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_第1页
探析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_第2页
探析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_第3页
探析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_第4页
探析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探析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抢盐潮”为例郭泽德 高孟吉摘 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各种谣言往往相伴而生,并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同时谣言的失控传播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继而在日本周边国家引发恐慌,在我国上演了一场“抢盐”风潮。本文试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探究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谣言;传播机制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rumors in public emergencytake the event of rob salt

2、for exampleGUOZe-de,GAOMengjiAbstract:When public emergency occured, all sorts of rumors often consequential, caused great harm to the whole social. At the same time, the rumors spread out of control will cause widespread panic, disrupt the normal social order. March 11, 2011, the nuclear leakage ac

3、cident, caused by Japanese earthquake, triggered panic In Japan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Leaded to the event of rob salt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is this event, and then explore the spread of rumors mechanism in public emergency.Key words: public emergency; rumor;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4、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中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谣言,历来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伴生物。在众多关于谣言的理解中,著名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对谣言的定义较简单准确:谣言是人际间面对面互动情况下,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达有关一个对象、第三者或一个处境的未经证实的消息。谣言不是一种观念或理论,谣言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而同时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根据谣言的触发、传播以及与突发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可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分成四类:事件先行类、相互推动类、无中生有类、

5、刻意制造类。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强烈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最后演变为大规模核泄漏事故。自此,日本及其邻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民都人心惶惶,随之谣言四起,在我国演变成各大城市的“抢盐潮”。显然,此次日本地震以及核泄漏引发的谣言属于事件先行类,其特点是先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继而出现相关谣言。突发公共事件因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异常性的特点,为滋生各种谣言提供了土壤和温床。一、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触发机制分析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总结出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的流布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1953年,克罗斯对这个公式进行修正,

6、他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在我国当前的突发公共事件中,除了以上提到的要素外,由政治环境和传播环境构成的总体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有学者将政治环境、传播环境组成的这种整体环境称为环境促进指数:e(environment)。因此,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公式又可以理解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力环境指数。其中,环境指数包括政治环境指数和传播环境指数。事件越重要,越模糊,加上公众判断力越差和传播环境越开放,谣言的传播速度就越快。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步开放,环境指数在谣言的形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7、特别是危机事件)时,一直以来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危机事件缺乏宏观的总体考虑;(2)根深蒂固的恐慌心理。对政府信息公开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慌心理,担心某些方面和领域的政府信息一旦如实公开,将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导致局面不可收拾;(3)官僚主义大兴其道,缺乏群众观念;(4)忽视人文关怀,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话和宣泄机制。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陈旧思维导致了我国环境指数的不确定性,客观上造成了谣言的频繁形成和加速传播现状。全媒体时代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新环境带来信息传播新环境。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主体和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种多样,普通人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媒体都可以直接成为信息的公布者和传

8、播者,BBS、博客、电子邮件、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形式又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在新媒体营造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人人都是传播者,但是在新媒体传播法制不健全、把关机制式微的媒体语境下,再加之网络匿名等特性,部分传播者不再顾忌传统道德的约束,肆无忌惮地倾泄情绪。冗余信息的爆发式增长,造成正常传播渠道阻塞,真实信息被淹没,不能及时到达公众面前,造成了信息接受的盲区,容易导致谣言的产生。由日本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引发的“抢盐潮”,是一起典型的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事件,它发端于网络,并在新媒介虚拟环境中形成意见气候,传递到现实生活中,形成抢购行为。二、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一)“抢盐”谣言的传播过程通过微博

9、检索和官方公布数据可以发现,抢盐风暴始于15日,上海博友林小蓉_毛毛13:34发布的“#东京日本地震海啸爆炸#超市里的盐和紫菜都抢疯了,海啸造成的海水污染”成为最早描述抢盐的微博。随后,通过人际、短信、网络、电话等渠道的助推作用,谣言迅速传播增殖,长三角部分城市食盐告罄,16、17、18日事件持续发酵,最终酿成全国性的抢盐风暴,演变为一场公共危机事件。在国家的有力调控下,配合及时有力的媒介宣传,至22日,风传8天的谣言泡沫破灭。结合对“抢盐潮”这一谣言传播事件的分析,本文把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形成期、高潮期、反复期和衰退期。不同阶段内谣言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各

