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对接问题研究_第1页
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对接问题研究_第2页
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对接问题研究_第3页
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对接问题研究_第4页
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对接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对接问题研究 一、引 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建设,中国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大国。全面参与制定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贸易竞争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是中国走向经济繁荣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健康有序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需要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成为WTO正式成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开放和更为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现代物流这个最能体现当今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和高效运作特点的服务领域中。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使欧美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的现代物流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物流业提出严

2、峻的挑战。如何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是当前中国物流业遇到的重大课题,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产业化、国际化的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这一课题已现实地列入中国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 从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实现中国传统仓储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一这一层面主要是从内部着手,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接过程中,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问题,即实现中国传统仓储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这是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有效对接的内在因素。

3、二是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一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有效对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必须是市场经济国家,这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加入WTO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前提和基础上,这一层面主要着眼于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参与国际大流通的实现问题。二、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对接因素分析1培育有效需求 物流服务也是商品,它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一种物流需求是指物流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流服务的数量。显然,如果物流消费者对某种物流服务具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的欲望,就不能算作物流需求,

4、物流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物流服务的需求量随着物流服务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一种物流服务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因素有:物流消费者的经营理念、物流服务的价格、物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物流服务的价格、物流消费者的偏好及其对该种物流服务的价格预期等。 物流需求是中国物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要件之一。工商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求者和受益者,国家应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重组企业物流业务,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物流系统整体成本最小、效益最大。通过推行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创新工作,提高工商企业物流

5、认识和物流管理水平,促进工商企业物流健康发展,充分开发“第三利润源泉”,促进工商企业主动实施业务外包以期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从而增加对社会物流的有效需求。 2增加有效供给 一种物流服务的供给是指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物流服务的数量。可见,如果物流服务提供商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物流服务供给量随着物流服务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一种物流服务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物流服务的价格,也受到提供该物流服务的成本、物流服务的技术水平、相关物流服务的价格和物流服务提供商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中国社会

6、化物流服务供给不足,运输、代理、配送、包装、装卸、信息、加工等物流功能分散,综合物流服务企业数量少、质量差、效率低。因此,政府要引导交通运输、货运代理、仓储配送等传统物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物流供给系统服务效益为目标,完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立足企业现有经营领域,采取多种经营形式,逐步拓展物流服务业务范围、方式和对象,提高综合物流供给能力,将触角延伸到所服务客户的整个产品供应链,加快发展TPL,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现代物流服务。 中国国内培育一批优强的物流企业,特别是TPL物流企业,是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面对入世后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应通过改制、上市

7、、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尽快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在此基础上,要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现代物流公司或物流集团是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培育而成的。从中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国内实力物流企业应发挥优势,着力朝此方向发展。 3营造宽松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部门在抑制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用重大,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是政府部门在此项工作上的首要职责。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若干意见和中华人

8、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一物流术语,对中国物流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若干意见中列举了物流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理、查验通关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此外,中国许多企业还反应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有不少政策法规和体制上的障碍,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政策体制法规方面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保障,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早建立和加强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适合中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特点的各种物流组织技术及理论的研究,积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充分发挥科研咨询机构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能力。为中国物流企

9、业的发展准备组织技术条件。在当前中国物流发展处于起步时期,由政府部门出面,有组织的开展国家及区域性物流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方面的研究,以明确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及发展政策和措施。目前,中国现代物流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从国家角度,利用入世后有针对性的保护条款,必须尽快明确物流业的宏观管理部门,制订各种交通政策法规,例如铁路运输、卡车运输、海运、空运的价格规定、税收标准等,以使物流业的发展能在强有力的政府部门有系统的领导和组织下依法规范有序的地进行。尽快成立综合交通管理部门,使承担主要物流服务任务的公路、铁路、民航、管道等部门能实现集中统一的协调、组织和管

10、理,以利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按照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调整相关职能和政策。各有关部门应对现有规章进行清理,废除、修改不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认真研究并制定支持、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应积极创造条件,针对物流业经营管理特点,逐步调整对运输、货代、仓储、配送等经营的审批条件,加快货物验收速度,放宽城市物流车辆交通管制条件等。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行业垄断行为,加强市场监督,维护良好而稳定的市场秩序,为物流业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度,消除进出障碍,实施跨越式发展,参与

