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032-2022 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_第1页
DB63-T 2032-2022 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_第2页
DB63-T 2032-2022 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_第3页
DB63-T 2032-2022 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_第4页
DB63-T 2032-2022 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DB63/T 2032-2022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 应用标准2022-04-12 发布2022-08-01 实施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DB63/T 2032-2022主编单位: 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青 海 煜 博 信 息 技 术 有 限 公 司批 准 部 门 : 青 海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日期: 2022年08月01日青海省地方标准公告2022 年第 5 号(总第 429 号)关于批准发布青海省城市设计技术规程等

2、五项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公告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青海省城市设计技术规程青海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 设施建设规范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青海省农房建筑节能建设标准青海省液化石油气微管 网供气工程技术标准五项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现予 以公布。附件: 批准发布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 年 4 月 12 日附件:批准发布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实施日期归口部门1DB63/T1625-2022青海省城市设计技术规程B63/T1625-20182022 年8 月 1 日省住

3、房城乡建设厅2DB63/T2031-2022青海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3DB63/T2032-2022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4DB63/T2033-2022青海省农房建筑节能建设标准5DB63/T2034-2022青海省液化石油气微管网供气工程 技术标准 PAGE 5 PAGE 6前 言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 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 202060 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 20208 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建科202176 号)和

4、青海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 202060 号)的要求,总结我省建设领域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际情况,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在我省建设行业中的应用,全面提高青海省建设领域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施工、运维服务、改造拆除、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等单位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能力,规范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环境,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借鉴省内外建筑信息模型标准、导则等编制和应用经验,在总结青海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5、。本标准共分 14 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缩略语;3.基本规定;4.模型命名规则;5.模型创建与管理; 6.组织实施管理;7.实施环境与协同平台;8.项目决策阶段应用;9.勘察设计阶段应用;10.施工阶段应用;11.运维阶段应用;12.模型成果交付与审核;13.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1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的应用。本标准由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青海省建 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标 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 34 号,邮编:810000),以供今后修订时

6、参考。本标准由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主 编 单 位 :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煜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 编 单 位 :青海省土木建筑学会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青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青海东亚工程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员:沈波立 罗宇超 王茂义 王梅节 宋小红刘怀义 魏海龙 刘玉娟 施文君 马 贵单梓之 赵 阳 李 枫 李尕宝 丁小玲赵景霞 王辉光 韩保江 朱 娜 路亚男解媛媛 铁 鑫主要审查人员:田发春 蒋宁山 龚志起 李向东 陈永超王 源 马 翔目次 HYPERLINK l _bookmark0 总则1 HYPERLINK l _bookmark1 术语和缩

7、略语2 HYPERLINK l _bookmark2 术 语2 HYPERLINK l _bookmark3 缩略语3 HYPERLINK l _bookmark4 基本规定4 HYPERLINK l _bookmark5 模型命名规则5 HYPERLINK l _bookmark6 一般规定5 HYPERLINK l _bookmark7 专业名称命名规则5 HYPERLINK l _bookmark8 模型文件命名规则6 HYPERLINK l _bookmark9 模型创建与管理8 HYPERLINK l _bookmark10 一般规定8 HYPERLINK l _bookmark11

8、 模型创建8 HYPERLINK l _bookmark12 模型深度要求9 HYPERLINK l _bookmark13 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表达11 HYPERLINK l _bookmark14 构件资源库13 HYPERLINK l _bookmark15 信息交换与共享14 HYPERLINK l _bookmark16 组织实施管理15 HYPERLINK l _bookmark17 一般规定15 HYPERLINK l _bookmark18 工作流程15 HYPERLINK l _bookmark19 组织方式16 HYPERLINK l _bookmark20 实施环境与协同

9、平台17 HYPERLINK l _bookmark21 实施环境17 HYPERLINK l _bookmark22 协同平台17 HYPERLINK l _bookmark23 项目决策阶段应用20 HYPERLINK l _bookmark24 一般规定20 HYPERLINK l _bookmark25 建筑策划20 HYPERLINK l _bookmark26 立项比选21 HYPERLINK l _bookmark27 勘察设计阶段应用22 HYPERLINK l _bookmark28 一般规定22 HYPERLINK l _bookmark29 设计制图标准22 HYPERL

10、INK l _bookmark30 工程勘察阶段23 HYPERLINK l _bookmark31 方案设计阶段24 HYPERLINK l _bookmark32 初步设计阶段25 HYPERLINK l _bookmark33 施工图设计阶段31 HYPERLINK l _bookmark34 施工阶段应用40 HYPERLINK l _bookmark35 一般规定40 HYPERLINK l _bookmark36 施工阶段深化设计40 HYPERLINK l _bookmark37 施工准备阶段42 HYPERLINK l _bookmark38 施工实施阶段43 HYPERLIN

