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_第1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_第2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_第3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_第4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核心主干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体液(1)概念: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2)组成:r: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J (3)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是细胞内代谢的直接环境。(4)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知识点睛】水是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体液的基础,除水之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血液不全是体液:血液中的血浆属于体液,而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体液,血液不同于血浆。.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细胞生活的。包括 等。(2)各组分之间及细胞内液的

2、关系:血浆、毛细血管壁二组织液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毛细淋巴管【知识点睛】不同细胞的内环境:a.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c.组织细胞:组织液d.血细胞:血浆e.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但不是说仅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血浆中含有的化学成分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如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等血浆蛋白【知识点睛】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指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a.定义: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b.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血浆pH维持稳定的原因是:;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 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2)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过程组织细胞内环境淋巴-J血浆1 11 组织液3外界环境食物养料养料呼吸细胞外液:代谢 废物EC)、无机盐、 尿索等WO、尿素、 无机盐。282、H2oCO2. 代谢代谢.内环境稳态的

4、重要性 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知识点睛】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3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 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举例: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适宜的体温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酸碱度的稳定保

5、证酶的正常催化活性血糖血氧的稳态保证细胞的能量需求 【核心主干答案】一、1.体液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1/3 血浆组织液 淋巴.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尿素等 0八COz等如抗体等.无机盐 蛋白质 Na和C1 7. 35-7. 45 血浆中含有pH缓冲物质 37 二、1.内环境.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相对稳定.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必要条件.引起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原因实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组织液增多;原因:a.血浆渗透压下降: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b.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代谢旺盛、过敏反应c.淋巴回流受阻:毛细淋巴管堵塞.对内环境“内”与细胞外液“外”的理解内

6、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从细胞的角度看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即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维持pH相对稳定的物质pH缓冲物质缓冲物质的组成:一种弱酸和一种相应的强减盐;常见的缓冲物质:H2c(VNaHCfh, NaHzPO/NaHPO.(2015 江苏高考)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0Z浓度【解析】选B。Na,主耍存在于细胞外液中,A项错误;细胞内液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平衡,B项正确;K,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C项错误;细胞进

7、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0“细胞内液0z浓度低于组织液,D项 错误。(2015 海南高考)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解析】选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血浆、组织液运送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A项正确;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项正确;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中,C项错误;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远低于血浆中的含量,D项正确。(2015 滕州二模)右图为人体内环

8、境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彼碎丈一A.若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增加,引起组织水肿二B.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02等物质肄盘鸳麴c.内环境主要由组成D.和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的不同【解析】选Ao若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A 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淋巴的成分,B错误。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不包括细 胞内液,C错误。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2014 新课标全国卷I)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

9、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选D。A项中,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 的生活环境,正确。B项中,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 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正确。C项中,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 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正确。D项中

10、,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 基质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错误。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桢心主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一概念:在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类型: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的反射,如起跳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后天性的反射,如狗听见铃声;.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一一概念: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知识点睛】反射弧的组成:a.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b.传入神经:即感觉神经元,直接与感受器相连。c.神经中枢

11、: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生理功能的结构。d.传出神经:即运动神经元,直接与效应器相连。e.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a.根据神经节的有无: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无神经节的为传出神经。b.根据灰质前后角来判断:“前大后小,前运后感”,即大角为前角,前角与运动(传出)神经相连,小角 为后角,后角与感觉(传入)神经相连。.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传导,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称为神经冲动 (2)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形式:传导过程: a.静息电位:息、日寸 M电+ + T1- -4- T)- + +

12、 + + +(形成原因:种经维B月包内 K +冰度高于脆外.K+外浓X不7+ +龙原因:细胞限利Za 1迎透性增力0,Za,内流表现宋兴:奋部位:内仇夕卜正1电位塞. 兴奋部位:内正外一+ + + -I-兴奋传导方向概念:神经细胞没有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表面各处的电位相等,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 这时的电位称为.产生原因: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IT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b.动作电位概念:神经细胞受刺激后,神经细胞膜表面的电位变为,这时的电位称为.产生原因:当神经细胞的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内流,使 该部位细胞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13、【知识点睛】静息电位W零电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不是零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b.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在一个神经元上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组成: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

