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讲义-传热_第1页
工学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讲义-传热_第2页
工学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讲义-传热_第3页
工学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讲义-传热_第4页
工学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讲义-传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无限大平壁间辐射 有效辐射: 两固体壁面间的有效辐射:角系数 (总能量被壁面拦截分率)。=f (两壁面形状,大小,相对位置,距离等)024516730.21.00.80.60.4341圆盘形 2正方形 3长方形(边长比2:1) 4长方形(狭长)21角系数 平行壁间辐射传热的角系数4.5.4 气体的热辐射 气体:单、对称双原子气体(H2、O2、空气) 近似透热体,无吸收、发射能力。 多原子气体(CO2、H2O蒸气) 高温时具有很强发射和吸收能力。气体热辐射特点: * 选择性 只发射和吸收某一波长范围的辐射能; * 容积辐射特性 吸收和发射在整个体积内进行。气体发射能力: 同时存在两种以上传热方

2、式的综合传热现象。例:设备表面的热损失,对流 + 热辐射 间壁换热过程中,对流 + 导热 (2) 设备热损失计算4.5.5 复合传热与设备热损失的计算 (1) 复合传热tw环境 t热损失: 经验关联式: 空气自然对流时, 平壁保温层外 : 圆管保温层外 : 空气沿粗糙表面强制对流时,空气流速 u5m/s hT=6.2+4.2u 空气流速 u5m/s hT=7.8u0.78 (3) 绝热层的临界半径设稳态传热,管道外表面与环境间热损失为:htit1R1tR2triro绝热层的分析示意图 热损失与绝热层外半径的关系增加绝热层厚度,热损失一定减小。增加绝热层厚度,热损失可能增加,保温层的选择:对需保

3、温的管子,ri一定。如果要满足保温条件,应从、hT两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保温层材质。绝热层的临界厚度为: r1r2r3圆管外的保温 计算基础:热流量衡算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 。 4.6.1 热流量衡算方程 稳态传热,忽略热损失时, 冷流体吸收热量 = 热流体放出热量 (1) 无相变传热4.6 传热过程的计算计算类型 :设计型计算:已知th1,th2,tc1 ,qmc,qmh,K 求 传热面积A;操作型计算: 已知th1 ,tc1,qmc,qmh,K,A 求th2 、tc2、。tc2 th1tc1th2 (2) 有相变传热 饱和状态下说明: 换热过程中各流股热流量间关系; 各流股间相互制约,热量守

4、恒。 非饱和状态下例:过热蒸气冷凝过冷液体又如:过冷液体 沸腾 过热蒸气过热蒸汽冷流体热流体过冷液体4.6.2 总传热速率方程 间壁传热过程:各部分传热速率方程:管内侧流体: 管壁导热: 管外侧流体:热流体冷流体thtcth,wtc,w热流体冷流体thtcth,wtc,w对稳态传热: 式中,K 总传热系数,W/(m2K)。 注意: K 与 A 对应,选Ai、Am 或 Ao 故稳态传热时,4.6.3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K 传热系数,表示换热设备性能的重要参数。(1) K的计算 在实际生产中以外表面积Ao作为传热面积。K的来源: 实验测定; 取生产实际的经验数据; 计算求得。实际计算热阻应包括壁两侧

5、污垢热阻:圆管中: 平壁:(2) 污垢热阻 Rd,i和 Rd,o污垢热阻影响:使h,热流量。 污垢热阻取值: 经验数据。 注意:传热系数、污垢热阻的单位。 (3) 壁温计算 忽略污垢热阻,稳态传热时: 结论:壁温接近表面传热系数大的一侧流体温度。4.6.4 平均温度差 (1) 恒温传热 两侧流体温度恒定:(2) 变温传热 一侧有温度变化thtc 沿管长某截面取微元传热面积dA, 两侧流体均有温度变化传热速率方程:热量衡算方程:tc1tc2th1th2tc1tc2th1th2 当qmhcph、 qmccpc=常数时, -th、 -tc为线性关系, 所以, -(th- tc)也为线性关系。th1t

6、c2th2 传热量dthdtcdAdtc1t=th-tc 平均传热温度差的推导t2t1说明: 并流: 逆流:进、出口条件相同时, 工业上,一般采用逆流操作(节省加热面积)。逆流并流 一侧流体温度有变化,另一侧恒温时,错流、折流时平均温差 图算法11212 一侧流体变温时的温差变化温度校正系数原因: 换热器内出现温度交叉或温度逼近现象。 避免措施: 采用多个换热器串联或采用多壳程结构, 换热器个数或所需的壳程数,可用图解法确定。 说明:th1tc2th2tc1ANs=2无相变换热器设计计算a)校正系数 可根据R和P两参数从相应的图中查得。 b)温差校正系数 恒小于1。 c)当 值小于0.8时,则

7、传热效率低, 经济上不合理, 操作不稳定。 4.6.5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法 设计型计算无须试差法,操作型计算需用试差法。设计型计算总之,对于设计型计算冷、热流股的温度都已知,或者通过热流量衡算达到已知,无须试差。 操作型计算 已有一台面积为A的换热器,若用其加热某流体,若采用1955年由凯斯导出的传热效率及传热单元数法,则能避免试差而方便地求得其解。(1)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传热效率 逆流:哪一侧流体能获得最大的温度变化(th1-tc1)max,这将取决于两流体热容量流率(qmcp)的相对大小。 tc1th2 tc1th2th2th1tc1tc2传热温度传热th1 tc2温度温度传热逆

8、 流 传 热 效 果 示 意 图并流:tc1th2 tc2th1th2th1tc2tc1传热温度温度传热 并流传热效果示意图传热单元数NTU (The Number of Transfer Units )温度传热面积tc1th2th1tc2dthdtcdA单程逆流换热器流体温度分布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的关系 传热单元数物理意义:单位传热推动力引起的温度变化; 表明了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强弱。 应用已知R和NTU,可求得, 进而求th2 和tc2 , 可避免试差计算。为便于工程计算,将、NTU、R之间关系绘制成曲线1.00.64.03.00.02.05.01.00.40.20.00.8NTU 单程逆流换热器中与NTU和R间的关系R=00.250.50.751.0th1tc2th2tc1K=常数1.00.64.03.00.02.05.01.00.40.20.00.8NTU 单程并流换热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