11、K l _bookmark39 监理控制和管理45 HYPERLINK l _bookmark40 竣工验收阶段48 HYPERLINK l _bookmark41 运维阶段应用49 HYPERLINK l _bookmark42 一般规定49 HYPERLINK l _bookmark43 运维模型创建49 HYPERLINK l _bookmark44 空间管理50 HYPERLINK l _bookmark45 资产管理50 HYPERLINK l _bookmark46 运行维护管理51 HYPERLINK l _bookmark47 应急管理51 HYPERLINK l _bookm

12、ark48 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拆除51 HYPERLINK l _bookmark49 模型成果交付与审核53 HYPERLINK l _bookmark50 一般规定53 HYPERLINK l _bookmark51 衔接应用54 HYPERLINK l _bookmark52 成果审核54 HYPERLINK l _bookmark53 设计阶段成果交付57 HYPERLINK l _bookmark54 施工阶段成果交付58 HYPERLINK l _bookmark55 运维阶段成果交付60 HYPERLINK l _bookmark56 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62 HYPERLINK

13、l _bookmark57 一般规定62 HYPERLINK l _bookmark58 造价模型创建62 HYPERLINK l _bookmark59 投资估算63 HYPERLINK l _bookmark60 设计概算63 HYPERLINK l _bookmark61 施工图预算64 HYPERLINK l _bookmark62 施工过程造价管理65 HYPERLINK l _bookmark63 工程结算66 HYPERLINK l _bookmark64 竣工决算66 HYPERLINK l _bookmark6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的应用68 HYPERLINK l _boo

14、kmark66 一般规定68 HYPERLINK l _bookmark67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深化设计68 HYPERLINK l _bookmark68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碰撞检测69 HYPERLINK l _bookmark69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运输、安装70 HYPERLINK l _bookmark70 施工模拟72 HYPERLINK l _bookmark71 附录 A 机电系统名称及缩写73 HYPERLINK l _bookmark72 附录 B 一、二、三级系统颜色设置表75 HYPERLINK l _bookmark73 附录 C 模型细度表80 HYPERLINK

15、l _bookmark74 附录 D 项目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81 HYPERLINK l _bookmark75 附录 E 功能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84 HYPERLINK l _bookmark76 附录 F 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97 HYPERLINK l _bookmark77 附录 G 建筑、结构、机电专业模型深度110 HYPERLINK l _bookmark78 附录 H 工程勘察模型深度126 HYPERLINK l _bookmark79 本标准用词说明130 HYPERLINK l _bookmark80 引用标准名录131 HYPERLINK l _bookmark

16、81 条文说明132 PAGE 73 PAGE 741 总则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实施, 提高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质量,规范和提升青海省建设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和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 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共享和管理。应根据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需求,不断 深化和扩展建筑信息模型及大数据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共享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 准外,还应遵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术语和缩略语术 语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

17、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全生命期建筑工程项目从策划到运营所经历各阶段的总称,主要包括策划、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运营、改造拆除等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元素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模型细度(LOD)模型包含的模型元素内容以及每一个模型元素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信息详细程度。简称 LOD。几何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元素尺寸、定位以及相互关系的信息。非几何信息除几何信息以外的所有信息。工程对象构成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系统、设施、设备、零件等物理实体的集合。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创建、使用、管理的软件。简称 BIM 软件。RGB

18、 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通过对红(R)、绿(G)、蓝(B) 三种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叠加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RGB 即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简称 RGB。建筑信息模型(BIM)协同平台在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能够支持模型及数据共享、协同 工作与操作的平台系统、硬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空间中的有关 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工作按阶段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 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缩略语EXPR

19、ESS 一种表达产品数据的标准化数据建模语言。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API 接口 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目的是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得以访问一组例程的能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基本规定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应以相应任务的承担方为实施 主体。模型应用应能实现建设工程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在各阶段、各项任务、各相关方之间的传递和共享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模型应用宜贯穿建设工程全生命期,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 况在某一阶段或环节内应用。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各方应建立相应的应用 机制,并对应用范围和深度实施策划。模型中需要共享的数据应能在建设工程全生命

