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脑出血的CT与临床课件_第1页
(医学)脑出血的CT与临床课件_第2页
(医学)脑出血的CT与临床课件_第3页
(医学)脑出血的CT与临床课件_第4页
(医学)脑出血的CT与临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脑出血的CT与临床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 张建伟2003.08.291*第1页,共91页。一、总论非外伤或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很多,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为常见;其次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脑肿瘤、血液病、变态反应和抗凝治疗后等原因。2003.08.292*第2页,共91页。中老年多发,多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起病急骤,多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昏迷、偏瘫、抽搐、大小便失禁、感觉及语言障碍、视野缺损、共济失调等症状。2003.08.293*第3页,共91页。小脑幕上的半球出血,血肿向下挤压下丘脑和脑干,使之移位、变形和继发出血,并常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如颅内压增高极明显或小脑大量出血

2、可发生枕骨大孔疝。2003.08.294*第4页,共91页。出现小脑幕切迹疝时,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枕骨大孔疝则见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伴有深度昏迷。脑疝是各类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致死原因。2003.08.295*第5页,共91页。二、CT表现急性脑内血肿呈高密度团块影,大小、形态不一,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脑水肿带。2003.08.296*第6页,共91页。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脑干、基底节和丘脑区出血易破入脑室。2003.08.297*第7页,共91页。随着血肿液化吸收,血肿逐渐缩小,密度逐渐降低。恢复期血肿小者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形态不一的囊

3、腔。2003.08.298*第8页,共91页。2003.08.299*第9页,共91页。按照人卫版本科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分类标准,脑出血可分为基底节型(含内囊内侧型、内囊外侧型及内囊内外侧混合型)、皮质下型(脑叶型)、小脑型、脑干型及脑室型。2003.08.2910*第10页,共91页。附:基底节区的大致解剖2003.08.2911*第11页,共91页。2003.08.2912*第12页,共91页。经内囊的主要投射纤维1、前肢: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2、膝:皮质核束(由大脑中央前回发出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3、后肢:下行:皮质脊髓束及皮质红核束、顶桥束。上行:丘脑中央辐射和丘脑后辐射。200

4、3.08.2913*第13页,共91页。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2003.08.2914*第14页,共91页。三、基底节区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最为常见。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侧脑室,使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向外可损伤内囊。2003.08.2915*第15页,共91页。由于出血常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基底节区出血又称内囊区出血。壳核出血又称为内囊外侧型出血,丘脑出血又称内囊内侧型出血,以及同时累及壳核和丘脑的混合

5、型出血。2003.08.2916*第16页,共91页。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近端呈直角分出,受高压血流冲击易发生粟粒状动脉瘤,是脑出血最好发部位。2003.08.2917*第17页,共91页。2003.08.2918*第18页,共91页。2003.08.2919*第19页,共91页。1、壳核出血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表现为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主侧半球可有失语。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出血量较小可仅表现纯运动、纯感觉障碍,不伴头痛、呕吐,与腔隙性梗死不易区分。2003.08.2920*第20页,共91页。2003.08.2921*第21页,共91页。2003.0

6、8.2922*第22页,共91页。2003.08.2923*第23页,共91页。2003.08.2924*第24页,共91页。2、丘脑出血表现为突发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甚至偏盲等内囊性三偏症状。可有特征性眼征,如凝视鼻尖、眼球会聚障碍和无反应性小瞳孔。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2003.08.2925*第25页,共91页。2003.08.2926*第26页,共91页。2003.08.2927*第27页,共91页。2003.08.2928*第28页,共91页。2003.08.2929*第29页,共91页。2003.08.2930*第30页,共91页。2003.08.2931*第31页,共91页。3

7、、内囊内外侧混合型出血症状均较严重,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可同时出现壳核出血及丘脑出血的多种临床症状及体征。2003.08.2932*第32页,共91页。2003.08.2933*第33页,共91页。2003.08.2934*第34页,共91页。2003.08.2935*第35页,共91页。2003.08.2936*第36页,共91页。4、尾状核头出血也属于基底节区出血,较少见,临床表现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颇相似,仅有脑膜刺激征而无明显瘫痪,头痛、呕吐及轻度颈强、Kernig征阳性,可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或仅有头痛而在CT检查时偶然发现,临床上往往容易被忽略。2003.08.2937*第37页,共

8、91页。2003.08.2938*第38页,共91页。2003.08.2939*第39页,共91页。四、脑干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10%左右,以脑桥出血和中脑出血为最常见。临床症状较严重,其中以脑桥出血最为凶险。2003.08.2940*第40页,共91页。2003.08.2941*第41页,共91页。2003.08.2942*第42页,共91页。脑桥出血时,小量出血(5ml)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为交叉瘫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侧凝视等。2003.08.2943*第43页,共91页。大量出血(5ml)累及双侧被盖和基底部,常破入四脑室,迅即出现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

