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河中石兽》(老版本教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12《河中石兽》(老版本教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12《河中石兽》(老版本教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12《河中石兽》(老版本教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12《河中石兽》(老版本教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2河中石兽(老版本教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河中石兽学校:_姓名:_班级:_一、课内阅读(2021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

2、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B求之下流,固颠。 固:坚固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颠倒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依照2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寺

3、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的观点。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1B 2C 3B 4B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求之下流,固颠: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固:固然。故

4、选B。2本题考查省略句。C.根据“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的意思“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可判断出“啮”的宾语应该是“沙”,“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可印证。而不是“石兽”,故选C。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B.结合“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家自恃甚高,觉得自己“能究物理”,因而看不起别人,嘲笑别人,而不是“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故选B。4本题考查对选文的赏析。B.结合“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和“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可以看出,文章是在语言描写中制造波澜,不是“叙述中”,故选B。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

5、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

6、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2021吉林江源七年级期末)(甲)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7、。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本文是( )(朝代)文学家纪昀。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阅十余岁:(_) (2)尔辈不能究物理:(_)(3)一老河兵闻之:(_) (4)转转不已:(_)7请用简洁的语言

8、概括本文的内容。8请用原文概括本文阐述的道理。9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5清代6经过 事物的道理 听说,听到 停止7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8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9(1)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要全面深入的调查并探究事物的特性。(2)遇到事情不能凭主观臆断,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3)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答出一点即可)5考查文学常识。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

9、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过了十多年。阅:经过。句意: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句意: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闻:听说,听到。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述。庙僧认为“以为顺流下矣”却“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是因为他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认为“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

10、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他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8考查分析文本主旨。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讲学家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

11、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9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围绕着文本主旨“不可主观臆断,应理论联系实际”来表述即可。如: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凭主观印象做判断,应做到充分的调查研究,然后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理论联系实际,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

12、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

13、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黑龙江林口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小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4、?”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1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求二石兽于水中/尝射于家圃B之:闻之笑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C为:啮沙为坎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以:以为顺流下矣/可以调素琴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乃石

15、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13下图中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的一项是( )A BC D14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10(1)终了,最后 (2)事物的道理、规律11A12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13A14C10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

16、竟不可得:最终没有找到。竟:终了,最后;(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B.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不译;C.为:成为/被;D.以:认为/用来;故选A。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语:性,性质;坚,坚硬;重,沉重;湮,埋没;耳,罢了。1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可知,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正因为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结合

17、所示图片,A选项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形成陷坑。“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最后石头逆流而上了。因此,A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故选A。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结合文章内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A.选

18、项“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路程即使很近,如果不行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如果不去做就不能成功。强调实际行动对成功的重要;B.选项“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意思是:犯了错误而不知道,这是不明智的表现;知道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是缺乏勇气的表现。强调知错能改;C.选项“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意思是: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这与河中石兽所表述的道理是一致的;D.选项“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意思是:千人同心同德就能发挥千人力量,万人离心离德则抵不上一个人的作用

19、。这句话启示人们要团结一心;故选C。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

20、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对比阅读(2021江苏淮安中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

21、成各题。(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

22、可果其约。”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未尽其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选自张读宣室志)解释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锢:封闭。阒(qD):寂静,空寂。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墉:高墙。(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

23、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可 以 泥 锢 吾 门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如是凡六日:_(2)遂相与发其封:_(3)竟不可得:_(4)转转不已:_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尔辈不能究物理。18联系上下文,揣

24、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1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15可以泥锢吾门16这样 一起 终了,最后 停止17(1)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18寺僧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不敢完全相信少年,心中充满怀疑。19甲文用画工的“大惊”和“无敢继其色者”来衬托七兄弟的画技高超。乙文将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与老河兵的做法作对比,衬托了老河兵实事求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特点。15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朗读停顿。作答时,可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判断。“可”是能愿动词,可以;“以”是介词,“以泥”是“用泥”的意思,介宾短语,

25、故“可以”是两个词,中间应断开;“锢吾门”是动宾结构,“以泥”作它的状语,故应断开。正确的断句为:可以泥锢吾门。16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1)如是凡六日:像这样一共六天。是:代词,这样。(2)遂相与发其封: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相与:一起。(3)竟不可得:最后还是没找到。竟:终了,最后。(4)转转不已:不停地转动。已:停止。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古今异义。重点词语:(1)未尝:从来没有;画于长安中:即“于长安中画”,在长安作过画;宁:怎么;迹:这里指作品。(2)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古

26、今异义,这里指事物的道理。18此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寺僧以为妄,稍难之”,意思是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前文少年说能画,寺僧要看画稿,而少年却说从未在长安作过画,因此寺僧产生了怀疑,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19此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作答此题时,要抓住原文语句分析。甲文结尾“后画工来见之,大惊”,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于是无敢继其色者”,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用画工“大惊”的神态描写及没有敢增色的人来衬托七兄弟画技高超。乙文第一段“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27、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这是寺僧的做法,最终没有寻到石兽;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这是讲学家的说法,只是理论,没有实践。联系后文老河兵的话及寻到石兽的结果分析,前文写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衬托了老河兵的实事求是,对事物的深入观察。甲文云花寺呈有个圣画殿,长安人称它为“七圣画”。当初,大殿(刚)建成,寺里的僧人找来画工,要让(他们)画彩绘装饰;恰好他们的要价太贵,不符合僧人期望的薪酬,最终就离开了。几天后,有两个少年来到寺里进见说:“我们是擅长画画的人。如今听说寺里要找画工,我们不敢在价格上得到好处,(只是)希望献出(一些)技艺,可以吗?”僧

