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4页
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文化创意产业是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协同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超过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比传统服务业的增速快了两倍,已经成长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朝阳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要求,我市将加快推动工艺玩具、纺织服装、印刷包装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实现“制造”向“智造”、“创造”跃升,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创意设计在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制造企业纷纷设立自有的设计研发中心,

2、社会上也涌现了一批知名的独立设计公司,设计创意产业链条逐步成型,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文化创意正逐步成长为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泛艺术设计行业在创意产业占有60%左右的比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中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朝阳行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具备广泛适合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需求表现“井喷”式状态。据有关部门对当前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人员调查,受过高职以上专业教育的仅20%左右。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培养一批“精设计,懂工艺,会管理,厚人文”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二、组群

3、逻辑艺术设计是在本科、高职及中职等各种教育形态中开设最为广泛的专业,是设计学专业体系中创办历史最长、社会接受度最高、课程共享率最高的学科,在设计学体系中是一个具有统领意义的代表性学科。(二)群内专业优势互补、融合共生、高度共享优势互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创意设计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创意设计类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新兴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了数字技术类学生所欠缺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专业优势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融合共生“创意+数字”专业群的共享与融合,有效的培养数字设计创意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复合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合技术变革带来的创意设计新业态、新岗位,促进传统创意设计专业的迭代升级。3

4、.高度共享群内五个专业在课程建设、职业素养及基本技能训练、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建共享。(1)课程共享。设计类专业课程中造型基础和设计方法作为数字技术的专业课程,数字技术专业课程中,大数据和软件技术类课程作为设计类的专业课程,共享度高。(2)师资共享。除基础课程外,专业课也能够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对口专业的老师主讲,非对口专业的老师为助教,共同授课、指导、评价,实现学科知识交叉、互补。(3)实训基地共享。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尽量做到四个专业的资源共享,在认知实训、实操实训和顶岗实训中,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岗位能力。(4)融合创新。学生跨专业组

5、成学习团队(设计团队),共同完成一些课题研究和设计实践,如毕业设计、技能竞赛及企业项目等,实现突破专业局限的思维碰撞、融合创新。(三)培养“精设计,懂工艺,会管理,厚人文”的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专业群面向文化创意产业,融入新型数字创意技术,实施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轻工业智能制造、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具备大设计意识、国际视野、新技术素养和工匠精神,能胜任文化创意产业链中产品设计、玩具设计、品牌策划、广告设计、电商美工、数字媒体、服装设计、展示设计岗位群“精设计、懂工艺、会管理、厚人文的复合型创新性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既有交互设计、品牌策划等可共享

6、的岗位,也有玩具设计、家居设计、动漫设计、电商美工等可迁移的岗位。三、建设基础(一)与省内标杆专业群的主要差距专业群当前在校大专生为17个自然班共564人,规模相对较小。共有21名专任教师,其中副高职称3,讲师10A,助教8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0人,占比为47.6%,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中坚力量有待提升。(二)专业群建设的优势、特色粤东地区的相对优势艺术设计专业群始建于2003年,由产品艺术设计(2003年开始招生)、服装与服饰设计(2003年开始招生)、环境艺术设计(2005年开始招生)、艺术设计(2019年开始招生)、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五个专业有机构成,是我市唯一的高职层次的文化创意专

7、业群,也是本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长,专业结构较为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群。2.强大的制造业支撑工艺玩具和纺织服装位于我市八大支柱产业之列。纺织服装产业以家居服装、工艺毛衫和针织内衣为主,历经30年的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企业密集产业集群基地,但是也要看到,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对传统的生产制造的依赖度较高,创新能力不足,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这恰好给专业群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三)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支撑条件1.以先进教学理念引领,逐步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确定了以项目带动教学、课程设置紧跟市场的教学特色,逐步探索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

