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肇城际GZZH-3标总体测量方案_第1页
佛肇城际GZZH-3标总体测量方案_第2页
佛肇城际GZZH-3标总体测量方案_第3页
佛肇城际GZZH-3标总体测量方案_第4页
佛肇城际GZZH-3标总体测量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肇城际轨道交通项目TA1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施工合同段:GZZH-3 编号:001 致 长沙中大广肇监理站 :我单位根据承包合同的约定已编制完成 GZZH-3标总体测量方案,并经我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附:云山隧道总体测量方案 承包单位(章) 中铁二局股份佛肇城际 GZZH-3标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 日 期 2010.年6月21日 专业监理工程师意见: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总监理工程师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章) 总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注:本表一式5份,承包单位2份,监理单位2份,建设单位1份。广东省西北城际轨道交通广肇城际项目云山隧道总体测量方案中铁二局股份佛肇城际G

2、ZZH-3标项目经理部2010年7月3日编制: 贺对喜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66088516 1.编制依据 PAGEREF _Toc266088516 h - 3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17 2.编制范围 PAGEREF _Toc266088517 h - 3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18 3.工程概况 PAGEREF _Toc266088518 h - 3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19 4.组织机构及测量设备 PAGEREF _Toc266088519 h -

3、 3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0 5.测量方案 PAGEREF _Toc266088520 h - 4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1 总体规划 PAGEREF _Toc266088521 h - 4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2 5.2 测量方法 PAGEREF _Toc266088522 h - 5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3 施工控制测量 PAGEREF _Toc266088523 h - 5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4 施工测量 PAGEREF _Toc

4、266088524 h - 9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5 路基施工测量 PAGEREF _Toc266088525 h - 10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6 隧道施工测量 PAGEREF _Toc266088526 h - 11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7 竣工测量 PAGEREF _Toc266088527 h - 15 - HYPERLINK l _Toc266088528 6注意事项: PAGEREF _Toc266088528 h - 17 -1.编制依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范铁建设(20

5、06)189号;、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J163-2002);、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的交桩资料及招标、施工图设计;、有关铁路工程测量的参考资料;、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2.编制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佛肇城际轨道GZZH-3标云山隧道明挖、矿山法施工区段及路基段。3.工程概况佛肇城际轨道GZZH-3标起点里程DK50+,终点里程DK 55+

6、段,正线全长Km。本标段分云山隧道及隧道两端的路基段。云山隧道全长4730双延米,分为明挖段950双延米(含过渡段、敞开段)及矿山法施工段3780双延米;路基段长430米。该隧道设计有1#、3#竖井,2#斜井;受进出口拆迁的影响,进出口可能会变更为竖井进洞施工。4.组织机构及测量设备根据施工需要,为保证工程测量质量,项目部成立两个测量组,各作业队均成立一个测量组实行两级负责。项目部测量组由项目部工程部技术员及测量主管组成,项目部测量组分为精测、监测组及施工测量组,精测、监测组组织如下:组长:李传勇队员:张军 覃灿 陈海鹏 施工测量组组织如下:组长:张正队员:肖挺 杨博文 每个作业队均配备全站仪

7、一台及自动安平水准仪一台,固定测量人员34人。为满足施工需要,项目部配置二台全站仪,其中徕卡TCRA1201+R400型全站仪1套(含前、后视镜各一套),NIKON DTM452C全站仪一套,WILD NAK2水准仪1台,苏光DSZ2水准仪一台,天宝DINI03数字水准仪一套。所有仪器均检测合格,详见下表:测量仪器配备表序号仪器型号生产厂家仪器精度检测日期1DINI03天宝2DSZ2苏光DSZ1级3NAK2WILDDSZ1级4DTM452NIKON2”5TCRA1201+R400徕卡1”5.测量方案总体规划本测量方案分施工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施工控制、施工和竣工测量依照高速铁路施工规

