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主体规章制度汇编_第1页
论民事主体规章制度汇编_第2页
论民事主体规章制度汇编_第3页
论民事主体规章制度汇编_第4页
论民事主体规章制度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民事主体制度【正文】 目录: 第一章 民事主体概述及民事主体的确定标准(重点:民事主体的确定标准) 第二章 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重点:权利能力的概念)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重点:对胎儿利益的爱护)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重点:对死者利益的爱护)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三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重点: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及推断标准) 四监护制度(重点:对监护制度的讨论及我国监护制度的立法修改) 五自然人的住宅 六自然人的人格权(重点:自然人的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 第三章 法人 一法人的本质(重

2、点:法人本质的几种学讲) 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重点:对法人具体权利范围的限制) 三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四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五法人人格否认 六法人成立的条件 七法人分类(重点: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八法人责任形态 九法人组织结构 十法人的权利(重点:法人的财产权和人格权) 十一法人的设立、终止、清算 第四章 非法人组织 一非法人组织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问题 二关于合伙是否为独立民事主体的理论分歧(重点) 三其他非法人组织 第五章 国家(重点: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理论及体现) 第六章 动物及其他非人类存在物 一法学界有关动物法律人格的主张 二中国民法界对动物及其法律爱护的定位(重点) 第

3、一章 民事主体概述及民事主体的确定标准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1】或者是“按照法律规定,能够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2】由此可见学者们一般都将民事主体理解为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且都认为其本质的含义是能够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民事主体的种类有二元讲(自然人、法人)、三元讲(自然人、法人、合伙)、甚至四元讲(自然人、法人、合伙、国家)之争,然而学者们都承认自然人和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即现代民法建立的民事主体二元结构。 在民事主体的推断标准方面,我国目前存在多种理论学

4、讲,要紧有 : 1主流的民事主体推断标准 主流的民事主体推断标准认为,民事主体的本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定的社会 经济条件的存在;二是国家法律的确认。【3】传统民事主体推断标准为四要件,即名义独立、意志独立、财产独立、责任独立,缺一者不能被法律确认为独立的民事主体。【4】我认为该四要件,差不多不符合社会经济进展现状,其将大量事实的民事主体排除在法律主体之外,不利于经济和人类社会的进展。 2抽象人格论【5】 抽象人格论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它差不多成为西方民事主体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石。抽象人格论认为,衡量能否成为民事主体的标准,应当看其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现代民法越来越意识到,衡

5、量能否成为民事主体的标准,应当看其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即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而不是把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责任能力作为推断标准。现代西方的民事主体是从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广泛的主体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一般性、最广泛性;而且这种抽象人的权利能力具有天赋性、独立性、不可转让及不可剥夺性等。我认为抽象人格论关于解释各种类型的民事主体的地位何以平等,则专门有讲服力和学术价值,但在民事主体的推断标准问题上,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见解。因为抽象人格论认为在抽象人格之下,还有各种具体人格,包括自然人、法人、第三民事主体等,但这种具体人格的推断标准是什么,则未提出。 3民事权利能力论【6】 民事权利

6、能力论认为,凡是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应具备能够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法律资格,即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一个自然人或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确认。具备法律上的人格才具备法律上的主体地位,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的法律主体应具备不同的权利能力,什么样的人或组织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及何种法律主体是由一国法律规定或确认的。关于民事主体来讲,其民事主体地位则是通过民法给予自然人或社会组织民事权利能力来确认的。民事权利能力成为推断自然人或社会组织是否是民事主体的唯一法律要件。我认为民事权利能力论显然是陷入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因为权利能力也是法律给予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查,德国民法典并没有将民事主体等同于权

7、利能力。在德国民法典之前,民法中只有自然人如此一类民事主体,然而经济社会的进展迫切需要一种发起人承担有限责任的经济组织获得法律的承认,也即在民法中创设一种与自然人截然不同的新的民事主体。这意味着对传统单一民事主体民法体系的突破,也就需要一种理论对这种突破予以支持。因此,擅于抽象思维的德国人制造了一个极其抽象的法律概念权利能力,用以表述两类表面上有着天壤之不的主体具有的内在的共同素养,并最终得到了立法者的采纳。因此,权利能力只是对民事主体共性特征的一种抽象,是立法者为了将法人引进民事主体领域的一种立法设计,而不是民事主体的推断标准。 4民事主体功能论【7】 民事主体功能论认为,法律关于民事主体的

8、规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人文主义的阻碍下,给予所有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二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和发挥特定的功能而对一定的社会存在给予民事主体地位,确认其权利能力,这要紧是针对社会组织和特定财产而言的。民事主体功能论认为,判定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的缘故要紧来自自然法主张之天赋人权,并认为个人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法律确立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的全然缘故,而其他社会存在的民事主体地位的推断也仅为社会存在的特定功能。我认为民事主体功能论在民事主体的推断标准问题上专门有新意,角度独特,提出特定功能是民事主体确立的重要依据。法律确立民事主体地位的功能

