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一)_第1页
故都的秋(一)_第2页
故都的秋(一)_第3页
故都的秋(一)_第4页
故都的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课日期班级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 式讲授、提问、启发、讨论授课章节名 称故都的秋(一)使用教具教学目的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 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教学难点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 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更新、补 充、删节 内 容补充:1、作者介绍2、时代背景课外作业练习册教学后记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1、组织教学2、考勤复习提问1、导入2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启发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

2、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 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 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 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 这就叫做“景随情异”。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卜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材料二: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提问我言秋日

3、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1、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 寒(峭),梧桐 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心心作响, 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4、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三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 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四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呢?是悲凉,还是清新?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讲授新课一、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 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 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

5、彩”一一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 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二、作者及时代背景教师讲授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 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 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 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 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

6、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 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 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 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 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 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

7、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讲解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 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 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 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 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分析性。”正确地认识作者

8、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文旨: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 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 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三、课文结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讨论槐树落蕊而知秋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记叙秋蝉残鸣而报秋议论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枣树秋色之奇观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

9、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四、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与到南国之秋呢?明确:与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提问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 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 深。2、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 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

10、,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 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明确:秋色是这样的好,但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义 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一一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一一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明确: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 来,

11、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师生互动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 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 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课堂小结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 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

12、冷色”, “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 彩”一一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一一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 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 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布置作业限向往和挚爱之情。他笔下的自然景物一一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 我之色彩(王国维 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情 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练习册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故都的秋朱自清一、解题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三、本文结构1、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