8、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范相关章节测设。由于本标段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对全线CPI、CP点进行了统一复测及加密,且本标段内CPI、CP点较多,点间距离较近,施工控制测量采用附合导线控制,仅对设计提供资料进行了复核,高程控制测量采用二等高程控制网控制。相邻标段之间采用设计院移交的CP点控制联测。 测量方法施工控制测量控制点复测是施工控制测量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它包括导线控制点的复测、导线控制点的加密、导线控制点补测与移位。线路平面控制CPI线路平面控制点CPI由设计院采用GPS进行测量。施工中加强对点位的保护。.2线路平面控制网(CP)测量及加密线路控制网CP是线

9、路定测放线和线下工程施工测量的基础,在线路方案稳定后定测阶段施测,并利用其进行定测放线,使定测放线和线下工程施工测量都能以CP控制网作为的基准,因此要求CP控制网宜在定测阶段完成。为了确定客运专线与其它铁路平面控制网的衔接关系,在线路起、终点及不同单位测量衔接地段,应联测2 个以上平面控制点。通过CP测量时联测的2 个点和CP测量联测的2 个以上平面控制点求出两套坐标系统的转换参数,便于接头处的左边转换衔接。CP控制网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CP控制网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1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km)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mm)导线全

10、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CP4400800m5101/55 000三等导线环(段)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f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n导线环的测站数;N导线环(段)的个数;线路控制网CP作为轨道控制网CP的平面控制基准,必须CP控制网建立以前测设,因此隧道洞内CP控制点应在隧道贯通后,应进行洞内CP控制点测量,由于隧道洞内空间狭小,只能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测设。导线测量的最大弱点是多余观测值少,图形强度低,横向摆动大。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的平顺性,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导线的横向误差。因此,根据隧道内导线的附合长度,分别采取了提高导线测量等级、采用导线环加强图形强

11、度等措施来控制CP导线的横向误差。CP导线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严密平差计算。隧道内CP控制点在隧道贯通后,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测设。洞内CP控制点测量应满足下表的要求:洞内CP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表2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km)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备注CPL440060037.5 1/55 000三等单导线CP4L740060037.5 1/55 000三等导线环CPL740060031.051/100 000二等导线环 轨道控制网(CP)测量轨道控制网CP测量采用

12、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施测,控制网布设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备注CP0GPS50km CPGPS二等4km一对点点对间800mCPGPS三等600800m导线三等400800mCP边角交会5070m一对点 轨道控制网CP测量在线下工程竣工时,通过沉降和变形评估后开展施测,CP测量前应全线的CP、CP控制网进行复测,并根据复测结论采用合格成果对CPIII网进行固定约束平差。当CPII点位密度和位置不满足CPIII联测要求时,应按CPII同精度扩展方式(加条文说明)加密CPII控制点。CP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CP平面网的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网名称测量方法方

13、向观测中误差距离测量的中误差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CP平面网自由测站边角交会1.81mmCP控制点应设置强制对中标志,标志的几何尺寸的加工误差应不大于0.05mm,安装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CP标志安装精度要求CP标志重复性安装误差互换性安装误差精度指标注:CP标志重复性安装误差和互换性安装误差,指的是X、Y、H三方向的误差应均小于0.3mm。 CP控制网测量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使用的全站仪应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自动观测、自动记录功能,其标称精度应满足:测角中误差不大于1,测距中误差不大于(1mm+2ppm)。观测前须按要求对全站仪进行检校,作业期间须在仪器鉴定有效期内。边长观测应

14、进行温度、气压等气象元素改正,温度量测精度不低于,气压量测精度不低于2hpa。 CP标志宜埋设于接触网杆或其基础、桥梁防撞墙、隧道边墙或排水沟上,相邻CPIII控制点应大致等高,其位置应在设计轨道面以上0.3m。CPIII控制点埋设应满足以下要求:一般路基地段宜布置在接触网杆基座上,当路基地段没有施工接触网杆时,可在路基上布置临时控制点桩或布置在已施工的接触网杆上;桥梁地段一般宜布置在墩台顶部桥梁固定支座端上方的防撞墙上;隧道地段一般宜布置在电缆槽顶面以上0.3m的边墙内衬上。CP控制点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控制点标识要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