20、期各个阶 段、各项任务和各相关方之间交换和应用。各阶段的模型应有统一的命名规则、编码及交付格式,模 型信息应准确、关联和协调。模型可根据专业分为建筑模型、结构模型、暖通模型、给 水排水模型、电气模型和其他模型。模型宜在策划阶段创建,设计模型宜在策划模型的基础上 创建,施工模型宜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创建,运维模型宜在竣工模型的基础上创建。应用单位应对模型进行妥善、安全的储存,必要时应建立 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模型在创建、应用、管理和存储过程中,应保证信息安全, 且应符合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 的规定。模型的应用和成果应按本标准及实施方合约规定执行或 交付。模型命名

21、规则一般规定模型及其交付物的命名应根据项目、工程对象特征命名, 并在同一项目中,表达相同工程对象的模型单元应具有一致性, 且简明易于辨识。模型中,构件的命名应体现构件的基本信息,可随模型深 度逐步扩展。专业名称命名规则4.2.1 专业名称命名规则宜以专业首字母为缩写,部分通用专业名称缩写应符合表 4.2.1 的规定。表 4.2.1 专业名称代码专业(中文)专业(英文)专业代码(中文)专业代码(英文)规划Planning规PL总图General总G建筑Architecture建A结构Structural Engineering结S给水排水Plumbing Engineering水P暖通Mecha

22、nical暖M电气Electrical Engineering电E智能化Telecommunications通T动力Energypower动EP消防FireProtection消F勘察Investigation勘V续表 4.2.1专业(中文)专业(英文)专业代码(中文)专业代码(英文)景观Landscape景L室内装饰Interior Design室内I绿色节能Green Building绿建GR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Engineering环EE地理信息GeographicInformatica System地GIS市政Civil Engineering市政CE经济Economic

23、s经EC管理Management管MT采购Procurement采购PC招投标Bidding招投标BI产品Product产品PD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caModeling模型BIM幕墙Curtain幕墙C其他专业Other Discipline其他X模型文件命名规则模型文件命名应根据工程实施阶段、功能等级划分以及文 件所包含的工程对象内容特征确定。建筑信息模型所包含的模型单元应分级建立,嵌套设置分级应符合表 4.3.1 的规定。表 4.3.1 模型单元分级模型单元分级模型单元用途项目级模型单元承载项目、子项目或局部建筑信息功能级模型单元承载完整功能的模块或空间信息构件

24、级模型单元承载单一的构配件或产品信息零件级模型单元承载从属于构配件或产品的组成零件或安装零件信息模型文件夹命名应由顺序码、项目名称、分区或系统、实 施阶段和描述字段依次组成。项目级模型单元命名应由项目编号、项目位置、项目名称、实施阶段和描述字段依次组成。功能级模型单元命名应由项目名称、模型单元名称、实施阶段和描述字段依次组成。构件级模型单元命名应由系统分类、位置、模型单元名称、实施阶段和描述字段依次组成。其中机电系统的名称及缩写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零件级模型单元命名应由模型单元名称和描述字段依次组 成。模型文件夹、项目级模型单元、功能级模型单元、构件级 模型单元、零件级模型单元命名字

25、段内部组合应使用半角连字符“-”,字段之间应使用半角下划线“ ”分隔。各字符之间、符号之间、字符与符号之间均不得留空格。模型创建与管理一般规定建筑信息模型应由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或不同专业任 务的子模型构成,且模型应具有唯一性、可扩展性和可传递性。子模型应根据建筑工程不同阶段各专业的任务需求创建, 子模型应包含支持完成专业或任务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需求的基本信息,并根据任务进展逐步深化。建筑信息模型和子模型应按照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 准GB/T 51212 规定的模型结构体系进行信息组织。模型的创建方应建立构件资源库。模型数据文件存储与交换应采用通用标准数据格式或合同 约定格式,数据文件应符合

26、元数据 EXPRESS 或 XML 的数据模式定义,且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GB/T 51447 的规定。模型创建建筑信息模型创建应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专业和任 务的需要,对模型及子模型的结构体系、类型和数量进行整体规划。项目相关方宜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和任务需要,选择合 适的 BIM 软件,创建相应阶段和相关专业的子模型。建筑工程各阶段或不同专业任务子模型应在前一阶段或前 置任务的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细化、拆分、合并或集成模型元素等方式进行创建。建筑信息模型创建宜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原点和度量单位。当采用不同建模软件或自定义坐标系时,应通过坐标转换实现模型整合。建筑信息模型创建应具有

