板,每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
35、NA)的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6:3:1;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1、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2、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变异。3、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4、基因突变概念:是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5、基因突变类型:包括形态突变、生化突变和致死突变。特点:普遍性;多方向性;稀有性;可逆性;有害性。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原因:在一定的外
36、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 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机理: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引起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使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其对应的mRNA的碱基顺序也随之发生改变,导致由mRNA翻译的蛋白质出现异常,最终表现为遗传性状的改变。C A T实例:人类镰刀型贫血病G U A 6、基因重组: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
37、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来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意义: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7、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8、染色体畸变: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实例:猫叫综合征(人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果蝇的“棒眼”9、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
38、失,可分为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两种类型。 非整倍体变异概念:体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非整倍体变异实例:缺少性染色体:特纳氏综合征(又称卵巢发育不全症),核型为XO 多一条染色体:先天愚型(又称唐氏综合征、21三体) 整倍体变异概念: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10、染色体组概念 : 一般将二倍体生物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其中包含了该种生物的一整套遗传物质。如上图:二倍体雄果蝇11、二倍体(2n):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12、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
39、超过两个的生物。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13、单倍体: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14、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方法:辐射诱变、化学诱变。诱导基因突变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特点:提高突变频率,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太辐一号”小麦的培育、家蚕卵色基因的
40、易位。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原理;育种程序: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获F1,F2不断自交,选择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实例-用抗病黄果肉番茄和易感病红果肉番茄杂交,培育出抗病红果肉的新类型。特点:技术简单,时间长,是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单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原理;育种程序:利用常规方法获得F1;将F1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染色体加倍后成为可育的纯合植株;实例-用宽叶不抗病和窄叶抗病烟草,培育出宽叶抗病的新类型特点: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能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多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原理;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
41、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转基因技术的概念: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某种生物的基因(外源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新性状的技术。过程:用人工方法将人类所需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使其整合到受体的染色体上。外源基因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并在体内得以表达,还能将所获得的新性状稳定的遗传给后代。特点: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实例:北极海鱼抗冻基因
42、导入西红柿。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个体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个体间则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2、生物界既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类型上),又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模式)。统一性的表现:结构、细胞、分子三个层次3、达尔文对统一性的解释:生物界有一个共同由来(共同祖先) 达尔文对多样性的解释: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使物种演变出多种类型。4、个体间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5、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所含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
43、分。基因频率:某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基因型频率: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适应:使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生活方式使该生物适合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实例:桦尺蠖的体色黑色取代灰色。6、遗传平衡定律(哈温定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频率决定了基因型频率。7、突变、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中的重要环节。8、物种的形成分两类:异地的
44、物种形成过程:环境隔离因素(如地理障碍)阻止基因交流生殖隔离(需要很长时间)同地的物种形成过程:常见于多倍体植物。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有丝分裂代替了减数分裂,配子中含两个染色体组,两配子结合后发育成的后代即为新物种。9、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P100)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1、遗传病: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者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所患的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2、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疾病;如: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b、伴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 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d、伴显性遗传:抗佝
45、偻病。多基因遗传病: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种环境因素的遗传病。常见的有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青少年型糖尿病、高血液病和冠心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葛莱弗德氏综合征(XXY)、特纳氏综合征(XO)4、一般来说,染色体异常的胎儿50%以上会自然流产死亡;新生儿和儿童易表现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患病率低;成人很少新发染色体病,成人的单基因病比青春期发病率高,多基因遗传病在中老年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5、遗传咨询的程序:病情诊断、系
46、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止措施。6、优生措施:婚前检查、适龄生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禁止近亲结婚。7、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8、基因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为细胞补上丢失的基因或者改变病变的基因,以达到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目的。实例:严重免疫缺陷症(SCID)9、人类基因组计划:检测人染色体条数:24条(22条常染色体+X+Y)意义:追踪疾病基因、估计遗传风险、用于优生优育、建立个体DNA档案、用于基因治疗10、基因是否有害与环境有关。实例:苯丙酮尿症、蚕豆病11、“选择放松”对人类未来影响:有害基因的增多是有限的。必修3
47、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 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48、 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补充: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在
49、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防止落花落果。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2、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内环境的稳态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组织液 细
50、胞外液(存在与细胞外,约占1/3) 血 浆 淋 巴 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4、稳态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系统
51、的结构基础:神经元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未受到刺激时的膜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极化状态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反极化状态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线粒体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这一结构完成,由“神经递质”将突触前膜的兴奋传至后膜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 突触小体突触 突触前膜(轴突膜) 突触间隙 突
52、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 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3)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单向性(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要点: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
53、现象)5、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组成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 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 6、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为言语区。(1)白洛嘉区(表达性失语症):不能说话,不能书写。能理解语言(2)韦尼克区:可说话,可听声音。不能理解语言7、体温调节:人的体温要维持稳定需要 产热散热(1)散热的主要器官:皮肤 (2)
54、散热的主要方式:蒸发,对流,辐射三、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细胞代谢相关神经 (+)寒冷、紧张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反 馈 调 节5、血糖平衡的调节 饭后,血糖浓度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一旦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肝糖元立即分解,使血糖浓度增加。所以生物体内的血糖浓度几乎稳定。糖尿病患者缺胰岛素,可注射胰岛素。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
55、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2、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本质:蛋白质)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三、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鸟类的腔上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进
56、入血液)(遇到同一类型抗原快速增殖)活化的T细胞记忆T细胞活化的细胞毒T细胞活化的辅助T细胞5、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免疫系统的过渡反应(病例过敏反应) 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反应) 病例:花粉(过敏原)皮肤荨麻疹;海鲜呕吐;动物毛屑过敏性鼻炎(花粉等物质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病例艾滋病)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57、”(一种RNA病毒)引起发病机理:HIV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洁身自爱;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第四章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
58、度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无限条件/无环境阻力)(2)数学模型:Nt=N0t 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 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59、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4)适用范围: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实验室理想条件下(5)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过度繁殖”这一观点)种群数量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判断是S型曲线还是J型曲线增长? 看题目所给的条件:若资源,食物,空间等都理想,则J型增长 若资源,食物,空间只要有一个受限制,则S型 S型曲线中刚开始的前几年其增长也是J型增长方式(1)形成条件:(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空间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有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2)特点: 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增长率是变化的 K值时,种群停止增长
60、(K值时环境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迁出率等于迁入率,各值都互相抵消)(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的非周期性与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2、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包 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第五章 群落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度。物种组成不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我国新疆北部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常绿针叶乔木(优势树种为松、杉等),南方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人教版)同步课件 第三章 阶段重点突破练(四)
- 2025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素养培优3 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
-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高一 人教版 化学 第一章 第二节《电解质的电离》课件
- 高一(上)统编版 历史 活动课《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课件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2025届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2025年10月各地模拟题汇编)(教师版)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八年级(上) Unit 1-3
- 高性能非晶纳米晶材料与元器件量产线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勾股定理复习课》课件
- 西子奥的斯电梯ACD2调试说明书
- 交通事故预防课件
- 门式起重机安装施工方案
-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蝉》课件
- 《茅台酒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案例分析》8800字
- 彩云追月-音乐课件
- 塔吊顶升前后检查表
- iMaster NCE智能运维平台解决方案
- GB∕T 17794-2021 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
- 村文化活动室改造项目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