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PAGE 2高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高淳区人民政府二一七年八月PAGE 20目 录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490652106 一、调整背景 PAGEREF _Toc490652106 h 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07 (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PAGEREF _Toc490652107 h 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08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 PAGEREF _Toc490652108 h 2 HYPERLINK l _Toc
2、490652109 (三)现行规划执行情况 PAGEREF _Toc490652109 h 4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0 (四)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 PAGEREF _Toc490652110 h 5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1 二、主要指标调整情况 PAGEREF _Toc490652111 h 8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2 (一)调整目的 PAGEREF _Toc490652112 h 8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3 (二)指导思想 PAGEREF _Toc490652113 h 8 HYP
3、ERLINK l _Toc490652114 (三)指标调整 PAGEREF _Toc490652114 h 1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5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PAGEREF _Toc490652115 h 14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6 (一)土地利用战略 PAGEREF _Toc490652116 h 14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7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PAGEREF _Toc490652117 h 16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8 (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PAGEREF
4、 _Toc490652118 h 17 HYPERLINK l _Toc490652119 四、耕地保护与利用 PAGEREF _Toc490652119 h 2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0 (一)推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PAGEREF _Toc490652120 h 2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1 (二)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 PAGEREF _Toc490652121 h 22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2 五、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PAGEREF _Toc490652122 h 24 HYPERLINK l _Toc
5、490652123 (一)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PAGEREF _Toc490652123 h 24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4 (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与方案 PAGEREF _Toc490652124 h 25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5 (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PAGEREF _Toc490652125 h 27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6 (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 PAGEREF _Toc490652126 h 28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7 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6、PAGEREF _Toc490652127 h 30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8 (一)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 PAGEREF _Toc490652128 h 30 HYPERLINK l _Toc490652129 (二)产业集聚集约用地 PAGEREF _Toc490652129 h 3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0 (三)城市(镇)开发边界划定 PAGEREF _Toc490652130 h 33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1 (四)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PAGEREF _Toc490652131 h 35 HYPERL
7、INK l _Toc490652132 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PAGEREF _Toc490652132 h 37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3 (一)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 PAGEREF _Toc490652133 h 37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4 (二)实施土地生态保护差别化管理 PAGEREF _Toc490652134 h 39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5 八、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PAGEREF _Toc490652135 h 4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6 (一)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8、 PAGEREF _Toc490652136 h 41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7 (二)土地用途分区 PAGEREF _Toc490652137 h 43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8 (三)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与发展布局 PAGEREF _Toc490652138 h 45 HYPERLINK l _Toc490652139 (四)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PAGEREF _Toc490652139 h 46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0 (五)街(镇)土地利用方向和调控指标 PAGEREF _Toc490652140 h 4
9、7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1 九、重点工程安排 PAGEREF _Toc490652141 h 52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2 (一)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PAGEREF _Toc490652142 h 52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3 (二)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PAGEREF _Toc490652143 h 53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4 (三)电力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PAGEREF _Toc490652144 h 53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5 (四)其他工程
10、 PAGEREF _Toc490652145 h 53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6 (五)重点建设工程清单调整 PAGEREF _Toc490652146 h 54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7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PAGEREF _Toc490652147 h 55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8 (一)流量指标归还计划 PAGEREF _Toc490652148 h 55 HYPERLINK l _Toc490652149 (二)经济措施 PAGEREF _Toc490652149 h 56 HYPERLINK l _To
11、c490652150 (三)行政手段 PAGEREF _Toc490652150 h 58 HYPERLINK l _Toc490652151 (四)公众参与 PAGEREF _Toc490652151 h 59 HYPERLINK l _Toc490652152 (五)技术监管 PAGEREF _Toc490652152 h 60 HYPERLINK l _Toc490652153 十一、附 则 PAGEREF _Toc490652153 h 62 HYPERLINK l _Toc490652154 (一)成果构成及法律效力 PAGEREF _Toc490652154 h 62 HYPERL
12、INK l _Toc490652155 (二)规划解释权 PAGEREF _Toc490652155 h 62 HYPERLINK l _Toc490652156 附 表 PAGEREF _Toc490652156 h 63 HYPERLINK l _Toc490652157 附 图 PAGEREF _Toc490652157 h 78南京市高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完善版第一张一 调整背景一、调整背景(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高淳区位于江苏省西南端,地处北纬3113-3126,东经11841-11912,北靠溧水区,东临常州市,南部和西部与安徽省接壤。高淳区城市性质区域职
