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复习过程_第1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复习过程_第2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复习过程_第3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复习过程_第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复习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

2、之言。(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蔡:周代古国。上国:国都。詈:骂。郁:阻滞。莳:栽种。信:通“伸”,伸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守仁以罪谪龙场()就石穴而居之()安而乐之()因名之曰“何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译】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答】【参考答案】1因为靠近意动用法,以为乐名作动,命名2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

3、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3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4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篇末“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内容上:点题,以古代圣贤孔子自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答到“安贫乐道”即可得分)。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注释

4、】麑(n)小鹿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臣诚弗忍()纵而与之()求麑安在()居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译】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译】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答】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参考答案】1确实,的确给予哪里过了,停留2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3居一年,取以为子傅。4仁慈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

5、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1.解释加点词语。辄以斗升相济()心有憾()母卒三年()方悟母之善举()2.翻译句子。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译】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译】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答】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答】【参考答案】1就怨言死才2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

6、下、竟、如是)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为善、乃、本、缓急)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陈谏议教子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

7、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注释】陈谏(ji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诘:质问。贾人:商人。贵臣:朝廷中的重臣。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戒:通“诫”,告诫。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蹄啮伤人多矣()因诘仆()谏议遽招子()而偿其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译】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

8、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译】3.结合原文,说说“不见是马”与“是移祸于人也”两句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内容。【答】4.读了本文,你是怎么理解“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蹄:名词活用为动词,踢。因:于是。遽:马上,赶快。偿:偿还,退还。2仆人说那匹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关键词“为”“售”)你是朝中重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关键词“制”“蓄”)3“不见是马”中的“是”作代词用,可译为“这”“那”,指的是陈谏议家里的那匹劣马。“是移祸于人也”中的“是”也作代词用,可译为“这样(做)”,指的是把自己的手下尚且不能管住的劣马

9、卖给商人这种做法。4陈谏议得知自家的劣马被儿子买给商人后,不仅义正词严地批评教育儿子,还立刻派人把马追回来,把钱退给商人,并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谏议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别人的利益,他做事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这种忠厚待人、诚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参考答案】1AD(名词作状语)2这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生铁使它成为坚硬了。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3(1)取精铁(2)用百余火锻之(3)每锻称之(4)累锻4(1)累锻而斤两不减;(2)其色清明;(3)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4)与常铁迥异。王冕传(节选)

10、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蹊:踩,践踏。恬:心神安适。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窃入学舍()曷不听其所为()听已,辄默记()门人事冕如事性()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译】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译】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

11、与精神?这种特点与精神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答】4王冕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勤奋、坚持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在的因素?【答】【参考答案】1偷偷地同“何”为什么总是(常常);就对待;侍奉2夜里,(王冕)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关键词“潜”“策”“旦”,主语要补充完整。)安阳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觉得他很奇特(或“对他的事情感到诧异”),就收他作学生。(关键词“异”“录”)3痴。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

12、,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4父母的支持;恩师(伯乐)的赏识与栽培。虎丘记(节选)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5*GB3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注释】分曹:分组妍媸(ch):美丑瓦釜:比喻粗俗的歌调。釜:锅属:跟随着=5*GB3竹肉:指管乐与歌喉。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

13、字。声若聚蚊()寂然停声()比至夜深()竹肉相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月影横斜,荇藻凌乱。【译】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译】3选文描写的是中秋夜虎丘唱歌竞赛场景,结合选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答】4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什么描写?【答】【参考答案】1若:好像然:的样子比:等到发:发出2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一个人登场,四周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好像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3从“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夜深”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唱歌竞赛场面的。4“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

14、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选自艾子杂事【注释】世务:事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布囊:布袋。愀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家累千金()敏而且恃多能()父遂呼其子()愀然改容(

1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译】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译】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人和富人之子分别认为米是从哪里来的。【答】4.试着写一句和“非其父不生其子”意思相近的俗语,并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答】【参考答案】1积累聪敏于是神情、面色2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世间的事务呢?不需要问他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我们所吃的的大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3富人认为米是直接从田里长出来讲的,富人之子认为米是直接从米袋子里出来的。这道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从而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做概括。4“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上梁不

16、正下梁歪”。启示:可以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应当对子女的教育负责;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哪怕家有千金,也不能改变孩子的愚蠢;父母言行身教的重要性等等。读书之法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

