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立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课堂PPT)课件(PPT 58页)_第1页
边立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课堂PPT)课件(PPT 58页)_第2页
边立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课堂PPT)课件(PPT 58页)_第3页
边立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课堂PPT)课件(PPT 58页)_第4页
边立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课堂PPT)课件(PPT 5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边立新1.第1页,共58页。时代背景简介 2.第2页,共58页。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德国是一个哲学民族。经济落后,哲学“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高峰,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来源。 批判改造德国古典哲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任务。 恩格斯于1886年写作费尔巴哈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3.第3页,共58页。 第一,历史原因:为了实现马克思的愿望。马克思早年一个愿望:阐述德国古典哲学和自己哲学的关系。为此他于1845年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匆匆写成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

2、此后,没有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1883年马克思逝世,阐述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任务,落在恩格斯身上。 4.第4页,共58页。 第二,现实原因:为了批评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不仅有拥护者:工人阶级;也有反对者: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伦理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一时引起思想混乱。 澄清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批判错误思潮。就成为恩格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5.第5页,共58页。 第三,直接原因:为了写作书评。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作书评:评丹麦哲学家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一本书。 1886年,恩格斯完成书评写作,并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 1888年,恩

3、格斯出版单行本。把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发表。6.第6页,共58页。第一章 批判黑格尔哲学, 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7.第7页,共58页。(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使我们返回到一个时期”: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 “这个时期离我们不过一代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在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许多人淡忘了这个时期。8.第8页,共58页。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啊!” 德国革命与法国

4、革命的相同之处: 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哲学革命引领政治革命。 不仅德国和法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 9.第9页,共58页。德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之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德国资产阶级两面性:既想革命,又怕革命。 一种激情是要平等,另一种激情是要自由。两种激情碰到一起,最终点燃了整个法兰西的心。这就是1789年。它是一个无经验的时代,但它襟怀开阔,热情洋溢,充满雄劲:这是一个永世难忘的时代,人类一定会长久地以崇敬的目光仰望这个时代。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0.第10页,共58页。 黑格尔哲学两重性:革命性和保守性。 “抽象晦涩的言词背后隐藏着革命激情。黑格尔哲学引起政府

5、的感激,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引起了自由派的愤怒。”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在于他们都没读懂黑格尔。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11.第11页,共58页。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是黑格尔的著名的哲学命题。 从文字表面上看:是把现存神圣化,为普鲁士王国作辩护。 而隐藏在言词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看到。如果说有人看到了,这个人就是海涅。12.第12页,共58页。 这个命题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恩格斯作了解释。要理解这命题,必须区分两个概念。 现存现实。现存:当下存在; 现实:合乎理性。 合理性: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 凡是现存的,一定是要灭亡的; 凡是合理的,终

6、究是要产生的。13.第13页,共58页。 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两个不可能”: 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 人类社会不可能停滞不前。14.第14页,共58页。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了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1、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最终的东西。 2、思想的辩证法,源于事物的辩证法。 3、静止包含着运动,稳定蕴藏着发展。15.第15页

7、,共58页。 正如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批判:辩证否定,革命:发展变化。 16.第16页,共58页。发展:离不开批判“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由于“时空压缩”:成就巨大,问题巨大。习近平:“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而不可回避问题。批判: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发展。17.第17页,共58页。(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地得出革命的结论。 原因很

8、简单,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性质,使其带有极大的保守性。 18.第18页,共58页。体系:唯心主义方法:辩证法纯概念绝对观念自然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发展的三个阶段。纯概念-自然界-绝对观念。黑格尔哲学成为绝对真理。辩证法: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19.第19页,共58页。辩证法:宝贵的哲学遗产 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20.第20页,共58页。黑格尔哲学必将解体一方面,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体系);另方面,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

9、真正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方法)。21.第21页,共58页。(三)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 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黑格尔老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两次分化:第一次:黑格尔哲学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第二次:在青年黑格尔派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2.第22页,共58页。费尔巴哈的贡献 费尔巴哈消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对马克思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23.第23页,共58页。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唯心主义和生活的冲突

