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杨竞生:药用植物和民族药学的“取经人”杨竞生,药用植物学家、民族药学专家,对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的考证及民族药物的发掘和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竞生1921年出生在广东省阳山县,解放前就读于上海国防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师从留日药学博士、我国现代第一部药用植物学编写者李承祜。1952年,杨竞生参加筹建云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药品检验所。作为云南省药品检验所创建人之一,自此,把毕生的精力,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中国药检事业。一、野外考察九死一生瘦小的身材,其貌不扬,因采集药材标本受伤而造成的驼背,朴实的衣着;上山采集标本时,常披着一件自制雨衣,胸前挂着一架照相机;做学问实事求
2、是,做人从不拐弯抹角杨竞生总给人以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杨竞生从小就喜欢植物。解放前,杨竞生就读于上海国防医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师从留美药学博士李承祜,并跟随李承祜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药用植物学,做了大量资料收集和文字处理工作。杨竞生读书时就常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其中1946年4月及7月,杨竞生先后两次赴贵州平坝高峰山采集标本,所采到的一种紫薇科植物,后来被华南植物研究所(当时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陈焕镛(中国植物志两位主编之一)命名为“杨氏紫薇”,以示对杨竞生工作的鼓励多少受到这件事的鼓舞,杨竞生后来赴“植物王国”云南醉心药用植物研究,钻研一生。1950年3月来到云南后
3、,杨竞生先后任西南军大云南分校医助、云南步兵学校卫生处见习司药长,在云南军区后勤卫生处药材科及军区药厂协助工作,并在云南军区后勤卫生学校任教员,后来又负责西南药物研究所筹备工作。虽然工作频繁变换,但杨竞生总是愿意从头学、认真干。1952年,由云南军区后勤卫生学校转业的杨竞生被当时的云南军区后勤卫生处长兼省卫生处(厅)长王抗博委以筹建云南药检所的重任,任药检所代理行政负责人在此后的50年里,杨竞生在民族药和药检的道路上开拓进取。50多斤的药材标本采集工具,1件自己改制的塑料雨衣,1个指南针,就是这些装备,陪伴着杨竞生在此后50年的研究工作中,不仅踏遍了云南所有高山,还多次踏访西藏、甘肃、青海、四
4、川的雪山高原,以尽可能地采集新的植物标本。云南向来有“中草药王国”的美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使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成为一个巨大的药材库,孕育了从热带、亚热带、温带直至寒带的多达7000多种药用植物。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年的3至9月,杨竞生都风雨无阻地在野外进行采集考察活动。采集工作,常常是独自背着行囊进山,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就像传说中的古代医家那样,看起来缥缈潇洒,其中的艰辛和危险只有自己知道。五六十年代,交通和通讯依然不甚发达,杨竞生就背着一个行囊,徒步走遍了云南的各个州市,攀遍了所有高山。和杨竞生一同采集过标本的同事都知道他那股拼命劲儿:上山的时候,只管朝山路艰险之处去
5、,毫无惧色;路上,除了采集标本外,一般也不会特意停下来休息,因为不想浪费时间,杨竞生甚至还经常夜间步行,就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一样。考虑到那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的标本,前人早已采集过,而那些危险丛生、环境恶劣的地方,才更有可能采集到前人没有采集过的新标本,于是,杨竞生就专门往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钻。他进过高山峡谷、钻过原始森林、爬过雪山草地,但从不叫苦叫累,反而甘之如饴。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南缘,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就是这里。当时迪庆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在迪庆采集考察时,杨竞生深入偏远的藏族居住区,借住在藏民同胞家里同吃同住,
