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_第1页
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_第2页
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_第3页
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_第4页
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二、用笔

2、概要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缺乏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无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

3、且轻虚,以到达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三、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管柔与硬,腕不管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到达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把握字形,确定临

4、字的大小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构造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群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根本与原文相当为宜;待有一定根底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2、对笔、纸、墨的选择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一距笔头一寸、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

5、,所以动物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四、真书的用笔分析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一样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一横的写法、长横作为一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失势。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其一如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

6、起回锋。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其二如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其三如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短横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仰势,如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求字的横;或平直坚硬,求沉实,如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且字下横。、横的变化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如士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书之,比

7、照鲜明。如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又如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一反三。二竖的写法汉字横多竖少。竖是字的骨干,起着支撑字形、稳定重心的作用,宜写得劲健挺拔。1、长竖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一为悬针竖,如字右竖,起笔时与上一点画照应,笔锋迂回而下,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二为重露竖,如辞字最后一笔竖,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三为行意竖。由于此帖行意浓厚,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如斩字末竖,显然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2、短竖短竖在写法上与长竖相

8、似,有起、收笔上的藏露变化,有相向、相背的体势变化。三点的写法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可转入对点的学习。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变化,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一般就是如糠、嫡、少的写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凉、员、异几种写法。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熟、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变化。而上下两点的写法,由如钧、扇二字可见,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此帖中点单独出现时,形态最多的是侧点,书写时笔取侧势,锋尖入纸用力向右下,待毫铺开后笔锋稍顿,衄挫回锋。其他还有直点、长点、垂点、撇

9、点、挑点、平点等,书写时要留意它们与不同笔画搭配时的形态,找出规律性。五、草书的用笔分析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因此对草书的用笔把握首先表达在使转上。智永笔法精熟,笔笔从空中落,故而可以说,智永此帖草书教科书般的笔法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一使转此帖在使转上到达了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语的艺术效果。其转笔淳厚流畅,灵动而不诡异,沉实而不呆板。1、下转。如霄、易二字之横下行时,腕部要随之缓缓外转,使锋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2、上转。如充、肠二字,在笔上转时不可懈怠勿猛提笔,稍驻后翻转而上,忌机械硬转,令锋散开。3、平转。如饱、畏二字笔至平转撇折时腕要稍向内翻,并在转

10、处稍顿。行笔时注意要手腕轻虚,防止动作过大。4、连转。转笔处顺势相连,行笔动作根本一致。但转折中应注意动作到位和连转处的变化。草书使转中最难的是上、下转交替进展,如委、寓二字。临写时首先要看清行笔线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动作,可先在空中熟悉两遍后落笔。检验连转动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审视线条的起、行、收处,不能出现散锋或尖薄的情况。如果动作不对,应及时调整,直到准确为止。二横草书中多牵丝映带,许多点画相互依存,横画也不例外。它可以与竖、撇、捺、点等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如佐、曲、弱、营等字。当然,相对独立的横画也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字中,与字的其他局部互相照应。1、短横草书中独立的短撇一般为字的首笔

11、或末笔,其起、收有轻重,体势有俯仰。一般上横多用轻起、仰势,如飘字;亦有切笔入纸重起者,如青字。下横多取俯势,如士字;有重起轻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短横中还有一种逆势写法,如执字。此法多用于横连竖,目的是顺势。2、长横长横多为一字之主笔,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态。长横在用笔上变化颇多,如晋字中横尖锋杀纸而入,凌厉劲健;耻字上横尖锋轻入,辅以提按,含蓄蕴藉;每字上横翻锋入纸后提笔右行,至收笔处顿锋上转,沉实婉转;并字末横取隶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横呈下俯之态,顾盼含情。三竖字中竖画好比搭台的支柱,一般写得挺直厚重。1、短竖。根据所处的位置,此帖中的短竖有以下几种形式:位于左,多用垂露,

12、只是起笔或轻或重,如佳字;位于中,大多与其他点画相连,变化多端,如维字;位于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撑上部,如闲字。2、长竖。千字文的示*性约束着作者的个性发挥,因此本帖中没有抒情畅意的特长竖,只有相对较长的竖。如植字的长竖居于左,切笔下行,丰润秀逸;刻字的长竖居于右,行笔轻重变换,颇有动感;想字的长竖承上启下,巧妙地将字的气息绾结于一体。四点其实,看似简单的点往往是书法中最具变化、最难表现的,因此临写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拟,体会其用笔的细微变化,抓住其个性与共性特征,使之成为点睛之笔。1 单点单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点画仍有相照应的关系。单点作为首笔或未笔时,一般多用俯势,笔毫入纸后向右下稍顿