28、人想要先看看他们的画稿。少年说:“我们兄弟一共七个人,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少年说:“我们已经不接受您的钱财,如果不合您的心意,就让人粉刷墙壁,也不晚啊。”僧人认为没有花钱很好,就同意了。第二天,七个人当真到了,各自举着彩绘(的工具),要进入殿中,并且对僧人说:“从这时起七天(时间里),千万不要打开我们的门,也不劳烦供养(我们)吃喝,大概可因此避免风吹日晒侵蚀毁坏(作品)。可以用泥封住我们的门,不让(门)有细微的间隙;不这样(的话),就不能施展神奇(的技艺)了。”僧人依从他们的话。像这样一共六天,(大殿里)寂静无声。僧人互相议论说:“这里必

29、有古怪。还是不要始终守约。”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门打开了,有七只鸽子轻快地飞舞,向着天上飞走了,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四个角落唯有西北的高墙没有完成装饰。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地说:“真是神妙的笔法啊!”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乙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

30、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31、”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辽宁营口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石钟山记(节选)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

32、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选自古文观止)(解释)彭蠡(l):即今翻阳湖。郦元:即郦道元。李渤:唐代人。曾作

33、辨石钟山记。函胡:厚重模糊。枹(f):鼓槌。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3)故莫能知(_) (4)余是以记之(_)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2乙文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23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20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颠倒,错乱。 没有,不 因此21(1)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2

34、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3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20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颠”是“颠倒,错乱”;“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意思是“因此”,也就是“因为这样”。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

35、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但(只)、其一(事物的表象)、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皆(全,都)、是(这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一段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第2段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看法,只是郦道元“言之不详”,才让人产生怀疑。而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然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所以众怀疑。据此可知,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句子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之所以这样评价

36、两人的原因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23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应借助解释疏通语段(二)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即达用了由事及理的写法。学生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语段文通过老河兵讲寻找石兽的故事,充分考虑了“石兽”“沙石”“水流”等多个因素来推测石兽在上游,说明了思考问题不能凭主观臆断的道理。语段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然

37、后自己实地考察,得出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可结合“可据理臆断欤?”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概括出答案。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

38、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

39、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2021湖北恩施中考)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40、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转转不已 已:_ (2)遂反溯流逆上矣

41、 溯:_(3)而言之不详 详:_ (4)夜泊绝壁之下 泊:_25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余 是 以 记 之 盖 叹 郦 元 之 简 而 笑 李 渤 之 陋 也。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求之下流,固颠。(2)自以为得其实。27(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8(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24停止 沿水逆流而上,这里指逆流。 详细 停泊25余 是 以 记 之 /盖 叹 郦 元 之 简/ 而 笑 李 渤 之 陋 也26(1)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2)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7反问

42、28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2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2)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溯:沿水逆流而上,这里指逆流。(3)句意:但是描述它不详细。详:详细(4)句意: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泊:停泊。25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43、也”意思是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所以断句为“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2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重点词:“求:寻求,寻找;固:本来;颠:荒唐;以为:认为;得:得到。实:事情的真相。”27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要理解句意。“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即“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就不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

44、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即“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不可以”。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增强了语气,符合反问句的特点,故都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28本题考查对文句表现观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和主题分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

45、难道可以吗?都是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下结论,必须经过亲身实践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做出判断。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

46、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2021湖南岳阳中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47、。(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选自苏东坡文集(解

48、释)搐ch:肌肉抽缩,此指“夹”。掉:摆动,摇。2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B啮沙为坎穴(牙齿)C所宝以百数(珍藏) D一日曝书画(晾晒)30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士笑而然之31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一日(_)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_)拊掌大笑曰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3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_。29B30(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士/笑而然之31处士 则32凡是落入河

49、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33示例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29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故选B。30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1)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故断句为:遂反溯流/逆上矣。(2)句意: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故断句为:处士/笑而然之。31考查补充句子的省略成分。第一空: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曝书画”的主语是

50、前文提到的杜处士,故可补充为:处士。第二空:分析语境,“见之”与“拊掌大笑”是前后连续的两个动作,故可补充连词“就”。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当,应当。之,代词,指石头。于,在。33考查文本主旨。根据甲文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文中的戴嵩画牛,他认为牛在斗力时尾巴是翘起来的,而实际上斗力时牛的尾巴是夹在两腿中间的。据此可知,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当从事实出发,综合多方面的条件,不能想当然。甲文中老河兵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所以才能指出石兽应放河的上游。牧童终日放牛,所以才能发现画中的错误之处。据

51、此可知,应细致观察生活,实践才能出真知。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

52、,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2019湖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5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54、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3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3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

55、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36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

56、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3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34A35C36B37(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34A.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35C. 以天下莫能当(以为,认为)36B项错误,正确是: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

57、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在下游。3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使:假使。将:担任将军。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

58、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

59、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

60、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2021内蒙古海拉尔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