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展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读图名。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答
4、复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情况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人口增长情况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给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效劳,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引入P3活动
5、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答复,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则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一样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以下问题:12000年,各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
6、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亚非拉5按照经济开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开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兴旺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世界及各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亿非洲3.81.42.47.84拉丁美洲2.40.61.85.19亚洲2.20.81.436.83开展中国家2.50.91.648.07大洋洲1.80.71.10.33北美1.40.90.
7、53.10欧洲1.01.1-0.17.29兴旺国家1.11.00.111.98全世界2.20.91.360.5过渡:兴旺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答复,则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场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
8、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提问: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方案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兴旺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拟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开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场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方案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9、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我国的方案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
10、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下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因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
11、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提问: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开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场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一样?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
12、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兴旺国家欧洲和北美现代型20世纪50年代后,兴旺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兴旺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缺乏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开展中国家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大多数开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兴旺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于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提问:我国是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答复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
13、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教学后记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地区或*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开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开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理
14、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 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兴旺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
15、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开展中国家-兴旺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开工人增多。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开展与殖义的扩。世界各国生产开展的不平衡迁移路线欧洲-美洲;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开展中国家-北美、西欧外籍工人-西亚南欧-西欧影响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开展。过渡:国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围,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16、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问:则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阶段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点人口频繁地迁移迁移规模比拟小,频率比拟低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迁移方向汉开场: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
17、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康之难时人口继续南迁。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从农村到城市;从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原因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开展和缩小地
18、区差异。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则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终究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比拟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形式。*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我国的、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19、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根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
20、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开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开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缺乏、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时机。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开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
21、。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开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兴旺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开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生答复,师总结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开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时机和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开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师:20世纪80年代、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22、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复,师总结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兴旺,对人口的吸引力即拉力越大。经济开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生:交通和通讯的开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师:对,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开展。问: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的影响(生答复,师总结) 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师:家庭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课堂小结:由此我们
23、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在*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后记:1.3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方案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根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开展观
24、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方案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根本国策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到达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则,我们生活的地球终究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
25、,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适宜的数量呢?板书: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过渡:何如
26、进展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本局部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展: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到达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适宜呢?板书: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
27、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答复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根底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板书: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安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准确数值的虚数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开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本局部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
28、进展: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兴旺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围。开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假设在现有的经济根底上,把开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兴旺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开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
29、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开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开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严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围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教学后记:问题研究:如何对待农民工现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容和围 2理解农
30、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教师提前列出材料收集的提纲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收集资料活动,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逻辑推理演绎、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自觉学习品质二、教学重点: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农民工四、教具准备:通多媒体课件,图片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相关资料:1.我国目前有多少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
31、一个数量巨大、构造复杂、不断扩的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亿左右。2.农民工属于什么阶层?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一判断非常正确,意义重大。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效劳人员90%都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别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局部。当然,这种别离和融入还处于一个困难而漫长的过渡期,由于打破城乡分割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工的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尽管如
32、此,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独特的经济需求和政治诉求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虽然农民工的根还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日益成长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的新兴阶层。3.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作为超时劳动力,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作为高危劳动力,社会保障缺失,各种平安事故频繁。4.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5.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做些什么?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
33、培训。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改良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效劳。2.1 城市部空间构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开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构造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
3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开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板书:第一节城市的部空间构造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拟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看图总结: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部,
35、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部不同的空间构造。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限吗?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限3.什么是集聚效应?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5.随着城市的开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
36、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8.读图2.5,说说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城市地域构造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部的空间构造,称为城市地域构造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构造模式了解假设时间允许,本局部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展模式形成形状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
37、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扇形或楔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开展形成二、城市部空间构造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构造特点 即城市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2、影响城市部空间构造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对城市来讲 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