10、有区别。1、形成阶段。“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这是3月15日上午10左右,网友“渔翁”在QQ上发出的信息。超乎他想象的是,在此后的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随后这条消息立即演化为两天后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2渔翁这条信息是“抢盐”谣言的原始版本。这时,谣言信息只是作为“私人议题”在少数人中讨论,基本处于人际传播的状态,传播渠道主要是借助新媒体,通过私人对话的方式进行。外部环境压力和信息的模糊特性使这条简单信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了别样的意义,于是,作为谣言的接力棒,接到渔翁这条

11、信息的人又不断把信息发布到QQ群、论坛等群体性网络空间中,谣言的传播速度骤然加快,形成锁链式信息传播模式。2、高潮阶段。当谣言被多数公众接受,并对人们现实行动产生影响时,谣言传播就进入了高潮期。这一阶段的谣言已经铺天盖地,引发了相关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全面恐慌。传播主体已由单一的个别“见证”者转为多元化个体,这其中包括利益相关者、好事者、媒体以及添油加醋的二次造谣者。最原始的谣言信息不断变种,各类新谣言附和而起,并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回流”传递,信息真实性越来越难辨认。谣言高潮时期传播方式也由人际传播发展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方式交错传播,形成交叉式信息传播模式。3、反复阶段。在

12、事实真相逐渐清晰、事件消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之时,利益相关者为了继续引起关注,会继续造谣以制造声势。但公众脆弱的神经在接触到一些敏感的谣言时,还是会如惊弓之鸟一般。3月16日,中国盐业公司首先发布辟谣信息,卫生、物价、工商等部门及各地地方政府也快速反应进行辟谣。以央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也纷纷刊播辟谣信息,并通过各地实地调查、专家解读、平衡报道等报道手段企图澄清谣言。但是,伴随这些辟谣信息,新的谣言不断滋生,抢盐行为也持续不断。这个阶段,政府累积的公信力和大众传播的专业主义同谣言相抗衡,形成抗衡式信息传播模式。4、衰退阶段。随着事件的处理、政府的调控以及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的传播频率会不断下降,谣

13、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在这个阶段,谣言背后的隐秘不断地暴露出来,公众已经开始冷静面对谣言。3月18日后,在国家积极调控的努力下,抢盐风潮渐渐消解。大众媒体仍然进行着大量相关报道,有些媒体对抢盐风潮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发掘和探讨。3月22日,抢盐谣言泡沫彻底破灭。(二)谣言传播的扩散机制创新扩散研究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一个经典命题。所谓创新扩散是指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扩散的过程。这里的创新涉及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学等等诸多领域,而新闻与信息的扩散过程也是一种创新扩散。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扩散过程,与常态新闻信息扩散

14、机制有着很大差别。传播学者研究发现常态新闻信息扩散呈现S型扩散曲线,即在扩散过程的初期,只有少数“采纳者”或“知晓者”,因此采纳累积曲线缓慢增长,随后出现加速上升,但当接近饱和点时又平缓下来,在每一时间单位中新增的采纳者或知晓者越来越少。3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呈现出与常态新闻信息S曲线传播相背离的模式。创新传播渠道可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按照得知一项事件的认识以及从人际来源听闻到同样事件的人数的比例,可将这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模式概括为“J曲线模式”,即对广大受众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扩散中,人际传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少部分人感兴趣的信息,大众媒介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说明,在最重要的事件