9、,要紧是指经济、交易方面的功能,但也不忽略政治的、社会功能因素。功能之一是团体的维持,立即团体人格与成员人格区不开来;功能之二是简化、促进交易;功能之三是能够集合大量资产,实现个人难以实现的巨额交易。 5独立意志论【8】 独立意志论认为,衡量一个事物能否成为民事主体的标准应为独立意志,具备独立意志是一事物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标准。我认为独立意志论是从主观特征来讲明民事主体的,但没能与物质基础相结合,不是完整的要件,而且因为独立意志是行为能力的要素,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内容、后果的认识和表达的能力,现实中没有独立意志甚至不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是大量存在的,如在继承,赠与,抚养请求等民事法律

10、关系中就可由无行为能力的人作为一方主体。 6财产载体论【9】 财产载体论认为,只要能成为财产的载体,完成交易的使命,就能够是法律确认的主体。大陆法系各国关于法律上的人格的规定包含财产性的人格和人身性人格两个方面。财产性人格是由市场逻辑决定的,这导致了民法上抽象人格的建立。而人身性人格则是着眼于个人对其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所享有的人格,这种人格自法律之始既已存在。财产性人格的特点是,人被完全抽象化了,个人和组织在交易关系中没有必定界限,只要能成为财产的载体,完成交易的使命,就能够是法律确认的主体。甚至有一些情况下,没有必要去弄清它的面目,只要财产交易能完成,人是次要的。 因此财团法人尽管没有成员,

11、但同样能够成为主体,因为财产本身的存在导致法人既能够享有权利,也能够以财产对外承担责任。我认为财产载体论与独立意志论相反,是从客观特征来讲明民事主体的,但没能与主观意志相结合,尽管专门有理论性,但也不是完整的要件。我认为关于非自然人主体要被确认为民事主体,事实上质要件为独立的意志加上拥有可支配的财产,在某种程度上是上述理论中的独立意志论和财产载体论的综合。 (1)独立的意志 。这是构成民事主体的意志要件,也是团体人格的来源。只有具有独立意志,才能成为其他主体的一个具体的交易对象,才能与其他主体发生意志交流,安排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建立民事法律关系。 (2) 拥有可支配的财产。第一,拥有自身

12、可支配的财产,是一个客观实体成为民事主体的重要物质基础,这是民事主体的静的功能。第二,要能成为财产的载体,完成交易的使命,这是民事主体的动的功能。 还需指出的是因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存在自身的进展状况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关于民事主体的推断标准也不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现实,民事主体制度也会因此成为进展变化的制度体系。 第二章 自然人 民法上的自然人,专指有自然生命的人具有民事主体这一身份而言。自然人作为法律概念包括三层含义:(1)它是一个法学构造的独特概念,指称个人得在法律上作为权利主体的那一存在范畴。(2)生物上的人,具有民事主体的因此资格,这体现了一种人文伦理精神或者

13、讲天赋权利思想。(3)自然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平等无差不的意义上概指每个具体人的主体形式,而不是特定人的主体形式。我国民法通则使用的是“公民”这一概念,需加以修改,因为:(1)“自然人”属于私法范畴,“公民”属于公法范畴,“公民=自然人”这种表述只能为政治国家干预私人领域提供借口,不利于自然人独立自主地进行制造财宝的活动。【10】(2)假如将民法上的人表述为“公民”, 无法确定外国公民、无国籍人的民事法律地位。(3)这种表述还给研究和解决生命体的民事法律地位问题带来前提障碍。【11】 一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 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按照通讲,权利能力是作为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14、的资格,是“人格”的不称。【12】有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置疑,认为人格与权利能力不能等同。人格的概念比起权利能力的词义要宽泛,人格不仅是主体和权利能力的同义语,而且还表现为某些“人格利益”。【13】有的学者认为,人格是指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即构成民事主体的前提和条件;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享受权利的范围和内涵。【14】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权利能力得被给予不同含义:一为抽象意义上的权利能力,指享受权利,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在此意义上,权利能力等同于法律人格;一为具体的权利能力,指享受某一特定权利,成为某类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在此意义上,权利能力与法律人格不能等同。”【16】有的学者则从探

15、讨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关系动身,提出“权利能力制度是个选择性制度,它规定了无限丰富的权利供各个人去选择,权利的选择也是一种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民事权利能力包含了人的选择的所有信息,人的各种局限性造成了每一个人享有的权利能力差不多上特不有限的。”前苏联学者通讲认为,权利能力确实是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我国民法通则使用“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而不用“权利能力”,以区不法理上所称的一般权利能力。 (二)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 1平等性 。权利能力不分年龄、性不、职业、精神状况等因素而一律平等。首先,权利能力平等是一种抽象的平等而非具体平等,是一种资格或者讲是一种取得权利的可能性的平等,而非