13、能是南京都市圈副中心,江南现代生态休闲科技新城。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区、商品油基地区和江苏省淡水鱼类重点生产基地,是江苏省商贸十强县(市),也是长三角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十三五期间拟将高淳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品质生态健康宜居城,南京到黄山旅游带上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苏南地区科技新区与制造业服务枢纽。最终成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的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标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幸福和谐先导区。全区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区域性气候明显,常年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6.0,年均降水量为1166.0毫米。高淳区地形东高西低,分为圩区、半山半圩、
14、山区三大类,东部低山丘陵为茅山山脉的余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延伸,山势平缓,西部圩区是固城、石臼、丹阳等湖的湖积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沟渠纵横交错。全区2014年末常住人口为43.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88万人,农村人口18.85万人,城镇化水平56.7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5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46.2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17.41亿元。三产结构由2009年的7.9155.1336.96优化调整为2014年的6.7549.5343.7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29亿元,增长2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3
15、0元,比上年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17692元,增长6.80%。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高淳”作为总目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紧扣“四区发展定位”,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建设“强富美高”新高淳。主要预期指标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3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1、土地利用现状全区2014年末土地总面积79022.6公顷,其中农用地58782.3公顷,建设用地12439.3公顷,其他土地7800.9公顷,分别占土
16、地总面积的74.39%、15.74%和9.87%。农用地中,耕地40807.1公顷,园地1602.8公顷,林地2907.6公顷,其他农用地13464.8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69.42%、2.73%、4.95%、22.91%。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2341.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7260.2公顷,交通水利用地2606.9公顷,其他建设用地230.9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8.82%、58.36%、20.96%、1.86%。其他土地中,水域7441.1公顷,自然保留地359.8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95.39%、4.61%。2、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和水域面积较大全
17、区地势西低东高,西部为水网圩区,东部为丘陵山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鱼类生产基地。全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水域为主,2014年全区耕地面积达40807.1公顷,比重为51.63%,分别是江苏省(42.84%)和南京市(36.22%)平均水平的1.2倍和1.4倍。2014年全区水域面积达7441.1公顷,比重为9.4%,超出南京市7.2%的平均水平。(2)土地开发强度较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2014年全区建设用地面积达12439.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重为15.7%,开发强度远低于28.1%的南京市平均水平和21.0%的江苏省平均水平。全区2014年农村居民点面积达7260.2
1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达58.4%,是江苏省(42.24%)和南京市(29.3%)平均水平的1.4倍和2.0倍。而2014年常住人口为43.83万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达165.6平方米/人,高于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平均水平。(3)建设用地产出率较高,城镇工矿用地分布不均2014年全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303.91万元/公顷,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259.60万元/公顷),但低于南京市平均水平(408.52万元/公顷)。2014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达2341.3公顷,淳溪街道、古柏街道、桠溪镇和固城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达2088.8公顷,占全区比重为89.2%,空间分布不均。(4)生态
19、用地比重较大全区范围内分布有石臼湖、固城湖、游子山等具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的生态用地,生态用地类型多样。全区生态用地面积达4058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是南京市平均水平31%的1.7倍。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格局亟待优化全区生态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较大,但林地面积相对较小,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需严格禁止在林地范围内进行与林业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行为。全区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面积相对较大,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5.6%,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未能如预期减少,且小、散、乱的分布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建设用地格局亟待优化。
20、(2)土地利用总体效益不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全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2439.3公顷,达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11136.7公顷的1.1倍。2014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303.9万元/公顷,达2005年221.0万元/公顷的1.4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虽有所提升但仍低于465.1万元/公顷的全市平均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现行规划执行情况1、规划实施成效规划实施期间,全区严格执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及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2014年耕地保有量是规划目标的130.77%,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规划目标的100.89%,
21、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障了粮食安全。规划实施以来,全社会依法用地、节约用地意识明显增强,土地利用更加规范,城市化、工业化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全市单位GDP占用的土地从2005年的849.6公顷/亿元降低到2014年的160公顷/亿元。2、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规划实施过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旅游业兴起的同时工业主体地位有所提升,城镇工矿用地总量需求大;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作支撑,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除此之外,高淳区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
22、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新增城乡建设用地上图规模难以平衡建设用地供需缺口。与此同时,规划实施的机制不够健全,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难以聚焦合力等。(四)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1、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1)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统筹土地利用任务更加艰巨。全区中心城区、重点镇的集聚功能还不强,不同区域经济尤其是城镇发展尚处于同构扩展阶段。统筹城乡土地利用需要解决的政策与经济难题多,包括城乡人口流动与管理体制、区域经济差别化管理及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等,土地粗放利用现象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2)资源环境约束驱紧,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发
