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课时训练_第1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课时训练_第2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课时训练_第3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课时训练_第4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课时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 鸿门宴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人素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老师教书育人,也算是劳苦功高,用传统的方式略表感谢之意也并无不妥。B 在本次研讨会上,张老师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这一举动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真正意图是提醒大家上一年的教学计划存在漏洞。C 在四年多的服刑生活里,他不再是说一不二的企业一把手,而是个谨小慎微的老头儿,对监狱规章秋毫无犯,与各色人等友好相处。D 如果传统金融行业现在还不积极行动,不进行改革,赶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那么几年之后必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下列各句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 得复见将军于此 B 吾属今

2、为之虏矣C 沛公安在 D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沛公军霸上 范增数目项王 籍吏民,封府库 刑人如恐不胜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沛公欲王关中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吾得兄事之A / B /C / D /4.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B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

3、“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C 参乘也写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D 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张良出,要项伯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 范增数目项王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

4、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笔法的来源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

5、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

6、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

7、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6.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B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C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8、D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

9、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0、成小题。先秦人爱带剑,汉代人则喜佩刀。汉初,承先秦馀绪,带剑习俗仍盛。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庄、项伯拔剑而舞,项羽按剑而跽,樊哙执剑切生肉,范增拔剑击玉斗,刘邦逃脱,“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可见,当时宴会上的将领,都随身佩剑。汉书陆贾传曰:“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则汉初儒生亦佩剑。西汉中期以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了人们身边常带的武器。考诸典籍及出土文物可知,汉代文人、武将、僚吏、游侠,甚至童子皆有带刀习惯。汉代的刀一般用铁制成,直脊直刃。刀鞘一般由两片木材合制而成,用丝线或丝织物缠紧,外面涂上漆。东汉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奢

11、靡之风的兴起,佩刀的装饰亦渐趋华美。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算是典型代表。该刀长105厘米,刀身上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精美异常。这或许就是典籍中常提到的“金错刀”吧。同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随着礼制的稳定、强化也呈现出等级性。汉代的帝王、诸侯、百官,乃至童子,皆带刀,且不同等级之人,佩刀及刀鞘之质料、形状、色彩和纹饰亦有别。汉代,随着佩刀习俗的盛行,出现了以刀为礼物赠赐人的现象。从应奉传:“赐奉钱十万金错刀、剑、革带各一。奉其勉之。”等史传资料中可知,汉代皇帝、侯王常把佩刀作为贵重之物赏赐给功臣、宠臣或嘉宾。汉代带刀习俗之兴盛已如上述,那么,汉人为何一改先秦旧制,舍剑取

12、刀呢?笔者认为,这与刀的自身构造及其在骑战中的优势有关,而这种优势又显明地呈现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汉一统天下后,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其中又以匈奴为最。而北方民族的军队主要是骑兵,惯用刀。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说:“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军冲击时,由于马的速度过快,要想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推刺。”如此,以刺杀为主的剑在战场上的作用就不大了,且在击刺、劈砍时,剑还容易折断。因此,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刀成了战场上的主角。可以说,为了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汉人抛弃了剑而选择了刀。甚或可以说,汉人带刀习俗的兴起,亦源于此。因为,早在战国及楚汉战

13、争时期,骑兵战在中国也已兴起,然从典籍记载看,彼时所用武器仍然是剑,少见刀的身影。汉武帝时,在大规模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汉人才真正发现刀在骑兵战中的作用,于是弃剑用刀,由此,刀在中国流行了起来。这也正是汉初人仍佩剑而至武帝后佩刀之俗才逐渐兴盛的原因所在。摘编自汉代人怎样佩刀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考证西汉中期的典籍和出土文物,可知当时文人、武将甚至童子都有带刀习惯。B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以体现当时科技的发展及奢靡之风的兴起。C东汉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呈现出等级性,与汉朝的礼制逐渐稳定和强化有关。D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骑战中,因为马的速度

14、过快,所以剑的弱点就暴露出来。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举刀取代剑进而兴盛的现象,然后分析刀盛行的原因。B文章主要依照时间顺序,来论述刀的起源、发展与流播。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刀在骑兵作战时的优势。D文章通过引述大量历史典籍、出土文物证明本文观点的合理性。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和的记载,在汉初,无论是将领还是儒生都有佩剑的习惯。B到了汉代,皇帝侯王常把刀作为贵重的礼物赏赐给臣子或嘉宾,这促使了刀的盛行。C刀的兴盛与战争密切关联,若无与少数民族的战争驱使,刀在汉代未必会如此兴盛。D在战国及楚汉战争时,骑兵战在中国已兴

15、起,但是当时骑兵战规模较小因而刀未兴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王剑冰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

16、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

17、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婉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

18、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了,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

19、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

20、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选自艺术散文选萃,有删改)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

21、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典故一一勾连。B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紧紧围绕对项羽的赞扬这一主线而展开。C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勾连古今让人对历史的遗憾与公正产生无限的感慨和长久的回味。E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他“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以致“放走了死对头”,“空做一场皇帝梦”。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13.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

22、册中的神来之笔”?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15.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风桐槐说项羽梁衡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

23、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长得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

24、”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

25、卸落的铠甲。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

26、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这个人物的。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树。幸亏有

27、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6.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17.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并分析。三、语言表达 18.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排列语序。(只填序号)比起事事都凭一己之力的项羽,刘邦更懂得用人之道刘邦比起项羽几乎没什么优势但他也有出众的地方,就是知人善任和体恤臣下相比力拔山河的项羽,刘邦既没有武勇,又缺乏主张,对平天下的哲学又知之甚少秦末,刘邦项羽相争19.请以“