17、之法也。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漫浪:随随便便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然后可以有得尔()众说纷错()心到最急()心既到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

18、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译】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译】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读书”?【答】4.同样是激励教导学生读书,本文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相比,有什么异同点?【答】【参考答案】1.心得纷乱错杂关键已经,之后2.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3.(1)比喻论证。将读书比作加工木头和解开绳结,强调先将容易的内容疏通,

19、剩下难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础难题自然会明白。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读书方法的运用。(2)对比论证。将“用心读书”时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长久不忘和“不用心读书”时死记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却相对比,体现“心到”是读书的最关键之处,体现用心读书的好处。前后对比强烈明显,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引用论证:引用了古语“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体现用心读书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用心多读的重要性。4.同:两篇文章都提及了许多读书的方法,目的都是劝谏学生读书要专心,不为外界影响。异:(1)本文主要教导学生读书在于“自己读书”的重要性。主要围绕“如何读”“如何思考”“如何

20、验证”这些实际的读书方法。(2)送主要偏重于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虚心学习、不为他人的富贵享乐影响以及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用功。汴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璞:蕴藏有玉

21、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刖:音“yu”,古代一种酷刑,断足。奚:何,为什么。理:加工雕琢玉石。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厉王使玉人相之()王以和为诳()厉王薨()使人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译】此吾所以悲也。【译】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答】4本文和马说都论述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但是两文最终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鉴别欺骗死,去世的原因2.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介词结构后置)这是我悲伤的原因。(判断句)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于:锲而不舍,有毅力有恒心,信念坚定不动摇。4.本文

22、结尾玉璞终遇文王而成为宝玉,让人看到一些希望。马说借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无奈。获麟解HYPERLINK/view/348931.htmt_blank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

23、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注释】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昭:明白。鬣(li):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HYPERLINK/view/348931.htmt_blank麟之为灵()其为形也不类()则谓之不祥也亦宜()以德不以形()2.翻译句子。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译】麟之果不为不祥也。【译】3.联系原文说说为什么“麟”会被认为是不祥之物。【答】4.曾国藩先生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昌黎自况也,与马说异曲同工也。”马说中哪句话与本文所表明的观点相近?【答】【参考答案】1.灵异的兽类似应该;理所当然因为2.(麒麟)不养在家里,在天下

24、也不常见。(关键词“畜”“恒”)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关键词“果”“为”)3.麒麟不养在家里,不常见,一般人不能辨识麒麟。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桓公伐孤竹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难: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遂得道()以管

25、仲之圣而隰朋之智()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不亦过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译】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译】3.管仲等人“遂得道”,是利用了老马的智慧,这个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寓意是什么?【答】4.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管仲和隰朋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共同点?【答】【参考答案】1.于是,就凭借学习、请教过错2.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于是就找到了回去的路。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也是错误吗?3.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4.管仲和隰朋两人虽然都是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但

26、当他们遇到问题,碰到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并且他们两人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做事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灵活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学以致用,值得我们学习。满井游记(节选)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1*GB3,至满井=2*GB3。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3*GB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4*GB3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5*G

27、B3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6*GB3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7*GB3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注释】=1*GB3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2*GB3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3*GB3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4*GB3靧面:靧(hu),洗脸。=5*GB3鬣:音li,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6*GB3蹇:骑驴。=7*GB3呷:音xi,吸,这里用其引申义。1.

2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GB3波色乍明()=2*GB3山峦为晴雪所洗()=3*GB3浅鬣寸许()=4*GB3泉而茗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GB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译】=2*GB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译】3.满井初春景色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这一特点的?【答】4.请结合课文原句说说满井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1.=1*GB3刚刚,开始=2*GB3被=3*GB3左右,大约=4*GB3煮茶2.=1*GB3用泉水煮茶喝的人,端着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丽的衣服骑驴的人,也是时常有的。=2*GB3我才知道