15、发生时,有很多人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初次知晓。比如,在肯尼迪遇刺新闻的扩散研究中发现,约有50%的人的信息来自于人际传播。4(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在“抢盐”信息扩散中,人际传播以及带有人际传播机制的新媒体、自媒体成为谣言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现代大众传播兴起之前,人际传播是信息流传的一种主要方式,其形式包括:语言传达、身体语言,以及其他多种传播形式。人际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传播,被传播的信息具有直接性、可信性等特点。尽管谣言的口头传播区域受限,传播速度较慢,但由于邻里、朋友、熟人等特殊群体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点对点传播方式,使谣言更具可信度、隐藏性和欺骗性。但是,保真性差也是人际传播的缺陷,在

16、经过人际层层传播后,信息的锐化现象就越明显。所谓锐化指在传播过程中的进行性衰落与选择性夸大的现象,进而引发人们对不可知情况的恐慌,从而出现了不理智的举动、大规模的抢购等社会情况。此次“抢盐”的信息源是“美国的碘片已经脱销”,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由碘片可以防辐射产生联想,觉得一切含碘物质都应该有防辐射的作用,于是目光投向了海带、碘酒等含碘物质,而碘盐价格便宜、购买方便,遂出现“抢盐潮”。除了传统人际传播方式,具有混合传播特征的新媒体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辐射面广、速度快、把关弱化等特点,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

17、上许多应用形式,如BBS、电子邮件、博客以及微博等,很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快捷平台。“微博传谣”是这次谣言传播的一大特点。诸如微博这样的新媒体的勃兴,带来了一个“信噪化”急剧飙升的传播业态,使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比金子还贵。次于网络的是手机短信传播。近几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很快,手机短信由于具有转发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它具有群发、飞信和拇指群等功能,正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据2010年手机短信息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下半年,中国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息11.4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条,增长34.1%。收到垃圾短信息占全部短信息的比例为21.

18、1%。5这些垃圾短信包括欺诈类、广告类、谣言类、不文明类等内容。此次“抢盐”事件中,手机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远距离,其他渠道信息迟滞或媒介不可得的情况下,手机是第一选择媒介。如“碘盐、海带、碘酒能防辐射,某地的超市里已经没有盐了,赶紧去买一些”这样带有明显人情关怀的谣言信息铺天盖地。(三)“抢盐”谣言的心理动因谣言并不是空穴来风,也并不是无章可循。谣言丝毫不是偶尔产生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次要的症状,相反谣言促动了社会深层的机制。这次“谣盐”的产生反映了人们深层的心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地影响公众利益,危害公众健康、生命和财产,使公众出于一种担忧和恐惧心理状

19、态之中。现代传播心理学揭示:谣言根源于人性的缺陷,在一个变化无常的环境中,传播谣言可以减少人们由于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焦虑感和紧张感。当人们心中压抑太久又无法找到正式渠道宣泄时,谣言成了最好的宣泄方式。因为谣言是宣泄和释放压力的安全渠道。这次抢盐事件,实际上是人们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在危机没有解除前,觉得自己的安全有了保障。从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上看,这次“社会惊遁”现象是一种非理智的从众行为,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中,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和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会受到从众心理(或称作遵从性心理)的影响。形成从众心理的根本原因是群体压力。群

20、体压力告诉我们:人在群体压力下会导致群体无意识和群体非理性,如群体心理学大师勒庞指出,个人可以是理性而道德的,而一旦加入到某个群体,就会变得非理性和非道德,“个人一旦加入到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地降低”,他将会变得“愚蠢、偏执、专横、人云亦云”。6由此可知,加入群体是人获得安全感信任感的重要方式,因为相信一个谣言,即表示了接受这个群体,并效忠于群体舆论,这时可以获得群体身份的安全感而不至于处于孤立状态。抢盐风潮发生后,很多媒体第一时间开始辟谣,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碘盐不能防辐射”的帖子,但当发现碘盐被众多的人疯抢,而超市货架上的盐渐渐被搬空时,很多人的心理会随着这一现象发生改变。核泄漏