11、国际竞争。 4加强硬件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道的建设以及大型物流基地的配置等。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从宏观角度看,均需要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如基地、园区等。物流中心的建设应考虑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仓库、车辆等设施,防止条块分割,造成物流设施功能单一,投资分散,重复浪费。交通运输、工业商贸等有关部门和物流企业应服从统一规划,不能自成体系、各搞一套。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较大规模的物流中心

12、建设,一定要与城市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一定要与所在地区的发展远景相衔接。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既有的基础设施,加以必要的改造提高,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防止出现盲目重复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中国政府应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根据需要和可能,集中各方力量,采取市场机制,共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实现物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5加速技术进步 物流业是集先进的运输技术、信息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现代卫星定位技术、现代立体化仓库、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的分拣、包装等)、机械化装卸技术、智能标签技术、条形码应用、射频技术、信息

13、交换技术、高技术人才等于一身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技术进步,最大限度的提高物流发展的技术含量。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采取积极措施,逐步构筑起覆盖全国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连接起来,实现对物流各个环节的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中国有关部门应加紧制定既符合中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为

14、提高全系统的物流效率创造技术条件。积极研制开发运输、装卸、仓储、包装、条码及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物流技术装备,并实现与自动扫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定位系统(GIS)等高新技术的无缝对接,提高中国现代物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发展能力。6发挥物流集成优势 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10左右,中国约为20。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物流成本也占GDP的16左右,如果中国能将这一比率降到15,即降低一个百分点,每年全社会就将节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一般商品的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率,美国为10到32%,而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50到60。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物流整体集成优势未能很好

15、的发挥:中国从采购订货、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一般仍是分割的、分散的,缺乏有机链结,存量的物流设施和能力得不到整合,大多未形成一体化物流链条,部门、行业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发挥整体集成优势,一是要促进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配置,合理配置各种运输网络,改善物料流程图;二是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加强企业、产业、地区、国内、国际之间的协作,合理链结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实现物流合理化和共同化。 7树立物流理念,培育物流人才 从中国国内物流企业所处的状况来看,无论从经营理念上,还是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都与国际上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实现中国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有效接轨,必须从改变物流企业

16、的经营观念入手,强化国际经营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加速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实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扬帆远航。 科技和人力资源的竞争是21世纪全球化竞争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力度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将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高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战略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中国国内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有效对接的系统工程。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建立物流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

17、员的上岗培训机制,使人才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以“知识物流”、“知能物流”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8协会引导及舆论导向物流业的跨行业服务与经营决定了行业协调及自律任务重、难度大,长期来看,政府部门不可能过多参与行业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服务和桥梁作用。 在现有的与物流相关的国家级行业协会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等基础上,通过重组或职能扩充、转变,成立国家级物流协会。省级以下物流相关协会,应按照物流发展需要、按照机构精简的需要、按照行业协凋和自立的需要进行协会建设与调整,防止协会在简单的基础上重复设置。充分发挥省级协会组织在地区物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8、,促进地区物流健康有序的发展。 国家应赋予协会在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协调、咨询、服务、沟通的职能,使协会组织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从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来看,无一例外的得益于协会组织的引导和推进,如美国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和“全美后勤工程师协会(SOLE)”,日本的“日通协会”和“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等。 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的新理念。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物流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咨询机构、社团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19、共同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传统仓储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过度的关键时期,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并存,当此之时,观念转变尤为重要。相对于新兴的物流行业来说,就是要宣传供应链关系,营造第三方物流气氛,使生产厂商、代理商、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都能从现代物流的观点出发,认识到:真正的市场竞争并不是企业与企业竞争、产品与产品竞争、消费者与消费者竟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总之,舆论导向宣传的重点是: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物流科学的应用能给国民经济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难以预料的经济效益。 以上八个因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对接的