38、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上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 1 * ROMAN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 2 * ROMAN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本局部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展总结归纳的方式进展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本钱的比例很高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
39、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部空间构造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2其他因素 = 1 * ROMAN I.收入 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正确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 2 * ROMAN II.知名度 城市*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 3 * ROMAN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在有些城市的*一区域,如果*个种族或
40、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 4 * ROMAN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长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3、城市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城市开展的初期城市开展的中后期城市的地域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开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本钱、保护环境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
41、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卫生防护带课堂总结:教学后记: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效劳功能的差异2.理解不同城市等级效劳功能的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进一步理解中心地理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效劳功能不同的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立。二、教学重点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效劳功能的差异三、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地域构造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引入:课前在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播放一组城市景观照片
42、,最后定格在东亭、三个城市乡镇的图片上,告诉学生,科学探索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和发现。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出城市是有等级大小之分的,不同的城市效劳也有差异。板书:一.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世界上不少国家把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万人。我国规定:人口大于100万: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以下:小城市;50002万人:一般叫镇或小城镇。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等。板书:2.城市等级与效劳种类,效劳围的关
43、系自主探究:让学生分小组,预先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以下几组不同效劳的地点选择状况:购置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购置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购置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并说出理由。名称东亭镇市市距离 0km 5km 128km人口规模12.3447.19 1673.77前往该地的频率寻求的效劳从而得出结论:城市等级越高,效劳种类越多;效劳质量越高;效劳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彼此距离越远让学生讲讲市的开展历史,并提问:市只有100多年的开展历史,为什么市能够开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
44、呢?板书:3.城市等级提高的条件学生通过阅读市城市等级和效劳围的变化,思考分析总结:城市能够开展到一定的规模或到达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再提供一些位于资源丰富地区或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图片,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说明,资源、交通等条件为城市开展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第二课时新课导入:通过问题在一定地区围,各种等级的城市在空间上是如何组合的引出案例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分布。板书: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学生探究案例:找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并试着解释原因。在此根底上,指导学生一步步阅读书上
45、的阅读材料,首先说明这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研究得出的中心地理论,他是在假设土壤肥力相等、资源分布均匀、没有边界的平原上,交通条件一致、消费者收入及需求一致、人们就近购置货物和效劳的情况下得出的理想模式。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图2.14下文字说明,理解城市六边形效劳围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读图2.15,找出图中城市的等级、每一等级六边形效劳围并表达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效劳围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六边形效劳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给出荷兰圩田空白图,让学生应用上面的理论规划设计居民点并说出理由,再和教材上的规划进展对照。然后给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图
46、和各城市人口数,让学生对这些城市进展分级,概括每一级城市的效劳功能、统计每一等级城市的数目以及彼此间的平均距离,总结城市等级与效劳围、空间分布的关系?课堂小结:本节主要通过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分析了城市六边形效劳围的嵌套规律,同时也通过案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应用。教学后记2.3 城市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开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47、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开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开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涵,本局部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展 = 1 * GB3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开展到一
48、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 2 * GB3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 3 * GB3 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开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开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展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工作时机多;赚钱时机高;
49、医疗效劳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时机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时机缺乏;就医不便、公共设施缺乏;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开展不平衡。这是国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3主要原因:经济开展不平衡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场的。本局部整体思路:先进展图 220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
50、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展分析,使学生明确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二世界城市化进程:通过案例4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案例4是图220的具体实例。图2.22和2.23用伦敦的开展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
51、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增加。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4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活动:(第35页) 结合图220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并填写下表:城市化阶段水平开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一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9和图2.21进展分析,思考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
52、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读图2.19,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展的差异。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开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读2000年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数据答复该题。点拨:兴旺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兴旺国家城市化快速开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开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21950年前后,城市化开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提示:比拟 1950年前后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答复该题。点拨:开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展速度更快一些。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提示:结合 P3
53、3的阅读容,完成该题。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场,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开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开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开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开展的主流。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
54、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出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出的尾气人们的安康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安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固体垃圾污染工业生产开展、建立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人体安康和环境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安康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思考: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讨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你赞成哪种看法?还有别的有效方法吗?城市住宅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最近几年来,我市的就业状况如何?为什么?就业状况差还会带来哪些问题?城市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二、解决方法:
55、以市为例,讲解解决的方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立为改善城市环境,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立,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到达20.3%。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3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思考:什么时候许多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的卫星城有哪些?新建了哪个新区?目前浦东新区在的地位如何?建
56、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市为改善交通条件,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解决住房问题?为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市做了哪些工作?我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教学后记3.1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5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分析,培养读图能力。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播放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图片欣赏: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1、区位的含义:由学生根据开场看到的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表达来思考2、农业的区位因素先让学生看图3.3,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
58、些。然后播放图片:学生看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1A、大草原放牧景观图;B、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C、*哈密瓜丰收图2A、陡山上的森林景观图;B、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3茶园景观图并给学生说明茶树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土壤的需求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以下农业生产是否合理:a陡坡上种庄稼b开垦草场种庄稼c围湖造田完成课堂活动P43的1和2题以上所考虑的都是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4)A、花卉、乳牛景观图;B、高速公路图;C、农民种植水稻图 D、机械化农田景观图;E、中国商品生产基地图强调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
59、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结合以上各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容易产生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总结: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案例探究: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让学生思考:此地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进展了如何调整?效果如何?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农业地域的类型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在这里分别给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生产类型的图片,并简单说明什么是种植业、什么是畜牧业、及什么是混合农业案例探究:阅读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1)、
60、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在哪里?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优点?课堂小结:教学后记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根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开展观念。二、教学重点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海南省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年-辽宁省安全员知识题库
- 2025青海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湖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辽宁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建筑用花岗岩开采及建筑用碎石、机制砂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
- 英语英语时态课件
- 一年级语文《-jqx》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汇编【人事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大全职员管理篇十篇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分数乘法(二)课件
- 教育部中国特色学徒制课题:中国特色学徒制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研究
- 城市规划思想史
-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采访期末复习题
- 让与担保合同协议范本
- 住宅设计效果图协议书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2024河南郑州市金水区事业单位招聘45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食物损失和浪费控制程序
- TCI 373-2024 中老年人免散瞳眼底疾病筛查规范
- 2024四川太阳能辐射量数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