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教学大纲_第1页
传播学 教学大纲_第2页
传播学 教学大纲_第3页
传播学 教学大纲_第4页
传播学 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 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平台限选课,是从事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性课程,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展示传

2、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个案分析、实践运用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以及组织传播的概念及特点,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重点掌握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观、大众传播的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与运用。(四)教学时数1、时数:3课时/周,总计:54课时2、进度:传播学课程教学进度表章次内容总学时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情景教学)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22(多媒体教学)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33(多媒体教学)三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32(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32(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

4、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32(多媒体教学)1(情景教学)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32(多媒体教学)1(情景教学)七大众传播43(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情景教学)期中复习22八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32(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分析)九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32(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情景教学)十大众传播的受众32(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分析)十一传播效果研究43(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情景教学)实践22十二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33(多媒体教学)十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32(多媒体教学)1(案例讨论、分析)十四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44(多媒体教学)十五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44(多媒体教学)期末

5、复习22合计十五章543816(五)教学方式主要以“讨论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研究、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1、多媒体课件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2、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3、研讨、互动式教学。对传播现象、媒介事件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学生研讨为主。4、专题讲座的辅助式教学。传播学是一门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本课程注重专题讲座的辅助教学,以便学生开阔视野,把握最新动态。(六)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60%)与平时成绩(含讨

6、论、期中论文等成绩,40%)结合。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识记占15%,领会占35%,应用占50%。题型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

7、、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二、本文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要点:1、传播学课程介绍。2、传播的基本特点。3、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4、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也是如此。每一个初次接触传播学的人也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传播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它的研究对象和考察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学习传播学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学好和用好传播学?本章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第一节总论(0.5学时)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三、美国传播学学科的建立路径四、我国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怎样成为了“当

8、代显学”第二节传播学研究的对象(0.5学时)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的区别、联系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三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0.5学时)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相互连结、相互交织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0.5学时)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示意图)。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三、

9、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要把传播学研究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密切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四、如何学好传播学考核要求:1、识记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2、了解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掌握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及我国传播学的发展历程。4、熟练掌握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教学要点:1、人类语言具有的5个特点及其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

10、特性。2、信息社会的特点。3、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信息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凡是有物种和生命存在的地方都会有传播。人类传播是自然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动物传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与动物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传播与人类自身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认识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本身。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学时

11、)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和声音。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学时)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学时)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的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考核要求:1、了解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及其含义。2、掌握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及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

12、史的意义。3、熟练掌握信息社会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教学要点:1、符号的基本功能。2、符号的意义(情境意义)。3、象征行为及其特征。4、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5、现代文化的象征性分析。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在社会传播中,符号与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因此,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学时)一、符号的

13、定义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的特征,象征符的特征,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学时)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学时)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示意图。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考核要求:1、识记符号、情境意义、象征行为和象征性社会互动等概念。2、了解语言符号与非

14、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3、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象征符号的定义、意义及其分类。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教学要点: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2、拉斯韦尔的“5W”模式。3、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4、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5、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及其特点。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

15、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性质的两个核心概念。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学时)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拉斯韦尔、香农-韦弗等)、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德弗勒等)。三、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第二节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2学时)一、传播系统模式(赖利夫妇、马莱兹克等)二、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考核要求:1、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

16、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2、掌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3、熟练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教学要点:1、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和要素。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3、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4、人际传播及其特点、功能。5、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每种类型的传播同时也是社会传播这个总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传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传播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17、的。本章将对人类传播的一些基本类型进行分析和论述。这些类型既相互区别,具有独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又作为社会传播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衔接和交织,其总体运动构成了社会传播系统的大运行。本章将要论述的主要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5学时)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过程:信息输入信息输出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第二

18、节人际传播(1.5学时)一、人际传播的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1、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2、社会功能:个人社会化;大众传播效果。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考核要求:1、了解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关系。2、掌握人内传播的过程与

19、形式。3、熟练掌握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社会功能。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教学要点:1、群体的社会功能。2、群体规范的功能。3、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4、组织传播及其功能。5、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6、企业的信息输出活动的类型和作用。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社会信息系统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把社会信息系统大致分成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那么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体现了社会的中观结构,它们具有独自的特点、机制和功能,在社会传播中起着独自的重要作用。第一节群体传播(1学时)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