16、具体权利的平等。其次,实践中许多对人之行为范围的限制,是基于某种价值推断或者国家政策对自然人行为的限制而非对其“权利能力”的限制,也即由于考虑到某种行为的专门性或者资源有限性,往往要附加一些条件。 2 自然性。在今天,权利能力因出生的事实而因此取得,因死亡的事实而因此消灭,因此是一种自然权利。 3 不可转让性与不可放弃性。权利能力的不可转让与不可放弃是基于两个方面的缘故:其一是基于法律的伦理性及人文关怀,因为权利能力是一个自然人为主体而非客体的标志,因此,它与人须臾不可分离。 其二是不存在转让的市场 。 4不可剥夺性。主流观点认为,民事权利能力作为一种法律资格,其既不能转让和放弃,也不能被剥夺

17、。【17】但有的学者提出质疑,“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能够依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加以限制和剥夺,如该自然人被依法剥夺生命的情况,因此也被剥夺了民事权利能力。”【18】 5 抽象性。权利能力是一个抽象而非具体的东西,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有伟大的讲明意义。在具体生活中,权利能力的真正意义往往被行为能力的具体差异所淡化。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1关于出生时刻的认定,要紧有以下学讲: (1) 独立呼吸讲 :胎儿全部脱离母体,且在分离之际有呼吸行为,为完成出生。胎儿是否接着生存在所非问。此讲为罗马法采取的标准。 目前德国法学界也多主张独立呼吸讲。(2) 一部分露出讲

18、:胎儿一部分脱离母胎即为完成出生。这一学讲是日本刑法实务上所确立的标准,在民法实务上并非通行标准。(3) 全部露出讲:胎儿全部脱离母体之时为完成出生。此讲为日本民法界通讲。英国一般法也采取全部露出讲。(4) 阵痛讲:此讲认为孕妇开始阵痛,为完成出生。(5) 生声讲:此讲认为胎儿降生后,须能发声,才是完成出生。(6)胎动讲:以胎体开始跳动作为完成出生的标准。(7) 分娩讲:以母体开始分娩为确定,视为完成出生。美国法学界多数同意阿特金森的看法主张分娩讲 。(8) 受孕讲:以受孕开始为准,确定生命开始。 2 胎儿利益的爱护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尚系母体之一部分,因此不能取得权利能

19、力,不能成为民事主体。然而,关于胎儿,“只因出生时刻的纯粹偶然性而否定其权利是不公平的”。 【19】 (1)立法模式选择【20】 一是总括的爱护主义(概括主义)。即凡涉及胎儿利益之爱护时,视为其差不多出生。瑞士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作此规定。 二是个不的爱护主义(个不规定主义)。即胎儿原则上无权利能力,但于若干例外情形视为有权利能力。法国、德国和日本的民法典有相关规定。三是绝对主义。即绝对否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1964年苏俄民法典(第418条)和我国民法通则即采纳此种立法模式。我国民法通则未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儿的应继承的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

20、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我国继承法尽管规定了胎儿的特留份,但胎儿享有遗产权利却必须从出生开始,特留份“留而不给”,故我国现行民法既未实行总括的爱护主义,也未实行个不的爱护主义,而是全然不承认胎儿的民事主体资格。 就我国民法就胎儿利益爱护应采何种立法例的问题,学者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忧:给予胎儿以权利能力,将产生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如“胎儿能否成为侵权行为受害人的问题、为打算和优化生育而堕胎的伦理价值问题”等。【21】故有人便认为,胎儿之以后利益,只需用法律加以明文规定即可,无需给予其权利能力。【22】也有人认为,在三种立法主义中,绝对主义于爱护胎儿利益为最次。由于不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

21、力,我国司法实践中屡屡发生胎儿遭受损害而在其出生后无法对加害人请求赔偿的事例。主张改变立法主义,采总括的爱护主义。 (2) 胎儿的法律地位 关于胎儿的法律地位学者持有不同观点,形成两大对立的学讲: 一是法定停止条件讲或人格溯及讲。依照此种学讲,胎儿于怀孕期间实际上并无权利能力,当胎儿系活产时,再追溯至继承开始或损害赔偿请求权成立之时取得权利能力。亦即胎儿的权利能力之取得附有停止条件。此种学讲系日本民法之通讲,为日本判例所采纳; 二是法定解除条件讲或限制人格讲。依照此种学讲,即使在怀孕期间,胎儿也被视为具有与已出生的人之同样的法律地位,具有权利能力(或“有限”的权利能力),只是以后胎儿为死产时,

22、其差不多取得的权利能力才溯及地取消。亦即胎儿的权利能力之取得附有解除条件。此种学讲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所采纳。【23】 我认为鉴此我国民法在采总括的爱护主义之同时,就胎儿权利能力的性质,应采法定解除条件讲,即凡涉及胎儿利益爱护者,视其具有权利能力,就胎儿所受不法侵害的损害赔偿,得经由胎儿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如胎儿以后未能活着出生,其权利能力视为溯及地消灭或自始不存在,其由法定代理人代为受领之给付,应按不当得利之规定予以返还。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消灭的唯一缘故。民法上讲的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 1生理死亡 。 又称自然死亡

