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_第1页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_第2页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_第3页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_第4页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空巢老人的心理调适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能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成因,对策及运用我们学到的心理知识识别一些“危险信号”,更好的来帮助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一) “空巢老人” 名称的由来“空巢老人”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后像离巢的小鸟一样,一个个地“飞”走了,家中只留下相依相伴的父母。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老人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

2、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老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老年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在城市有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个比例在2010年达到80以上。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日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年底,中国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亿,年将达到亿,年将达到亿,年超过亿,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亿亿的规模。其中9

3、0%是空巢老人。这意味着,20年后我们成为老人的时候,全国就将有2亿多空巢老人。据全国政协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已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 至 5 倍。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比一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这不但严重影响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发展,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7月20日21日,重庆市委召开的三届九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决定第6条提出要实施“关爱行动”,使200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简单理解“关爱行动”就是要让留守儿童有代理家长,空巢老人有上门

4、儿女。 8月2日的北京日报也刊登了一条消息:在北京的西城区,两条热线广为人知,它们是两条心理咨询热线“健康夕阳心理热线”和“银龄心理热线”。配套热线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老年人只需支付正常市话费,就能享受到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的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也可通过电话预约,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免费面询。 为及时了解掌握老人情绪及心理变化,心理咨询热线还为全区830名孤寡老人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主动提供心理服务,并通过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老年人的极端情绪进行疏导。 二、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问题,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家都提出过一些观点,但至今尚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年人心理健康曾给出以下定

5、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一般人群心理健康的定义。但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标准,目前还没有看到。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参考其他专家的观点,着眼于空巢老人的特点,试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以下标准:(1) 生活目标明确。 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安排好养老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奉献。(2) 智力基本正常。记忆良好, 逻辑思维健全, 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是非能力, 处事有条理,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充分了解自己。

6、能较好认识自己的价值、 能力、 学识和水平, 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有自知之明, 正确对待自己。举止得体, 言行一致。(4) 适应能力良好。能适应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 发生矛盾时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产生抵触情绪。 正确对待困难, 善于处理问题。(5) 常持知足心态。不为物欲所累,不计较个人得失, 没有非分要求,不贪图享受。不与别人攀比, 知足常乐, 理性面对社会现实。(6) 人际关系和谐。善于交际, 热情好客。心地善良, 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助人为乐。 夫妻和睦, 朋友和好, 邻里和善。(7) 具有良好个性。能正确待人处事,时常保持冷静头脑, 遇到困难不会泄

7、气, 碰到矛盾不发脾气。情感反映适度,保持正常心态。三、 空巢老人心理的需求 (10大心理需求)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空巢老人不但具有一般老人共性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有特殊的需求。 根据我对空巢老人了解的情况来看, 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亲情需求。一些与子女分居或子女长期外出的空巢老人。由于先前同子女生活在一起, 父慈子孝,情感深厚。现在不同子孙生活在一起,原来传统血缘关系因分离而疏远, 亲密的代际关系拉大距离。 后代人长年外出谋生, 老人常会想念。 总希望子孙们能回家看看, 那怕是一个电话, 一封书信, 一个口信,一点信息, 都会使老人精神上得到慰籍, 心

8、理上得到满足。而对于鳏寡老人来说, 亲戚朋友来关心探望,也会给他(她)带来十分的感激和快慰。二是健康需求。人处于老年时期,各种器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一些体弱患病的空巢老人, 最担心的是生病治疗和经济负担; 看病难的问题给老人带来烦恼,特别是怕卧床不起无人照顾。空巢老人认为, 死并不可怕, 最怕是患病卧床不起, 半死不活, 拖累别人。空巢老人祈求健康, 这是共同的心理和愿望。三是尊重需求。空巢老人一般年纪大、辈分高、 经历多、 对社会多少做过贡献, 希望得到社会承认、 肯定和尊重。特别是一些鳏寡老人,自认为 “低人一等”, 最怕被人瞧不起, 总希望在人格上受人尊重。有些离退休前是干部、 专

9、家、师长等资历高的老人, 特别重视别人尊重。四是安全需求。空巢老人多数年纪大、反应能力差,是社会上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作案对象。 老人最怕被小偷入宅偷窃, 外出被骗、 遭抢。也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最怕跌倒受伤。还有的身患慢性疾病, 怕三更半夜病情发作无人抢救。希望家人和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措施。五是交际需求。空巢老人空闲的时间多,在家常会感到无所事事,空虚无聊。需要深交老朋友, 交结新朋友, 一起泡茶聊天, 交流思想;一同下棋垂钓, 联络感情; 或研讨书画, 或结伴旅游。互相帮助, 丰富生活。六是保障需求。生活保障是空巢老人最关切的问题。没有收入的空巢老人最担心的是子女不能提供养老支持; 享受离退休金、

10、 低保金、五保的空巢老人担心生活费用不够开支。经常关注的是退休、 低保等养老金能不能提高; 市场粮菜价、水电费等会不会上涨。对生活保障最为关心。七是学习需求。有些空巢老人,年轻时因受条件限制, 读书较少; 或在职时没有时间学习深造。退休后时间较为充裕,因而有再学习的需求。如学习政治时事, 提高思想觉悟; 学习科学技术, 丰富知识技能; 学习保健知识, 提高健康水平; 学习美术书法, 丰富文化生活。既能动脑、 活动身体, 延缓衰老;又可学到知识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八是奉献需求。大部分离退休的空巢老人, 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一技之长。这些人退休后,大部分有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有的人希望再

