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_第1页
登岳阳楼杜甫_第2页
登岳阳楼杜甫_第3页
登岳阳楼杜甫_第4页
登岳阳楼杜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创作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 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 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 (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 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

2、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 地。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诉(ch e )分裂。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i)流:眼泪禁不住地

3、流淌。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 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 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 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 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诉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 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稹 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 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 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 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 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 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 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 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

5、景物的精微 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 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 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 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 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 又不然。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

6、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 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 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 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 甚至不觉得有语 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 实写,又想象,一 “诉” 一 “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 动。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 个人抱

7、负的 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 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 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 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 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 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 没有用简单的“喜” “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 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

8、处。“昔”与“今” 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 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 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一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 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 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 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 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 上做文章。“吴楚

9、东南诉,乾坤日夜浮”。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 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 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 略胜一筹。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 “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 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 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 见缺憾。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 胸怀。“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

10、衰败和国势的 不安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 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 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 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 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 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 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 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 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

11、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 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 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 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 由此应推想到 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 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 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 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 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 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

12、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 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 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 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 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 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 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 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 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

13、 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 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 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 “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尾联“戎马关山北。”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 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 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 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 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

14、遭难的 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 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 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 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 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 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 一句,明确写出了 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 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 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

15、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 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工写出 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为 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 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腹 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 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 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 形象塑造。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 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 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 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 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 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 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 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 “昔”与“今”的时间跳 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