20、基本要件。可以看出:物流服务的规模和社会化程度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物流业发展趋势来看,物流规模的扩张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最终得益于一切有利于促进物流供求两方面改善的因素和条件。供求的扩张促进了物流总体规模的扩张和水平的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和效益增加。相反,如果出现经济萧条,贸易量下降,则全社会物流总体规模就会收缩,物流的总体价格水平就会上升。三、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对接实证分析 在国际物流迅猛发展、中国国内呈现“物流热”的过程中,中国也诞生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国际物流服务商,虽然它们还没有海外国际物流企业象日本日通公司、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PL)趋于成熟,但其经营

21、理念和发展势头在不久的将来足以支撑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并将对国际物流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就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在开展现代物流及其与国际物流接轨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实证分析。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主要从事仓储运输业务,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承担着国家统购统销计划物资的仓储运输工作,为中国计划经济的实现作出过很大贡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储面临着两个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是由传统仓储运输业向现代物流转变。在两个转变过程中,中储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滞后。

2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中储“围墙意识浓厚,中储人把自己封闭在传统储运的小圈子里,当日本人出书称中储为中国专业物流企业之一时,中储绝大多数员工对现代物流缺乏了解,对国际物流更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在中储内部,一切为了消费者的经营理念没有建立起来,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和培育工作盲区很多。观念的之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有点无网,经营分散。中储在全国各地有近百个物流结点一仓库,但长期以来各自为阵,网络优势未能很好发挥当地方许多物流企业组建跨区域物流联盟的呼声高涨时,中储也曾就如何发挥网络优势进行过调研,但因种种原因各子公司仍处在分散经营状态。 (3)缺乏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落后。随着现

23、代物流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储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方面的应用、管理、手段和观念十分滞后。 (4)反应滞后,效率低下。中储缺乏适应现代物流的客户反应系统。许多下属企业仍然停留在让客户适应中储流程的思想认识水平上。虽然也提出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思想,但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 (5)设施设备落后,新度系数低。落后的设施设备难以承担现代物流的重任,更新改造任务重。 2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与国际物流对接措施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是一个具有40多年历史的专业物流企业。为应对 国际化物流的竞争,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打造中储物流品牌,实现中储战 略目标,该公

24、司提出了由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战略构想,并逐步形成了“优质、高效、便捷、周到”的中储品牌和“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在国内从事现代物流前三名的现代物流运营商。为加强向现代物流转化,并尽快实现与国际物流接轨,中储总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具体做法: (1)构建信息平台。中储为加快实现向现代物流转变的战略构想,投资成立了“中储物流再线有限公司”,完成了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全面再造,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以电子化配送中心、仓库为基础,以数码仓库完备的现代物流组织为纽带,以中储电子商务物流平台为核心,横向联合运输网络系统,纵向连接行业分销系统,建立布局合理、高

25、效的现代物流配送和分销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2)完善仓储平台。中储在全国中心城市和主要港口设有子公司和控股公司100多个,凭借巨额的存量资产、完备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品牌,形成了以分布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63个大中型仓库(物流中心)为依托,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为纽带,辐射全国、辐射海内外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综合配套的多维立体服务体系,为客户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便捷的运输路线,以最低的物流成本,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 (3)重组改制。中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传统物流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子公司负债累累,甚至频于破产的边缘。为实现企业良性发展,中储果断地采取了盘活存量

26、资产的新举措一剥离不良资产,优化存量资产,实现了轻装上阵,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为改革传统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中储总公司控股的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此举为中储系统的机制创新和资产优化重组找到了有益的途径。目前,中储已经走上了一条国有仓储老企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4)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了中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贸代公司以国际国内货运代理为主业,全方位开展现代物流及国际物流业务。 (5)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系统。为适应现代物流,中储推出了咨询服务、热线服务、跟踪服务和引导服务,加大力度,及时解决客户投诉,逐步完善以客户为中

27、心的物流服务快速反应系统。 (6)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为开展全方位现代物流,为客户提供物流“一揽子”服务,中储总公司以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为核心层,以参股公司为紧密层,以契约式合作企业为松散层,构筑起全国的物流网络,从而大大增强了中储开展现代物流的广度和深度,为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7)与国外实力物流企业建立较为广泛的业务联系。在与国际物流对接过程中,中储与国外许多老牌物流企业建立了较为广泛的业务联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中为洋用,促进了双方业务的发展,推进了广泛开展国际物流的步伐。 由此推广到一般,从整体上看,中国国内物流企业及其涉足国际物流的水平基本上处于现代物流及广泛开