21、事件的危害在当时具有不确定性,老百姓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来对这一事件进行判断。虽然媒体在辟谣,但不信任媒体的少数人还会接着抢购,看到别人在抢,很多人都会先抢回来再说。这正体现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由于群体规范压力而形成的从众的心理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在那些文化层次较低或受众个人没有清楚认识的问题上尤为如此。而且在历次谣言浪潮中,具有较高科学知识、学历较高的人当中也出现了盲从现象。三、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控制机制分析谣言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虽然国内外提出了建立谣言研究中心、谣言诊所、谣言的软硬调控理论、信息的公开透明等诸多举措和方法,但对于突发事件中谣言实际的控制,需要公众(社会)、

22、媒介(媒体)和政府(组织)三方在不同领域的合力。首先,重视公众辨别力的教育。网络的高度发达给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话语空间,但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是不一致的,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有差异。笔者以为当前提倡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对谣言的正确认知和辨别能力的教育,因为它是公众维护自身和社会利益而应该必备的认知能力。当前很多人都会对一个现象感到奇怪,就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各种网络信息传播,很多人都即刻相信并激发起相应的情绪反映(这也是网络暴民产生的一个原因),连一些最明显的,或只需要简单查证的谣言,他们都无法识别。这是因为突发事件抓住受众有限的时间,先入为主,规导了受众的感知、认识、情绪和行为,使得

23、谣言迅速产生具备了社会、心理、舆论等各方面的传播机制。加强受众的批判意识和科学理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的教育,会对谣言产生的“场”及谣言的传播起着极大而又有效的控制作用。其次,媒介组织和政府组织要各尽其职,特别是日常信息发布、信息管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在触发层面上消除谣言产生的土壤。由于谣言本身的自然发生性和传播的失真性、无序性等特点,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它会使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变得混乱,所以它的社会功能趋向是消极的。当突发事件产生以后,一方面媒介要公开、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公众,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做好舆论良性发展的引导。作为社会的雷达,媒介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预警等各方面的机制,

24、确保信息的畅通。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媒体在对谣言反映速度和对新媒体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制定法规,形成信息有序传播。尤其是新媒体传播领域,法律法规滞后,信息传播秩序有待规范。当突发事件产生以后,作为社会管理的政府,不应该草率发布不经严格核对的信息,并利用行政力量处罚谣言信息发布和传播者,而应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实行软性的舆论引导,并利用政府的公信力,成为谣言传播中辟谣的主力军。还应该说明的是,谣言的控制关键在于透析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状态,找出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所在,而公众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和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的。一般来说,谣言是公众应付突发事件的一种应急状态,是在特殊的社会

25、状况下公众情绪倾向的表现。政府、相关部门及传媒机构必须意识到谣言本身所反映的公众比较敏感的现实生活问题,建立起透明、公开、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对于各种模糊的社会事件进行迅速及时的通报,增加公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安全感和相互间的信任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铲除谣言滋生的心理土壤。四、结语正如法国学者勒莫所说:“人们可以说像不存在没有神祗的社会一样,也不会存在没有谣言的社会。”7如果刻意去铲除谣言,有时却会铲除说真话的土壤。但是在近几年频繁暴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给公众带来了困扰,也给执政者有效调控舆论增添了阻力。通过分析“抢盐潮”我们对谣言的传播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以面对突发公

26、共事件中的谣言,大众传媒应该准确、公开、全面、及时地进行报道,政府应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对谣言及时给予预防、制止和消除。注释:1谢耘耕,曹慎慎,王婷.突发事件报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 HYPERLINK /legal/2011-04/15/c_121308745.htm t _blank 男子网上散播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被拘留10日,新华网. /legal/2011-04/15/c_121308745.htm3丹尼斯麦奎尔著,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HYPERLINK /book/search_pub.php?category=01&key2=%CA%A9%C0%AD%C4%B7&order=sort_xtime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