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课件(打包7份)_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课件(打包7份)_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课件(打包7份)_第3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课件(打包7份)_第4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课件(打包7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课件(打包7份)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6 穿井得一人目录02基础知识03综合分析04考点演练05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01全文精析全文精析6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穿:挖掘、开凿。溉(i)汲(j):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宋 之 丁 氏, 家 无 井 而 出 溉汲,常 一 人居 外。及 其 家 穿 井, 告 人 曰:“吾穿井得一人。”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及

2、:待,等到。有 闻 而 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道 之,闻 之 于 宋 君。有人听到这话后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居住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是这样的,还不如不听。基础知识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古

3、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体上)(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听到)(1)闻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得一人之使(助词,的)(2)之闻之于宋君(介词,被)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3)于续 表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省略句 (1)常一人居外(“居”后省略介词“于”)(2)告人曰(“告”前省略主语“丁氏”)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综合分析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又名吕览,在

4、公元前239年左右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吕不韦编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重点精析 (1)“吾穿井得一人”丁氏对别人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但对此表达不清楚,产生歧义,这是造成讹传的原因之一。(2)“丁氏穿井得一人”传话的人理解错误,又不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这是造成讹传的原因之二。续 表重点精析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越传越广,这是造成讹传的原因之三。(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以议论作结,点明寓意。续 表全文评析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最后简单总结全文的寓意。全

5、文结构共分三层,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人的劳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第二层叙述别人并未理解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第三层是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文章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乱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续 表写作特色 语言精练幽默,故事寓意深刻。故事以精练的语言讲述了“穿井得一人”的始末,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因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言中告诫人们不可轻信传言。续 表文章主旨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

6、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使人陷入误区。阅读启示 从不同角度理解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的寓意:(1)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与人的交流中,必须做到语言表达准确,避免出现歧义和误会。(3)从宋君的角度看,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该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4)从本文对待传闻的本意以及引申义来看,说明求贤不能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考点演练名句默写1. 宋之丁氏,_, 常一人居外。2. 有闻而传之者:“_。”3. 丁家的人用“_,

7、_”来回答国君使者。4. 本文的中心句是:“_, _。”家无井而出溉汲丁氏穿井得一人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字词解释(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家无井而出溉汲_2. 及其家穿井_3. 国人道之_4.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5. 丁氏对曰_6. 得一人之使_打水浇田待,等到讲述派遣应答,回答使唤,劳力(二)文言词汇选择题。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及其家穿井/悲守穷庐,将复何及B. 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C. 国人道之/独行其道D. 不若无闻也/未若柳絮因风起D1. A. 等到/赶得及;B. 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C. 讲述/道路

8、;D. 如。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宋之丁氏/虽有千里之能B. 吾穿井得一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 得一人之使/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D. 求闻之此/不若无闻也A2. A. 助词,的;B. 得到/同“德”,感恩,感激;C. 使唤,劳力/即使;D. 名词,消息,见闻/动词,听说,听见,知道。句子翻译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_2.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3.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4.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_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

9、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寻到的消息是这样的,还不如不听。内容理解(一)内容理解简答题。1. 事实是“丁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而在传播过程中就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试分析造成这样谣传的原因。(内容理解)_丁氏对“穿井得一人”的表述不清晰。“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证实就传播开去。“国人”似乎也乐于讨论、传播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2. 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内容理解)_启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调查证实的传闻。做法: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重视调查分析,凡

10、事多动脑筋、多加分析,力辨真伪。(二)综合分析选择题。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君派人打听这件事,是因为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B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去分析、甄别。C这个寓言故事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D寓言中原本的事情被讹传,唯一的原因是“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D1. 原因是多方面的,“丁氏”“有闻者”和“国人”都有原因。2. “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被讹传,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氏告诉别人“穿井得一人”的事情,其表述不够清楚,话语有歧义。B. “有闻而传之者”对“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

11、开去。C. “穿井得一人”这种离奇事情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于是愈传愈广。D. 全国的人都在讲述“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他们乐于谈论和传播奇闻。D2. “全国的人”有误,“国人”是指“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选自吕氏春秋)阅读穿井得一人与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循 表 夜 涉参考译文: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标志。(不久)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依然顺着原来的标志在夜间跋涉,结果淹死

12、的人有一千多个,楚军惊乱的状况就像城市里房屋倒塌一样。先前他们做标志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志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而且更高了,楚国人还按照原先的标志引导过河,这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参考成语法:记忆犹新 (1)_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课内迁移法: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_使人先表澭水 查阅词典法:假如;纵使,即使;使唤;派遣。 (3)_(填序号)仍然,还。先前的。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人欲袭宋(偷袭)B. 使人先表澭水(做标记)C. 澭水暴益(增加)D. 荆人