23、,它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终结。关于生理死亡时刻的确定,在医学上有脉搏停止跳动讲、心脏搏动停止讲、呼吸停止讲、脑死亡讲等学讲。我国民事立法没有对自然死亡的时刻标准作出规定 ,在民法理论上要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以脑死亡作为自然死亡的时刻;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呼吸和心脏均告停止作为生理死亡的时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自然人在医院死亡的,以死亡证上记载的死亡时刻为准案件的当事人对自然死亡时刻有争议的,应以人民法院调查后确定的死亡时刻为准。互有继承权的多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不能确定死亡时刻的,适用死亡时刻推定的做法。 2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自然人因种种缘故离开住宅而下落不明的情况

24、发生,特不是在人口流淌日趋加剧的今天,此类事件日益增多。自然人长期下落不明,会导致与其有关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造成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不管关于下落不明人依旧其利害关系人差不多上极为不利的。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各国纷纷设置了一些法律制度:(1)对下落不明者规定财产代管制度,无下落不明期限要求;(2)宣告失踪制度,有下落不明期限要求;(3)宣告死亡制度,对下落不明期限要求比宣告失踪的要长。由此形成了三种立法例:(1) 对下落不明者规定财产治理(无失踪期限要求) 宣告死亡(德国、瑞士、日本、我国台湾地区);(2) 宣告失踪(有失踪期限要求)宣告死亡(前苏联);(3)

25、对下落不明者规定财产治理(无失踪期限要求)宣告失踪(有失踪期限要求)宣告死亡(意大利、葡萄牙)。【24】我国的民法通则及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两种制度。 对设置宣告死亡制度,我国学者并无异议。但对宣告失踪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应当用财产代管制度代替宣告失踪制度,如此能更完善的爱护下落不明人财产权益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幸免了因宣告失踪有期限限制造成的那段时期内财产关系的混乱,同时避开了宣告失踪制度所带来的误解,是符合理性的选择。【25】 3 对死者利益的爱护学讲上要紧有下列几种观点: (1) 死者权利爱护讲。自然人死亡后,仍然能够接着享有某些人身权。其中,有人认为自然人死亡后民事

26、权利能力仍部分接着存在,【26】有人认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够分离,即尽管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自然人仍然能够在死后享有某些民事权利。【27】 (2)死者法益爱护讲。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不再享有人身权。然而,死者的某些人身利益(人身法益)接着存在,法律应予爱护。【28】有学者提出的爱护死者的“准名誉权”的讲法,实质同于此讲。【29】 (3) 近亲属权利爱护讲。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能力终止,名誉权即告消灭,然而在我国现时期,依照公民通常的观念,死者的名誉、好坏,往往阻碍对其近亲属的评价,因此侵害死者名誉可能同时侵害其亲属的名誉。假如侵害,则亲属能够以自己的权利为依据要求承担侵权

27、责任。【30】还有学者指出,纯粹侵害死者名誉时,因为死者人格已不存在,因此不是侵权行为;假如侵害死者名誉导致死者遗属名誉受损,则属于侵害了遗属的名誉权;或者损害了遗属对死者的敬爱追慕之情,也侵害了遗属的人格利益,遗属均得请求停止侵害和损害赔偿。【31】 (4)人格利益继承讲。该讲认为,人身权是专属权,不能继承,然而人身权和人身利益不可混为一谈,后者具有可继承性。就名誉而言,继承人所取得的不是名誉权,而是名誉利益的所有权。死者的躯体利益、人格利益和部分身份利益都能够继承。名誉利益也能够由法律主体以遗嘱方式遗赠给他人。【32】与此类似,有学者主张名誉权包括名誉所有权(一种无形财产权),自然人死亡后

28、,名誉权消灭,然而名誉所有权成为遗产,能够继承。【33】 我差不多赞同 “近亲属权利爱护讲”的观点,如下理由:损害死者的名誉或其他人格利益,有可能构成侵害死者近亲属的名誉权或者人格尊严,死者近亲属能够为了爱护自己的人格权而获得法律救济,包括要求停止损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行为。只要进行恰当的法律解释,就能够给予死者近亲属充分、合理的法律爱护,并间接地对死者的生前人格利益予以合理的爱护。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德国学理对行为能力的概念,一般解释为:“自行以法律行为取得权利、负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换言之,得自行为有效法律行为以取得效果意思的能力。“自然人具有行为能力即能够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法律

29、行为)而构建其法律关系。”德国民法典首次使用行为能力作为第三章“法律行为”第一节的标题。一些国家沿袭德国,如瑞士民法典,在法律上直接使用“行为能力”概念,我国中华民国时期民法也沿袭使用了这一概念,但我国民法通则使用了“民事行为能力”概念。日本因袭法国,使用了“能力”概念。我国通讲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的法律资格。 各国对自然人行为能力,有两种立法体例:一是规定于自然人中,如法、瑞士、日、泰等国,我国民法通则也采取了这一做法。二是规定于法律行为中,但关于成年人禁治产等问题仍规定于自然人中,如德国。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

30、确定和划分标准:(1)意思能力是确定和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基础。“意思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解并能预见其后果的精神能力。”【34】“自然人的行为能力状况,决定于其意思能力的状况。”【35】(2)年龄、智力发育程度和精神状态是确定和划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最要紧标准。年龄、智力发育程度和精神状态属于自然人的生理特性,对自然人的意思能力的有无及其高低的阻碍最为直接和深远,故各国民事立法都把这三方面作为确立和划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最重要的依据。 我国民法通则依据年龄、精神状态双重标准,对自然人行为能力作了三级制(三分法)的制度设计,区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主体包括年满18周岁、且精神状态正常的人