9、,中枢性呼吸障碍、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等。2003.08.2944*第44页,共91页。中脑出血时,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弛缓瘫,可迅速死亡。2003.08.2945*第45页,共91页。2003.08.2946*第46页,共91页。2003.08.2947*第47页,共91页。2003.08.2948*第48页,共91页。2003.08.2949*第49页,共91页。2003.08.2950*第50页,共91页。2003.08.2951*第51页,共91页。五、

10、小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10%,多表现为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等,但无肢体运动障碍。暴发型则常突然昏迷,在数小时内死亡。2003.08.2952*第52页,共91页。2003.08.2953*第53页,共91页。2003.08.2954*第54页,共91页。2003.08.2955*第55页,共91页。六、脑叶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出血部位以顶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可有多发的脑叶出血。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出血脑叶的局灶性定位症状。2003.08.2956*第56页,共91页。如额叶出血有偏瘫、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颞叶有Wernicke失语(

11、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2003.08.2957*第57页,共91页。枕叶可有视野缺损,顶叶可有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像障碍。另外,脑叶出血时,抽搐症状较其他部位出血常见,昏迷较少见。2003.08.2958*第58页,共91页。2003.08.2959*第59页,共91页。2003.08.2960*第60页,共91页。2003.08.2961*第61页,共91页。2003.08.2962*第62页,共91页。七、脑室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35%,由脑室内脉络丛动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血液直流入脑室所致,又称原发性脑室出血。2003.08.2963*第63页,共91页。多数病例为小量脑室出血,

12、常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血性CSF,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完全恢复。大量脑室出血常迅速出现昏迷、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及去大脑强直发作等,预后不良,多迅速死亡。2003.08.2964*第64页,共91页。2003.08.2965*第65页,共91页。2003.08.2966*第66页,共91页。2003.08.2967*第67页,共91页。八、不同时期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血肿(小于1周)是肾形、类园形或不规则型的高密度病变,密度均匀一致,边缘锐利,其周围有较窄的水肿带。大的血肿有占位效应,血肿可破入蛛网膜下腔、脑室系统。2003.08.2968*第68页,共91页。2周2个月后,高密度

13、血肿呈向心性缩小,边缘模糊,占位效应逐渐减轻,注射造影剂后可呈环形强化。第四周后血肿变为等密度或低密度。2003.08.2969*第69页,共91页。2003.08.2970*第70页,共91页。2003.08.2971*第71页,共91页。2003.08.2972*第72页,共91页。大于2个月后血肿完全吸收,CT图像可恢复正常,但常遗留小的低密度腔隙和局部脑萎缩。大的血肿可以遗留较大的低密度囊腔。2003.08.2973*第73页,共91页。2003.08.2974*第74页,共91页。九、脑出血的动态观察一次脑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利用头颅CT对脑出血

14、进行动态观察,发现20 40%患者在病后24小时内血肿仍继续扩大,为活动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故在脑出血的早期经常复查CT是非常有必要的。2003.08.2975*第75页,共91页。十、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50岁以上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应首先想到脑出血的可能。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2003.08.2976*第76页,共91页。2、鉴别诊断:首先是与脑梗死的鉴别(如下表)2003.08.2977*第77页,共91页。 脑梗死 脑出血 发病年龄 多在60岁以上 多在60岁以下 起病状态安静状态或睡眠中 活动中 起病

15、速度十余小时或12天达高峰 数十分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 高血压史较少较多全脑症状轻或无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通常较轻或无 较重头颅CT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脑脊液无色透明 血性(洗肉水样)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2003.08.2978*第78页,共91页。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征不明显者,应注意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中毒(酒精、药物、一氧化碳)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肝性昏迷、尿毒症)相鉴别。 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2003.08.2979*第79页,共91页。外伤性颅内血肿多有外伤史。出血位于壳核、苍白球、丘脑、内囊、脑室

16、周围深部白质、脑桥、小脑者,若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基本上可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2003.08.2980*第80页,共91页。十一、治疗可分为内科及外科治疗两种。积极的治疗可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降低复发率。2003.08.2981*第81页,共91页。1、内科治疗A、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2003.08.2982*第82页,共91页。B、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病后每天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2003.08.2983*第83页,共91页。C、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17、。可选用甘露醇、利尿剂、甘油、地塞米松、10%血清白蛋白。2003.08.2984*第84页,共91页。D、控制高血压出血后血压增高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的一种保护性调节。当颅内压下降时,血压自然也会下降。收缩压180mmHg以内或舒张压105mmHg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急性期后血压持续升高者,应进行系统抗高血压治疗。2003.08.2985*第85页,共91页。E、积极预防下列并发症的发生:感染、应激性溃疡、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稀释性低钠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03.08.2986*第86页,共91页。2、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对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益。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2003.08.2987*第87页,共91页。A、手术适应证:发病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症。小脑出血的血肿量大于15ml,并出现急性阻塞性脑积水或脑干受压症状。脑室出血致阻塞性脑积水。年轻患者脑叶出血或壳核出血大于4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