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研究进展_第1页
城市群研究进展_第2页
城市群研究进展_第3页
城市群研究进展_第4页
城市群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背景心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21世纪全球进入社会大转型时期。在中国,高密度(生产要素高度集聚)、近距离(生产要素近距移动和专业化)、浅分割(区域一体化)的巨型功能地域体不断涌现和发育,并开始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有着主次序列、分工协作的城镇群体。中华人民共和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并提出针对已形成城市群格局和具备条件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200&2010年国家

2、密集颁布_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地。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别的城市化方针。200&2010年国家密集颁布_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

3、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地。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别的城市化方针。中共中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2010年10月:建议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

4、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很显然,相关城市群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人和科学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市群理论研究的支撑学科一城市地理学及其城市地理研究工作者,有必要强化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研究,为国家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服务。本文重点进行城市群研究进展的综述,为相关的城市群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内容内容一、城市群概念的来

5、龙去脉lV-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1V-2.沿海城市群科学研究此后,我国城市群的研究进入深化阶段。先,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区研究。其次,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研究。家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国家建设部组成“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发现: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未来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现为:(1)全球城市体系的形成;(2)大都市连绵区更具发展活力;(3)位城市主宰世界经济趋势明显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形成。4城市群经济空间研究2003年朱英明出版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深入研究城市群区域间和产业间网络联系及其所反映的相互作用。5.山东半岛城市群研究IIII2002年

6、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了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协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周一星等编制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三)城市群发展的国家战略研究1.世界银行咨询报告提出中国集聚经济发展模式2004年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部完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研究,其中就城镇发展模式和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主要来自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Fogel(2004)估计生产率提高的30%将来自于此。2、周牧之的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周牧之在中国出版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提出中国城市化的集约化、流动化、市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社会

7、发展目标,认识到作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一大城市圈、大城市群具有特别的重要性。: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组团式城市群中国市长协会2004年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提出“组团式城市群的概念,其定义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认三纵两横2020国家城市体系框架2005年国家发改委委托“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2020年中国城市体系框架(纲要)“提出依托国家枢纽城市,建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个全球城市区,构筑三纵两横国家城市体系发展轴,建设东部沿海6大城市密集区,中西部7

8、大城市群以及若干城市发展区设想。2r-、东部纵向城市发展轴沿江横向城市发展轴西部纵向城市发展轴城市体系空间发展三纵两横国家轴分布图丄7计欧亚大陆桥沿江橫向城市发展轴中韶纵向城市发展轴-iI:中国现代化的引擎三大都市密集区2006年牛凤瑞等出版三大都市密集区:中国现代化的引擎认为:城市密集地区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趋势。十一五规划理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006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008年,邹德慈(2008)等完成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5认为我国的大城市连绵区主要分布

9、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个大城市连绵区已经基本形成。:人都市圈理论与实证研究122007年顾朝林等接受国2009年刘承良出版武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汉都市圈空间发展展规划司委托“国内外机理与调控战略,从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空间视角将都市圈系统与案例”研究。认为都解构为城镇体系、产业市圈形成因素主要在于: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城市化和郊区化、现代交通网络等子系统。交通技术和方式、产业扩散与转移等。201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完成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一一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依托中原城市群,提出在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

10、协调科学发展道路。:&麦肯锡研究报告2008集中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08年发布研究报告为十亿城市大军做好准备,建立城市层面的计量经济模型、严谨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研究。结论是:集中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将最有可能减轻中国城市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总体效率。:9、中国六大巨型城市区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2008年顾朝林应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院邀请进行“中国巨型城市区发展与问题“o中国目前六大巨型城市区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10.中国发展报告2010以城市群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2010年10月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报告提

11、出当前城镇化面临的三个难题。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城市群定义美国和加拿大是城市群集中的地区。城市群是人工建筑物和具有一定人口密度的居住区连片分布的城市化地区,以通勤圈、通学圈和就业圈划定城市经济圈。美国还有根据统计需要和人口密度划定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在日本,根据人口普查是人口密度达到4000人/平方公里,且与中心城市通勤超过5%的人口集中地区,确定为大都市圏。温考克斯(WendellCox)将人口密度达到400人/平方公里的建筑连片的地区定义为城区(urbanarea)。性服务业、创意产业等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二)城市群的分类按产业空间组织关系划分为城市产业圈;按上下班上