23、展将进入新常态,而全区以原材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和层次不高的现状,导致建设用地低产出与占用的资源环境错配,合理的建设用地需求与有限的用地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紧迫。全区70%的面积为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优势建设任务较大,协调大规模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建设用地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以及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所带来的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耕地保护、资源短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任务更加紧迫。2、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1)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高淳区进一步融入南京主城区加快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南京
24、市具有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是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不断提升,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周边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为撤县设区后的新高淳作为南京都市圈副中心,承载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主城区的一体化进程,缓解结构性用地矛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2)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指明了方向。伴随示范区的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强化,对于高淳在探索区域合作、城乡统筹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
25、级等方面将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也可进一步为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而释放新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优化生产力布局创造条件。全区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和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推进毗邻区域共建共享,主动承接苏南辐射,形成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3)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三大国家级试点项目为高淳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新市镇建设、生态文明试点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特色化改革试点任务的稳步推进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高淳充分利用南京后花园的
26、优势和做大做强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业提供了支撑。二 主要指标调整情况二、主要指标调整情况(一)调整目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高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遵
27、循“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开发格局,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强富美高”新高淳提供基础保障。1、基本原则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
28、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城乡建设开发格局。节约集约、城乡统筹。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质量”的节约集约用地“五量调节”战略的实施,引导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多规合一、公众参与。围绕“多规合一”的目标,推进“三线划定”。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坚持开门规划,充分征求群众、专家学者及部门意见。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7)中华人民
29、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0)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11)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72号令);(14)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1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
30、201514号);(16)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17)江苏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指导意见(苏国土资发2016284号);(1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19)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21)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05号令);(22)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23)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24)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5)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26)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1、(27)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8)南京市高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9)南京市高淳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30)南京市高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31)南京市高淳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32)南京市高淳区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33)南京市高淳区“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34)南京市高淳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35)南京市高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36)南京市高淳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37)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3、规划范围规划范
32、围为高淳区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淳溪街道、古柏街道、漆桥镇、桠溪镇、固城镇、阳江镇、砖墙镇和东坝镇,总面积790.23平方公里。4、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调整基期年2014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调整期限为2015-2020年。(三)指标调整1、土地利用规模调控目标完善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利益调节机制,有序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至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2814.1公顷、9938.8公顷以内;耕地保有量及实有耕地面积保持在39072.3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2238.8公顷以上。2、
3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农用地中高标准农田、优质园地和林地比重显著提高,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规模满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及流域、区域水利治理要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有效缓解资源有限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至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比例提高至16.2%,农用地、其他土地比例控制在74.0%、9.8%。农用地中耕地比例稳定在66.8%,林地比例提高至5.0%;建设用地中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比例提高至20.6%,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从58.4%降低至51.2%。3、城乡用地布局优化目标“一城两湖两翼,有机网络组团”的城乡用地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用地更加集中集聚优化,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加快形成“新城