27、统一的模型元素命名规则和颜色 设置规则。模型元素信息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 51269 的规定。模型颜色设置规则应根据工程对象的系统和组合分为三个 层级,并应分层级设置颜色且与命名规则保持对应关系,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级模型系统之间的颜色应便于视觉显著区分,且不应采 用红色系;二级系统应分别采用从属一级系统色系的不同颜色;与消防有关的二级系统以及消防救援场地、救援窗口等应 采用红色系;给水排水、暖通、电气、智能化和动力专业对应的一级模型、二级模型、三级模型系统的颜色设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B 的规定。工程变更时,相关模型元素及信息应随之更新,并记录模 型变更的依据

28、、内容、时间、及审核人等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属性信息表达除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设计 交付标准GB/T 51301 第 4.3.6 条的规定外,还必须具有可编辑性,应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需要及对应阶段进行录入、完善、提取,可对已有信息详细程度及信息涵盖内容进行扩展。模型深度要求建筑工程项目各专业、各阶段的模型深度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模型元素包含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应满足不同阶段各 项任务的应用要求,其模型单元几何表达精度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3.2-1 的规定,信息深度等级划分应符合表 5.3.2-2 的规定。表 5.3.2-1 几何表达精度等级划分等级英文名代号几何表达精度要求1

29、 级几何表达精度level 1 of geometric detailG1满足二维化或者符号化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2 级几何表达精度level 2 of geometric detailG2满足空间占位、主要颜色等粗略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3 级几何表达精度level 3 of geometric detailG3满足建造安装流程、采购等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4 级几何表达精度level 4 of geometric detailG4满足高精度渲染展示、产品管理、制造加工准备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表 5.3.2-2 信息深度等级划分等级英文名代号等级要求1 级信息深度level

30、1 of information detailN1宜包含模型单元的身份描述、项目及信息、组织角色等信息2 级信息深度level 2 of information detailN2宜包含和补充 N1 等级信息,增加实体系统关系、组成及材质,重要的功能级或属性等信息3 级信息深度level 3 of information detailN3宜包含和补充 N2 等级信息,増加主要工程对象的构件级身份信息、定位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3.5 级信息深度level 3.5 of information detailN3.5宜包含和补充 N2 等级信息,増加措施系统功能级信息和构件级信息,增加构件级生产信

31、息、施工和安装信息、质量管理信息4 级信息深度level 4 of information detailN4宜包含和补充 N3 等级信息,增加资产信息和维护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包含的最小模型单元应由模型细度等级衡 量,模型细度等级划分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C 的规定。根据工程项目的应用需求,可在本标准附录 C 的等级基础上扩充模型细度等级。模型元素应按不同专业及不同工程对象划分,包括但不限 于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各专业及常见工程对象模型单元交付深度应符合本标准附 录 C 的规定,未列出的模型单元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 附录 C 的规定。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

32、表达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符合下列规定:属性信息应分类设置,并应符合表 5.4.1 的要求,表中未列出的属性信息可自定义;表 5.4.1 模型属性分类表属性分类常见属性组项目信息项目标识建设说明建筑类别或等级设计说明技术经济指标建设方信息建设参与方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场地系统设计参数建筑系统设计参数结构系统结构设计说明主要荷载(作用)取值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地基基础设计主要结构材料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参数暖通系统设计参数电气系统设计参数智能化系统设计参数动力系统设计参数续表 5.4.1属性分类常见属性组系统技术信息措施系统模板设计参数脚手架设计参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大型设备设计参数装配式系统设计参数楼盖设计

33、装配式整体框架设计参数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参数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参数外挂墙板设计参数身份信息基本描述编码信息定位信息项目内部定位坐标定位占位尺寸构件技术信息构造尺寸组件构成设计参数技术要求生产信息产品通用基础数据产品专用基础数据产品其他基础数据施工和安装信息施工属性安装属性质量管理信息质量控制资料安全和功能检查资料观感质量检查记录质量验收记录资料续表 5.4.1属性分类常见属性组资产信息资产登记资产管理维护信息巡检信息维修信息维护预测备件备品属性信息应包括中文字段名称、编码、数据类型、数据格 式、计量单位、值域、约束条件。交付表达时,必须包括中文字段名称、计量单位;属性信息应根据项目不同实施阶段的

34、需求补充完善。当编制项目级、功能级和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时, 项目级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表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D 的规定, 功能级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表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E 的规定, 构件级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表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F 的规定。属性名称列举顺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D、附录 E 和附录 F 的规定。未列出的属性名称可自定义,并宜根据表中属性分组扩展,在本表所列属性名称之后逐一列举。建筑信息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和属性信息深度应根据不同建 设阶段及不同专业应用的需求选取,且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G 的规定。构件资源库项目实施各阶段参与方应根据项目标准建立统一的构件资源库,其构件深度应和本