12、下学的距离划分为城市通勤圈;按劳动力的市场范围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圈;按居民消费能力划分为城市民力圈;按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划分为城市商圈。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大都市区、巨型城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城市群是指城市通勤圈或城市劳动力圈。城市群发展理论城市中心的规模具有很大的优势(BaldwinandMartin,2003)o相关研究显示,可以通过把人口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并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经济效益。(RosenthaIandStrange,2003)o大城市的生产性是城市群发展的驱动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一些新经济活动正在对城市空间区位产生影响。生产区、旅游中心

13、和主要商务金融中心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城市体系产生很大影响的三种主要类型区。这三种类型区被有机地溶入城市、镇和农村的广阔地带,从而构造成为新型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形态(顾朝林,200刀o日本东京就是大城市地区发展的成功典范。随着日本进入后工业时代,东京的集聚经济效应对于高科技制造业、先进的生产(四)城市群对企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先,环保节能将是特大城市群建设的重点方向。随着特大城市群的发展,目前可以取代火力的是核电的发展。其次,特大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特大城市群主要交通应该依赖城际轻轨、快速道路连接,而地铁也会得到长足发展。第三,城市群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拉动是可以预期的。五、中国城市群空

14、间划分研究一)城市影响力范围划分城市经济影响能力取决于城市投资集聚能力、市场集聚规模和技术、经济的水平状况。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差异主要受城市经济活动规模的制约。I.丿nonf初C:绕4心域MWO44八r哦0心城4,?un-rnoN久中心尿帀Tft-360cIxttll-KhW-I4O龙叭4久&环“f护衣中国城市影响区域地域划分(二)D系理论和Rd链方法1990年顾朝林完成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博士后研究报告进一步揭示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具有地域分工特征的城市经济区理论,运用图论原理和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城市经济区划分的D系理论和Rd链方法。中国城市d系和Rd

15、链AJ杭州ft*V例II级d康madMirxOi级d鬲厶、八、齐剂e雪f刃刻冷笛*yn三)要素流分析法张敏、顾朝林(2002)以省级单位为研究单元,综合人流(人口迁移流、铁路客流、航空客流)、货流(铁路货流)、信息流(信件流)进行流量流向分析,揭示了五种要素联系的总体空间特征中国3万人以上省P款口迁移流图中国5万人以上省谅铁路客流图.中国3。万賦加客流图中国500万吨以上著际铁路货流图Q中国2万件以上省际信件流图(四)Kerrw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法Kernel分析方法主要是借助一个移动的单元格对点格局的密度进行估计(Gatrell,1996)。顾朝林、庞海峰(2009)试图采用Kernel城市

16、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的基础上生成等值线密度图,以等值线形式表示城市分布的空间变化趋势.中国城市人口分布KerneI密度图(2003)中国城市集聚区空间分布图(2003)(五)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麦肯锡(2009)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是按照产业构成、政府政策、人口特征、消费者偏好4个考量因素。困表上22个城市群fa丈型城杓切3()山东*13(6T)杭於(38)广州)O1K(27)awi(2)108%I9.0%267%16.6%24.t%143%2忧辽中下谢(佗)4.3%42%4o5638%

17、!2卑1檢5申81(40)羡審一皓尔淇(35)成祁(耳)3.6%J3巧6心旣15(29)2.8%5如;(2恥2.?%i0.85f关中(传)庆皿|55怜:阿My化.人门椅俎4曲衣*林每証4简2rk*snaIfinurH小!hl帛口IT?(28)9&(22)刘RW)哼IMW(10)M(10)I0.3%X?%i0.6%i05%1.3%l0%“I05%麦肯锡中国22个城市群方案结语结语结语:中国的地域经济空间,一方面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占据区域优势区位,功能不断集散,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另一方面,其“内生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考验(曾菊新,2009)o: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又是建立在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基础之上的。转型包括:中国的转型传统的空间结构需要形成的空间结构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生产型的空间结构生产一消费型的空间结构由计划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