34、新市镇-新社区”的三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城区与郊区土地利用统筹协调水平显著提升。至2020年,耕地、基本农田向农业生产基础和潜力较好的东部山地田园片区和西部江南水乡片区集中,城镇工矿用地向中心城区、开发区、中心集镇集聚,农田、水面、山林有序穿插于城镇网络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耕地保护和谐统一。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土地配置的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各类各业用地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方式逐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至2020年,全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万元/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4平方米以内。5、
35、土地综合整治目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的城乡土地统筹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整治投入不断加大,耕地补充任务得到严格落实,基本农田质量明显提升。全区2015-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不低于243.2公顷。6、土地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山林、河湖及滨水地带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保存良好,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有效落实区域永久性生态屏障形成,生态质量显著改善。至2020年, 全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率稳定在27.2%之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南京市高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完善版三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三
3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一)土地利用战略1、土地利用战略任务以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为指引,坚决守住土地开发强度红线、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线五条底线,全力推进“空间优化、五量调节、综合整治”三大战略,建立以意见为统领的“1+X”节约集约制度体系,稳步实施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的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计划,在更高层次上探索建立具有高淳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着力形成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新格局。推动“八项工程”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开创高淳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
37、。2、土地利用基本策略(1)两保一调,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一是守住耕地底线,保住生态红线。建立健全政府主责下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完善补偿激励政策,整合涉农、涉土财政资金,加大占补平衡工作力度。二是强化精准保障,实施分类供地。深入推进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供应优先保障“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策引导供地重心向实体经济转移。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三是用活调控手段,促进节约集约。科学编排各类规划,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探索运用转型升级、供给倒逼、市场调节等多种手段盘活存量土地。完善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和以亩均税收、投资
38、强度为核心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体系。通过 “二次开发”,倒逼企业减少粗放用地,退出和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下降率指标动态监测考核,完善低效土地倒逼退出机制。(2)节约集约,控制国土开发强度。通过改革创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总量),优化配置新增建设用地(优化增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存量),有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好流量),全面提升节约集约成效(提升质量),努力探索建立具有高淳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确保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保持全国前列,推动高淳转型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3)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全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统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
39、三生”空间优化布局,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增强动力。(4)综合管理,探索土地整治新路径。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管理模式,探索城镇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落实矿区土地综合整治新思路,在“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群众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规范有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农用地结构调整适应城市发展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提高优质耕地面积与比重,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产能提升工程。至2020年,全区耕地面积净减量控制在1734.8公顷之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降幅控
40、制在2.2%。园地利用坚持用养结合,预防土地退化,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优质、优势园地规模与比重,鼓励生态化、规模化经营。至2020年,园地稳定在1602.8公顷之上,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基本稳定。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力度,鼓励低效利用的其他农用地调整为林地和耕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至2020年,林地面积稳定在2907.6公顷之上,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基本稳定;其他农用地面积净增加142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上升1.8%。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土地的载体功能,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提升城镇用地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产业集群用地为重点,按照“产业集中、人
41、口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适度控制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用地规模。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加103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上升1.3%。按照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居民点用地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加快城中村改造,鼓励城镇发展优先利用近郊区居民点,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使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更加合理。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少6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下降0.9%。适度增加交通水利设施用地。以国家及区域交通设施为骨架,加快铁路、航空、港口、公路和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建设。推进防洪除涝工程、供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城乡饮用水工程建设,提升水
42、利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至2020年,交通运输及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3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上升0.04%。3、其他土地结构调整加强其他土地开发的生态影响评价,严禁在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地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度开垦宜农自然保留地,提高宜林地区森林覆盖率。至2020年,水域面积减少量控制在4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基本稳定;自然保留地净减少1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基本稳定。(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1、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将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好