20、、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类型:初级群体、次级群体、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1学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1学时)一、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及其功能。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3、组织内

21、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DSS/MIS/POS)。2、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共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考核要求:1、了解群体传播的机制。2、掌握组织传播的形式和功能。3、熟练掌握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传播等概念;组织传播的概念及特征。第七章大众传播教学要点: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2、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意义。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4、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

22、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2学时)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

23、(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况(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学时)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三、电视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两种观点:“乐观主义”的肯定态度;“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考核要求:1、识记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2、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3、掌握拉斯韦尔、施拉

24、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4、熟练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5、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教学要点: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的关系。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媒介的控制手段。3、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成为“控制研究”。“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

25、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本章主要论述第一个问题。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5学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播控制: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指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对大众传播实施的控制。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是广泛存在着的。任何社会都会出于其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对大众传播加以控制。而其控制的程度、方式和手段,主要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也会受这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条件的影响。社会控制可分为政府控制、经济控制、公众控制和传播组织内部控制等。

26、控制研究:控制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传播制度和社会制度对传播媒介所施加的控制和造成的影响。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5学时)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六、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考核要求:1、了解受众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2、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规范理论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及其背景。3、熟练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媒介

27、控制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方面。第九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教学要点:1、麦克卢汉的相关媒介理论。2、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冲击。3、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5学时)一、意义二、原则三、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四、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五

28、、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1.5学时)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考核要求:1、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2、掌握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3、熟练掌握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教学要点:1、受众的定义及其主要特点。2、分众的定义及其主要特点。3、“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

29、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畴。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受众则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重要特色,也形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宏大的社会景观。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0.5学时)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2、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评。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4、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砰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

30、众观(0.5学时)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1学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1学时)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重要意义与局限性。考核要求:1、了解“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以及“使用与满足”的不同类型。2、理解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以及“受众即市场”的观点。3、正确认识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4

31、、掌握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5、熟练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教学要点: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3、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4、传播主体、技巧、对象和传播效果的关系。5、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传播效果问题是与传播实践结合最密切的研究领域。人类的传播是有目

32、的性的,传播不仅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在确保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实现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协调与沟通、维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等问题就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传播效果研究的出现远远早于传播学体系的形成,它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且是将这门学问有机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学时)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1、什么是传播效果。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二、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三、传播效果的类型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

33、历史与发展(1.5学时)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三、“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四、70 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5学时)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恐惧诉求)。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考核要求:1、识记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

34、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2、了解宏观效果论的应用价值。3、熟练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不同层面。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教学要点: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3、“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4、“知识沟”假说的主要观点。5、“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价值。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或是娱乐都与大众传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那么,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35、和效果?这些影响和效果是通过什么机制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许多传播学家致力于考察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重要理论。本章将对其中若干主要的理论进行考察和分析。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1学时)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与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0.5学时)一、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概念“舆论”二、“沉默的螺旋”理论涉及的主要作用因素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发展和意义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0.5学时)一、“文化指标研究”二、“培养”理论

36、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0.5学时)一、“知识沟”理论的出现二、对“知识沟”理论的否定三、N.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第五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0.5学时)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考核要求:1、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2、掌握“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3、熟练掌握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知识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

37、传播教学要点: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其实质。2、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3、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实质。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全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所带来的,是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空前发展。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极大地推动着现代世界的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环境全球化、消费与流行的全球化进程,并对现代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全球信息化以及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传播学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学时)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1、国际

38、传播。2、全球传播。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政治全球化的发展。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学时)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课题(1学时)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考核要求:1、识记大众传媒宣言、麦克布莱德报告、塔罗瓦尔宣言等名词概念。2、了解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3、掌握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实质。4、熟练掌握国际传播的概念,全球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教学要点:1、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及其主要贡献。3、批判学派、经验学派的特点和区别。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学习传播学,不但要把握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而且应该了解这门学科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门学问的系统理解。此外,传播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学派,了解这些学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是有助益的。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