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主要理论和思想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1.gif)
![道德经的主要理论和思想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2.gif)
![道德经的主要理论和思想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3.gif)
![道德经的主要理论和思想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4.gif)
![道德经的主要理论和思想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fc1a9e0bdb99c044ea7b86b41e0c906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德经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老子留给我们哪些名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塑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骑青牛出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主 要 内 容一、老子生平介绍1二、老子的道德经15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23四、道在人事的表现34五、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44六、老子的历史观46七、两位先哲的世纪对话50八、道德经节选赏析61 1.概述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sh)曰聃(dn),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我国古代
2、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一、老子生平介绍2.学习经历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博学多才。静思好学的他,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三年后商容举荐入周向博士学习。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如雄鹰展翅蓝天。老聃如饥似渴,博览
3、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学问渊博,虽说也办教育,但由于他生于乱世,242年中列国混战有483次之多,因此 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3.晚年贡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
4、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 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4.老子的最终结局的两种观点:(1)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2)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得道后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于扶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的“
5、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 老子形而上学的“道”以自然认识史为依据,否决了“天命观”、“天道观”,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
6、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 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道家哲学的关键词:自然、无为、道 自然:事物本来的状态。无为:不改变自然。道: 宇宙本原与规律,特征是以无为顺应自然。“自然”是道家的终极关怀 “自
8、然、无为”是中国古代各个学派共享的理论资源。道家与其他学派的区别,在于道家不仅将自然无为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而且作为终极价值,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1、什么是“道”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时间空间的根源,既有物质世界本体的意义,也有万物运动之根本规律的意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5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章)“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并非普通的“名
9、”。“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
10、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道”的本体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 这里出现了“阴”、“阳”、“气”的概念客观世界的物质属性。全句隐含了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的原理。“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7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章) “功
11、成身退,天之道。” (9章)2、道之“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1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 “道”由于其具有“生”、“蓄”之德而被喻为“母”“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并把“道”创生天地万物的功能直接具体化为“玄牝”(女性生殖器),所谓“谷神不死,天地玄牝。玄牝之门,是
12、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老子哲学具有“贵柔守雌”的思想特征,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母性生殖崇拜,是原始生殖文化观念在后世的折射,并且构成了道家思想中的母性崇拜意象。 “德”如何作用于万物处“弱”把握事物变化的特点“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 (36章)“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7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章) 守“静”保持事物的常态“不欲
13、以静,天地将自正。 ” (37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61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6章)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常态(永恒),认识了常态就叫明白,不认识常态而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5章) 无为成就万物的根本态度“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8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
14、3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48章) 四、道在人类的表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要遵循道的要求,君王、圣人就能在治理天下、教化民众的过程中,体现道的 “玄德”,去泽被群生,同时也成就个人的“玄德”,即实现人生价值的超越。相反,与道的精神相背离的就是“争”,它也是导致“战争”的根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章)1、“道”与治国之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15、(10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65章)了解这两种方式也就是一个法则。永远了解这个法则,就是深远的德。这深远的德是如此的深和远,与物质复归到真朴,然后归于自然。“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8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16、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3章)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0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1章)2、“道”与圣人之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17、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64章)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6章)圣人要统治领导人民,必须在言辞上对人民谦逊,俯下身子与人民平等讲话;要领导好人民,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统治者前面。所以,圣人虽然身居高位在人民之上,但是人民没有压抑感,即使和人民面对面,
18、人民感觉不到丝毫害怕,亲如一家。所以,天下人民爱戴他,始终如一乐意推举、选举他领导整个国家。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2章)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77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章)3、“道”与为人处世之道“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8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6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19、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67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3章)“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8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3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
20、2章) 4、“道”与养生之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59章)静养“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16章)养神“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章)养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10章) 五、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人们不能孤立的看待某
21、一方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章)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从而推动事物不断运动的观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 极?其无正。” (58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22章)“物壮则老。” (30章)掌握老子的辩证思维,是我们正确理解“
22、道”、“德”、“无为”、“静”、“柔弱”等概念的关键。 六、老子的辩证历史观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9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
23、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0章)(也是基于他的辩证思维) 老子的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安徽涡阳)向老子问礼。 七、两位先哲的世纪对话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第一次:有年代可考,是在孔子17岁时,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据水经注渭水注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曾四次记载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其中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
24、四年(前518年),孔子34岁时,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史记就有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去周国向老子请教周礼,二人一番交流之后,及返,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
25、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问老子金石碑帖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
26、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y)?”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考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考前强化练习试题库(含答案)
- 第九届“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房地产独家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全新外包服务合同中英文下载年
- 借款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兼职健身教练聘用合同
- 皮卡车租赁合同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研学旅行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器仪表人员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计量经济学练习题
- 2025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模拟政治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传统春节习俗
- 反走私课件完整版本
-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总论(一))课件
- 《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全套教学课件
- 经历是流经裙边的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