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王益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测试卷及答案大全_第1页
铜川王益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测试卷及答案大全_第2页
铜川王益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测试卷及答案大全_第3页
铜川王益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测试卷及答案大全_第4页
铜川王益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测试卷及答案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 铜川王益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测试卷及答案大全一、单选题1有性生殖生物进化的速度要快。原因是()。A.繁殖速度快B.产生的后代数量多C.后代具有更加稳定的遗传性D.后代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变异性答案:D解析:有性生殖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子,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多种多样,使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D正确。 2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B.0左右的低温

2、降低酶活性,但其空间结构保持稳定C.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肽键被破坏而逐渐失活D.从生活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 答案:C解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使实验更加准确,A项正确;在0左右时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B项正确: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时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C项错误;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自身温度高,酶的最适温度相应就高,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D项正确。 3某湖泊经过200年的时间演变成了一片草场,该区域原来的许多生物种群,被新

3、的种群所替代。对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最恰当的解释是( )。A.原先的物种灭绝B.群落结构的改变C.生态环境的变化D.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C解析:知识点:种群的相关知识。该区域经过200年时间由湖泊演变为草场,环境的改变导致该区域的生物种群发生变化,C项正确。A项: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可包括多个种群。题干中说原来的种群被替代,但不能说明原来的物种已灭绝。A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结构改变是结果而不是原因,B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题中未提到有外来物种入侵影响原有生物

4、种群,D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4在甲、乙试管中各加入2mL体积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甲试管中加入2滴新鲜动物肝脏匀浆,向乙试管中加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快B.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慢C.甲试管不产生气泡,乙试管产生气泡D.甲试管产生气泡,乙试管不产生气泡 答案:A解析:知识点:酶的高效性。溶液与新鲜动物肝脏匀浆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氧气,产生气泡,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所以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因此答案选A。 5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

5、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解析:机体被病毒感染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和沉淀,进一步被吞噬细胞吞噬,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项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人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经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B项正确。摄人高糖食品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糖原

6、合成等途径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C项正确。单侧光照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背光侧生长速度快,故植物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D项正确。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体液-免疫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7下列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

7、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骨髓瘤细胞 答案:D解析:知识点:免疫细胞的类型。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包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8水稻患“恶苗病”后,会出现疯长,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结实率降低。引起此现象的物质是( )。A.乙烯B.赤霉素C.生长素D.细胞分裂素 答案:B解析:知识点: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恶苗病”的出现可能与赤霉菌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B选项正确。A项: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

8、制植株的生长,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的类型不包括( )。 A.演示强化B.语言强化C.动作强化D.活动强化 答案:A解析:强化技能的类型包括语言、标志、动作、活动、变换方式进行强化。 10高中生物课堂中,对如“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演示模型”“人体膝跳反射过程模拟演示器”等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属于( )。 A.基础理论研究B.应用性研究C.比较性研究D.开发性研究 答案:D解析:应用性研究着重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9、开发性研究涉及教具、学具制作,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等。 11教师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解答,先错后纠,教学技能( )。A.演示B.组织C.强化D.讲解 答案:C12在干细胞分化形成神经元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包括( )A.基因的种类和数量B.染色体的种类和数量C.转运RNA的种类和数量D.信使RNA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或关闭,最终产生标志性蛋白质。蛋白质的表达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发生改变,故AB两项有误。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生成蛋白质,即为翻译阶段;翻译过程中决定蛋白

10、质种类和数目的是信使RNA,转运RNA只负责氨甚基酸的运输,故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在干细胞分化形成神经元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包括信使RNA的种类和数量 。故D项正确。 1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这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的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目标B能力目标C方法目标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B解析:知识目标主要是指学科基本知识、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方法目标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11、。故本题选择B选项。 14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D.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C解析:由于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A错误。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另一条链上A2:T2:G2:C2=2:1:4:3,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则20020=10,A1=T2=1

12、0,T1=A2=20,G1-C2=30,C1=G2=40,因此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因此DNA分子中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C正确。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2-1)30=90个,B错误。该DN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因为DNAEh两条单链组成,每条单链的一端都会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 15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尝试进行杂交实验设计是“杂交育种”一节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该教学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了解水平B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理解水平C该目标是能力目标。属于模仿水平D该目标是能力目标,

13、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维教学目标,依据层次水平确定该目标是能力目标。模仿水平是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行为动词一般是尝试,模仿。独立操作水平是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一般是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等。故本题选择C选项。 16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的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B图乙分子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C图甲中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D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答案:B解析:

14、图甲中是多糖,是蛋白质,是磷脂双分子层;图乙表示一个磷脂分子,A是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B是磷脂分子疏水的尾部。构成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而不是磷脂分子,B错误。(载体蛋白)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糖蛋白)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C正确;a是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因此将磷脂分子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D正确。 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坦曼发现了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DC 能高 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应答。该材料支持的观点是( )。 ADC

15、 与巨噬细胞有相似的免疫功能 BDC 来源于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DC 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DC 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不需要抗原参与 答案:A解析: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能摄取、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根据题干描述,DC 的免疫功能与巨噬细胞相似,既能参与细胞免疫也能参与体液免疫,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DC 是一种免疫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记忆细胞可以分化为效应 B 细胞或效应 T 细胞,B 项错误。DC 识别抗原后才能激发免疫应答,D 项错误。 18某学校学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认识相似,而其他学校

16、学生则没有此类 问题。研究者想初步了解这些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最适合的研究方法是( )。 A文献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内容分析法 答案:C解析: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 科学事实认识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 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访谈法是以谈话为主要 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当个样本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 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研

17、究者想初步了解这些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 可以通过访谈法来调查并找出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判断出真实原因。题干中的研究 者不是要形成科学性事实认识,也不是要研究某个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不适合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故 本题选 C。 19下列与演示实验基本要求无关的叙述是()。 A讲清演示实验的步骤和方法B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C指导学生正确操作D方法要科学、操作要规范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演示实验的要求,演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是教师,不需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20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细胞、组织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细胞分化

18、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出现稳定性差异C.老年人白发与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有关D.细胞凋亡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 答案:A解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细胞衰老的特征主要有:(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活性降低(如与黑色素形成有关的酪氨酸酶);(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基

19、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A项错误,B、C、D三项正确。 21非等位基因的互作不包括( )。 A.不完全显性基因B.调节基因C.修饰基因D.抑制基因 答案:A解析:基因互作分为基因内互作和基因间互作。基因内互作是指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作用,分为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镶嵌显性、共显性。基因间互作是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互补,抑制,上位性等。A项属于等位基因互作,故当选。 22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1中的箭头表示

20、显微镜视野中微小生物的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图2)是( )。 ABCD 答案:D解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向右下方游走,实际微生物是向左上方游走。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向右下方移动。即图2中的方向。故本题选择D选项。 23图1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能分化出细胞甲的只有B淋巴细胞B.该免疫过程需要T细胞的参与,因为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D.细胞乙为吞噬细

21、胞,在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答案:A解析:该图中甲为浆细胞,浆细胞释放的抗体与抗原结合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B淋巴细胞以及记忆细胞都能分化为浆细胞,A项错误。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B项正确。抗原可以是来自外界环境的细菌、病毒等,也可以是自身衰老、癌变的细胞,C项正确。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D项正确。故本题选A。 24下列物质中,能用下图所示的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答案:A解析:知识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相关知识。图示中显示的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需要ATP的协助而且是逆浓度梯度运

22、输,因此判断该过程是主动运输。由膜外向膜内的运输为主动运输,、甘油和脂肪酸进出细胞的方式均为自由扩散,所以选A。 25某健康人肾动脉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部分成分含量如下表所示:由数据分析可知,几乎不可能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是( )。 A.水B.尿素C.无机盐D.蛋白质答案:D解析:由图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蛋白质在血浆与肾小囊中的含量差距悬殊,说明蛋白质几乎不能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而进入肾小囊。而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无变化,水的重量反而增加说明它们都可以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 26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0: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一可以得出酶

23、具有高效性B图一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底物数量(浓度)有限C图二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D图三可以得出pH越小或越大。酶活性越高 答案:D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图一中,加入过氧化氢酶,O2产生速率明显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A正确。图一、二中,bc段的O2生成速率达到最大稳定值。因为反应速率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制约,B、C正确。图三中,酶的活性随pH值增加而增加,到达最适pH后,酶的活性随pH值增加而降低,pH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使酶失活,D错误。 27下图表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

24、系谱图。假设3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既患该病又患苯丙酮尿症(两种病独立遗传)的儿子,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预测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父母正常,生一个患病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由a基因控制,由题意可知3号的基因型为aa;苯丙酮尿症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由p基因控制,则3号与正常男子的基因型分别为aaPp28在进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图4中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课程理念中的(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B.面向全体学生C.倡导探究性学习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答

25、案:C解析: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题干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探究活动,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29蛋白质的结构和种类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不属于人 体蛋白质主要功能的是( )。 A储存能量 B细胞