43、、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经验收合格的土地整治新增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促进城市“组团发展”、“串联发展”的总体要求,将高淳区的城镇组团之间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集中区,严格限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布局高污染工业企业和园区,防止工业污染物排放造成污染。2、布设国土生态安全网络结合地形地貌,依托自然山水,加强生态防护网络和交通体系建设,引导城镇沿主要交通走廊组团间隔布局,重点保护生态功能区,构建“两点一心串两湖,两带一网多组团”生态用地结构体系,形成与高淳国土空间格局有机融合、系统结构基本合理、生态功能趋于稳定、功能多元协调的生态系统。全区整体构建“两点一心串两湖,两带一网多组团”
44、的总体空间结构。两点:东部国际慢城、西部江南水乡;一心:中心城区发展核心;两湖:依托石臼湖和固城湖,形成两湖体系;两带: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两条区域对接发展带。南北向区域对接发展带,向北对接南京,承接主城优势外溢功能;向南带动宣城,发挥苏、皖边界商贸服务功能;东西向区域对接发展带,向西错位芜湖,融入高端制造业产业体系;向东联动溧水、溧阳,共同打造大南京南城;一网:覆盖全区的生态型网络都市;多组团:超越“城镇”概念,覆盖“城乡”的发展组团。规划实施期间,新增建设用地多安排在中心城区发展核心以及各组团内,建设用地布局趋于合理,“两点一心串两湖,两带一网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逐步形成。3、协调基础设施用
45、地廊道加快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铁路综合枢纽建设,适度增加铁路发展用地规模,同时优化用地配置,引导铁路建设节约用地。优先保障镇宣铁路(连淮扬镇南延)、轨道交通S1线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提高公共交通体系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国家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保障宁宣高速公路、绕城公路等建设项目用地,同时适度发展农村公路,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在建设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农村公交化;还将开展部分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修改建,确保全区交通畅通。加快航道及港口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建成以长江干线航道为主,芜申运河、水阳江、秦
46、淮河等为补充的内河水运体系。4、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全区作为南京市“南大门”,将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坚持“工业强区、生态立区、特色兴区”三大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区、湖滨新区、边贸中心”三大发展定位,全力打造“三轴(阳江镇-淳溪街道-固城镇-东坝镇-桠溪镇、淳溪街道-漆桥镇、漆桥镇-东坝镇城镇发展轴)一心(中心城区)三点(漆桥镇、东坝镇和桠溪镇)”的城乡布局形态。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原则,优化产业用地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空间整合。中心城区依托现有建成区,采用岛式布局和组团化发展模式,建成全区行政办公、商业商务、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产业服务的核心集聚区。打造覆盖全区的生态型网络都市,形成
47、超越“城镇”概念,覆盖“城乡”的发展单元。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根据丘陵、岗地、平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与城镇组团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布局相协调,推进区域范围内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从而实现农业人口的适度集聚,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等创造有利条件。5、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因地制宜发展低丘生态农业,合理安排都市区、近郊区及远郊区农用地,多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类型布局特色蔬菜、苗木花卉、畜禽、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生态循环农业等用地,形成以城市农业生态区、近郊生产-休闲复合农业区、远郊生态农业区为圈层结构的农用地空间格局。建设生态养殖基地
48、,优化畜禽、水产养殖等其他农用地布局,促进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经营,减少对水体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保护游子山风景区和固城湖、石臼湖湿地生态区等具有重要自然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加快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江河湖防护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丘陵岗地综合开发工程、郊野公园和人居森林工程,搭建“一城两湖两翼,有机网络组团”网络式生态用地体系的主骨架。四 耕地保护与利用PAGE 28PAGE 23四、耕地保护与利用(一)推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按照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规模。提高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实施更加严格的供地政策,落
49、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建设占用耕地的经济成本,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进行“源头控制”,稳步降低单位固定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规模。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强化对建设项目选址的引导,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鼓励各类建设优先使用其他土地。规划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243.20公顷以内。2、合理引导其他各类耕地减少通过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引入,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和提升地力的方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及时修复和补充灾毁耕地,将灾毁耕地规模降至最低。到2020年全区农业结
50、构调整、灾毁等造成耕地减少不超过137.6公顷。3、加大耕地补充与质量建设力度引入投资-收益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模式,扩大公众参与性,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沃土工程建设,通过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等,落实耕地补充任务,提升耕地质量与经济效益。到2020年全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243.2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113.09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不少于110.67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19.44公顷。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
51、本农田建设。重视土壤健康状况,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合理调整受污染土地用途,积极治理受污染土地,为粮油、蔬菜生产提供优质、健康的土地保障。(二)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1、城市生态农业模式严格控制对敏感性生态用地的占用,农用地利用与城市生态建设相耦合,逐步清退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适度增加结构性生态绿化,合理拓增新的生态用地,配套能够集中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的休闲、旅游、观赏科教和农产品交易场所,改善城市生态。2、近郊生产-休闲复合农业模式调整园地布局,引导园地规模经营、集中发展,加强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推广菜、果、花和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相结合的近郊农业模式,实行种、养、加
52、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满足城市居民新鲜农产品需求,同时利用零散用地,依托蔬菜、果园和养殖基地,结合地方民风民俗,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3、远郊生态农业模式根据农业、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开发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果树基地、建设有机茶叶基地、花木苗圃基地等低丘生态农业,建立垂钓基地,发展螃蟹等特色养殖产业,建设观光旅游农业区,形成立体生态农业,鼓励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用地经济价值。五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PAGE 28PAGE 37五、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一)基本农田保护情况1、数量与结构分析根据高淳区原基本农田划定成果,高淳区基本农田图斑面积达到36490.6993公顷,