11、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当顾问,或到社团任职; 有的想返聘、 再就业,增加个人收入。 还有的想尽义务, 做些服务社会的工作。这些既可以减缓体力、 脑力的衰退, 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九是求偶需求。有些空巢老人丧偶、离婚或未婚, 年老了感到孤单, 希望找个老伴, 以便互相依靠,陪伴余生。一方面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另一方面老人可以互相照料;还可满足人生性爱的需求。十是临终需求。 空巢老人临终需要人性关怀。老人在临终弥留之际, 心情特别复杂而又痛苦。患病老人一方面受到病魔折磨, 难以忍受;另方面在面临生离死别的关头,心情十分痛苦。老人在死亡中挣扎, 除了医生采取措施尽量控制和减轻痛苦外,还需要家属、亲友和社

12、会给予关爱和慰藉,进行照顾和心理安慰,给予心灵呵护和情感满足, 使老人满意地离开人间。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关爱他们。当老人的心理需求长时间不能得到满足,而老人又无能力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做调适的时候,一些心理问题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刚才,我们将空巢老人的心理需求做一个归结和梳理,并就老人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做一些改善的建议。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少亲情和精神慰藉是主要原因“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其子女成年后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离家生活,而留在家中的父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各种心理问题也相继产生,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心理问题之一:无成就感

13、心理退休后,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在家里无所事事自然感到冷清、寂寞。 解释:人际圈子窄、兴趣爱好少,还不能适应退休之后的生活,导致心理上的无成就感。建议:在退休之前就应计划退休之后的生活,退休以后可以做自己平时喜欢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扩展自己的爱好,比如画画、书法、音乐、钓鱼、爬山等。扩大人际交往,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心理问题之二: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很多老人经常打电话给子女,或者做好一桌饭菜等孩子们回去,甚至因为想见见子女而产生躯体疾病。如果子女感到厌烦或者嫌其啰嗦,将会加重老人心理上的孤独、焦虑感。 解释:人老了越来越像小

14、孩,对子女的依赖好比儿童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这种强烈的依赖来源于“分离焦虑”,所以,家里的老人会经常打电话给你,“啰嗦”很多事情。减轻其心理的分离焦虑。 建议:其实子女只要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你会发现父母的需要很简单,他们需要被关注。心理问题从躯体上的疾病体现出来,潜意识里就是希望被爱、被关注。所以,对子女来说,听老人讲述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听。如果子女学会倾听,至少可解决父母80%的心理问题。 空巢心理问题之三:不再被需要 李妈妈中年的时候老伴去世了,她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成家一切都非常的顺利,李妈妈就自己一个人住,孩子忙不常来,所有的事都是李妈妈

15、自己处理。可孩子还经常指责她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好。最近两年老人喜欢上捡垃圾,家里堆满了杂乱的东西,子女要扔掉这些东西,她就很难过。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垃圾?原因就是她觉得自己像垃圾,跟垃圾“同病相连”。 解释: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多源于和子女之间关系出现了问题。时下,一对年轻夫妇赡养4个老年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子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难得回家看望父母,家里的老人就会产生一种“没人再需要我”的感觉,所以小李的妈妈才感觉自己是垃圾。 建议:父母需要的关心,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生活上的照顾,而是“被需要的感觉”,比如子女可以给老人谈谈个人工作上的问题,虽然他不一定给出建议,但老人觉得子女还是需要我的指点的。 建议

16、年轻人,如果有时间最好多和老年人交流,即使没有时间回家陪老人,但是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打电话、网络视频、做到使老人家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寂寞的、被抛弃的。我们常常会看到街边坐着一些老人或者在聊天,无事可做,还有的老人喜欢走出自己的家门,四处走走看看,逛逛街、散散步,实际上老年人每次外出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会使老年人觉得自己不是孤独和唯一的,可以使心理上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心理平衡。所以应鼓励老人多与周围交流,多参加社会活动。要想最快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尽早的帮助他们摆脱心理疾病,就要留意以下“危险信号”:信号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如果一个平常性格开朗的老人,突然变得回避人群、懒言少语,并

17、且常常独自哭泣,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众人。如果他所说的“大罪”其实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陈年旧事,那么家人就要对此引起注意,及时带老人到专科医院就诊。信号2:老觉得身体这里或那里不舒服老觉得身体有不适感,如胃肠道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慌、憋气、胸闷、压迫、难受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背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而经过各种检查,往往查不出有什么大问题。信号3: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莫名其妙地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花、子女不能照顾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务、家人会出意外等。这些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

18、事,患者却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倾向。信号4:觉得自己脑力减退、精力下降觉得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感觉脑子变慢了,什么都记不住。与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记忆力、智能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缓解,他们的记忆力、智能能够逐渐恢复。 对于出现危险信号的空巢老人,我们作为家人或者朋友、义工应给予必要的关怀和照顾。首先是帮助空巢老人要做好心理调适。1、做好思想准备: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时间应以一年以上为宜,这样老人在思想上可以逐渐适应,以避免在空巢来临之际大吃一惊,心理上无法承受而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实践结果表明,主动迎接空巢家庭到来的老人较被动接受者产生的心理障碍要小得多。2、再就业:建议那些已经退休的空巢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