31、;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要紧生活来源的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其主体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其主体包括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部民法草案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界限从十周岁修改为七周岁。 三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涵义界定要紧有以下学讲: 1民事行为能力包容讲(广义民事行为能力讲)。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仅包括自然人为合法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而且包括自然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即自然人对事实上施的不法行为

32、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为广义的民事行为能力所包容,是民事行为能力的一个方面。此种观点为国内众多著述所采纳 。 2侵权行为能力讲。谓侵权行为能力,亦称责任能力,乃负担侵权行为之责任之能力。【36】持此讲者或认侵权行为能力为一种独立的民事能力,或认其仍属广义民事行为能力之一面,但均承认侵权行为能力的推断标准与狭义民事行为能力有所差异。 3意思能力讲。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其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同时预见其违法行为结果的心理能力,亦即关于违法行为的意思能力。关于民事责任能力与其它民事能力的关系问题,这种观点认为,民事责任能力以民事权利能力和意思能力为前提,无民事权利能力,当然谈不到民事责任能力,

33、而无意思能力也同样谈不到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共生关系,有民事行为能力者,同时也有民事责任能力,但责任能力的区分情况,与行为能力不尽相同。【37】 4识不能力讲。这是传统民法理论及民事立法所采行的通讲,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足以辨识自己的行为结果的精神能力, 【38】或者讲是行为人足以负担侵权行为法上之赔偿义务之识不能力。(耿云卿侵权行为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 第12页) 那个地点的识不能力,处于推断层次上,在程度要求上明显低于作为推理层次的意思能力。【39】还有学者以识不能力讲为基础,将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定义为:自然人能够辨认和操纵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民

34、事责任的资格。并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虽以意思能力为基础,然对意思能力的要求要低于民事行为能力(有识不能力即可),因此,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确信具有民事责任能力,但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独立责任资格讲。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关于民事责任能力的推断标准,认为以意思能力为依照逐一进行个案审查,失之烦琐,难以操行,故而以民事行为能力之有无作为推断民事责任能力的依照,更具优点。【40】 我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应定义为自然人对事实上施的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或能力。有民事责任能力者(含有部分民事责任能力者),

35、即须对其不法行为所致损害于其民事责任能力范围内负相应的民事责任,无民事责任能力者,则不负赔偿责任,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由其亲权人或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不应以其能独立地对其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为条件,纵使另有他人须对其行为负前位责任、补充责任或连带责任,仍不妨认为其自己有相应的民事责任能力。至于民事责任能力的推断标准,应以基于意思能力而确定的民事行为能力状况为一般标准,同时,为贯彻公平原则并减轻监护人的负担,还应以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财产状况为例外的推断标准。 (二)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 关于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及其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学讲及立

36、法上则有较大分歧, 可分为三类:【41】 1民事责任能力无视讲。该讲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仅包括自然人进行合法 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而且包括自然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 能力。该讲直接将对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并入民事行为能力之中。 2广义民事行为能力讲。该讲认为民事行为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行为能力仅指自然人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广义的民事行为能力则还包括自然人对事实上施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能力。大陆学者持此讲者颇众,且认为我国立法上所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概念是在广义上使用的,故而均在广义上解释民事行为能力问题。 3独立民事能力讲。此

37、为近来大陆学者提出的有力之新讲。该讲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与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民事能力;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既有联系,也有明显的区不,不可混淆;我国民法通则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应作狭义解释,即仅指为合法行为的能力,而不包括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三) 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推断标准 在学讲理论上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推断标准问题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应以有无意思能力为依照,有的认为应以识不能力为要件,也有的认为应依照其民事行为能力状况来决定。还有学者指出,不管是意思能力、识不能力依旧行为能力,均只是认定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标准,除此之外,还应有例外标准,至

38、于例外标准是什么,有的认为是公平原则, 有的认为是财产状况。 依我国民法通则及有关的司法解释,对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实际上也采行了两个标准: (1) 一般标准-民事行为能力 首先,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也同时具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依民法通则第11条和第106条的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自应由其本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相应的民事责任。其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上不具有对其致害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责任应由其监护人承担。 (2)例外标准-财产状况 依民法一般原理, 经济能力或财产状况如何,与人的意思能力或认识能力无关,故财产状况原本不应作为认定责任能力的

39、标准。 但在专门情况下,出于公平原则或衡平原则的考虑,有必要使无意思能力或认识能力而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自己的财产支付赔偿费用,以维持被监护人、监护人及受害人三方在损害后果负担与补偿方面的相对公平,适当减轻监护人的负担。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第2款亦明确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我赞同我国现行法律上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所确立的两个标准。因为以识不能力或认识能力等为标准的学讲与立法,尽管不无道理,也更为精确。 但需逐一进行个案审查,既要审查行为人本人