14、 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结构:a.:轴突末梢的膜或突触小体的膜b.: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内含液体相当于组织液c.: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知识点睛】突触类型:轴突一胞体型和轴突一树突型突触小体内明显增多的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体(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突触间隙传递方向神抑 个或 一奋 下兴神经递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信号变化:传递特点:传递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 后膜。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下一个神经元的意义:使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可以沿着一定方向传递,即由传入神经

15、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递,从而使 整个神经元的活动有规律地进行。【知识点睛】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和移动方向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是一个胞吐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移动方向:突触小泡一突触前膜f突触间隙一突触后膜传导H传递兴奋在一条神经纤维上由一个位点传到另一个位点,叫兴奋的传导;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给下一个神经元, 叫兴奋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中枢: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集中在一起共同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平衡

16、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6.人脑的语言功能人语言功能的结构基础是大脑皮层言语区,大脑皮层言语区是大脑皮层上与语言功能有关的特定区域。 大脑皮层言语区损伤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言语区损伤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失写症(不会写)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失读症(看不懂)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说)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核心主干答案】.反射中枢神经系统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弧神经中枢效应器.电信号 电信号 内负外正静息电位内正外负 动作电位 Na,.细胞体或树突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电信号单向

17、细胞体或树突.脑、脊髓.分别破坏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破坏感受器:无法产生兴奋,无感觉无效应。破坏传入神经:兴奋无法传导,无感觉无效应。破坏神经中枢:兴奋无法传递,无感觉无效应。.图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ab段:静息电位。(外流(离子通道打开,此过程物质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 需要载体蛋白、不耗能,为协助扩散),呈外正内负;bcd段:动作电位产生。Na+内流(离子通道打开,此过程物质从高浓度流 向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不耗能,为协助扩散),电位呈外负内正;de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钠一钾泵泵出Na、泵入K (此过程物质从低浓度 流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

18、、耗能,属于主动运输)。ef段:静息电位。.兴奋传导与传递的时间比较:(1)特点:兴奋的传递速度慢。(2)原因:兴奋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借助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兴奋的传导特点:a.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b.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的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c.绝缘性。一条神经内虽然包含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是它们各自传导本身的冲动,不涉及邻近的神经纤维。d.相对不疲劳性。.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的方法:(1)有电位差:会检测到膜电位,指针偏转。(2)无电位差:检测不到膜电位,指针不偏转。(3)偏转次数:产生几次电位差,偏转几次。(4)偏

19、转方向:指针偏向电流流入的一侧。典验和I栋(2014 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选Bo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则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那么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 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故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 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

20、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D错误。(2015 银川一模)以下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C.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神经递质经胞吐作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解析】选A。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A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的 特异性受体结合,B正确。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未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C 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D正确。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21、:(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骨骼肌会不自主地战栗。请用A图中的数字序号和箭头表示该体温调节的 反射弧:.(2)B图表示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情况,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3)兴奋在处的传递特点是,原因是.(4)某同学手被针刺后迅速缩手并大叫疼痛。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答案:(1)一一一一(2)Na+的内流(3)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感觉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4. (2015 武汉一模)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回答有关问题:(D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

22、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比赛结 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答案:(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3)大脑皮层细胞外液乳酸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核心主干一、促胰液素的发现沃泰默:胰液的分泌受 的控制;斯他林、贝利斯的实验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

23、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 引起胰液的分泌实验步骤稀盐酸+小肠黏膜f提取液f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实验现象胰腺分泌胰液实验结论胰腺分泌胰液受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二、动物激素1.激素调节的概念:由 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生理作用激素名称来源主要功能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提高细胞代谢速率,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促进代谢,升高血糖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

24、加速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维持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雄性激素主要是睾丸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雌性激素主要是卵巢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知识点睛】激素的化学本质: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多肽类及蛋白质类:垂体、下丘脑和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 固醇类:雄性激素、雌性激素三、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原脂肪的非糖物质.血糖调节过程:血耐浓度高(饭后)4胰.由 B和1胞I1F无岛