13、弹起,如庙字;亦有取仰势者,如跃字的左上点,起笔与横法类似,笔锋向右稍转后即折回而下。另外视字的构造,具体作点时还应留意其角度的变化。2、双点双点一般笔势相连,分为上下点和左右点。1上下点。如论字末熟练的提按,在上点完成后顺势带出下点;嗣字右部两点稍作翻腕,一笔而成,凝练有神;禄字中右两点开*大气,气势汹涌,角度、收放变化自然;盗字左上两点行笔稳健,气息相连。2左右点。如凉字右部下两点饱满沉实,遥相照应;羲字上两点笔力千钧,峻急飞动;乎字的两点提按自如,一气呵成;微字的两点纵横交织,轻灵洒脱。3、多点多点并列要注意各点的不同写法及相互间的照应。1横式。如密字中部的点,重起顿笔后转腕提笔,而后翻

14、锋向上完成左右,至右时,腕外转顿笔顺势完成右点。如羔字中的横点,笔势起伏,提按、顿挫极富节奏感。2纵式。如清字上点采用单点的写法,下两点一笔写成并顺势提出与下一笔照应。落字中左下三点一笔写成,由轻渐重,简约而凝练。五撇草书中的撇画多与其他点画相连或相映。1、长撇此帖中长撇或厚重沉实,线条遒丽,如映、初二字;或凝练老辣,劲挺畅意,如廉、碑二字;或笔意婉转,飘逸洒脱,如沙、接二字。2、短撇短撇变化较多。如欣字之撇藏锋入纸,腕外转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笔顺势带出,翻转灵活;求字上撇由横变异而来,状假设兰叶;夙字之撇露锋直下,迅速发力。六捺草书为了取势的需要,形态完整的捺一般出现较少,取而代之的多为反捺

15、。1、长捺长捺多以反捺出现者居多,如、履之捺均轻入轻收,中截浑厚;而、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笔含蓄。2、平捺此帖中平捺的写法较为统一,多尖锋入纸后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尾部稍顿捺出,隶意盎然,如逸、运二字。3、短捺在草书中,短捺多化为姿不同的点,如读笑实囊各字。独立者多饱满厚重,如高山坠石;连带者多婉转流畅,似泉水奔涌。六钩的写法作钩之法,需蹲锋,令钩饱满劲健。钩的变化较多,但写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己。竖钩的起、行笔与竖一样,至将转笔处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则字之钩。本帖中的竖钩也有拖钩法,即出钩时将笔锋调正,掣住笔势向左稍行钩出,如孰字左下的钩画。钩的形态一般

16、有以下几种,兹列出典型字例,可强化练习,如宅、弱、飘、 心、贼、处字中的竖弯钩、横折钩、弯钩、斜钩、卧钩等。七折的写法折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智永真书的折笔多暗转,劲力内敛,如伊、旦二字的折,转处笔势稍顿,圆锋而下,折处圆劲而有*力。而曲、忠二字之折,则笔至转角处提笔换锋,抵住下行,折处笔力盎然,似切金断玉一般。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书的笔法特点。需要提醒临写者注意的是,此帖真书类似于行楷,笔致流畅圆洁,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现其笔端灵便畅达的气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书根底。因此在临写此帖的同时可穿插临写王羲之的行书帖,以切准智永楷书与王字行的契合点,到达由形入神的目的。六、草书的构造特点虞世

17、南笔髓论言: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笔势的迅疾自然给草书结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字文专为习书而创制,因此其草法相对工稳、规*了许多。1、气息绾结文章要形散而神凝书法亦然。草书更应讲究跌宕起伏、大开大合间的气息绾结。如嵇字翻转腾挪,一笔而成,体势紧凑;临字各局部虽相对别离,但笔势不断,气息贯穿。作草求势,或绵转折,或笔断意连。而势的表现主要通过改变笔顺和简化点画到达。如并字先写两竖再完成两横,令整字行笔便捷顺畅。再如躬字本来较为复杂,而经过简化笔画,自然就容易贯气了。2、字形多变草书讲究整体美,而这种美靠什么实现呢?表现在字法上便是字形变幻和大小穿插。相对来说,千字文作为习书*本,其大小变化并非

18、十分突出,但临习时不应无视,尤其应注意训练以结字大小调节书作的节奏。而字形的多变是根据字的构造来随机处理的。总的原则是在注意字形饱满的同时防止出现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字势,力求以形变增强书作的节奏与韵律。3、揖让有度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作草尤需如此。下笔前应预想各局部的空间比例,然后落笔。4、伸缩得体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长方的呆板走势,就必须要注意伸缩。一般情况下,左右、左中右构造的字要注意各局部的长短参差,勿使齐平,如绛字;上下、上中下构造的字要注意各局部的宽窄搭配,如寥字;独体字要注意点画的伸缩,令字形多姿多彩,如毛字。5、疏密映衬智永草书千字文中,有左密右疏者,如散字;有左疏右密者,如谁字;有上密下疏者,如历字;有上疏下密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