6、啃荞麦粑、喝酥油茶、睡火塘边除去高原反应不算,这算是采集条件非常不错的;条件恶劣的,诸如大西南的无人区,杨竞生常常直接露宿荒野。饿了就吃带的干粮充饥,干粮吃完了,就找野果草根。有时完成采集工作的时候,杨竞生的脸都饿浮肿了。但在杨竞生看来,只要能采集到新的标本,别说挨饿受冻,即使是冒生命危险也是值得的只是没想到,多少年后,杨竞生果然把生命献给了标本采集工作。傈僳族的药用植物雪茶,是一种极好的保健饮品,因其只生长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被当地人称为“岩石上的茶”。为了采集雪茶标本,1979年,杨竞生只身一人来到青藏高原南部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历尽万难采集到标本,杨竞生本来准备尽快下山,但不料
7、下山前夜突然大雪封山,杨竞生被困在山洞里。雪越下越大,山里气温骤降,食物也不够了,饥寒交迫的杨竞生就硬生生在山洞里挺了三天,终于等到积雪融化,才挣扎着挨到附近的山村,活了下来。就在当年9月,杨竞生又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进行野外考察。为了赶时间,那天,天还没亮杨竞生便往前赶路脚下正是波涛翻滚的澜沧江。凌晨光线条件不好,加上眼睛有近视,杨竞生不慎失足,从流石滩上滚落,滚出50多米远,幸好他背上背的植物标本夹在途中被卡在一棵小树上,才拦住了他,如果不是这个标本夹子,杨竞生掉进脚下波涛翻滚的澜沧江,可能只能有去无回了。这次意外虽然没有令杨竞生丧命,却也导致他第十二胸椎压缩性骨折、小腿胫骨骨裂。重伤无
8、法行动的杨竞生只好放弃了这次考察计划,被辗转运回昆明接受治疗。数月的治疗使杨竞生的身体得到恢复,但他此后不得不又穿戴着钢背心支撑了三四年。尽管如此,杨竞生的身体还是留下了永久性的损伤,他的腰背再也不能伸直,终身驼背。除了风雨无阻的考察采集工作,就算是平时走在路上,杨竞生都会被偶然间碰到的“小花草”吸引,驻足端详半天。由于醉心标本采集,杨竞生还闹出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为了解边疆地区中药材情况,1964年,在云南境外敌对分子活动猖獗的严峻形势下,杨竞生独自一人,带着他的“标准装备”指南针、照相机、资料,来到中缅边境附近的耿马原始森林采集植物标本。为了方便搜集标本,杨竞生像往常一样,露宿在密林
9、深处,渴了就喝几口山溪水,饿了就采集一些野果和可食植物根茎充饥。他在自己穿的皮衣上面打上蜡,这样既可以御寒防护又可以充当防水雨衣。晚上的时候,为了防备睡着的时候被野兽攻击,杨竞生就用绳子把自己捆在大树上过夜。这样平安无事地过了好几天,一天清晨,杨竞生清早下树时,被山民发现。村民见他一大早就出现在密林深处,又不似正常行路人,反而“鬼鬼祟祟”从树上下来,便怀疑他是美蒋空投特务,于是立即找来村里的民兵将他抓获。一搜查,在他身上还找出一枚指南针,这下“铁证如山”了。杨竞生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直到他被押解至县城,县上把电话打到云南省卫生厅进行求证,证实是一场误会之后,才将杨竞生释放。杨竞生“拼命三郎”的
10、名声远播,成果也是实打实的。当时云南省药品检验所里的标本,90都是杨竞生亲手采集来的,西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里,也有一半以上的标本也为他所采集。此外,北京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甘肃省药品检验所等地,都保存有大量杨竞生采集的标本。杨竞生的学生到重庆、成都等地检索植物标本时还发现,当地很多腊叶标本的采集者或鉴定者,也都是杨竞生。不仅是野外采集工作,在实验室里,杨竞生工作起来也经常达到忘我痴迷的地步。杨竞生鉴定标本,经常一干就干到深更半夜,废寝忘食,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在家中也是从早到晚都从早到晚忙着整理鉴定植物标本或者收集药品分析检验的资料;出差时,杨竞生总是随身携带重达几十公斤的资料书籍,
11、以便于随时查阅;哪怕是生病住院期间,杨竞生也要插空看资料或写东西,俨然把病房当成了他的办公室。杨竞生的药用植物研究之路,就像玄装取经一样,一路上经历了不知多少磨难而初心不改。二、“关一次牛棚学一门外语”标本采集和检定需要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杨竞生对学习也表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热情和痴狂。杨竞生是所里有名的“书呆子”,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一定会在当地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里驻足。1998年,药检所组织退休人员到大理下关开展活动,杨竞生也参加了。谁知下车后杨竞生就不知去向,到中午吃饭时仍未归队。药检所带队同志有些紧张,担心他出了什么意外,马上与大理州医药公司和州药检所取得联系告知了杨竞生的情况。
12、两单位立刻派出人员在下关大街小巷四处寻找,最后,在下关新华书店内,找到了看书正入迷的杨老先生,令人哭笑不得。杨竞生读书涉猎广泛,药学医学、语言文字、考古历史、藏医藏药、农学园艺、植物分类、民族历史、民族语言等都是他关注的领域。他常常四处搜寻新书好书,逐渐成为当地新华书店的常客。后来书店凡有新进植物、药物的新书,就会马上电话通知他来购买,已经成为惯例。购买这么多的书籍,需要不少钱,杨竞生一介学者,没有什么积蓄,为了购买书籍,杨竞生便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抠,宁可饿肚子,也不愿少买书。杨竞生不抽烟不喝酒,外出采集考察住旅店时,永远选择那种5元钱、10元钱的最便宜的小店。伙食费也是杨竞生“节流”的主要项