29、郊外未尝没有春天,但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而已。3.满井初春特点:生机勃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1*GB3春水:满井初春冰雪消融,水光清澈明亮,如镜面新开,以此表现满井春色的生机勃勃。=2*GB3春山:满井山顶的冬雪被太阳消融,焕然一新,如梳妆打扮过的女子,以此可见满井初春的生机勃勃。=3*GB3春天的植物和动物:写柳树抽芽,柳条在风中招展,又写麦苗初长,才一寸左右,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鸟儿和游鱼也悠闲自得的晒着太阳,充满喜气,可见春光融融。=4*GB3游人:虽然才是初春时节,郊外游人渐渐多起来,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可见春天的生机。4.=1*GB3“若脱笼之鹄”表达

30、了作者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尘世的枷锁的心情,同时也可知作者到野外郊游的愉悦心情。=2*GB3“悠然自得”一词不仅写出了鸟鱼的悠闲,也表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3*GB3“始知郊田之外为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心情,同时也批判了世人没有发现美的眼光。张自新传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31、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注释】屹屹:同“矻矻(kk)”,勤奋不懈的样子。方简:方正诚实。灯檠(qng):灯架。髫龀(tiochn):指童年时代。髫,古代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子换牙齿。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指代高官显爵。啸歌古人:吟咏古人的诗文。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若素了者()目为乡里人()且命已至此()不知贫贱之为戚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译】亡父以此命鸿

32、,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译】3.短文主要通过哪三件小事来刻画张自新这个书生形象?【答】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张自新是怎样的一个书生?【答】【参考答案】1.向来,一向看况且悲伤,忧伤2.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3.投檠促读、昼耕夜读、夜归啸歌。4.聪明,方正诚实,孝顺,有志气,不怕吃苦,勤奋刻苦。鸟说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

33、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无有。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南山集戴名世)【注释】盏:小杯子。掬:捧。鵱鷇:鸟卵。奚:为什么。适:到、往。1下面四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火烧令坚B.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C.细草盘结而成D.雌者覆翼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译】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译】3.用自己的话说

34、说小鸟“娟皎可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4.从表现手法来看,本文与马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答】【参考答案】1.B2.桂树上每天有叫声,靠近去看。(日:每天;即:靠近。)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于:表示被动;以:相当于“而”。)3.(1)毛色明亮而洁白(2)鸣叫声音好听4.两篇文章都用了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马说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饲马人,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鸟说作者借鸟喻人,从鸟的命运折射出人的命运,揭示了在黑暗社会里,高洁的人摆脱不了被戏虐耍弄、被捕捉毁灭的命运,

35、表达了作者对受迫害者的同情,对毁灭者的愤怒。陈五捽巫(节选)京师闾阎多信女巫。有武人陈五者,厌其家崇信之笃,莫能治。一日含青李于腮,绐家人疮肿痛甚,不食而卧者竟日。其妻忧甚,召女巫治之。巫降,谓五所患是名疔疮,以其素不敬神,神不与救。家人罗拜恳祈,然后许之。五佯作呻吟甚急,语家人云:“必得神师入视救我,可也。”巫入按视。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自此家人无信崇者。节选自明陆容菽园杂记【注释】闾阎(yn):里巷内外的门。笃:深,甚绐(di):欺骗。罗拜:围在身边作揖、叩头。捽(zu):揪住。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厌其家崇信之笃()莫能治()其妻忧甚()以其素不敬神()2.用现代

36、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绐家人疮肿痛甚,不食而卧者竟日。【译】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译】3.简要说说陈五是如何改变家人迷信巫术的思想的。【答】4.结合故事内容,说说陈五是怎样的一个武人。【答】【参考答案】1.厌恶没有谁很,非常因为2.欺骗家人口内生疮,嘴巴肿痛,整天不吃不喝的赖在床上呻吟。陈五不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接着陈五揪住女巫,猛打女巫两颊,叱喝她滚出门外。3.陈五在嘴里含了一颗青李,却骗家人口内生疮,假装要女巫来医治,女巫进入内室探视,陈五不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当场戳穿了女巫的鬼把戏。在事实面前,家人自然不再迷信巫术。4.不盲目相信迷信,聪明机智勇敢。

37、受人者畏人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立节)【注释】奚:什么,相当于“何”,疑问词。骄:傲视,对傲慢无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鲁君使人往贻邑焉()反,复往()予人者骄人()足以全其节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译】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译】3曾子为什么拒绝接受鲁君的赠邑?【答】4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8、?【答】【参考答案】1贻:赠送反:通“返”,回去予:给予全:保全,使得以保全。2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即使鲁君对我有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3因为曾子认识到“受人者畏”的道理。4.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赐予,否则就可能会受制于人,要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言之成理即可)三上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注释】钱思公:钱