8、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合作企业的设计项目或横向课题带入教学中来,在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艺术个性和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具体实施。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企业专家承担项目的教学任务,安排师生到企业一线参观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具有较好基础,实践教学质量高办学十多年来,已建成专业画室、工艺美术室、摄影实训室等设计基础教学设施。尤其是近年来,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先后建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实训室(2013年建成,400此一次性投资50万,累计投资约90万)、服装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训室

9、(2013年建成,500m2,一次性投资50万,累计投资约90万)、产品设计综合实训室(2014年建成,400m2,一次性投资45万;累计投资约100万)、视频采编实训室等。教改(科研)成果丰硕,师生参赛成绩斐然专业老师获得市优秀教师1人次,学院优秀教学奖二等奖3人次,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次,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二等2次、三等奖2次,省髙校设计作品学院奖双年展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4人次。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竞赛12个项目共34人次获奖。近年,专业老师完成或在建省高职教研会项目1项,院级教研项目2项;市级社科课题2项,院级科研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篇,论文获得省职业院校美育科研论文一等奖1项,

10、华侨试验区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三等奖1项;申报设计专利9项;主编教材3册。就业率高,社会美誉度逐年提升至2019年,艺术设计专业群在校生约564人。已毕业14届约2200名学生,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0%左右,专业对口率也逐步提高,已在潮汕地区的产品设计、玩具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行业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普遍较高,声誉稳步提升。四、建设目标(一)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依托合作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与企业合作建设“设计创意工场,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

11、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形成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在市工业设计协会、玩具协会及相关等单位的协助下,依托合作企业,共建市级技术技能平台一一产品设计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为企业产品创新出谋划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把国际专家和优质教学资源请进来,把师生送出去,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按照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

12、动计划(2019-2021年)文件部署,在今后五年内,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建设,把专业群建设成为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生产型教学、实训为手段,以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艺术设计行业重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把专业建设成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发展极相匹配,在同类院校中有优势地位和明显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群,在办学质量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实现新跨越。(二)专业群建设主要任务1.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设计行业对艺术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合作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通过调研、设计、论证、实施及完善,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

13、业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全省的企业培养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2.加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出发,根据岗位职业活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建设“产品设计”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打造一支以“课程开发和实施为核心任务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引进行业领军型人才1名,硕士以上学位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髙层次人才13名,至盼022年专任生师比达到24:1(840/35)o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素质教师。鼓励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使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聘

14、请一批行业企业一线设计师及能工巧匠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0.4以上。改善校内外实践实训条件新建、改建“艺术设计实训室、“设计创意工场等校内实训室7个,合作企业增加至10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满足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需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市工业设计协会、玩具协会等单位的协助下,依托合作企业,共建市级技术技能平台一一数字创意设计中心。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为企业产品创新出谋划策。五、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一)创新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格局将设计教育同工艺技术教育

15、有机结合的艺术教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特点,按企业的标准推进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室”建设,积极与合作企业探索和共同实施“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如:产品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等),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各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既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的特征。这种“工艺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特点,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第一

16、,“工作室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相对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第二,“工作室“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完全打破教室和车间的界限,一切教学行为均能够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教室能够是车间,车间也能够是教室。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教师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每位学生,并能和他们展开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往师生疏离的现象,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第三,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

17、一家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介入企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够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第四,“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建立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合能力的有效途径。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校内进行。通过滚动

18、式的教学改革、创新与积累,充分利用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内容的功能,确立基础课面向专业课的核心目标指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中,紧密围绕专业课教学内容,将专业课所需的具体组成要素与工作流程分解到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以项目引导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下教学与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各“工作室,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实训指导老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身

19、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合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3.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拟引入“数字创意建模(中级)X证书,培训师资5名,建设考场所需硬件,申报考点,每学年组织约50名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根据毕业生主要面对的岗位群的能力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髙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服务于育人目标。创意设计与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校企共建行业认可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及标准。精心培育和建设院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在此基础上争取申报立项省级1门。以精品课为示范,推动其他课程的优质化建设。(三)教材与教法改革1.信息化精品教材建设未来五年,拟建设教材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制图基础、设计创

