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82014届高考政治主观题常考点知识集锦经济生活一:1.全面认识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2)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3)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4)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就会引起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5)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影响商品的价格。2.通货膨胀解决方法A、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商品供应量,B、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合
2、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增加税收)C、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D、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E、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3.影响消费的因素(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与物价水平。(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4国家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应采取的措施(1)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生产决定消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本上还要靠发展生产。(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必须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4)居民的收入预期也影响消费。这就要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
3、)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因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6)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完善社会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7)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影响着消费。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5消费与财政、税收消费水平与国家的财政、税收有着密切的关系。(1)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2)国家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3)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4、,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二: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1)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1)从生产力的三要素分析:从劳动对象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
5、护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从主体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劳动工具看,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2)从生产关系分析: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1)区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从二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决定我国的经济性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次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对其采取的态度不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
6、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联系: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都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全面把握公司经营成功的措施(1)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4)进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5)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6)要筹集发展资金。(7)提高经营者的素质。(8)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9)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7、(10)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抢抓发展机遇。(11)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消除体制障碍、打破垄断税收扶植、财政支持、减免行政事业收费,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加大信贷支持、支持上市融资、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6重视就业(1)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就业问题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是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决就业问题,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国
8、家重视就业问题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的。解决就业问题,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而解决就业问题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保证。(2)如何实现和扩大就业?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这是实现和扩大就业的根本举措。从党和政府角度看,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劳动者角度看,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
9、素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业。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坚持“走出去”战略,通过劳务输出缓解就业压力。7.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3)维护劳动者权益原因a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b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c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证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措施a从国家角度看,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制定和实施劳动法。b从企业角度,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贯彻落实劳动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c从劳动者角度看,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10、,这是获得权利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8.解决“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国家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企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三: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11、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因(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这要求我们维护和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4)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
12、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3实现收入公平的措施(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其他: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
13、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例如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制定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4.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分配政策: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5.政的巨大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6.增值税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
14、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四:1.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以市场规则来维护。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a国家第一、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第二、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b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c消费者:要学法、懂
15、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我国的宏观调控(1)原因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重要性:A、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规范市场秩序;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C、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手段:经济手段(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法律手段:(立法、司法活动、运用WTO规则和国际
16、惯例)行政手段:(执行主体:行政机构 A、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B、检查工作、行政处罚 C、行政审批、许可) 注意: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17、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6)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原因与措施)(1)原因必要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重要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
18、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基本目标: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要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注意:也可以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从国家角度: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
19、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6全面认识贸易顺差的影响(1)有利影响: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国内就业;对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2)不利影响:使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增
20、多;使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使我国在外汇政策上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等。7.应对外贸摩擦(绿色壁垒、反倾销调查)措施:(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如开拓新的国际、国内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财税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与相关国家进行交涉政治生活一、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的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1)民主的广泛性:(表现)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全体人民 民主权利的广泛性.(2)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制度、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
21、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2全面把握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1)我国扩大公民(或公民积极自觉)有序政治参与的原因(注: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扩大权利)“有序”的原因: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参与”的原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公民权利;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重要性:对公民来说,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真正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对国家来说,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
22、求首先(宏观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其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微观上),注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自的具体内涵、途径和要求。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集体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间接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自己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2)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23、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A、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B、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C、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水平(2)从公民的角度看:A、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化解一些社会矛盾。推动决策的实施。B、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利5.基层群众性自治的意义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
24、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基层群众性自治自治,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的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的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7.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勇于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A、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 B、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如实反映情况。C、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冲击国家机关二、我国政府1我国政府的性
25、质(1)性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2)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 和 “服务”)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A、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B、保护国家海洋安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A宣传理论、政策或精神 B科教文卫体事业 C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3我国政府的作用(1)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2)公民对政府的正确态度:
26、在政治生活中,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1)宗旨:为人民服务。(2)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责任政府)基本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5.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
27、义民主法制建设。6.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1)途径:A、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B、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坚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D、坚持科学民主决策。(2)根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7.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原因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2)意义: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更好地作出
28、正确的决策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建立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8.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法律对权力的监督。 建立健全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公民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9.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1)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2)政府权威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3)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
29、、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政府工作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德行操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无形的影响力)捍卫政府的诚信,重振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树立政府权威三:1.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代表的职责 职责(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质询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2)民主集
30、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体现:第一,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看,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依法治国 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更好的把坚持党的领导、
31、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四、1中共地位: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意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如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推
32、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意,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其目标而奋斗。不断完善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33、作用。(3)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全国人大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要带头遵守、执行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决议。3执政理念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是多党制)5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积极的政治力量,具有法律赋予参政权的参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共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多党
34、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7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A、政协的性质: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两“重组”)B、主题:团结和民主 C、职能(或者说作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 (首要原则);民族团结 (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 (根本原则)。10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11如何推进
3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2我国的宗教政策基本内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五:1国家利益
36、与国际关系(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3)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4)要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有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为什么: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正义的,因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维护:在国际关系中,在享有维护
37、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义务3海洋领土安全海洋领土安全、海洋资源保护是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国土意识、海洋资源保护意识,维护国家领土和经济安全。4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安宁,南北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此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5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
38、界和平与发展。6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等软实力作用愈显突出。应对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要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7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A、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C、基本立场
39、:独立自主。D、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8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1)中国的和平外交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开展国际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多赢,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9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1)原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40、。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绝不能依靠侵略来获得自己的发展,我们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创设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这是由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是由当前的国际形势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2)做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
41、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文化生活1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政治生活中,也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42、泉,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2)文化对人的影响影响人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从影响的过程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从影响的效果看,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塑造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2.尊重文化多样性(1)原因依据: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
43、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现状: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做法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及要求(1)推动文化交流的意
44、义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从经济、政治角度讲,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政治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推动文化交流的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5、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原因创新的必然性: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其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创新的必要性:第一,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第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
46、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2)文化创新的措施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一是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看,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是从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看,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从文化创造的主体上看,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
47、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2)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7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2)通过文化
48、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8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精神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
49、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9如何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1)弘扬民族精神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
50、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6)每个公民必须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0如何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克服文化低俗化倾向(1)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第一,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第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
51、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2)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发展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3)公民: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交汇、融合中,我们要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政治、
52、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谐、先进的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4)文化对人具有塑造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发挥道德楷模的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
53、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道德模范评选,紧紧抓住了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
54、风尚。(3)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4)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多种文化并存的状况下,巩固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
55、客观需要。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协调发展。(2)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道德建设。(3)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
56、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57、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基本形态:唯物主
58、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者总是从属于前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59、而不是四军对垒。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一、唯物论(或辨证的唯物论)(包括4、5课)包括三观: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涉及6个)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
60、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师好电影观后感500字汇编3篇
- 语法专题二 代词2【考点精讲精练】-2023年中考语法一点通(学生版)
-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 《技术的性质》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大联考高三(上)月考数学试卷(一)(含答案)
-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测试(含答案)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
- 浙江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
- 技术服务合同协议范例
- 2024年法院认可离婚协议书
-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图文.ppt
-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教案 西师大版 教案
-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全套)
- 董公选择日要览[整理版]
- 师德的五项修炼(修心、修口、修眼、修耳、修身)
- 各科室廉政风险点排查表
- 天津市宝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
- LED路灯说明书
- [专业英语考试复习资料]专业八级分类模拟41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 成立事业部合作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