10、马克思:从法学转到哲学: “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大学期间的马克思:黑格尔哲学。 莱茵报“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遇,到了“苦恼问题”:法律物质利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24.第24页,共58页。费尔巴哈的错误 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辩证法。 “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 正确的态度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费尔巴哈:没有战胜黑格尔。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的任务:马克思完成的。25.第25页,共58页。 第二章 批判费尔巴哈哲学,阐述科学的实践观26.第26页,共58页。(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11、的实践哲学解答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精神世界;存在:物质世界。 这个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以萌芽的形式产生了。只是到了近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被明确提出。27.第27页,共58页。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是否统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28.第28页,共58页。 休谟:感觉以外不可知 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来源不可知,感觉以外是否存在什么也不可知。 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 29.第29页,共58页。 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 人的认识能力: 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12、一旦人们企图去认识它,就会陷入“二律背反”。 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 30.第30页,共58页。 黑格尔:批判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是能够统一的。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就是思维对自我的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绝对精神。 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 31.第31页,共58页。 费尔巴哈批判不可知论: 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直观。 “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 32.第32页,共58页。 恩格斯指出: “对不可知论和一切哲学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 33.第33页,共58页。“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践中,在劳动中 。”

13、(恩格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34.第34页,共58页。 为什么实践能够达到主客统一?重视经验,但不停留在经验,而是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普遍性的认识。重视普遍性,但不满足于普遍性,而是让思想转化为现实。实践:包含普遍性和价值性。是规律和目的统一。这就表明:看问题深度思想的高度价值的维度。35.第35页,共58页。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性统一性本体论认识论实践36.第36页,共58页。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如何可能? 神本 主义启蒙运动人的地位 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践哲学:思维和存在统

14、一的基础是实践理性主义新的启蒙37.第37页,共58页。中国道路与普遍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坚持中国特色,并不是排斥普遍性,而是要遵循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不要以“中国特色”的名义拒绝普遍性。否则,不可能是正确道路。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不断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38.第38页,共58页。(二)揭露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同唯心主义决裂。但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属于旧唯物主义。旧唯

15、物主义的三大局限性:机械性;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历史观。39.第39页,共58页。(三)批判施达克的错误施达克:有精神追求-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唯物主义。恩格斯: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追求物质享受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没有必然联系。40.第40页,共58页。第三章 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 41.第41页,共58页。(一)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费尔巴哈: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是人创造的。对神的崇拜对人的崇拜(情感:两性之爱是宗教最高形式)。用情感解释宗教;用宗教解释历史。 恩格斯:宗教不是起源于人的情感,不能把情感当作崇拜的对象。不能用宗教说明历史,只能用历史说明宗教。

16、42.第42页,共58页。(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伦理观 费尔巴哈:从人的感性出发,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与生俱来;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 恩格斯:追求幸福不单纯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从根本上说,追求幸福不能离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3.第43页,共58页。(三)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错误根源:抽象的人:纯粹自然人,不是社会人。“他没有找到从自己所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 恩格斯:抽象的人现实的人。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44.第44页,共58页。现实的人: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17、。“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会使工人致富,只会使资本致富,其原因在于资本拥有对劳动的支配权。”“资本家的口袋里装着的是社会权利。”消灭资本,就是消灭资本统治劳动的社会关系。 第一,现实的人: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和利益关系。 第二,利益关系与权利问题密切相关。人民富起来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的一致性。 45.第45页,共58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46.第46页,共58页。(一)一个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 “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47.第47页

18、,共5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48.第48页,共58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超越” 对唯心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彻底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 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

19、义。 49.第49页,共58页。(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发现现实的联系,清除头脑中臆造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人类社会一般运动规律。”50.第50页,共58页。 首先,人类社会存在客观规律。 人的目的性“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表面上看是偶然性在起作用,这种偶然性始终受内部隐藏着的规律支配。51.第51页,共58页。 其次,研究社会规律的途径。 第一,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第二,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52.第52页,共58页。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 产 力 再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坚持“两个相适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