35、标准 5.3“模型深度要求”相对应,构件深度应具有可扩展性。构件资源库应对构件的内容、精度、命名规则、使用权限、分类方法、数据格式、属性信息、版本及存储方式等进行管理,构件的分类应在构件名称或属性中体现。构件资源库应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应包括构件的创建、 收集、存储、调用、废除及扩展功能。构件资源库的二维表达及出图应符合国家二维制图标准的 要求。构件资源库应分为通用构件库和专用构件库。构件资源库 可根据建设方或总协调方的需求设置统一的目录树。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应建立项目相关方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 享规则,并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GB/T 51447。信息交换与共享前,应对模型数据

36、的正确性、协调性和一 致性进行检查,并应满足下列要求:模型数据是通过审核的最终版本;模型数据的内容、格式和深度符合数据互用协议及协同工作要求。用于交换和共享的模型元素应采用统一编码,且能被唯一 识别。项目相关方宜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协同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与 共享。利用数据接口方式进行信息交换时,应能保障各单位在项 目各阶段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完整衔接,不同软件之间数据接口应符合 EXPRESS 或 XML 的数据模式定义。信息交换与共享应确保交换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及数据完 整。组织实施管理一般规定项目相关方应根据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目标和需求,建立建 筑信息模型应用组织架构、职责划分和工作流程等,落实建筑信息

37、模型应用的组织管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施前应以国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 设计资料、工艺规定及其他要求为依据制定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施方案,指导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具体实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施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项目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总体目标;项目相关方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需求和应用内容;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工作流程;组织方式及分项职责;建筑信息模型协同平台及软硬件选型;项目相关方协同工作机制;信息交换与共享规则;建筑信息模型创建、管理和应用要求;模型质量控制和信息安全机制;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施环境支撑条件;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进度计划和成果交付及归档要求。项目相关方宜根据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总体要求和阶段目

38、标,制定各自的具体实施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落实。工作流程建筑信息模型实施工作流程根据阶段不同分为全生命期应 用和阶段性应用。建设项目全过程应用与阶段性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实施工 作流程应包含以下内容:制订应用实施目标和实施方案,确定应用后评估方式和量化指标;明确实施组织方式和管理组织架构中的主要角色和岗位职责;明确不同阶段的主要实施参与方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点和具体内容;确定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各方协同工作模式和数据传递的统一格式;确定不同阶段应用的交付成果,对交付成果进行实时更新及数据安全管理。组织方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宜以建设方为主导、参建方协同适应的 组织方式。应用主导方应主导建立统一的建筑信

39、息模型协同平台和项 目级应用标准,为各参建方提供应用、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环境。应用主导方可根据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目标、内容和各参建 方的管理水平,确定总协调单位或咨询单位作为项目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全过程管理和工作质量监督管理单位,统筹建筑信息模型协同流程、交付时间和标准,监督各参与方对交付的模型进行质量检查。各参建方应组建应用团队或设立应用相关岗位,完成各自 的应用任务,配合协同工作。实施环境与协同平台实施环境项目各参与方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建 设、设计和施工方。应根据项目的实际规模和参与角色,选配相应硬件。可根 据项目需要建立计算机中心机房,部署网站服务器等必备硬件, 也可将网

40、络服务器托管至云服务器,并配备专业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应根据自身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经验,自主选择 BIM 软件。各专业 BIM 软件应支持信息共享,能满足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之间信息传递的需求,保证信息传递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选择 BIM 软件时应对其技术水平、软件功能、协同工作能力、数据管理能力以及软件的稳定性、通用性、易用性、可扩展性、性价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各参与方应做好数据软、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搭建 网络数据环境,确保硬件的存储容量、运算能力、可扩展性等方面与 BIM 软件相匹配,并设置各类用户及人员的使用操作权限。宜建立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和电力保障系统,且应满足现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

41、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 的规定。涉密项目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由具备涉密资质的系统集 成商提供方案并实施。协同平台实施建筑信息模型的建设工程项目应建立项目协同平台, 协同平台应满足以下要求:应符合行业特征和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扩展性;应具有模型及信息的可存储性、可传递性、权限控制性、信息的共享性;应在项目相关方范围内实现开放、实时交互,可追踪等功能,并方便信息的有效管理;应具有完整的数据接口要求,支持数据的及时维护和更新, 并应建立确保数据有效性的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并保证数据安全;应确保模型在原本属性和信息不损失的前提下,通过先进算法把模型重构,实现在移动

