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毕业论文_第1页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毕业论文_第2页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毕业论文_第3页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毕业论文_第4页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设计(论文)报告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学生姓名: xx填写 学号: xx填写 专业: xx填写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指导教师结论: (合格、不合格)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单位指导时间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 xx填写 学号: xx填写 专业: xx填写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农村宅基地测量技术研究 评阅意见:

2、(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 (百分制): 评阅结论: (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评阅时间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农村宅基地测量技术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

3、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xx填写日期:xx填写年月日题目: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马振莲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在如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项目管理信息化成为了建筑工程持续发展的关注重点。发展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进一步优化建设资源的分配和调度,为打造建筑工程“互联网+”模式奠定基础,在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同时,充分节约建设成本,促进建筑行业的

4、健康稳定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新形势背景下,首先阐述了信息化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其次针对建筑工程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路径,以期能为业界人士给予可参考性建议。关键词:新形势;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0前言基于新形势背景下,要想降低项目管理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全程关注施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其自身存在的周期长、规模大的特点,综合评估政策、市场和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项目顺利进行。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我们不难看到信息化带来的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有效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工程建筑企业也要敏锐捕捉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重视其与传统管

5、理模式的充分融合,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工程管理每一个环节的优化,真正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推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达到预期管理目标1。1新形势背景下信息化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意义1.1打造现代化施工管理在过去,建筑业的发展期间,受管理理念的深刻影响以及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得建筑施工管理效果不理想,管理信息严重缺乏时效性。并且经常有纰漏现象存在于信息传播中,不仅阻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还难以为施工项目开展给予有力的数据支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BIM等先进技术在建筑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实时数据传输共享,大大提升了建筑项目信

6、息资源的利用效果。另外,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还能推动现代化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构建,可以辅助人工完成文件编制、数据处理以及采集工作的开展2。1.2科学管理数据信息建筑工程建设现场较为复杂、繁琐,涉及到的内容量大,施工周期长,人员流动频繁,在建设期间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建筑业的迅猛發展,工程规模和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大幅度提高了信息收集与处理的难度,也给设备管理、材料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工程预算等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而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工程施工进程,增强管理水平,实施对信息数据的集成管理,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践情况,打造一体化的

7、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全面整合施工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既有利于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还能最大程度防止人为处理信息导致的失误现象。1.3强化各参与方间的协调沟通在项目开展期间,涉及到的单位较多,包括监理方、设计方、施工方以及建设单位等,为了保证施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保证各方间的协调、沟通,以此来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实现对项目管理资源的充分整合,从根本上增强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例如,在运用BIM技术时,能够基于其透明化、可视化的优势下,科学展开建筑管理及相关施工活动,使项目各方能够在线上进行及时交流,随时查阅BIM系统中关于建筑项目的相关数据3。2建筑工程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1技术应用

8、缺乏系统性建筑工程信息化技术种类繁多,应用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化;而且在建筑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下,因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针对性明显增强。所以,在系统性应用方面出现了产业化发展条件下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产业化发展目标相矛盾的问题,即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的系统性应用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下文对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建筑企业根据新型产业链条加大了产品研发设计环节的资源投入,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扩展到了售后运维管理环节。例如,在设计环节,大部分企业选择应用BIM技术深化设计方案,但并未将BIM技术延伸到施工阶段“线上+线下”的协同管理中;在售后服务环节,部分建筑企业利用微信公众号、企业APP等

9、,增强了与消费市场的服务对接,提高了服务效率,但是并未充分利用设计环节生成的数据与施工环节产生的数据,在售后服务环节,并未与消费者建立起有理有据的信任关系。在应用BIM技术时需要设置“族”,用于细致建筑总项目模型、分部项目模型、子项目模型、构件模型等。然而,由于BIM技术应用中牵涉多款软件的选择问题,不同的软件功能存在差异,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软件之间的功能匹配十分关键,从应用经验看虽然对3DRevit建模软件、Project施工进度计划生成软件、4DNavisworks进度信息管理软件、Matlab最短工作路线选择软件等均有应用,但是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使得二维平面设计中的施工要素

10、、施工管理指标精细化程度不足,容易在BIM建模后浪费大量的时间来处理相关参数的设置。同时,由于部分企业未应用大数据技术,因此在实际的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并未实现对该技术的系统性应用4。2.2各方技术应用不配套在现代建筑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主要是围绕产业链条。目前,建筑企业虽然应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可是,在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立项、勘察、决策、设计、采购、施工、订单、销售、售后诸环节的文档管理并未设置统一标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见图1。而且,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督单位以及业主方均拥有各自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的软件也存在差异,因而在