15、和使用。 CP平面网观测的自由测站间距一般约为120m,观测CP III点的最远距离不大于180m。每个CP点至少应保证有三个自由测站上的方向和距离观测量。CP平面网的外业观测网形如下图所示。测站间距为120m的CP平面网观测网形示意图受施工影响,通视条件困难时,可采用图的网形进行CP平面网的外业观测。此时自由测站间距约为60m、每个测站应该观测8个CP点、每个CP点至少应保证有四个方向和四个距离的交会。测站间距为60m的CP平面网观测网形示意图 CP平面网水平方向应采用多测回全圆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当观测方向较多时,可以采用分组全圆方向观测法。全圆方向观测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水平方向观测技术

16、要求控制网等级仪器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同一测回各方向2C互差同一方向归零后方向值较差2C值 CP0.53696151499615 CP控制网距离应采用多测回距离观测法:盘左和盘右分别对同一个CP点进行距离测量,把盘左和盘右距离测量的平均值作为一测回的距离测量值;每个CP点距离测量的测回数应与水平方向相同,盘左和盘右测距较差应,各测回测量的距离较差应。 CP控制网应每隔600m左右(400800m)联测一个CP或CP 控制点,与上一级CP、CP 控制点联测时,应至少通过2个自由测站或两个CPIII点进行联测。可以根据测量需要分段测量,测段长度不宜小于4km。测段间应重复观测不少于6对CPIII

17、点作为重迭观测区域进行测段衔接。CP网平差精度控制指标主要为:方向观测值的改正数4,距离观测值的改正数2mm;CP控制网约束网平差的点位中误差2mm,距离观测值的中误差1mm,CP网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1mm。测段分段平差时,前后段独立平差重合点坐标差值应满足3mm。满足该条件后,后一测段CP网平差,应采用后测段的CP、CP控制点及重叠段CP点进行固定约束平差。CP平面网的平差计算取位,应按下表中的规定执行。CP平面网平差计算取位等级水平方向观测值()水平距离观测值(mm)方向改正数()距离改正数(mm)点位中误差(mm)点位坐标(mm)CP平面网.3高程控制测量 佛肇城际轨道GZZH-3标

18、高程控制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实施,并与设计院提供的水准点联测。联测距离最长不超过2km,形成附合水准路线。各等级水准技术要求如表2、表3。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表2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的型号水 准 尺观 测 次 数往返较差或闭合差 (mm)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2400DS1铟瓦往 返往 返4L精密水准42DS1铟瓦往 返往 返8L三等6150DS1铟瓦往 返往测10LDS3双面往测四等1030DS3单面往 返往 返4L 各等级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3等级水准尺类型水准仪等级视距(m)前后视距差(m)测短的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二等铟瓦

19、DS150下丝读数DS0560精密水准铟瓦DS160DS0565三等 双面DS365三丝能读数铟瓦DS1/ DS0580四等双面DS380三丝能读数铟瓦DS1100.4导线控制点的加密为满足施工需要,在设计院移交的CPI点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加密埋设CP点及加密点,尤其在隧道的进、出口,布设加密闭合导线或大地四边形加以控制;在隧道与桥梁连接处,共同使用加密的CP点,以达到桥隧的连接顺畅。施工控制网采用双导线控制,即将每处结构物控制在连续的闭合环内,在进行施工测量时达到相互校核的目的,以保证工程质量。5.2.1.5导线控制点补测与移位由于人为或其他的原因,导线控制点或丢失、或遭到破坏