40、的个体辨识能力之主观情况,又要考察与其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情况,徒生烦累,难以操作。从立法例上看,出于衡平原则的考虑而以财产状况或经济能力作为确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例外标准,是各国立法上的通行作法。 四 监护制度 监护是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各国在理论上对监护的界定不一致,同时,各国民法典中对监护的规定也不尽相同。通常认为,监护确实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爱护的一项制度。监护从其本质上讲确实是对缺乏行为能力人的监督和照顾制度。监护设立的目的要紧是为了爱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

41、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具有特不重要的意义。 (一) 监护的性质 我国的学术界对此存在专门大的争议,要紧的问题集中在是否应当确认监护是一种权利。这些观点要紧有: 1、监护权利讲。此观点认为监护是一种权利,把监护称为监护权。认为只有从性质上把监护视为权利,才能使监护人正确、主动地行使权利,并实现监护的目的。关于监护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又要紧有两种观点,一是确信其身份权性质。二是否定其身份权性质。 2、监护义务讲。此种观点认为监护并未给予监护人任何利益,而只课以沉重的负担,因此就事理之性质而言,监护是法律课加给监护人的片面义务。这些义务归结起来确实是监护人对上负有基于

42、保障社会安定的需要而承担的义务,对下基于爱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需要而承担义务,因此,监护的性质归根结底只能落到义务上。 3、监护职责讲。监护的内容在于爱护被监护人的躯体和财产,而不是对人的支配的权利。我国民法设立监护制度纯粹是为爱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决不同意监护人借监护人以谋取自身利益,因此,监护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质的公职。 监护是一种职责,是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 我认为,监护在性质上是一种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以义务作为前提和中心的。我国理论界中相当数量的学者将监护的性质确定为义务或者职责,存在许多不妥之处。(1)从各国监护制度的规定来看,监护人除了负有监督爱护的义务外,还享有诸如猎取酬劳的请求权

43、以及法定理由下的辞职权等权益。【42】(2)就监护自身的本质而言,监护是关于不在亲权爱护下的未成年人或者宣告禁治产人予以躯体上和财产上照顾的制度。 尽管我国的民法通则没有对监护和亲权予以区分,实际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监护是作为亲权的延伸和补充而存在的。关于未成年人的监护权专门明显是基于亲权的欠缺而由亲属权发生的,关于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权,则产生于配偶权和亲属权。因此,从监护权产生的根源上来看,监护是一种权利。至于监护权是不是身份权,我个人倾向于它不一种身份权。因为,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能够担任监护人的不仅仅是亲属,还可能是亲属之外的自然人、组织甚至政府民政机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监护权

44、归于身份权,有失全面。(3)确定监护权为民事权利是我国解决区际监护纠纷的基础。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民法中都体现了监护是作为一种权利而存在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监护的性质,以幸免不必要的法律冲突。【43】 (二) 我国监护制度的立法修改和完善 1对亲权与监护权作出严格的区分。我国民法中未能区分亲权与监护权。在民法理论中,亲权是指父母所持有的对未成年子女爱护和教育的权利义务。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由父母共同行使或承担,而监护是指对无父母或父母不能行使亲权的未成年人及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设立监护人予以监督、爱护的制度。 对亲权与监护权作为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加以区分,对防止监护权

45、的滥用、爱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将产生积极的效应。 2建立有偿监护制度。 我认为,指定被监护人的近亲属担任监护人时,应责令其他近亲属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因为监护的法定期限较长,甚至是终生的,这关于担任监护职责的近亲属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从立法上作上述规定,在于激励监护人更好地履行监护职责,减轻社会负担和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3适当调整监护的种类。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是民法通则规定的两种要紧形式。但世界许多国家 还规定有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44】我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尽管也有遗嘱设立监护人的规定,但还不能称其为一种形式。我认为,为了使被监护人的利益得到及时的爱护,鉴于我国尚无专

46、门的监护监督机构的实际,在监护制度中确认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是特不必要的。但在成立遗嘱监护时应符合严格的条件:第一,只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才能通过遗嘱为未成年子女指定监护人。第二,被遗嘱指定的公民同意做监护人。 4设立专门的监护权力机关和监护监督机关。监护权力机关要紧负责任免、更换监护人,就监护中的重大事项(如被监护人就学、就业等)做出决定,并有权对监护人的失职行为或滥用监护权的行为采取制裁措施。监护监督机关是协助监护权力机关实施具体的监督活动,假如发觉监护人不胜任或有违反其职责的行为,监护监督机关及时向监护权力机关报告,由权力机关撤消其监护人资格。 5设立“禁治产”制度。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吸毒、

47、赌博、嫖娼、婚外情等丑恶现象的蔓延,对未成年人的阻碍是专门大的,进展下去将直接导致家庭关生活费的恶化和家庭财产的丧失,无法爱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因此,建议参照国外立法设立“禁治产”制度。当“禁治产”的缘故消灭时,可撤销“禁治产”宣告。如此一旦当家庭中有人因吸毒、赌博、婚外情等可能危害其家庭成员的恶习出现时,法律及时宣告上述人为禁治产人,防止其挥霍家庭财产危及家庭成员的利益,保证未成年人能健康成长和其它家庭成员能幸福生活。 五自然人的住宅 (一) 概念与确定标准 自然人的住宅,是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要紧基地和中心场所。 罗马法采取形式主义,以“设家神之祭坛,置财产之大部”为住宅的确定标准,