28、展国际物流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要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应该说是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的。四、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对接误区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必须做到正确的理念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实践与创新的统一,批判和吸收的统一。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物流的发展状况,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因排外而失之交臂不可取,因崇外而盲目套搬亦不应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立足本国看国外,择其优而从之,博采众长,振兴中国物流事业。根据国际物流理论及物流实践,中国要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实践中应注意避免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以用这样一个链条来表示:急噪冒进固步

29、自封照搬照抄等靠要。 1急噪冒进 现代物流业相对于其它经济行业起步较晚,在西方发达国家只是最近十几年、几十年的事,这一理念在中国喧起热潮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而西方现代物流方面先进思潮的传播,使得中国国内“赶时髦”的气氛日益浓厚,许多企业一听说搞现代物流,往往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传统仓储运输企业恨不得一夜之间“突变”为令人陶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工商企业也对物流这块“肥肉”不肯放手,或成立自己的物流运营部门,或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物流运营公司,在以自营业务物流为主体的同时,也急于涉足第三方物流市场;还有一些工商企业不作具体分析,盲目地把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或分包给尚未充分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30、应该说,在中国目前的体制和市场环境下,相当一部分企业物流热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的表现,有的企业还没有从实质上弄清物流的涵义及运作理念就急于求成。这种急噪冒进的举措得到的不是企业之间的“双赢”,而是往往盲目回归历史(这种回归是非理性的),从而造成部分企业上的快,下的也快。 2固步自封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沿革,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新事物的接受比较慢,并且缺乏创新度。面对蜂拥而来的现代物流的冲击,许多人往往盲然不知所措,惴惴然难以接受。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旧是任何变革的羁绊和障碍。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现代物流是“舶来品”,不一定适应中国或本企业的实际,搞现代物流虽有利,但也有很大的弊端。究其原因,

31、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方面的问题,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是理发店式的经营,一切都是顾客说了算,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类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会开美容店,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懂得规划、设计,不善于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因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缺乏信任而不敢轻易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物流服务需求者方面的问题,一些工商企业及其物流业务部门不愿意旧有利益丧失,即使存在物流自营水平低、成本高、资源浪费的现象,仍对第三方物流采取排斥态度,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举步维艰。供求两方面的不协调,延缓了中国物流产业化进程。 3照搬照抄 一些企业在开展现代物流

32、业务过程中,片面的认为国外特别是美日现代物流已有了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在主观拿来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是与中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而是超越实际和可能,不是“扬弃”,不讲究发展阶段,对国外的一切物流成果全部拿来。结果是思想虽然解放了,但却使得中国物流业在与国际物流对接的过程中,缺乏理性,更无特色,从而难以发展。 4等靠要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使得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坐堂待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经营思想,企业规规矩矩,谨小慎微,不放越雷池一步。进入市场经济后,一些物流企业尽管也改变了那种依赖上级单位、依赖系统内企业,坐等物品上门的习惯作法,逐步形

33、成了面向市场、“找米下锅”的经营思想,但是至今,仍有不少物流企业没有改变“等米下锅”的习惯,只不过是“等米下锅”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而已。他们不坐等上级单位调拨系统内单位的物品,而是坐等市场上的客户上门租赁仓库或上门委托运输。他们片面推崇“渐进”思想,认为中国入世后商机无限,盲目等待国际物流业务有朝一日自临家门,陶醉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势。他们虽不再象以前那样,片面要求上级单位、系统内单位的物流业务适合自己的物流条件,开始注意到要满足客户需要,但基本上仍处于被动状态。用现代物流的理念来审视这些企业的所作所为,物流企业应当主动组织营销人员走向市场,通过登门拜访、媒体网络、电话询问及电子信箱等多种手段,将自己的企业形象推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而争取客户。五、结束语 迈向21世纪的物流,已不仅是体现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供应链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