13、弗知(不)2. 益:同“溢”,涨。C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循 表 而 夜 涉 溺 死 者 千 有 馀 人 军 惊 而 坏 都 舍。/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派人调查,直接向当事人询问,是因为宋君非常好奇。B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不要为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担忧。C循表夜涉一文表现了荆国人很聪明,在攻打宋国之前首先做好了记号。D两篇文章都是寓言故事,都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D4. A. “是因为宋君非常好奇”错误,宋君派人调查是想知道事实的真相;B. “不要为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担忧”错误,应该是“不要轻信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

14、的事情”,并非“担忧”;C. “循表夜涉一文表现了荆国人很聪明”错误,循表夜涉一文讽刺了楚国人做事情因循守旧,最终导致失败;故选D。5.穿井得一人与循表夜涉分别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穿井得一人讽刺了那些不以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而轻信传闻的人;循表夜涉讽刺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灵活采取对策的人。谢 谢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5 狼目录02基础知识03综合分析04考点演练05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01全文精析全文精析5 狼蒲松龄有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屠:屠户。止:仅,只一 屠 晚归,担 中 肉 尽, 止 有剩 骨。途 中

15、 两 狼, 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缀(zhu)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屠 惧, 投 以 骨。 一 狼 得 骨 止, 一狼 仍 从。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从:跟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复:再,又。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 一样一起追赶。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屠大窘,恐 前 后 受其敌。屠户很窘迫,害

16、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窘(jin):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顾 野 有 麦场,场主积薪 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sh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屠乃 奔 倚其 下,弛 担 持 刀。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弛:解除,卸下。 狼 不敢前 , 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前进。 眈(d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 , 一 狼 径去 , 其 一 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

17、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少(sho)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久之 , 目 似 瞑 , 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21 久之:时间长了。 瞑(mn):闭上眼睛。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21屠 暴 起, 以刀劈狼首, 又 数 刀 毙 之。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暴:突然。2222方 欲行, 转视积薪后,一 狼 洞其中 ,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中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

18、进行攻击。232425方:将,刚。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232425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尻(ko):屁股。2626屠自 后断其 股 ,亦 毙 之。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自:从。股:大腿。27272828乃 悟 前 狼假寐 , 盖 以 诱 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29293030狼 亦 黠 矣,而顷刻 两 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

19、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黠(xi):狡猾。顷刻: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131323233343334基础知识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1)止止有剩骨(副词,仅,只)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2)敌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盖以诱敌(名词,敌人)(3)意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意图,想要)续 表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1)顾野有麦场(古义:看,视。今义:照管,注意)(2)弛担持刀(古义:解除,卸下。今义:放松)(3)目似

20、瞑,意暇甚(古义:神情、态度。今义:心思)(4)盖以诱敌(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数学的一个分支)续 表字词积累 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前进)(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续 表文言句式 倒装句 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省略句 (1)投以骨(“投”后省略宾语“之”)(2)顾野有麦场。(“顾”前省略主语“屠”)(3)场主积薪其中(“薪”后省略介词“之”。与此句式相同的句子还有“一狼洞其中”“

21、屠乃奔倚其下”等)综合分析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重点精析 (1)“肉尽”“剩骨”为下文惧狼情节埋下伏笔。“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险恶用心。(2)“屠惧”写出了屠户害怕的心理。“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写出了狼贪婪狡诈的本性。(3)“复投之”写屠户抱有侥幸心理,对狼的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续 表重点精析 (4)“并驱如故”照应前文的“缀行甚远”,表明屠户迁就退让策略的失败。(5)“弛担持刀”表明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6)

2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表现了屠户的勇敢与果断。(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悟出道理:只知道狼凶狠的一面,不了解狼狡诈的一面,就会上当受骗。续 表全文评析 第一部分(14段):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1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2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却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3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续 表全文评析 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

23、和狼的阴险狡诈,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第二部分(第5段):是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战胜。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经历了三次交锋:第一次,屠户惧怕并且“投以骨”,没有效果,狼仍跟随;第二次,屠户背倚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户奋起,杀死两狼。续 表写作特色 (1)构思独特精巧。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题突出。这则寓言只有五个自然段,前面四个自然段高潮迭起,气氛紧张,故事在两狼都被杀死的高潮中结束。在文章最后进行议论,点明了寓意。(2)语言生动形象。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例如用“缀行甚远”“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和

