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_第1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_第2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_第3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_第4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 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 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 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 “吐”字,使人想见 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 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 “对”字,其意 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 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 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 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

2、鸣“我有嘉宾,鼓瑟 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 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 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 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 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 慨欷蛇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 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 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 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 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 到来了。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 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

3、感。末句着一 “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 之间的隐隐哀愁。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 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 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 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 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 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陶慕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频。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 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 约武则天

4、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 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 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 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 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 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 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 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 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 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 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 有满腹牢骚在言外。.诗一开头就发感慨

5、,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 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 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 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 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 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 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 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 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 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 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 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 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

6、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 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 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 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 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 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 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醺中所形容的:“梅 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J所以这句说梅柳 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 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 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

7、诗人 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J (悲哉行) “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 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频”是浮 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 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 演(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 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 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 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 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 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古调”是尊重陆丞原

8、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 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 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 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 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 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 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 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 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 联。(倪其心)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

9、行”,描写一个读书 土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 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 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 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 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 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 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 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 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 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 “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 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

10、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一以河水一去 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一以黄河的伟大永 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 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 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 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 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 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 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 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 可谓大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 客也”(春夜宴

11、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 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 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 逆转,由“悲”而翻作“欢” “乐二从此直到“杯莫 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 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 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 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 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 “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 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 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 人“得意”过没有?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 御筵”(玉壶吟)一似乎得意过;然

12、而那不过是 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一 一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 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 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 的句子。“有用”而“必力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 价值宣言,而这个人一“我”一是须大写的。于 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 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 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 破费又算得了什么一“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 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 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 “曩者游维扬,不

13、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 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 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 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 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 ”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 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 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 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 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 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 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 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 还原为生活,他还要“

14、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 来之笔。“讴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 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 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 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 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 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 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 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 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 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

15、”,便举出“陈 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之句o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 ? 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 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 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 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取两朝备受猜忌, 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 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 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 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 壮,即根源于此。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 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16、主人何 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 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 出名贵宝物一“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 “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 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 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 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 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 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 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 关合,而“万

17、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 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 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 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 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 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 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 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 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 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

18、,有气势, 亦有曲折,纵横掉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 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 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 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 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 “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 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周啸天) 兵车行杜甫车麟铸,马萧萧,行人。耶娘,尘埃。牵衣,哭声。 道旁,行人。或从,便至;去时,归来。边庭,武皇。 君不闻,千村。纵有,禾生。况复,被驱。长者,役夫?且如,未休。县官,租税?信知,反是; 生女

19、,生男!君不见,古来。新鬼,天阴雨湿声啾啾!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 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 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 同样的不幸。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 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 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 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疣,未战, 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 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

20、会现实。“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 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 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 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 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 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 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 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 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 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 送”,一个家庭支柱、

21、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 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 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 一个普通“走” 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 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 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 “牵衣顿足 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 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 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 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 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 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 问的方法,让

22、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 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 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 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 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 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 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 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 未已J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 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 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 愤之情。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

23、另一个惊心动 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 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 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 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 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 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 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 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土卒自称。“县官” 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 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 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 一开,把征夫

24、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 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 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 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 ” 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 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 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 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 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 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减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 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 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

25、遍存 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 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 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 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 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 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 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 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 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 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 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魏武的罪恶也揭露得 淋漓尽致。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 唐玄宗长期以来

26、的穷兵跋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 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 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 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 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 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 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 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 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 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 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 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 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

27、五、七言, 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 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 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 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 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 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 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J “长 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和“君不见”、“君不闻” 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 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 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 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

28、 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 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 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 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 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郑庆笃)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 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 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 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

29、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 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 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 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 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 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 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 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 “喜”的 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 种

30、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 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 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 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 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 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 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 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 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 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 是由于被排挤。

31、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 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 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 (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 (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 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 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 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 感人至深。心 王夫Z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 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 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 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