42、端、网页端的轻量化操作;应最终完成模型成果归档。协同平台系统架构应进行分层设计,各层的管理模块应相 对独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可按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空间数据为模型的几何信息,业务数据包括设计业务数据、施工业务数据、竣工验收业务数据、平台配置数据、成果文件等;利用引擎对数据层的数据进行计算、加工、分析和展示, 为平台的数据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利用引擎实现平台中的数据管理、模型操作、空间分析、统计查询等基本功能,对应用层提供相关服务接口;按照项目需要调用基于 EXPRESS 或 XML 要求的数据 API 接口,定制化形成应用层所需的功能模块,满足各阶段模型应用需求;根据各阶段模型应用

43、需要,提供基于多种终端的访问形式, 包括但不限于客户端、网页端、移动端等形式。设计协同平台面向设计阶段各参与方的过程与数据管理, 其功能模块应包含基本信息、图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和相关方操作权限管理。设计协同管理宜通过协同平台的搭建,为设计方内部各专 业、外部接口提供协同工作环境,固化技术标准和管理流程,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施工协同平台通过标准化项目管理流程,结合信息化手段, 实现工程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实时共享,其功能模块应包含基本信息、图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招标管理、风险管理、合同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竣工管理和相关方操作权限管理。施工协同管理宜通过搭

44、建施工协同平台,为施工总包、各 专业分包、外部接口提供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固化技术要求和管理流程,实现施工既定的管理目标。运维协同平台整体功能模块应包含空间管理、资产管理、运 行维护管理、应急管理和操作权限管理。项目决策阶段应用一般规定项目决策阶段宜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项目的建设规 模、项目投资、场地选址、方案设计、技术工艺、主要设备选型等进行分析和模拟,并通过评价和预测进行风险分析、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决策阶段可基于项目的自然、经济、人文条件以及建 筑单体功能布局需求,创建建筑策划模型。在建造环境复杂和重大项目决策中,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 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

45、项目决策阶段的模型应用宜结合决策成果交付要求,基于 模型形成决策成果图档。建筑策划建筑策划宜从建筑项目需求出发,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表达设计构思、展现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分析对方案进行评价、优化,制定满足建筑功能和性能的总体设计意向。建筑策划模型包含场地模型及建筑单体模型,且应满足辅 助立项报批和审批的应用要求。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策划应用应包括以下内容:依据建设方需求及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基于三维基础数据,建立三维可视化场地模型,借助专业场地分析软件,分析项目选址的各项因素,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场地选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估,给出评估建议;利用项目各项设计指标、建筑单体的形体参数以及

46、主要造型材料参数,分析拟建项目与周边环境、建筑单体之间的适宜性, 比选建筑体量的大小、高度和外观形体关系,通过初步日照、采光和通风分析等环境模拟分析,确定建筑策划模型;基于建筑策划模型数据,分析建设条件,形成各项经济指 标(如适建要求、容积率指标、造价指标)相应的比选报告,为项目后续设计及审批提供符合规定的基础数据。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策划应交付建筑策划模型和外部 环境分析报告以及比选结果相关资料。立项比选立项比选应基于建筑策划模型,从市场、技术、生产、政 策法规、经济、环境等方面对项目建议书进行细化,提供建设规模、总图布置及相关指标分析数据,为决策部门、建设方审批决策提供依据。立项比选应包

47、括以下内容:建设规模比选,提供推荐建设规模;项目场地现状及场地建设条件,提供场地条件比选方案;项目总图布置策划、场内外运输条件、公共辅助工程措施;节能、节水措施及能耗分析指标。立项比选应提供项目建议书等成果。勘察设计阶段应用一般规定勘察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一般应涵盖工程勘察、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环节,包括地勘、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应遵照项目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施方案进行勘察设计模 型应用的过程管理。应根据设计阶段各环节和各专业模型应用目标和需求选用 具备相应功能的 BIM 设计软件。采用不同设计软件应保证设计过程的协同性以及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关联性和兼容

48、性。宜使用建筑信息模型协同平台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和信 息共享,保证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设计阶段的模型应用应结合设计成果交付要求,形成相应 的设计归档文件。设计制图标准设计阶段的模型文件除三维视图外,还应包含按专业表达 要求的平面视图,并根据需要创建立面、剖面、大样等视图及明细表,且应符合本标准附录G 中表G.0.1 设计阶段模型构件深度要求。除三维视图外,作为交付成果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 面、大样等投影视图应包含有必要的注释类图元,对构件做出标注及必要说明。交付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大样图纸深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注释类图元应优先采用与构件相