53、其中耕地30647.0591公顷(水田24540.9906公顷、水浇地22.3036公顷,旱地6083.7649公顷)、可调整地类5843.6402公顷(可调整园地886.4877公顷、可调整林地970.7852公顷、可调整坑塘水面3986.3673公顷)。2、布局分析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基本农田在各乡镇空间分布不同,全区规划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地、洼地,基本避让了城区、8街镇的镇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受自然环境和耕地质量的影响,全区规划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桠溪镇、东坝镇和阳江镇等耕地利用质量等别较好、分布较集中的街镇。3、质量情况根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调查成果,高淳区已有基本农田平均耕地利用等
54、别为5.82,其中五等地为13140.2280公顷,六等地面积9748.0280公顷,七等地为7758.8031公顷,分别占已有基本农田的比重为42.88%、31.81%和25.31%。(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与方案1、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根据调整方案,本次上级下达全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为32238.8公顷。全区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36184.6公顷,调整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减少3945.8公顷。2、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本次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全区共划出基本农田5443.8954公顷,其中因退圩还湖划出基本农田324.3538公顷,位于淳溪街道;因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需求划出基本农田5
55、075.3824公顷;因不符合划定要求划出基本农田44.1592公顷。高淳区划入基本农田为 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中的现状耕地。经调查统计,全区划入基本农田面积 1216.6434 公顷(含城镇周边新划入),其中水田 960.6156 公顷,水浇地 32.5771 公顷,旱地 223.4507 公顷。从本次基本农田划入、划出的面积看,分别仅占原划定基本农田面积的14.9%、3.3%。划入、划出占基本农田规模比例较小,对基本农田布局产生影响较小。在规划基本农田现状地类信息核查的基础上,全区拟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为50020个,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32263.4473公顷。参照实地有
56、明显标示作用的现状地物、自然地貌、人工地物界限、行政区域界限、权属界线,全区拟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127个,保护片(块)面积达32263.4473公顷。根据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结合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和管理需要,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全区拟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8个,保护区面积达32263.4473公顷。3、永久基本农田拟划定方案评价(1)划定后基本农田规模全区划定后基本农田32263.4473公顷,完全落实高淳区32238.8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比规划目标多划24.6473公顷。(2)划定后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划定后基本农田面积为32263.4473公顷,均为耕地和可
57、调整地类,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40.83%,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9.06%。根据划定后基本农田斑块边缘密度(ED)计算,指数有所下降,全区基本农田图斑破碎度有所降低。说明划定后基本农田集中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基本农田的集中保护。(3)划定后基本农田质量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划定后基本农田应大于划定前基本农田的平均等指数,确保补充基本农田的平均等级不低于划出基本农田的平均等级。根据全区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计算全区划定前后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计算结果标明,划定前基本农田的平均耕地利用等别为5.82,划定后基本农田的平均耕地利用等别为5.81,划定后全区基本农田平均利用等别略有提
58、高。划定后补充的基本农田远离集镇、工矿企业,受城镇开发和污染影响小,同时与周边原有保留较好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另外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周边农业水利设施配套比较完善,使得基本农田布局更加优化,更有利于耕作和保护,同时也保障了现代农业发展中设施用地布局。(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相关规划的衔接1、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衔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协同推进,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前,完成城市(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我区充分衔接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先行划定了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优化布局了全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作为后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先决条件和
59、工作基础。本次划入基本农田 1216.6434 公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时纳入到限制建设区内。本次划入基本农田现状土地用途区为一般农地区,将其纳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区。本次划出基本农田 5443.8954 公顷,涉及各镇,现状土地用途区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管制区为限制建设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时,已变更为建设用地的图斑放入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纳入到允许建设区进行管理。对于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省以上重点项目,核销基本农田,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时增加入重点项目清单。2、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实施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次划定工作我们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
60、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融合、对接,梳理出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及规划非建设用地区域内的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结合城市规划红线和生态走廊,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实体边界和刚性约束作用,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构建城市的绿地、绿心、绿肺,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增强了城市生态功能。3、与乡镇总体规划的衔接本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衔接,对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未纳入城镇发展区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梳理出了各乡镇的镇区规划、村庄布点,梳理出了学校、幼儿园、道路等基础设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年度学生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维护合同
- 2025年度劳动合同解除补偿协议及员工福利待遇保障书
- 2025年度保险公司与国有企业单位全面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房屋租赁合同订金及配套设施使用协议
- 2025年度摩托车进出口代理业务合同
- 2025年度公司股东内部关于股权结构优化与分配的协议书
- 2025年度委托招聘合同-行业领军人才合作项目
- 2025年度员工向公司借款合同变更通知合同
- 2025年度工程车辆司机劳务派遣合同
- 2025上海市嘉定工业区农村青年干部招聘22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兽医基础》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煤矿探放水证考试题库
- 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及调试方案
- 污水处理设备的故障处理指南考核试卷
- ps 课件教学课件
- 神经外科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 2025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中学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口腔颌面部发育(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 机房设备搬迁及系统割接施工方案
- GB/T 44549-2024高温条件下陶瓷材料界面黏结强度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