32、抽象 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 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 个范例。(傅思均)咏怀古迹五首(03)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厂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琼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 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 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 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 即在今湖北种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 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 白帝城高处,东

33、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 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 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 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 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 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 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 “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 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 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 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 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 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

34、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 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 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 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 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 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 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铃说:“从地灵说入, 多少郑重J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 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 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 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 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

35、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 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 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 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 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 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 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 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 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 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 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 更主

36、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 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 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 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 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 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琼空归月夜魂这是紧 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 句承前第三句,环3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 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 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 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 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琳句 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37、,虽骨留青冢,魂灵 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 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 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琼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 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 为芬芳编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 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 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 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琵,引手却日琶J 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 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 琶本是从

38、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 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 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 里就密切难分了 O前面已经反看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 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 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 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 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 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 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 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 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

39、写 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 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 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 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 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 重地写呢?杜甫初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 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 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 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 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 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 形象,寄托自己

40、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 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 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 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 昏”、“环琼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 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廖仲安)客至 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醋。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 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 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 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41、。“舍南舍北皆 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 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 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 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土的伴侣,它 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 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 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 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 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 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 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说,一

42、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 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 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 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 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 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 补足了首联两句。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 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 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 旧陪。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 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 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 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

43、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 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 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 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 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 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 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 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 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 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 转,别开境界。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 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 作者对

44、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粉腐 儒餐” 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 煮鱼力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 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 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 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 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 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 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 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宾至(范之麟)这处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草

45、堂, 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 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 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各见用意 所在”(陈秋田)的。诗中未确指“宾”之姓名,全 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客为诗人 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 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 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 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三、四句写惊讶之情。“江干”,江边。从上句看, 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为此诗人说, 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

46、然徒 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岂有,、“漫劳,四字, 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 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 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五、六句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 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这句说:你 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 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 句说:我一生食“粗糊”,身为“腐儒”,款待不周, 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 酒肴。“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 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

47、菲薄,还望“乘兴” 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 意,隐约可见了。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 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 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 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 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百年粗粉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 慨平生的深刻写照。明妃曲两首 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 低徊顾影无颜色, 归来却怪丹青手, 意态由来画不成, 一去心知更不归, 寄声欲问塞南事, 家人万里传消息,泪湿春风鬓脚垂。 尚得君王不自

48、持。 入眼平生几曾有; 当时枉杀毛延寿。 可怜着尽汉宫衣; 只有年年鸿雁飞。 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己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寄李借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 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

49、,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 州任所。李脩,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 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僧以答。诗中叙 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 矛盾和苦闷。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 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 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泄叛乱,称帝号秦,唐 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 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 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诗是寄赠好友的,

50、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 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 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 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 感慨。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 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 朱沈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 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 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 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 黯然无光。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 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

51、他 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 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 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联便 以感激李僧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显然,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 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 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 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次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 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 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 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 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 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

52、钱”两 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 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 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 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溪诗话)这些评论 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 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 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 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倪其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幽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

53、一乡。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 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 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 触发的。公元八O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 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 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佐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 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 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 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 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 州、渣州、疔州

54、、封州和连外|为刺史。这首七律,就 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 于“楼”前着一 “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 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 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 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 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 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 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 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 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 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 抒写展开

55、了宏大的画卷。第二联“惊风乱幽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 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 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姜荷以为 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 芳。”又云:“擘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 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骞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J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 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 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 灵颤悸。风而日惊,雨而日密,咐而日乱,侵而日斜, 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 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财

56、;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 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 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 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 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 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 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 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 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 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 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 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 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

57、具有“流水对”的优点。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 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 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 望水路,则江流纤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 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 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 一垫,再用“犹 自“ 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 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 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 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 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

58、韵袅 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 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霍松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缸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 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 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 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 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 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 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

59、很有气概地 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 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 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 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 严谴亦无怨悔。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 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 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 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 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 出了惨痛的代

60、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 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 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 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 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 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 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 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 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