13、目。有时一天只吃一两个馒头,有红薯卖的季节,杨竞生就买来大堆的红薯煮熟当主食,没有红薯时,就买回大堆土豆煮着吃,偶尔也买一些下市的香蕉作为调剂。杨竞生晚年数次自费进藏考察,每次去西藏,杨竞生都不坐飞机,而是从昆明坐火车去,长途跋涉,辗转数千里,从西宁坐汽车进藏。一旦买到一本难得的好书,比如植物学的古籍版本和影印本之类,杨竞生总会欣喜不已。他家中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藉、药用植物、植物分类等资料,也正是这片浩瀚书海,丰富了杨竞生的学识,拓展了杨竞生的视野。对于学习中发现的困惑,杨竞生容不得一刻耽误,必须马上解决。一次,他为了搞清楚药书上的苗文的确切意思,特意打电话请教贵州的同行,但这种事情在电话中又
14、很难说清楚。情急之下,杨竞生干脆买火车票去了贵州,直当面把书中有关苗文记述的问题指给对方看,搞清楚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到昆明。“文革”期间,杨竞生由于背景问题,每次政治运动都首当其冲,是所里最有名的“老运动员”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业务工作是无法正常开展了,杨竞生就抓住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充电,有一段时间直接借来德文教材,开始自学德语。被关押在所里图书室隔离审查,杨竞生就在隔离室里面看书;白天在所里写完检查材料没时间看书,晚上回到家,他就拿出自己收集的外语单词、句子和资料看,写成小卡片,或随时记忆背诵,或分门别类整理。后来,“造反派”见他如此“冥顽不灵”,根本不拿“运动”当回事儿,就想方设法阻止他学习。
15、“造反派”把他赶去喂所里做实验用的小白鼠,他就一边工作,一边摸索饲养小白鼠的门道后来还根据自己的心得写了一篇饲养小白鼠的科研论文。除了德文,杨竞生还自学了日文、俄文和藏文。同事们都说,“杨竞生蹲一次牛棚,学会一门外语。”数十载孜孜不倦的勤奋和积累,为杨竞生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后来由他翻译和编写了英、日、俄、德等多种语言的多种重要文献和专著。三、让“传说中”的草药重回临床 多年野外生活,使杨竞生在植物学,尤其是药用植物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吴征镒院士曾说:“老杨采的标本,是一般人所采不到的。”多年的野外生活,铸就了杨竞生一双慧眼,许多藏在深山老林中的药用植物,在杨竞生的一次次
16、踏访采集中“苏醒”过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给无数的患者带来福音。在杨竞生所采集的标本中,多次发现新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文采教授单在杨竞生先生所采的毛莨科标本中,就发现了8个新种。药学界把其中一些新种以杨竞生的名字命名,如竞生乌头、竞生翠雀花、竞生香青、杨氏紫薇等等,以表达对杨竞生工作成果的感谢和纪念。在杨竞生对云南特产中药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后,纠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例如,云南特产、妇科特效药鸡血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豆科植物。但经过艰苦的探索和考证后,杨竞生证实,鸡血藤不是豆科植物,而是五加科植物南五味子。当时这一考证震惊了学术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确保人
17、民用药安全有效而依法制定的药品法典,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依据。我国先后颁布的1963年版、1977 年版、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药部分)中,都有许多收载品种是云南省药品检验所上报的药品标准。从中药材原植物标本和中药材标本(生药标本)的采集、整理、鉴定和资料上报的整个过程中,杨竞生也都是得力骨干。四、藏药界的“李时珍”因为对药用植物的一股“牛”劲儿,取得的成果也极具分量,杨竞生名气极大,得了不少“外号”,比如因为他为了研究不要命的“痴狂”,有人称他是“当今第一药痴”;有感于他对藏医药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有人称他是“藏医药资源的朝圣者”;还有人
18、因他治学严谨、作风质朴、为人低调的风范,称他为“庶民学者”这些“外号”都是杨竞生的真实写照,写就的,更是他的初心和坚持,更是他对药用植物和民族药学的赤诚与贡献。杨竞生常说,“民族药现代化的第一步,应该是原药材的正本清源工作”。为此,杨竞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专注于民族药材基源鉴定工作。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各兄弟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是中华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地吸引着杨竞生。数十年醉心钻研民族药,杨竞生成为全国中草药、民族药和藏药界有名的“活药典”。为了更好地研究民族药物,继承和发扬藏药这一祖国医药学遗产,杨竞生自学了苗文、