48、将住宅定为“财神和要紧财宝的所在地”。近代立法多采取实质主义,具体地决定住宅的观念。实质主义又可分为主观讲、客观讲、折衷讲。主观讲强调意思因素,认为有长期居住意思的地点确实是住宅,英美法系国家多采此讲。客观讲强调事实因素,认为实际上长期居住地确实是住宅,大陆法系国家多采此讲。折衷讲则把意思因素与事实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以久住的意思而经常居住的某一住处为住宅。瑞士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采取此讲。我国采取客观讲,住宅的确定按以下两个客观标准:(1)住宅一般与户籍所在地相一致;(2)住宅应与经常居住地相一致。 (二) 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对自然人的住宅只作概括规定,更没有作具体分类。学理上仅有一些零星探讨,但

49、仍有分歧。我认为,住宅要紧可分为:(1)意定住宅。又称任意住宅,是指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设定的住宅。意定住宅与迁徙自由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展,住宅与户籍分离的存在,在客观上要求法律确信自然人的意定住宅。(2)法定住宅。 指不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设定,而由法律规定的住宅。我国是否存在法定住宅,学者认识不一。如有的学者认为,“意思能力欠缺人以与其共同生活的亲权或监护人的住宅为住宅”;有的学者则认为“由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是与监护人生活在一起的,因而其住宅与监护人的住宅多为一致,但他并不是以监护人的住宅为住宅。”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

50、行为能力人也有自己的户籍,因而一般应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所地为其住宅;假如他的户籍与监护人的户籍不一致,且同监护人共同生活在监护人的住宅,那么可把监护人的住宅当作被监护人的经常居住地,而视为被监护人的住宅。(3)拟制住宅是指法律规定在专门情况下把居所视为住宅。我国民法规范和司法实践确信了拟制住宅的存在:一 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与住宅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宅;二 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点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户籍所在地为住宅;三 当事人的住宅不明或不能确定的,以其经常居住地为住宅。当事人有几个住宅的,以与产生纠纷的民事关系有最紧密关系的住宅为住宅。 (三) 自然人住宅的法律意

51、义:(1)有利于确定自然人的民事主体状态,对自然人的合法权益加以爱护;(2)有利于确定合同的履行和民事责任的承担地点;(3)有利于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4)有利于确定某种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场所;(5)有利于确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 六 自然人的人格权 (一)自然人的一般人格权 1一般人格权”的性质和内涵据学者概括,要紧有以下不同观点:【45】 (1)人格关系讲。此讲认为,一般人格权为一般的人格关系。其为德国学者冯卡尔莫勒(Von Caemmerer)等依照瑞士民法典第28条第1项之规定提出(该条文仅规定应爱护“人格”,并无“一般人格权”的概念)。我国台湾学者施启扬也持此种观点。

52、(2)概括性权利讲。此讲认为,一般人格权为概括性的权利。其为一些德国学者主张。如拉伦兹(Larenz)认为,一般人格权具有“概括广泛性”;尼泊迪(Nipperdey)则认为,一般人格权不仅涉及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而且涉及到民法典所包括的具体人格权,一般人格权范围极为广泛,在内容上是不可列举穷尽的。 (3)渊源权讲。此讲认为一般人格权是一种“渊源权”或“权利的渊源”。其为包括艾纳瑟鲁斯(Enneccerus)在内的一些德国学者提出,认为由于一般人格权的存在,方可引导出各种具体人格权。 (4)个人差不多权利讲。此讲认为,一般人格权为个人之差不多权利。其为德国学者胡伯曼(Hubmann)于本世纪50年

53、代针对否定一般人格权的观点所提出,认为一般人格权不同于人格权本身,亦不同于各项具体人格权。他将一般人格权分为进展个人人格的权利、爱护个人人格的权利和捍卫个人独立性的权利。这三种权利分不受到公法、私法等法律的爱护并共同组成为一般人格权。 我认为,以自然人的自由、安全和人的尊严为标的的一般人格权系从具体人格权抽象而来,表现了近代法制观念从注重财产爱护进展到更为注重自然人人格利益的爱护,表现了司法裁判为顺应时代潮流而对立法的超越和突破。一般人格权为自然人人格关系的法律表现,其爱护对象为自然人人格利益之总和,具有解释、制造和补充立法上明定的特不人格权的功能。一般人格权的民法价值在于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尊