49、关联的标注,构件修改时 标注可同步修改。当模型的投影视图不能满足现有出图要求时,可通过二维 的表达方法对其进行补充、深化。工程勘察阶段工程勘察模型包括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岩土工程勘 察信息模型和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模型深度等级可根据信息维度分为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 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均应满足相应工程阶段模型精细 度需要;同一工程阶段可根据应用需求,确定不同的几何表达精度 等级和信息深度等级,但信息深度等级不应低于相应级别的几何表达精度等级;同一项目的不同专业之间可根据应用需求建立不同精细度 等级的信息模型。宜采用最少几何面数表达满足模型精细度要求的几何信 息,几

50、何模型中不应存在空隙或冗余体。采用的原始数据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模型的范围和 深度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H 的规定。工程勘察模型应由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两个信息维度进行 描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模型属性信息宜在其几何信息建模时同步创建,并应具有 维护接口;模型属性信息应包括反映模型空间分布的几何数据和模型 特性的非几何数据;当模型几何信息与属性信息出现矛盾时,应以属性信息为准。工程勘察模型应根据其专业成果按照层次结构进行信息的分类和编码,分类方法宜采用以线分类法为主,面分类法为补充的混合分类方法,并应符合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7027 的规定。工程勘察阶段的模型应用应交付工程勘

51、察模型文件、模型 交付说明书、轻量化模型、勘察数据库文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其他成果文件。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的模型应用,应在建筑策划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可行性研究提出的设计要求、技术经济条件和岩土勘探资料等,对建筑总体布置、空间组合、结构选型、立面处理等进行多方案设计,创建方案设计模型。并通过方案设计模型的场地分析、 建筑性能分析、投资估算分析等,对各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和评估。方案设计模型应用应符合下列要求:利用场地分析软件和设备,建立场地模型,在场地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提供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数据,作为评估设计方案选项的依据;利用专业的性能分析软件,对建筑物的日照、采光、通风、能耗、人

52、员疏散、火灾烟气、声学、结构、碳排放等进行模拟分析,提高建筑的舒适、绿色、安全性;通过构建或局部调整方式,形成多个备选的设计方案模型(包括建筑、结构、设备),使项目方案的沟通讨论和决策在可视化的三维仿真场景下进行,直观高效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为初步设计提供设计方案模型;利用 BIM 软件模拟构筑物的三维空间关系和场景,通过漫游、动画和 VR 等形式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觉、空间感受,有助于相关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方案预览和比选。方案设计建筑单体模型应表达下列内容:建筑的几何尺寸、位置、朝向;建筑整体外观形状;主要建筑构部件,如墙、柱、门、窗、幕墙、地面、楼板、 雨篷、檐口、女儿墙、屋顶、阳台、栏杆

53、、台阶、坡道等;建筑物内部功能空间布局、房间名称以及重要功能用房内 的设备(设施)、体量空间布置关系,还应包括建筑外部空间构造等。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应交付最终方案的设计 图纸、效果图、设计说明、方案比选报告和方案设计模型。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优化建筑功能布 局、完成主要的专业间配合、确认结构及机电系统方案、协调各专业设备间的空间关系等。初步设计模型应满足各专业的提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应在设计协同平台中更新完善建筑专业模型,并及时反映 设计深化内容;宜依据建筑专业模型,构建结构专业和机电专业模型;在模型中,应通过项目要求进行机电系统负荷验算,根据 验

54、算结果对建筑专业进行机房、管井、管沟、设备负荷等方面的提资。应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各专业间及专业内的碰撞检查工 作,避免设计错误传递到施工图阶段。应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在设备管线交叉复杂处对主要干管进 行局部的综合排布优化和净高分析。应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技术经济、绿色建筑设计、装配 式建筑设计等指标统计。设计概算工程量计算宜在初步设计模型深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工程量计算。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模型应符合表 9.5.7 的要求。表 9.5.7 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模型要求构件类别模型要求场地场地模型应以红线范围为基础,根据表达的项目情况可进行适当扩大。场地模型应包括基本的地形、道路分布、绿化、水景等区

55、域, 宜采用简单几何形体表达周边现状建筑。应根据地形数据生成场地模型,保证模型的真实。地形等高线高差应不大于 5m,宜为 1m。表达原始地形与平整后地形的挖填关系,并统计大致的挖填方量。墙(非承重)墙体应区分内墙、外墙,外墙应区分内外侧。墙体应区分结构墙、填充墙。当结构专业与建筑专业分属不同模型文件时,结构墙应属于结构专业模型,填充墙应属于建筑专业模型。墙体宜按厚度、材质区分类型,并进行统一的命名。墙体不宜贯穿结构主体。墙体交接处理应符合制图要求。墙体应赋予构造做法、防火等级、隔声性能等技术参数信息。柱(非承重)按照造型、功能、位置进行分类。表达造型及尺寸。楼板(建筑楼板)表达建筑楼板厚度、区