39、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西洛:西京洛阳。小辞:指短小的诗词。属思:思考,构思。1.解释加点的词。在西洛时尝语僚属()余因谓希深曰()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每走厕()2.翻译句子。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译】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译】3.“笃学如此”和“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答】4.文中所举这些事例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答】【参考答案】1.对说于是曾经去,跑2.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吧3.“笃学如此”的

40、“此”指代“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的“此”指代“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或者,多在三上构思文章)4.他们在学习上都勤奋刻苦。紧扣“勤奋”“刻苦”“专心”即可(例如:做任何事,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学习更是如此)任未燃蒿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注释】任未:人名,东汉学者和教育家。笈:书箱。

41、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这里指荆的枝条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悦:敬佩。发语词,用于句子开头,引起说明或议论,无实义。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负笈从师()或依林木之下()题其衣裳()常以净衣易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人若不学,则何以成?【译】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3“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中“之”指什么?这句话能否去掉,为什么?【答】4读了本文,你觉得任未是个什么样的人?【答】【参考答案】1负:背,以背载物。或:有时题:写易:交换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一个人喜欢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而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行尸走

42、肉罢了。3“之”指代任未写了字的衣裳。这句话不能去掉,这句话以门徒的态度,侧面烘托了任末HYPERLINK/view/8232.htmt_blank勤奋、HYPERLINK/view/841013.htmt_blank刻苦的HYPERLINK/view/1145175.htmt_blank学习态度。4任未是个好学、勤奋的人。训学斋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

43、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1.解释加点字词:=1*GB3可以有得()=2*GB3其义自见()=3*GB3自晓其义()=4*GB3余尝谓()2.翻译下面的句子:=1*GB3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译】=2*GB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3.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4.宋濂认为学习条件不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即必须用心专一,才会学有所成。本文作者也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不少于30字)【答】【参考答案】1.=1*

44、GB3收获;=2*GB3同“现”,显现;=3*GB3知道;=4*GB3曾经2.=1*GB3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2*GB3心都已经到了,难道眼口还不到吗?3.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4.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项脊轩志(节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使不上漏。前辟

45、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1.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容一人居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室始洞然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无丝竹之乱耳D.无案牍之劳形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译】余稍为修葺(q),使不上漏。【译】3.本段文字记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概括项

46、脊轩修葺前的特点。【答】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些文字表现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词句做具体分析。【答】【参考答案】D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修葺前,项脊轩狭小、破漏、阴暗。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可见其“狭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可见其“破漏”;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可见其“阴暗”。这句话描写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前半句写作者喜爱读书,常“偃仰啸歌”,以“万

47、籁有声”衬托项脊轩环境的安静。后半句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写小鸟啄食的情形,既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又写出了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加点字:及其家穿井()国人道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而出溉汲()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3.短文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联系现实,说说这

48、种现象有什么危害。【答】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参考答案】1.等到说,谈论代词,代“穿井得人”这件事从井里打水2.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3.以讹传讹的现象。言之成理即可。4.听到传闻,要动脑筋思考,想想是否合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秦巨伯赵HYPERLINK/view/3541.htmt_blank琅琊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

49、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HYPERLINK/view/1314317.htmt_blank焦坼。出诸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注释】惊惋:惊讶、害怕。此处两人指前面所言的鬼魅。著火:点火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置伯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B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狼C乃是两人也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D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

50、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为子孙,宁可有此。【译】伯著火炙之,腹背俱HYPERLINK/view/1314317.htmt_blank焦坼【译】3“伯竟刺杀之”中的“之”指谁?秦巨伯为什么要杀他?【答】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参考答案】1D2当孙子的,哪会有这种事呢。(关键词:为、宁)秦巨伯点火烤他们,肚子和脊背都被烤焦并且裂开了。(关键词:炙、坼)3两个孙子。秦巨伯以为又是鬼魅装扮的。4在事物相似、真假难辨的时候,应该慎重思考,仔细分辨,不能被假象所蒙蔽,否则有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晏子使吴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摈者