25、素4-血_梃f浓度下降血糖法度他(旬L饿)膜片A细胞底高血糖素JHL楮浓度升而趋于正造低(。.8g/11.2目/1).血糖调节是通过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实现的。(1)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升血糖的激素:(2)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以调节血糖浓度,肌糖原只为肌肉提供能量,不参与血糖调节。四、反馈调节1. 一个系统中,反过来又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他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 有重耍意义。.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的地位:寒冷、过度紧张等I相关神经 f ff.iw r-促甲状腺素 产放8k戕促甲状腺激素反 馈

26、 调 节I甲+腺I甲状腑fflk谦一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既可以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影响垂体的分泌活动,又可以通 过有关神经对腺体进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细胞TRH作用的靶器官:TSH作用的靶器官: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细胞:下丘脑和垂体及全身细胞五、激素调节的特点:任何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非常少,但其效应都非常高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核心主干答案】一、神经调节促胰液素激素调节二、内分泌器官(

27、或细胞)胰岛B细胞下丘脑 垂体三、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四、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作为信息垂体 甲状腺五、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一支4疑.激素的使用a. 口服类激素固醇类激素:性激素,该类激素是经自由扩散被吸收的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该类激素可以经主动运输被吸收b.注射类激素蛋白质类及多肽类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分泌的激素。若该类激素被口服,会 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和肽酶消化分解掉,失去原有的效果。2.四个角度区别酶、激素、抗体角度酶激素抗体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 衍生物类、固醇类免疫球蛋白来源活

28、细胞内分泌腺浆细胞作用催化剂信号分子免疫功能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特异性3.正确认识糖尿病:I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需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H型糖尿病: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并 没有下降。粪验制在(2015 延边一模)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B.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D.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解析】选D。胰岛素降低血糖,

29、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两者是拮抗作用,A错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 素都有促进代谢的作用,两者为协同作用,B错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 协同作用,C错误。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两者为协同作用,D正确。(2015 怀化二模)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解析】选Co长期不吃饭,导致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A错误。长期不喝水,导致 身体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

30、素的分泌量增加,B、D错误。由以上分析知,C正确。(2015 广州二模)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作用部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可作用于胰岛细胞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和某些腺体C.下丘脑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后者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下丘脑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主要作用于尖端,也可作用于尖端下部细胞【解析】选B。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细胞,促使其分泌胰液,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 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腺体,B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 体,C错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

31、到尖端下部,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细胞,I)错误。4.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表示三种不同的 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B.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C.血液中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分泌减少一叵|一D.幼年时激素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解析】选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正确。由图中可知,激素能作用于c和a, B正确。 激素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幼年时,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过少, 会导致呆小症,成年后身体矮小,D正确。5. (2015 淮北二模)如图为下丘脑内部神经元之间的

32、联系图(局部),其中神经元C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当 突触小体释放少量神经递质时,突触后膜会产生一个小电位,此小电位可以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 动作电位。某兴趣小组为验证此现象,进行了以下四组实验:(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过程中材料保兴奋性突触持正常活性;每次刺激强度适宜且相同)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稍长); 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很短);给B一个刺激,再同时给A、B 一个刺激(间隔稍长);给A、B交替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记录每组实验中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只有产生动作电位。请回答:(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神经元C可以释放,神经元C在体温调节中属于反射弧 的,此时比炎热环境更容易集中

33、精力,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 是(2)若给予神经元的D处一个超过阈值的刺激, (填“能”或“不能”)在A、B上检测到电位变化。(3)实验中的突触后膜小电位叠加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 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主要引起 离子通道开放增加,导致电位变化增大。答案:(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效应器此时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该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不能(3)神经递质钠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藏心富干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 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 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体液运输区反应速度迅速别作用范围准确、比较

34、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联系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知识点睛】体液调节不等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形式。.体温恒定的调节(1)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2)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3)体温恒定的意义:通过维持酶活性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4)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的 保持动态平衡(5)体温调节的主要过程:当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时当人处在炎热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温觉感受器兴奋4i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一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二的综合分析传出神经兴奋传出神经兴奋汗腺分泌 减少.毛细

35、 血管收缩. 血流量澈少, 散热减少立毛肌收 缩.骨骼 肌战栗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代谢加快毛细血 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 分泌 加强肌肉和肝 脏等产热产热增加散热为加 减少|体温恒定体温恒定【知识点睛】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产热量=散热量一体温恒定。故:产的多,散的多,产的少,散的少;.水盐平衡调节(1)水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的水和物质代谢产生的水(2)水的去路:主要途径:; 皮肤;肺呼出水蒸气:大肠排便。(3)调节过程:【知识点睛】水的平衡:原因:水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效应器官:肾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参与激素:抗利尿激素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