24、凶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还运用了“犬坐于前”的比喻,活灵活现地描写出了狼狡猾的神态;“顾”“奔倚”“弛”“持”等,表现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转视”“断”等词语,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续 表文章主旨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阅读启示 狼在文中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一样的恶人就应该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

25、所在。考点演练名句默写1. 狼不敢前,_。2. _, 亦毙之。3. 狼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_, _,_。眈眈相向屠自后断其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4. 狼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 _, _? _。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字词解释(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缀行甚远_2.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3. 顾野有麦场_4. 弛担持刀_5. 意暇甚_6. 屠暴起_7. 乃悟前狼假寐_8. 狼亦黠矣_连接、紧跟追随、追赶看,视解除,卸下从容、悠闲突然睡觉狡猾(二)文言词汇选择题。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屠乃奔倚其下/虽乘奔御

26、风B. 屠暴起/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转视积薪后/庭下如积水空明D. 止增笑耳/则心不若余之专耳1. A. 奔跑/飞奔的骏马;B. 突然;C. 堆积,积聚;D. 罢了。A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两狼之并驱如故/既克,公问其故B. 目似瞑,意暇甚/云归而岩穴暝C. 以刀劈狼首/蒙辞以军中多务D.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醉翁之意不在酒2. A. 旧,原来/缘故;B. 闭上眼睛/昏暗;C. 用;D. 意图,打算/意趣,情趣。C句子翻译1.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_2.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3.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_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

27、了很远。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4.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5.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内容理解(一)内容理解简答题。1. 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内容理解)_经历三次交锋。第一次:屠夫惧怕并且“投以骨”,没有效果,狼仍跟随;第二次:屠夫背倚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夫奋起,杀死两狼。2. 文中的狼

28、具有怎样的特点?(内容理解)_贪婪。如“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凶残。狡猾。如“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狡猾。3. 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章主旨)_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4. 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人物形象)_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一开始面对狼的追赶,他表现出了怯懦;后来清醒过来,与狼“战斗”,根除狼患,又表现了他

29、的勇敢、机智。文章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少量心理描写,刻画出了其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二)综合分析选择题。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了屠夫与狼的三次交锋,第一次:屠夫惧怕且“投以骨”,但狼仍跟随;第二次:屠夫背倚柴草堆,利用武器,与狼对峙;第三次:屠夫奋起,杀死两狼。B. 第3段既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其中“顾”“奔倚”“弛”“持”等几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屠户准备利用场地优势,寻找逃跑机会。BC. 文中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两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花招的狡诈形象,狼的悠闲假象,和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D. 文章结构严

30、谨、照应周密,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语言精练形象。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1. “顾”“奔倚”“弛”“持”表示屠户丢掉逃跑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屠户迅速“奔倚”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表明他由退让到敢于斗争的思想转变。B. 那只蹲坐在前的猎狗耍花招,假装闭眼打盹,屠户暴起杀之,表明屠户不被假象所骗。C. 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另一只狼正钻洞,立即砍断狼的臀部,凸显了他的警惕果断。D. 屠户与两只狼斗智斗勇,在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的过程中体现他复杂的性格。A2. B. 蹲坐着的不是“猎狗

31、”,而是“狼”,文中的“犬坐”是指狼“像狗似的蹲坐”;C. 砍断的是狼的大腿,而不是“狼的臀部”,文中的“股”是指“大腿”;D. “御狼惧狼”的顺序有误,应改为“惧狼御狼”。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蒲松龄牧童逮狼,有删改)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阅读狼与下面

32、文言文,完成题目。参考译文:有两个牧童到山里的狼的巢穴里去,巢穴里有两只小狼。(牧童)计划分别捉它们,两人各自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巢穴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之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

33、弹。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看,(大狼)已经断气了。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狼闻声四顾 参考成语法:顾名思义 (1)_气已绝矣 课内迁移法:哀转久绝(三峡) (2)_相去数十步 查阅词典法:离开;过去的;距离;除去,除掉。 (3)_(填序号)看。停止,消失。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令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乃舍此趋彼其人舍然大喜C号抓如前状/其一犬坐于前D久之不动/久之,目似瞑2. A. 故意/原来;B. 丢弃,离开/同“释”,解除、消除;C. 之前/前面; D. 补足音节,无实义。D3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少 顷