28、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为话题,将下面的句子扩展为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要有文采,不少于50字。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_20.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以鸿门宴中人物为对象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项羽本纪是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一文中,太史公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范增无奈的心情。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

29、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

30、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

31、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C江东虽小地/方千

32、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B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C侯:古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D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B项羽率八百

33、多骑兵,乘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5.根据文本,说说项王左右为何“皆泣,莫能仰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34、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

35、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乙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

36、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注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注“一击”指张良为韩报仇,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一事。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

37、贼之不足/以死也/C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D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鸣,指平明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凌晨1至3时,与丑时相对应。B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C高祖,古代帝王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文中指汉高祖刘邦。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有勇无谋之人。文中之意是后者。2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乙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隐

38、忍之心的观点,两文都着眼于“忍”。B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C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可见不可以貌取人。D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旦日视其书,乃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译文: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译文:30.综合两则材料分析,老人为什么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秋毫无犯:形容

39、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这句话的主语是服刑人员,用“秋毫无犯”,搭配对象不当。2.【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被动句,D项是判断句。3.【答案】A【解析】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名词作状语。4.【答案】B【解析】B项,“本纪”应该是“记历代帝王政绩”。5.【答案】C【解析】A项,“要”同“邀”;B项,“倍”同“背”;D项,“蚤”同“早”。6.【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春秋笔法”相关的语段,然后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

40、舍,B项,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所以选B。7.【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所以选B。8.【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

41、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所以选C。9.【答案】A【解析】A项,“考证西汉中期的典籍和出土文物”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西汉中期以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了人们身边常带的武器。故答案选A。10.【答案】B【解析】B项,“论述刀的起源”理解有误,原文未涉及起源。原文只说的汉代的刀,汉代的刀一般用铁制成,直脊直刃。刀鞘一般由两片木材合制而成,用丝线或丝织物缠紧,外面涂上漆。故答案选B。11.【答案】B【解析】B项,“这”指的是“皇帝侯王常把刀作为贵重的礼物赏赐给臣子或嘉宾”,它作为促使刀盛行的原因,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汉代,随着佩刀习俗的盛行,出现了以刀为礼物赠赐人的现

42、象。故答案选B。12.【答案】B E【解析】B项,应该为“围绕对鸿沟的感慨和思考这一主线”。E项,“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不对。13.【答案】鸿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让人发出无数联想”。【解析】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首先明确此句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又是一个呼应句,呼应开头,然后综合此句前后内容,就可得出答案。14.【答案】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

43、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赏析鉴赏。题干明确要求“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应先将这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然后再结合句子来分析。只要答出“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内容”即可;答出景物描写能使读者对鸿沟的历史进一步回味、品味即可。15.【答案】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解析】题干问的是“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难度较大。首先要

44、明确“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收束句,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然后,根据题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内容”的要求,结合对第8段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答案。以上要点答出大致意思即可计分。16.【答案】交代了作者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引出下文着重要写的青桐和古槐,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探究题,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答题。此题从内容看,是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

45、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交代了作者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在结构上,“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引出下文着重要写的青桐和古槐,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7.【答案】有责任,有担当;勇敢刚烈,纯朴真实;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具有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学而无恒,不肯读书;性格残忍,坑杀俘虏;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个人英雄主义,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题干要求概括“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解答此题,要重点研读文中的第三段,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文中描写项羽的内容。这段文字从两个大的方面评价了项羽的人性缺点和人格魅

46、力,概括时可以将这两个大的方面再作具体的切分,力求准确全面地概括。第三段中说“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回答本题,在分析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时,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概括他,要先说其性格上的优点:有责任,有担

47、当;勇敢刚烈,纯朴真实;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具有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另一方面,其性格中的不足:性格残忍,坑杀俘虏;优柔寡断;个人英雄主义,等等。18.【答案】19.【答案】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他们都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屈原、司马迁等,他们之所以为千秋万代所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建立了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事业大厦,筑起了他们人生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题目要求以“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为话题,扩展为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属于话题阐发型的扩写。话题阐发型扩写,就是提供话题或对象,规定某种情境,以某一

48、词语、句子为重点,要求利用主题词或者主题句,并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加以充实或扩展。此类题扩写时,一要扣住主题,也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阐释,使内容更丰满、生动,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段;二要有文采,最好运用修辞手法。比如本题,围绕“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具体阐发为什么事业是人生的丰碑,可以结合古今中外名人事例进行阐释,阐释时注意中心明确、语意连贯,表达有文采。此外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少于50字。20.【答案】刘邦圆滑的表演 张良细致的安排 樊哙忠勇的行为 项庄精湛的剑法(任写两句,句式一致,能概括人物特点。)【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的要求如下:一仿句式,二仿修辞,三仿句间的关系。

49、题干中要求“以鸿门宴中人物为对象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首先确定仿的对象“项羽磊落的气概”“范增无奈的心情”;然后再联系课文的内容确定人物的表现。21.【答案】B【解析】“无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船”是“有”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22.【答案】C【解析】“王”应为“公”。23.【答案】B【解析】项羽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下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地致使伤亡惨重。24.【答案】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

50、作战的过错。【解析】注意“当”“破”“败北”“霸”的翻译。注意“卒”“困于此”“罪”的翻译。25.【答案】项羽兵败,楚国将亡;英雄末路,不忍仰视。【解析】参考译文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于是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

51、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有八年了,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

52、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

53、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杀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了百八十人,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人。项王问他的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心中没有愧疚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项羽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创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