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1页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2页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3页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4页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页码 7 / NUMPAGES 总页数 7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古诗阅读。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从诗词的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A.唐诗B.宋词C.元曲D.汉赋2“昏鸦”在曲中的意思是()。A.昏头昏脑的乌鸦B.黄昏时即将归巢的乌鸦C.被人打昏了的乌鸦D.睡得迷迷糊糊的乌鸦3这首曲描写的是()的景色。A.清晨B.上午C.中午D.傍晚4以下关于这首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这首曲的名字。B.在一座小桥旁,有一户孤独的人家。C.在夕阳西下的时候,

2、作者独自一人流浪在天涯。D.一棵枯败的藤上,停歇着一只乌鸦。2. 古诗阅读。忆江南_,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_,春来江水_。能不忆江南?1补全古诗。2本词的作者是_代诗人_。3“谙”的读音是(_),意思是(_)。Ayn Bn C黑暗 D熟悉4这首词描绘了_(季节)_(地方)的美好风光。5“能不忆江南”这是个_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_)(多选)A我回忆不起江南。B我不能不回忆江南。C我怎么能忘记江南?D我忘记了江南3. 课内阅读。江雪唐柳宗元_,_。孤舟蓑笠翁,_。_,独钓寒江雪。1把古诗补充完整。2对诗歌朗读节奏正确的是()。A.孤舟蓑笠翁。B.独钓寒江雪C.独钓寒江雪3说说第3、4句诗句的意

3、思。_4诗歌体现了诗人_风雪、_荒寒的精神。5诗歌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看出来的。6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A.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原野上吃草。B.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7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A.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B.希望自己像马一样在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4. 古诗阅读。望天门山_,_。_,_。1将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的_。3最后两句诗句的大意是:_5. 课内阅读。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这首诗的作者

4、是_代诗人_。诗人先写小牧童的_,后写小牧童的_,这从_到_的变化,写得既突然有自然,把小牧童_、_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2本诗的题目是所见,是什么意思?_3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_4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6. 听古诗,并选正确的选项。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这首诗的体裁是( )A.七言绝句B.七言律诗C.五言绝句D.五言律诗2下列有关作者的说法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B.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C.杜牧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

5、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D.杜牧还有一些诗篇,如清明忆江南秋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积累。3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山行:在山中行走。B.径:小路。C.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D.坐:坐下。4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5全诗的中心句是( )A.远上寒山石径斜B.白云生处有人家C.停车坐爱枫林晚D.霜叶红于二月花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A.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

6、高而缓的山势。B.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C.“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D.诗人与许多一般的封建文人一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7. 古诗文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_,文中“九月九日”的意思是_。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意思是:_。3下面语句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诗中的“异乡”意思是他乡。B.重阳节有登高、插戴茱萸和吃月饼的习俗。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8. 古诗阅读。_,每逢佳节倍思亲。_,遍插茱萸少一人。1补全古诗2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_,诗句描写的是关于_节的内容,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3请结合诗句内容思考,“少一人”指的是少了_。联系诗句内容发挥想象,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请写下来。_4节日里都有很多风俗习惯,这首诗中提到的节日风俗是_和_。安石在元日一诗中提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

8、把_”。我课外搜集到的节日诗词名句还有_,_。9. 课外阅读。江上渔人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解释下列横线上的字词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来往:_但:_ 美:_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舟:_出没:_10. 课外阅读。江上渔人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解释下列横线上的字词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来往:但: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舟:出没:11. 读下面的诗歌片段,完成练习。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听,秋的声音,从

9、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1你从哪句诗里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呢?用横线画出来。2读诗重在想象,读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时,你想象到了哪些美丽画面呢?选择恰当的序号填到括号里。A.想象各种野花美丽而清香。B.想象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C.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D.想象农民辛苦劳动,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在每一片叶子里(_)在每一朵小花上(_)在每一滴汗水里(_)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_)3对文中画线的诗句理解正确的是()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来,上哪去。C.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4小朋友,你留意过秋的声音吗?仿照片段的第一小节,试着写一写

10、。秋的声音,在_,在_。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12. 读下面的诗歌片段,完成练习。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1)读诗重在想象,读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时,你想象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呢?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到横线上。A想象各种野花美丽而清香。 B想象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C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 D想象农民辛苦劳动,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2)对诗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B.不

11、知道秋的声音从哪来,上哪去。C.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13. 先把忆江南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_。2词中描写的是_季江南的景色。3能看出作者来过江南的一句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B.风景旧曾谙C.江南好4“能不忆江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和喜爱之情。B.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4. 按要求做题。( ),歌声振林樾。( ),( )。1补全古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诗人(_)所写的(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牧童:(_)欲:(_)立:(_)4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诗句回答)_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15. 补充诗句,完成练习。所见牧童骑_,_振林樾。意欲捕_,_闭口立。(1)补全古诗。(2)牧童“闭口立”的原因是(用诗中原句回答)。(3)全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