34、 大 狼 至 入 穴 失 子 意 甚 仓 皇。/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B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C狼中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的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牧童逮狼中开篇写“谋分捉之”,后文则从狼的侧面来体现了“谋”的结果。D狼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牧童逮狼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4. “其一犬坐于前”是比喻句,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牧童逮狼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但是没有比喻句。故选B。5. 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童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_示例:更赞同屠户的做法,因为屠

35、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我防卫,除恶务尽,杀狼的举动是正当的;而牧童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表现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言之有理即可)谢 谢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1 咏雪目录02基础知识03综合分析04考点演练05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01全文精析全文精析1 咏雪世说新语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 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俄而

36、:不久,一会儿。骤:急。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差(ch)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因风:乘风。因,趁、乘。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基础知识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日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侄辈的人,泛指小辈。今义:指子女)(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天)隐天蔽

37、日(太阳)续 表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也”表判断)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空中撒盐差可拟”)省略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即”前省略主语“兄女”)综合分析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小说集。咏雪出自言语篇,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不加任何评论,但的意图很明显,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一望可知。重点精析 (1)“寒雪日内集”“讲论文义”“俄而雪骤”交代咏雪的背景,同时营造了

38、一种温馨和谐、其乐融融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2)“撒盐空中”是文中第一个比喻,因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和“撒盐空中”比较接近。续 表重点精析 (3)“柳絮因风起”是第二个比喻,妙在:雪花与团状的柳絮在形态与动态上都很相似,给人以美感和想象的空间,比喻十分传神;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意蕴深刻。(4)谢太傅对两个比喻未置可否,只“大笑乐”而已,耐人寻味的同时,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5)结尾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其比喻高明出众,表明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6)人物形象:谢安慈祥、和蔼;谢道韫聪明智慧、才华出众。续 表全文评析 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

39、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15个字,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俄而雪骤”的“骤”字体现了雪大且急,推进了故事的发展。看到这鹅毛大雪,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只记录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续 表写作特色

40、(1)叙事平实,语言简练。本文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写出,未加任何评价,但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开篇15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全都交代清楚了。(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柳絮”一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令人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蕴深刻。续 表文章主旨 咏雪描绘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显示了谢道韫的聪慧与才气。阅读启示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

41、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赏玩诗句的雅兴,透出一种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考点演练名句默写1. 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_,_。2. 咏雪的直接原因:_。3. 咏雪的两个比喻句:_;_。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4. 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_。5. 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_,_。未若柳絮因风起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字词解释(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2. 与儿女讲论文义_3. 俄而雪骤_4. 公欣然曰_5. 撒盐空中差可拟_6. 未若柳絮因风起_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不久,一

42、会儿高兴的样子相比不如,不及(二)文言词汇选择题。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沙鸥翔集B. 与儿女讲论文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 撒盐空中差可拟/空谷传响D.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尝稍降辞色D1. A. 聚集/停息;B. 和/欣赏;C. 天空/空旷;D. 否定词,不。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独往湖心亭看雪B. 与儿女讲论文义/手把文书口称敕C. 撒盐空中差可拟/可以为师矣D. 未若柳絮因风起/求闻之若此2. A. 动词,下雪/名词,雪;B. 可以;C. 文章/公文;D. 比得上/像。C句子翻译1.

43、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_2. 撒盐空中差可拟。_3. 未若柳絮因风起。_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内容理解(一)内容理解简答题。1.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人物形象)_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赏玩诗句的雅兴。2. 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内容理解)_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

44、”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二)综合分析选择题。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姿态,如同柳絮般乘风漫天飞舞,富有美感。B.“撒盐空中”体现了雪粒直落的沉重感,更真切地描摹了“雪骤”的猛烈密集。C.“公大笑乐”完全是因为胡儿充满童真的回答把谢太傅逗乐了,他们一家其乐融融。CD. 本文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她是谢无

45、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1. “完全是因为胡儿的回答”有误,谢太傅“大笑乐”不仅是因为他对胡儿的回答满意,更是因为他欣赏谢道韫聪慧机敏的对答。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谢太傅一家“寒雪日内集”,赏玩诗句的雅兴表明了这个诗礼之家的生活情趣。B. 谢太傅能够虚心向孩子们请教文章的含义,可见这个家庭气氛融洽。C. 谢太傅的女儿谢道韫以飘飞的柳絮比喻纷飞的大雪,体现了她的聪慧与机敏。D. 本文写雪花纷纷扬扬的优美姿态,着重表达了对雪的喜爱、赞美之情。A2. B. 谢太傅“请教文章的含义”有误,应是“一起谈论文章的义理”;C. “谢太傅的女儿”有误,应为“谢太傅