56、域范围以及与结构楼板间的关系。 楼板应区分为建筑楼板(建筑填充层及面层)与结构楼板(结构层)。当结构专业与建筑专业分属不同模型文件时,结构楼板应属于结构专业模型,建筑楼板应属于建筑专业模型。楼板的楼层属性应与其实际定位楼层相一致。有坡度的建筑楼板宜按照实际找坡建模。续表 9.5.7构件类别模型要求幕墙表达幕墙的整体造型及幕墙划分。表达幕墙各部分的材质及颜色。幕墙模型可根据造型需要及具体项目要求灵活组织,不一定按楼层或房间分割划分。幕墙竖梃、龙骨等构件的断面轮廓宜在表达安装关系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表达幕墙内嵌门窗。幕墙构件制作需满足统计面积要求。门窗表达门窗的选型、样式、材质及颜色。根据门窗的类型

57、、功能、特性等进行合理分类,并按设计要求编号。门窗的平立面二维表达应符合制图规范的表达方式。门窗构件应包含不同的精细度对应不同的表达需求。门窗应以所在楼层标高作为参照,并反映门槛和窗台高度。外饰层表达外装饰面层的尺寸及定位。表达外装饰面层的材质及颜色。涂层类的外饰层可通过复合材质与主体共同建在同一个构件中,也可单独建立模型。铺装类的外饰层宜单独建立模型,并根据功能、铺装材料等要素进行合理分类。楼梯楼梯模型宜根据踏步数、踢面高度及楼层高度等参数建立。栏杆扶手应表达尺寸、样式、材质及颜色。楼梯平台可使用楼板代替。坡道表达坡道的样式、材质及坡度。坡道的建模方式相对灵活,但应可提取工程量数据。垂直交通

58、设备电梯构件应至少包含电梯门模型、轿厢与对重位置的二维表达。电梯井道由墙体与楼板洞口组成。电扶梯模型应反映包含支撑结构在内的几何尺寸信息。续表 9.5.7构件类别模型要求植被表达场地设施的尺寸、位置、样式、材质及颜色。可用简化模型,或用类似模型代替。应采用独立模型表现,以便进行分类统计。室内设施、家具表达室内设施、家具的尺寸、位置、样式、材质及颜色。可用简化模型或用类似模型代替。家具的二维表达应满足出图要求,并与模型几何尺寸关联。卫浴洁具在表达卫浴的尺寸、样式及位置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模型。房间或空间房间或空间应根据设计要求划分设置,并命名、编号。房间或空间的放置,其高度应反映实际情况。装饰构

59、件线条、装饰条、造型构件等,应按照实际构造形式搭建,并反映其与主体结构构件之间的关系。应使用注释注明按照设计要求对装饰构件进行分类。预制构件表达预制构件(柱、剪力墙、围护墙体)的尺寸位置、样式、材质及颜色。在立面上可示意预制构件板块及拼缝位置。其他构件中庭、夹层、平台、阳台、台阶等构件表达标高尺寸、样式、材质和颜色及其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栏杆、扶手、吊顶表达样式、材质、颜色及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屋顶、雨蓬、檐口、女儿墙等,应按照实际构造形式搭建, 表达样式、材质、颜色及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模型表达主要结构受力构件,应符 合表 9.5.8 的要求。表 9.5.8 初

60、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模型要求构件类别模型要求结构墙结构墙在初步设计阶段可跨楼层搭建。结构墙属于结构专业模型,其参数应注明结构墙属性。结构柱结构柱应与建筑柱区分。结构柱在初步设计阶段可跨楼层搭建。结构柱不应采用结构墙拉伸建模。楼板按设计要求设置楼板厚度、标高。结构楼板属于结构专业模型,其参数应注明结构楼板属性。楼板边界不宜包含多个区域。楼板的楼层属性应与其实际定位楼层相一致。结构梁梁跨分段应与结构设计一致,每跨对应一个梁构件。梁的楼层属性应与其实际定位楼层相一致。地基基础按设计要求设置各类基础的尺寸、样式、埋深等。功能结构按设计表达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施工后浇带、排水沟等内容的尺寸、位置、材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