54、重和爱护,是个人的一项差不多权利。 (二)自然人具体人格权的法律探讨 1生命权、躯体权和健康权的界定 有的学者提出这三种人格权的区分,可依以下标准进行:凡侵害自然人生命或者有可能导致生命丧失的非法行为,构成对生命权的侵害;凡破坏自然人躯体的完整性但未造成其健康损害或者生命丧失的非法行为,构成对躯体权的侵害;凡损害自然人躯体之生理机能正常运行和功能正常发挥但未造成生命丧失的非法行为,构成对健康权的侵害。【46】 关于尸体是否为人格权支配对象问题,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之作了观点相异的评讲。 (1)“躯体所有权讲”认为躯体权本身确实是自然人对其躯体的所有权。自然人死后,由其所有的躯体变为尸体,其所有权应

55、由其继承人继承并转而由其继承人所有。因此,侵害尸体即侵害了继承人的尸体所有权(即对死者的躯体所有权);【47】(2)“尸体所有权讲”认为,自然人死亡后,主体资格不复存在,遗留的人体即回归为自然物。关于这种物,所有权最初为死者生前享有,死后即为其最亲近的亲属取得;【48】(3)“治理权讲”则认为,死者遗体当然是物,但不是财产所有权的标的,而是火化、埋葬、祭祀的标的,死者的近亲属对尸体的权利为治理权,即负责进行火化、埋葬,并保持其人格尊严不受侵犯;【49】(4)“非躯体权讲”认为,自然人死亡,其躯体即不再成其为躯体而只是尸体,不再是躯体权的客体,因而对自然人尸体的处分不属于对躯体权的侵害;【50】

56、(5)“躯体法益讲”则认为,尸体作为丧失生命的人体物质形态,其本质在民法上表现为躯体权客体在权利主体死亡后的连续利益。如同人在出生之前对其胎儿的形体所享有的先于躯体权的躯体利益(先期躯体利益)一样,应予爱护。但因主体尚未出生或差不多死亡,故不能确认其为权利客体,而认其为法益的客体。【51】显然,上述第一、二种观点均将躯体权视为一种对躯体的所有权。 我认为,关于无生命之尸体,事实上际上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尸体为一种专门的物,得成为所有权的标的,但所有权的行使受严格限制,即只能以埋葬、祭祀、治理为内容,不得进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处分(包括抛弃等);另一方面,尸体上存在人格利益(即死者生前一般人格

57、权的连续)。故对尸体归属之纷争,为尸体所有权纠纷;对尸体之残害、侮辱,构成对死者人格权的侵害。但尸体非为躯体权之标的,亦非躯体权之连续(躯体之连续利益)。 2姓名权与肖像权的权能结构分析 姓名权是自然人决定、使用以及变更其姓名并排除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的权利。就姓名权的积极作用方面的权能而言,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姓名决定权能。(2)姓名变更权能。(3)姓名使用权能。(4)姓名许可使用权能。 就自然人肖像权的积极作用方面的权能而言,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肖像制作专有权能。(2)肖像使用专有权能。(3)肖像许可使用权能。肖像权作为一种自然人对其外部形象的权利,本质上为人格权,不具有可处分

58、性,关于肖像权,自然人不得转让,也不得放弃,但自然人得将其肖像许可他人为合法之利用,本人并不丧失其肖像权。因此,与其他人格权不同,肖像权中的肖像利用权与姓名权中的姓名使用权一样,得具有财产权的性质。此外,自然人之肖像权的行使,要受法律的某些特不限制(称为肖像权的“合理限制”)。【52】 3名誉权和隐私权的法律救济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自然人、法人享有名誉权,自然人、法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爱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自然人、法人的名誉。”我认为,作为人格权一种之名誉权,作为其爱护对象的“名誉”只能解释为与自然人人格尊严有关的社会评价。至于何种社会评价于个人之人格尊严有所联系,应以评价

59、之内容和效果予以判定,而不在于评价之对象。简言之,凡涉及个运气质优劣之社会评价,即具有名誉之价值,反之亦然。 隐私权是自然人保有其个人私生活秘密并排除他人非法侵犯的权利。我国立法至今未规定隐私权为人格权之一种,而在过去有关司法解释中,隐私的爱护被混同于名誉权的爱护。【53】但个人应受爱护的隐私中,除涉及个人名誉之部格外,还包括大量涉及个人生活安静的个人秘密。个人隐私为个人私生活中不愿公开的秘密空间,其具体内容涉及个人私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应注意:首先,个人私生活秘密并非都要受隐私权的爱护,当此种秘密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发生冲突时,即不存在隐私权。其次,个人私生活秘密与公众知情权发生冲突时,即不存在

60、隐私权。【54】第三,受隐私权爱护之个人私生活秘密的具体范围,要受社会经济、教育、文化进展程度和民族生活适应等的阻碍。 除本文论述的七种具体人格权之外,一些学者还分不主张具体人格权中还应包括“劳动能力权”、“荣誉权”、“自由权”、“贞操权”、“精神纯正权”、“信用权”以及“婚姻自主权”等。在此不多作论述。 第三章 法人 “法人”这一法律概念,为德国民法学者所创,正式运用于德国民法典,用以表 述自然人以外的民法上的另一类具有承受法律关系资格的主体,因此,现代民法正式宣示了民法生活的舞台上有两类主体角色,即自然人和法人。 对法人的概念,各国法典一般不作界定。在英美法系国家尽管采纳了法人制度,然而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