19、藏文等民族语言,阅读了大量民族医药著作,更多次进入德钦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区域进行采集考察。从1962年开始,杨竞生多次独自一人到迪庆州大雪山上采集藏药腊叶标本;到各藏区诊所了解藏药的使用、效果等方面的资料和实物;四处寻访藏医院名家、名医;查阅大量的中文、藏文与梵文等原著。历时20年,足迹踏遍了迪庆高原的雪山草地、原始森林,甚至是毗邻的西藏盐井县、芒康县,四川巴塘、理塘、乡城、得荣县,杨竞生收集了大量藏医常用植物、动物、矿物药材的标本和实物,仅迪庆藏药一书中就选用近600条。为了把长年采集、研究的珍贵成果贡献出来、分享出去,杨竞生集查找、考证、审定、采集、鉴定、发掘、整理和编辑于一身,主编
20、、参修了数十种有关书籍。杨竞生先后担任过新华本草(一、二、三卷)编委,迪庆藏药(上下册)、藏药植物物种考定主编,中国民族药志(一、二、三、四卷)常务编委、副主编,为六省区藏药标准编者之一,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上、下册)编者之一,中国藏药撰稿者之一,甘孜州藏药名录顾问。此外,杨竞生还校正补释南方草木状考补,审定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主要天然药物,注释正确认药图鉴,在本草纲目拾遗药物基源考解释中对90多个品种进行考注,给辞海补充了几百个条目;做了大量未出版的工作,例如,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制作了上万张中医单方、验方的小卡片中国民族药志书中使用的大量资料都是杨竞生查找的,或直接引用他的卡片内容。2019年
21、12月,杨竞生的遗作中国藏药植物资源考订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中国图书三大奖之一)此前,该书已获“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入选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该书共分上、下两卷,259万字,收载植物3100多种、藏药植物彩照1100多幅、约200万字,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全面、最权威的藏药植物资源考订的专著,内容精详,物种丰富,填补了藏药资源考订空白。杨竞生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探索藏药植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为表彰杨竞生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为他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五、写下进藏“生死状”对于杨竞生来说,退休与否根本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为
22、退休后他也丝毫没有休息的打算。不过,由于终年劳累,杨竞生患了心脏病,医生为他安装心脏起搏器,可以暂时治疗和缓解他心脏方面的功能障碍,但仍需服药控制。然而杨竞生却总是为了工作不顾身体,为了对民族药正本清源,在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情况下,他依然继续自费开展野外考察,还多次去往西藏等高海拔地区采集藏药,为西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药品检验所鉴定藏药药材标本。早在1977年,杨竞生在北京参加编写六省区藏药标准时,和西藏药检所所长格桑索龙认识。后来,两人又一起参加编写中国民族药志。后来,虽然年事已高,但杨竞生对民族药的热情依然不减。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上青藏高原,都是对杨竞生体能和意志极限
23、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与死神的一次搏弈。家人和同事无不为他担忧,他却说:“青藏高原是孕育藏医藏药的沃土,研究藏医药离不开这块土地,只要我还能走,我就要去西藏。”1996年,75岁高龄的杨竞生又一次参加西藏药检所组织的去林芝市墨脱县的药材资源考察活动。了解到杨竞生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在山下宿营时,有友人劝他:“明天您就不要上山了,让年青人上去就行了。”当时杨竞生一言未发,可第二天大家起床时发现,杨竞生又“失踪”了。后来,单枪匹马的杨竞生同大部队几乎同时到达山顶,大家才知道,杨老先生不愿放弃考察活动,自己一个人提前出发了。考察工作结束后,在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顶上,杨竞生兴奋地脱掉了上衣,只穿一件背心拍
24、照留念。1998年,杨竞生准备再上高原。出于对他身体的考虑,家人曾多次劝阻杨竞生不要再上西藏。可杨竞生竟为此专门写了一份生死状,上面这样写道:“我到了西藏后,不管出了什么事,与任何人无关,我自己承担所有责任,万一死在西藏,死后把我的尸体送给西藏医院做解剖就是了。”六、踪迹难寻,功勋不灭2002年7月,81岁高龄的杨竞生又要进藏考察,此次考察的目的,是为编著藏药书收集资料。之后杨竞生又马不停蹄前往呼和浩特收集资料。这已经是杨竞生第9次自费去西藏考察,而这一年,杨竞生的心脏起搏器也到了最后的使用年限。医生及家人劝他换起搏器,可他坚持要去回来再换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诀,杨竞生再也没有了换起搏器的机