51、曰:“客见侧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注释】(1)行人:官名,主管礼仪。(2)摈,同“傧”。3)天子:指当时天下的共主,齐,吴均属于诸侯,名义上还奉朝东周天子为天下的共主,此处指吴王欲以天下共主自居。(4)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吴王谓行人曰()辩于辞()所以不敏而迷惑?()见之以诸侯之礼()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

52、习于礼者也。【译】敢问吴王恶乎存?【译】3.晏子使楚中,楚王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想借故侮辱晏子,在这篇文章中,吴王是不是也和楚王一样,想羞辱晏子呢?你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答】4.在文章中反复提到晏子“蹴然”有何用意?与晏子使楚中晏子对楚王的态度有何区别?【答】【参考答案】1.对.说在表.的原因的2.我听说晏婴是北方能言善辩并且熟悉礼节的人我斗胆地请问,吴王在哪儿呢?3.吴王不同于楚王,只是有意加以试探,这从吴王对行人的话中可以看出4.晏子出使吴国三次“蹴然”,是因为吴王想要以天子的身份接待使者,强调了三次是因为突出晏子对吴王这样的行为的巧妙委婉的,回击,而在晏子使楚中,晏子对楚王则是用类比的

53、方法来直接有力的讽刺楚王的。朱詹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颜氏家训勉学篇)【注释】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抱犬而卧()呼之不至()犹不废业()卒成学士()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时吞纸以实腹。【译】犬亦饥虚,起行盗食。【译】3文中提到朱詹“家贫”,请从文中找到具体表现他“家贫”的语句。【答】4本文为何要反复渲染朱詹“家贫”呢?【答】【参考答案】1睡,卧到,来还终于2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狗也十分饥饿,就

54、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3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4突出朱詹求学的艰辛,衬托出朱詹的勤奋。孔文举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注释】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奕世:几代。踧踖:不安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诣门者()既通()莫不奇之()人以其语语之()2用现代汉语

55、翻译下面句子。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译】3文举说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句话有何妙处?【答】4从文中可以看出孔文举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答】【参考答案】1到(尊长那里)已经以为奇(对感到奇特)告诉2这就是我和你几代交好(的原因)。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好(聪明)。3孔文举运用了“必当”这个词语,强调了陈韪小时候一定聪明非凡,以此“话中有话”地隐含了结论:“所以你现在变得这样蠢笨”,来达到反诘对方,给对方以难堪的目的。他懂得用两个先君的关系,反诘陈韪。4机智聪明、对答如流、出言不凡等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56、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宜可以南面而制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译】岂足以言得士?【译】3.文中三处使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分别强调了什么?【答】4.王安石在文中展现了他的高屋建瓴,请写出一首展现他远大抱负的诗。【答】【参考答案】1都的只(仅仅)制服2最终依靠他们(门客)的力量从虎豹一般的秦国逃脱出来。怎么可以说是得到了真正的“士”呢?3第一处

57、“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强调孟尝君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士;第二处“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强调孟尝君的门客不能担当起使齐国强盛的责任;第三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强调真正的士不归附其门下的原因。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勾践之困会稽也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营,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隧不为福乎?”HYPERLINK/view/4870377.htmt_blank吴既赦越,HYPERLINK/view/27911.htmt_blank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58、曰:“女(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其卒王霸()HYPERLINK/view/4870377.htmt_blank吴既赦越()HYPERLINK/view/27911.htmt_blank越王勾践反国()坐卧即仰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译】3请写出一个与本文相关的成语。【答】4请用原文回答“由是观之,何隧不为福乎”这句话中的“是”指哪些内容。【答】【参考答案】1终于;最终。已经通假字,同“返”返回抬起头看2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

59、的人的下面。热情真诚地招待宾客。3卧薪尝胆4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营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龙鳞也。【注释】阃(kn)跣(xin)

60、:光着脚,本文为永州八记之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民又桥焉()流若织文()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龙鳞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译】3赏析“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答】4有人说,本文作者并不只注重写石涧,更注重写游石涧。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游石涧的。【答】【参考答案】1架桥,名词作动词同“纹”,花纹,文彩代词,代“亘石”像龙的鳞片一样2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3站在岸上看去,泉水平静地漫布在石上,那微微的涟漪就像织物的花纹;侧耳谛听,泉水叮咚作响,就像弹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从视觉的角度,又从动静的角度写出了渠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