11、实际的计算方面容易产生结果不一致、数据对比难度大等问题。现阶段,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主要是以施工全过程指标化管理为标准,严格按照进度、资源、成本、环境、风险、变更等专项管理方案进行操作,将其贯彻到施工全过程中。但是,专项管理之间存在协同合作关系,当数据共享程度较低时,无法使各个专项管理之间形成有序联动,因而不利于专项管理方案的有效落实。3探索新形势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3.1引入新思维,设计系统性应用方案首先,应以产业链思维为准,明确建筑产品生产制造目标,并根据项目总目标、分层目标的分解思路选择全要素分析方法,对总项目、分部项目、子项目及最后一项施工要素进行全要素分析,制

12、作出施工要素清单,从而在产业链条诸环节与项目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清晰的对应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梳理出施工生产、施工管理之间的一致性。其次,应从系统性思维出发,挖掘施工要素、施工管理指标、信息化管理之间的数据共性因素,将信息化管理升级到数据化管理阶段。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施工要素库、施工管理指标库,并按照产业链条构成环节建立各环节的子数据库;第二,以现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通讯技术为准,搭建数据管理平台,建议以BIM技术平台为准;第三,将数据库技术、BIM技术、大数据库技术联合起来,设计系统性应用方案。例如,在具体项目的设计、施工、业主三大板块中,以BIM模型共享为基础,利用

13、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建立三者之间的实时联动关系,确保整个项目数据化管理的实现5。3.2建立新机制,提升专项管理协同效应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系统性的应用下,每个专项管理方案均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并在应用环节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完成协同合作,因此需要在这种应用条件下建立新机制,以提升专项管理方案应用后的协同效应。对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引入权责对等机制,按照总目标、分层目标,明确各岗位职能、管理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为了保障职能的有效落实,应配置终端数据采集设备、建立BIM管理团队或数据管理部门。第二,以BIM技术平台为前提条件,各专项管理小组根据施工进度实时共享管理数据,以此保障专项管理方案的有效精准应用

14、。建议在数据共享基础上同步设置协同机制,明确各小组在协同合作过程中必须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分享路径等。同时,应明确各小组处理问题的方式,以此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应用效用6。3.3大力培养和引进建筑信息化管理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信息化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其在各个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建筑管理环节中优势更大。当前阶段,开展机械化类型工作对信息化管理人才提出了极高的需求,这是因为专业性强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可以加强建筑工程和信息化管理之间的联系性,避免管理流程过于烦琐和复杂。对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这一背景下,其对于人才要求逐渐升高,比如培养

15、复合型人才,在这一现状下,建设单位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建筑信息化管理人才,招聘人才期间,以信息化分析能力和筛选能力的高低为基本的选拔依据和准则,从而确保引进的人才符合建筑企业基本要求。4结语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化改革已经完成,在新时期应以建筑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为准,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多元化应用。通过上文的初步分析可知,应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加快对BIM技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同时,应引入数据库技术,推进建筑工程施工要素库、施工管理指标库建设。为了使整个信息化技术应用进入到数据化管理的高级阶段,还应设置配套的终端数据采集设备、搭建5G通讯网络、建立数据管理部门,进而构建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与

16、存储、数据抽取、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报告分布式分发等为基本环节的数据化管理体系7。参考文献1查蕾.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21(10):53-54.2宋颖,朱晓良.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2021,3(2):98-99.3马丽萍.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砖瓦世界,2021,15(2):162-163.4唐斌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体系中的地位研究J.四川水泥,2021(7):258-259.5钱冰.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8):22-23.6江俊崧.“

17、互聯网+”环境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J.居舍,2020(15):129.7兰树明.浅析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J.建材与装饰,2020(10):177-178.ResearchonInformationConstructionof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UndertheNewSituationMAZhenlian(HousingandUrban-RuralDevelopmentBureauofKenliDistrict,DongyingCity,DongyingShandong257500)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

18、lopment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therequirementsanddepthof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arealsoconstantlystrengthened.Intodayseraof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zation,project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hasbecomethefocus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Developingproject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canfurtheroptimizetheallocationandschedulingofresources,laythefoundationforbuildingtheInternetplusmodeofconstructionprojects,andim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