20、。因此要对丢失的导线进行补点,并对补的点用导线测量的方法进行补测。值得提醒的是,在补点时尽量将点位选在路线的一侧、地势较高处,以避免路基填土达到一定高度时影响导线点之间的通视。施工期间应定期(一般半年)对导线控制点(特别是水准点)进行复测。.5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及整理由于佛肇城际轨道全线CPI、CP均由设计院进行了施测,因此,我部仅需采用单附合导线进行点位符合,在满足误差要求的情况下使用设计院的成果资料。1 、导线水平角闭合差应下式计算,并满足表1的要求。w=0 (A180)-k 式中 0 导线起始坐标方位角;k 导线闭合坐标方位角;A 右角。 2 、 导线在全线测量贯通后进行整体平差。3、水准

21、路线的高程闭合差,在限差以内时按距离比例平差。施工测量施工控制网的控制点选择在线路两侧距线路50米以上开阔、稳固可靠、相互通视、易于保存、寻找,能保证全站仪设站工作的地方布点。水准基点沿线路布设,一般地段每隔200m、距线路中线50m设一个,结构物或重点工程地段根据需要增设水准点。水准基点布设时注意以下几点:1、 水准点与平面控制点共用,如平面控制点密度不够另补设水准基点。 2、 水准基点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埋设。3、隧道控制测量直接采用线路高程控制、平面控制及加密点测量成果。4、隧道口、竖井、斜井布设中线控制桩。中线控制桩至少和三个相邻中线控制桩通视。路基施工

22、测量.1横断面测量横断面施测宽度和密度,根据地形需要确定。在曲线控制桩、百米桩和线路纵、横向地形明显变化处应测设横断面。在大中桥头、隧道洞口等重点工程地段及不良地质地段,横断面适当加密。横断面测量采用水准仪、钢尺或全站仪实测。5.3.1.2路基中线测量路基中线采用全站仪在控制点直接放线,中桩间距宜为20m,间距不大于50m;中线上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和加桩。1)采用全站仪直接放线,可不测设交点桩,其偏角、间距和桩号均以计算资料为准。放线时,一次放出整桩与加桩,直线段可只放中线控制桩,其余用拉链法测定,再抄平。2)在用全站仪直接测设中线。转点不能超过两个,两次转点后点位误差有可能超限,因此闭合不到

23、下一个控制点上。3)测站转移前,必须观测核对相邻控制点的方位角;测站转移后,必须对前一测站所放中桩重放12个桩点以资校核,点位允许偏差为100mm,超限则前一测站成果必须重测。5.3.2隧道施工测量隧道施工不同于桥梁,它除了造价高,施工难度大以外,在施工测量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隧道施工控制网分为地面控制和地下控制两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确定洞口的相对位置,并传递进洞方向;地下控制部分确定掘进方向。5.3.2.1 地面控制测量对于云山隧道,由于原地面平坦,隧道为下穿隧道,可以采用中线法和导线共同进行地面控制。所谓中线法,就是将隧道的平面中心线在地面放样出来,作为施工控制点。5.3.2.2 地下控制测

24、量随着隧道的掘进,须在洞内建立地下导线控制点,以便利用这些控制点及时修正隧道中线,控制掘进方向,保证洞内建筑物施工精度。对于洞内的水准测量,必须进行往返测量,并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洞内水准点要经常复测检核,及时消除施工造成的影响。隧道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要素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189号)5.5. 1和5.5.11。竖井联系测量由于本标段设计竖井较多,且竖井施工测量精度最不易控制,为了满足施工要求,竖井联系测量按照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GB50308-1999)第9章联系测量的相关规定进行。定向和导入高程测量应在隧道进入正洞、掘进50m、掘进10015

25、0m和距贯通面15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取几次成果的加权平均值,指导隧道施工及贯通。根据本标段隧道的特点及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决定竖井联系测量采用联系三角形法及钻孔定向法相结合的办法。联系三角形法是一种传统、经典的竖井联系测量方法。测量原理联系三角形布设如图3。垂线是通过竖井绞车及导向滑轮悬挂并吊有垂锤(浸入井下稳定液中)的高强钢丝如图4。A、B为已知的地面导线点,C、D为待求的井下导线点。在井上、井下同时测量同一条边(T1-T2、T1-T2)分别在井上、井下的联系三角形中的几何关系,从而达到同时传递坐标和方位的目的。图3 联系三角形法联测 图4 联系三角形测量布置两悬吊钢丝的最小间距不小于