20、意思维训练。(1)产品设计(初定书名)此书包含产品设计理论基础、设计创造的方法、产品形态设计、产品设计的工作流程以及产品设计实训等方面的内容,理论简明适用,实例丰富。设计实训部分涵盖了生活用品设计、3C产品设计、家用电器设计、玩具设计、家具设计五个方面的内容,案例解析翔实生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书中着重强调设计的调查、分析、评估和验证等环节,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以敏锐的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务实、生动的课题内容融入书中,并在附录中罗列了若干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供使用者参考。产品设计制图基础(初定书名)此书从设计制图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制图基本知

21、识和技能、投影基础、基本立体、组合体的三视图、轴测图、产品设计制图实力等内容。本书内容体系完备,论述准确简练,图例难易适当,书末附有与本书配套的习题集,供学生学习时使用。设计创意思维训练(初定书名)此书是关于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用书。全书共六章,从概念、方法、训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创意思维与设计的关系以及创意思维训练的方法,列举、分析了大量的创意思维设计实例,并辅以创意思维调练、图形文字训练等思考练习题和作品欣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教法改革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等方法,调

22、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引设计竞赛、企业实际项目进入课堂,以任务为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在课题设计训练中着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和执行能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1.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硕士以上学位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8名,重点补充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师资,到2023年专任教师达到30人,生师比达到28:1(840/30)o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素质教师。创造条件,支持老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个人业务水平,鼓励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使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聘请一

23、批行业企业一线设计师及能工巧匠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0.3以上。2.教师工作室建设五个专业方向及造型基础各建立一个教师工作室,每间不小于60平方米。工作室以双师型学科带头人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打造一个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精英教师团队,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校内实训室,新增200个优质工位的供给。加强实训管理,为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争取配备3名专职实训管理员(实训教师),为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艺术设计实训室艺术设计为2019年新增专业,针对专业的实训教学需求而新建艺术设计实训室,也适当补充其他专业实

24、训室的功能缺失,实现资源共享。.环境设计实训室改造升级现有环艺实训室始建于2010年,设备老旧,拟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合教学之需。.造型基础实训室整合现有的画室、工艺室等场地,优化提质,重新打造全新的服务于艺术设计五个专业的造型基础实训室。.视频釆编实训室改造升级现有视频采编实训室始建于2015年,当时因项目经费限制,对于视频拍摄设备投入过少,拟对设备进行添置升级,以适合学生分组实训的需求。5.数字虚拟动作捕捉实训室争取场地兴建一个动作捕捉的实训室,购买动作捕捉设备和软件,提升动画制作能力,创建能实现人体肢体表演与三维虚拟模型相结合的项目场地。.专业作品展厅为更好地展示专业教学成果,促进专业

25、之间及与其他兄弟院系之间的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建设一个建面约3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校企合作项目,与行业企业深入洽谈、签约及挂牌,争取每个专业有合作企业2-3个,建设专业群共享的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1个。8.强化实训管理强化实训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争取配备专职实训管理员、技能实训教师(如车工、木工、泥工、模型制作等),为实训教学的优质开展保驾护航。(六)技术技能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设计技术服务平台。与工业设计协会、玩具协会及相关企业合作建设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一一“产品创新设计与技术研究中心”O(七)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公众与设计创

26、意行业举行师生艺术与设计作品展,扩大专业影响力。面向行业企业人才转型需求,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利用创意工场及技术技能平台,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为企业产品创新出谋划策。(八)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时机成熟时,一方面,能够组织教师团队前往境外设计院校、专业展览进行学术交流、参观,拓展教师视野;另一方面,谋求与境外设计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前往该校开展交换学习。(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专业群项目质量保障机制成立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明确各级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位。制定专业群项目管理办法、专业群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路径和时间节点,对专业群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建设质量,保障建设效果。.专业群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成立“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群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建设。建立专业群多元协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进行资源整合和专业结构优化,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六、预计取得的标志性成果1.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15项以校内外实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