25、会。7月5日,杨竞生带着4名学生物的大学生从昆明出发,一同进藏考察。一个月后,4名大学生因有其他工作回到内地,杨竞生独自一人坚持工作。9月中旬,杨竞生从西藏出发赴青海和内蒙古,继续考察和收集有关藏药、蒙药的资料。月下旬,杨竞生到北京联系藏药植物物种考定一书的出版事宜。9月30日,杨竞生到北京的当天,给老伴殷岱宗打了个电话,说自己一切都很好,还交代自己买了1500多元的书寄回家里,提醒家里注意查收,此后杨竞生就再也没有同家里联系过杨竞生因为装了心脏起搏器,不能使用手机,出门在外都是他用公用电话联系家里,家里无法主动联络他。快到10月中旬时,杨竞生还没有和家里联系,引起了家属的不安。10月15日,
26、殷岱宗致电北京药检所的李九丹询问情况,才得知杨竞生已经于10月10日离开北京去成都,并且要经过攀枝花才回昆明。但殷岱宗打电话给成都的熟人,却没有打听到杨竞生的下落。得知杨竞生意外失踪,同事们也急了。云南省药品检验所迅速向友邻的药检系统,特别是杨竞生从北京到成都之后有可能前往的药检所,包括四川省药品检验所、攀枝花市药品检验所、凉山州药品检验所、甘孜州药品检验所、阿坝州药品检验所、雅安市药品检验所分别致电询问下落,同时向重庆市药品检验所、贵州省药品检验所发传真查询。在遍查无果的情况下,所里又派人分别到四川省成都、攀枝花、西昌等地,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查找工作。期间,在四川省公安厅和四川省药品检验
27、所的配合下,尝试了发布寻人启事、系统内部协查寻人、铁路沿线寻查等方式,可惜都无下落。 殷岱宗焦急万分,向所里提出请单位上报云南省公安厅请求立案侦察协助寻找杨竞生。药检所向主管部门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了关于请云南省公安厅立案侦察寻找杨竞生下落的报告,得到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省药监局专门发公函关于按特殊贡献专家寻找杨竞生同志的函至云南省公安厅进行协调。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云南省科协副主席许再富研究员等人还联合署名发起了敬请公安厅将杨教授失踪一事作为特例立案侦察寻找的请求报告。虽然因不符合规定,云南省公安厅无法予以立案,但省公安厅给予了大力支持,专门发函至四川省公安厅和成都市公安
28、局,请四川省厅和成都市局大力支持、协助寻找杨竞生,并由刑侦总队派出两位刑警协助寻人。工作组查找范围覆盖了成都市所属十个县及攀枝花市所属分县,查找了所有火车站、客运站的行李寄存处和行李托运站,查访了所有的医院、旅馆、收容所甚至火葬场,全面翻查了成都市、攀枝花市从2002年10月以来所发生过的案情,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可惜仍未发现蛛丝马迹。杨竞生的失踪是药学界的巨大损失,在业内引起了巨大震动。随着杨竞生一起消失的,还有几十公斤资料以及藏药植物物种考定三分之一的原稿,所有藏药植物彩照1100多幅。尽管难度很大,但杨竞生生前好友格桑索朗、杨崇仁教授、以及学生许建初教授,都努力补订杨竞生遗著的丢失部分,希望以该书出版来告慰这位当代药学第一痴人。杨竞生的下落,似乎成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唯有他留下的研究成果,依然昭示着他为药学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七、“重要的是让知识共享”杨竞生把研究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对名利享受却看得极轻,有朋友形容他到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地步。杨竞生曾说,“我自己的排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与世人共享,派上用场”。1956年在中药室兼图书室工作时,杨竞生坚持按月将所里订阅的三十多种外文和近五十种中文杂志中有关各科室的技术资料列出题录,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地学生落户协议合同书
- 商铺定制开发合同协议
- 土方堆砌合同协议
- 商超用工合同协议
- 天然气瓶供货协议合同书
- 园林树木购买合同协议
- 在甲乙丙方工作合同协议
- 商用消防车采购合同协议
- 塑木凉亭采购合同协议
- 外包维保服务合同协议
- 健康教育心肺复苏知识讲座(3篇模板)
- 五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表格式)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正式版)JTT 1499-2024 公路水运工程临时用电技术规程
- 中国高清荧光腹腔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4版
- 国企管理人员招聘考试题库
- 托管老师员工手册
- 中医养生的健康体重
- 中石化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单元教材解读(素材)(课件)
- 乳腺结节手术后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