26、识别 C催化生化反应 D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 答案:A解析: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细胞识别,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催化生化反应,如 酶;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如抗体;构成生物体,如结构蛋白;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调节作用,如 胰岛素;运动作用,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控制作用,如阻遏蛋白。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 二、问答题30某性别决定为XY型的昆虫种群,眼睛红色由X染色体上A基因决定,无A基因的个体不能产生色素,表现为白眼,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E能使红色色素变为紫色色素,表现为紫眼,e无此作用,请分析回答。 (1)基因A和a的遗传遵循规律。(3分) (2)该种

27、群中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 _ 。(3分) (3)该种群雌性红眼和雄性白眼的杂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和比例是 _ 。(3分)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基因叫做该种群的_影响眼色基因频率(A、a)相对稳定的因素有。(6分) 解析:(1)基因分离(2)eeXaY、EeXaY或EEXaY(3)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雌蝇:白眼雄蝇:紫眼雌蝇:紫眼雄蝇=1:1:2:2:1:1(4)基因库:自然选择、基因突变解析:(1)A、a互为等位基因,遵循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2)根据题意,无A基因的个体不能产生色素,表现为白眼,E能使红色色素变为紫色色素,表现为紫眼,对无色素的白眼不起作

28、用。所以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eeXaY、EeXaY或EEXaY。(3) 种群雌性红眼和雄性白眼的杂合子交配,即基因型为eeXAXa和EeXaY交配,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和比例是红眼雌蝇(eeXAXa):红眼雄蝇 (eeXAY):自眼雌蝇(eeXaXa、EeXaXa):白眼雄蝇(eeXaY、EeXaY):紫眼雌蝇(EeXAXa):紫眼雄蝇 (EeXAY)=1:1:2:2:1:1。(4)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自然选择、基因突变、不随机交配都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31材料某教师“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片段:(1)问题情境创设:看似麻花卷的DNA为什么能成为高科技的标志 它是怎么

29、储存遗传信息的 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 (2)出示资料,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前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 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问题2: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 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问题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其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具有什么意义 (3)出示课本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读取图中的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观察DNA由几条链构成 这两条链的位置关系如何 它们的方向一致吗 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问题2:DNA的基本

30、骨架由哪些物质构成 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问题3: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位于DNA的什么位置 问题4: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成分怎样连接 脱氧核苷酸间又是如何连接的 (4)模型建构,四人小组自备材料合作构建模型,组内、组间合作与交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引证所学概念,并引发新的问题探究。问题情境创设:问题1:发现组员出错时有什么感受 你对你们的成功(不成功)的经验有什么感想 问题2:每个小组的DNA相同吗 DNA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哪里 问题3:大家的组装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问题4你觉得细胞在形成新的DNA分子时会以哪种方式进行 问题:(1)围绕上述材料内容,谈谈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与作用。

31、(10分)(2)材料中提到的建构DNA双螺旋模型,属于哪一种模型 请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内容,列举两种同类型的模型实例。(10分) 解析:(1)第一处创设问题情境,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DNA分子结构的初步印象。第二处创设问题情境,感悟DNA分子结构发现过程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了解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第三处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探究DNA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通过此处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让学生注意到DNA分子结构的关键点,并形成有关DNA的具体清晰的结构图,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第四处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1,学生能认识到

32、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问题2,学生可以比较理解遗传信息、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知识;通过问题4,可引发学生对下一课时DNA的复制的期望,为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帮助。材料中强化了问题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既保证了课堂提问的数量和质量,也保证了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从而引发学生对DNA结构本质的深层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多角度、多样化和创新性,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有效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2)属于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物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

33、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如教材中学生动手构建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三、简答题32下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图谱(基因型用A、a表示)。据图回答(1) (4)题。(1)该遗传病是_(属于/不属于)伴性遗传。(3分)(2) -4产生精子的基因型是_。(4分)(3) -6的基因型是_, -12的基因型是_。(4分)(4)根据婚姻法规定-11和-13不能结婚,若他们结婚,生育的孩子患该遗传病的机率是_。(4分) 答案:解析:由一3和4正常,其儿子6患病,可确定此病为隐性遗传病,由7正常和8患病,生出的儿子正常,可以确定此病非伴X遗传病。所以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属于伴性遗传。由6患病,则其其基因型为aaXX,故I4 的基因型是AaXY,所以4产生精子的基因型有aY、AY、aX、AX四种。由8 患病,则其基因型为aaXX,无论7基因型是什么,因12母亲患病,而12 正常,故12基因型为AaXY13是AaXX;同理可推11正常,所以11基因型是AaXY。所以1和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病概率为1/4。 四、教学设计题33在学习完“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