26、5m,定向角应小于3,a/c及a/c比值应小于倍。测量方法测量三角形角度e、f、e、f;测量三角形边长a、b、c、a、b、c。三角形平差计算:对三角形测量结果进行平差处理。坐标和方位传递计算:根据已知点A、B的坐标及平差后的三角形边、角关系计算CD边的方位角及C点的坐标,其成果用于指导施工。重复观测:进行联系三角形测量时,为保证精度,要重复观测数组。每组将两垂线位置稍加移动,测量方法完全相同。由各组推算井下同一导线点C之坐标和同一导线边CD之坐标方位角。各组数值互差满足限差规定时,取各组的平均值作为该次测量的最后成果。钻孔投点定向浅埋地段可以采用钻孔投点定向的方法。测量原理这是一种无定向导线测

27、量方法,目的是选择较远距离提高方位精度。测量方法(如图5,图6)导线布设:根据现场情况,选择竖井井盖上一点为T1;在已经开挖的竖井通道或中线导洞上方选择一点T2,并用钻机钻出约20cm的圆孔。钻孔和竖井投点:与竖井投点的方法及要求相同,利用垂准仪在竖井和钻孔分别投出井上点T1、T2或井下点T1、T2。导线测量:将地面投点T1、T2联测至控制网。平差计算:根据测量成果,计算出T1、T2坐标,即T1、T2坐标。将T1、T2与地下控制网联测形成无定向导线,平差处理后用于指导洞内施工。图5 钻孔投点法图6 钻孔投点法布置示意图高程联系测量整个施工中,高程联系至少3次。每次至少观测3次,传递高程的地下近

28、井点不少于2个,并对地下高程点间的几何关系进行检核。高程联系测量采用钢尺导入的测量方法,将地面水准点的高程联系到井下。钢丝导入或钢卷尺导入用钢丝导入或钢卷尺导入高程是传统的做法,也是施工中最常见的传递高程的方法。图7 钢尺悬挂法传递高程测量方法如图7,首先应在井筒中部悬挂一钢丝(尺),在井下端悬一重锤,使其处于自由悬挂状态;然后,在井上、井下同时用水准仪测得A、B处水准尺上的读数a和b,并用水准仪瞄准钢丝,在钢丝上作上标记;变换仪器高再测一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最后,可通过在地面建立的比长台用钢尺往返分段测量出钢丝上两标记间的长度或读出钢尺上的读数差L。则地下点高程:HB=HA+ha-L

29、-hb竣工测量1 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外移控制基桩测量、高程测量和横断面测量,并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2 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可按每200m设置一个,曲线上的直缓、缓圆、曲中、圆缓、缓直个增设一个。线路中线控制基桩距线路中线的外移距离一般为3-4m,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应设置混凝土桩,并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附录A的规定。3 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在直线部分宜设在下行线左侧路肩上,曲线部分宜按上、下行线分别设置。在一条线路上线路基桩的外移距离宜相等;如遇障碍物,外移距离可适当增减,但增减值应相等。4 线路中线控制基桩的测设,应按导线点、GPS点,采用极坐标法,按线路中线法线方向点施测。其要求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第节的规定。5 线路中线控制基桩测设后,应进行中线贯通测量。贯通测量后,线路、桥梁、隧道的中线应相符合,其设置应满足路基宽度和桥梁、隧道等建筑限界的要求。6 线路中线贯通测量的加桩设置,应满足编制竣工文件的需要。曲线起终点、道岔中心、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到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隧道进出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道渣厚度变化点、跨越线路的电力线、通信线和地下管线中心等处均应设置加桩。7 线路中线贯通测量的方法和精度要求 ,应符合高速铁路测量规范第节第节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