46、的侄女”;D. “着重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有误,写雪花纷纷扬扬的优美姿态,是为了引出对谢道韫聪慧机敏的赞赏。课外文言言阅读精练有一世家子,颇能文,初赴童试讫,父令诵文,谓必首选,及揭案,竟不录。父怪之,以让县尹,尹检视原卷则是用笔淡如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父怒,罚其子跪于阶下,厉声责问。对曰:“场中无童子磨墨,只就黑砚抻写,奈何?”(选自寓林折枝,有改动)阅读咏雪与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世家子赴试参考译文:有一个世家子弟,颇能写文章,第一次参加童试后,(他的)父亲叫他背诵(他写的)文章,(听后)认为必定是首选,但等到开榜竟然没被录取。父亲觉得奇怪,就责问县官,县官查看原试卷,原来是

47、写字的笔墨淡如薄雾,若有若无,不能辨认。父亲发怒,罚他的儿子跪在台阶下面,厉声责问。他回答说:“考场中没有童仆在旁边帮我磨墨,只好就着黑砚台(的残墨)掭()笔写,我能怎么办呢?”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颇能文 参考成语法:能言善辩 (1)_及揭案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2)_以让县尹 查阅词典法:请;许;任凭;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责备,谴责。 (3)_(填序号)善于,擅长。等到。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颇能文/与儿女讲论文义B初赴童试讫/初,权谓吕蒙曰C罚其子跪于阶下/非得一人于井中

48、也D只就黑砚抻写/蒙乃始就学C2. A写文章文章;B第一次当初;C在;D顺便,就着从事。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尹 检 视 原 卷 则 是 用 笔 淡 如 薄 雾 乍 有 乍 无 不 可 辨 识。/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世家子是一个只会读书、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B. 本文与咏雪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 本文与咏雪的共同特点是裁剪得体、详略得当、语言精练。D. 文中的世家子与谢道韫、谢朗一般,文学才能高,生活能力差。D4. 咏雪并未提到谢道韫、谢朗生活能力差的问题,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5. 为什么能文的世家子在考试中落榜了?试用自己的

49、话回答。_因为考场中没有童子磨墨,所以世家子的字迹淡似薄雾,若有若无,让人无法辨认。谢 谢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4 诫子书目录02基础知识03综合分析04考点演练05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01全文精析全文精析4 诫子书诸葛亮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屏除杂念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诫:告诫、劝勉。夫(f):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 以养德。非 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

50、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 须静 也,才 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广才:增长才干。淫慢 则 不 能励精 , 险躁 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y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

51、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年与时驰 ,意 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只能悲哀地坐守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基础知识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今义:安静)(2)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指速度低)(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造成灾难

52、的可能;危险)夫君子之行(行为,操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1)行(2)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续 表字词积累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2)多不接世(形容词作副词,大多)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综合分析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器物,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

53、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续 表重点精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心中始终保持宁静,就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是学习的前提,在“静”的状态下,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续 表重点精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以双重否定

54、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在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静的反面来阐明静的作用。说明静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淫慢”“险躁”,也是人之品行的表现。这句话,既包含了静的内容,也包含了德的因素,可以说是一语双关。续 表重点精析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

55、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续 表全文评析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续 表写作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

56、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能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内心世界要始终保持宁静,才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作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文章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续 表文章主旨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阅读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

57、向,发愤图强,避免年老后悔。考点演练名句默写1.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_, _。”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树立远大的志向至关重要。2.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不恬淡寡欲就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安定清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的名句是:_, _。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 _。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字词解释(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非淡泊无以明志_2. 非宁静无以致远_3. 非学无以广才_4. 非志无以成学_5. 淫慢则不能励精_明确、坚定达到增长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放纵6. 险

58、躁则不能治性_7. 年与时驰_8. 意与日去_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丧失(二)文言词汇选择题。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B. 才须学也/初级狭,才通人C. 险躁则不能治性/吾与汝毕力平险D. 将复何及/复行数十步1. A. 修养/长,这里指身高;B. 才干/仅;C. 轻薄/险峻的大山;D. 又。D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非学无以广才/况才之过于余者B. 险躁则不能治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 悲守穷庐/蝉则千转不穷D. 将复何及/不敢出一言以复2. A. 才干;B. 修养/研究;C. 穷困/穷尽;D.

59、又/辩解。A句子翻译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_用屏除杂念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_5.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_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意志)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内容理解(一)内容理解简答题。1.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文章主旨)_“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也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在

60、“静”的状态下,人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2. 写出文中关于“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内容理解)_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3.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文章主旨)_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