36、食物过咸尿品细胞外液渗透片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卜降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卜降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 【核心主干答案】.激素 C02.反射弧 较缓慢 短暂.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汗液的蒸发产热量和散热量.饮水 肾脏排尿排汗查睢点料疑.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神经调节占主导作用。 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支配某些腺体的分泌,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可看作是神经调 节的一部分。有些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反作用于神经调节,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水盐平衡调节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血浆渗透压升高f下丘脑渗透压感

37、受器兴奋f神经f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一神经f大脑皮层渴觉中枢 产生渴觉f神经f直接调节水的摄入(增加饮水);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一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一对水的重吸收增多(或减少)一尿量减少(或增多)一血浆渗透压 降低(或升高)。.丘脑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血糖调节中枢促抗利尿激素垂体放激素nrl甲状腺水盐平衡I渴觉_肾小管.集合管大脑皮层性激素-调节生殖促激素r性腺(2015 唐山二模)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耍调节机制。(1)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 (填三种)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通过 实现信息交流。相邻两个细胞

38、之间形成通道等。(2)神经冲动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在细胞膜内外分布不均。大多数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使神经递质快速大量释放。(3)在神经调节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中 的一部分,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等除直接受 变化的刺激外,也可接受 的调控。【解析】(D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细胞分泌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H等信息分子 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通过细胞间的接触来实现信息交流。如精子和卵细胞接触,通过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完成受精作用。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如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2) 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

39、,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因此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冲动 产生的基础。大多数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其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使神经递质快 速大量释放。(3)在神经调节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的分泌等除直接受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接受下丘脑的调控。答案:(1)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N填三种即可)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2)Na K* 胞吐(3)效应器血糖 下丘脑(2015 重庆高考)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皿11泱1定值玷与他1司单位中状腺湫旗10.03. 16. pniol/I .麻i岛东1. 75.

40、 O20. OniIV/U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解析】选Co本题既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又考查了胰岛素的作用。A项,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超标,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故错误。 B、D项,胰岛素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减慢,血糖含量升高, 故这两项错误。C项,甲状腺激素分泌超标,通过反馈作用,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故正确。(2015 全国卷I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41、(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 01%的肾上腺素0. 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 后被,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 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乙酰胆碱属于 (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 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

42、:(1)靶器官灭活传递信息(2)神经神经递质受体(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第4节免疫调节整金土.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系统的概念: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能够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等的攻击。(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知识点睛】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3)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防线组成免疫类型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43、溶菌醐)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知识点睛】第一道防线的范围:汗腺分泌的乳酸,使汗液和皮肤呈酸性,不利于病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也有杀菌作用;呼吸道、消化道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多种物质(如胃酸、蛋白酶)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概括而言,凡是与外界相通的分泌物,均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免疫(1)概念:以B细胞产生的 为主的免疫反应。(2)过程:r记忆B细胞 I增殖分化*L效应B细胞产生T杭+结合二次免豪病原体 裁a吞噬如的 T细胞aB细胞殖分化匕生 寸使病原体丧失繁殖能力或岫附细胞的能力一形成细胞集团式,沉淀被存噬细胞消化淋巴因子-睡-:【知识点睛】体液

44、免疫中各细胞的作用: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出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以及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细胞:受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d.记忆细胞:可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效应T细胞及新的记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和攻击靶细胞e.浆细胞:产生抗体再次免疫:a.原理: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未分化的淋巴细胞更快的做出反应,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效 应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b.特点:比初次反应快,比初次反应强,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

45、持久抗体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成年人比幼儿患病的人数少。3.细胞免疫(1)概念: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过程(2)过程:r二次免疫产记忆丁细胞病原体上A吞噬细胞一AT学0方包增殖纣化中殖分化J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便靶细胞裂解死亡L一产生淋巴因子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概念.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 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 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 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 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 得性免疫缺陷病发病机理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 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

46、而 引起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 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 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 胞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 (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 破坏而致举例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知识点睛】过敏反应的机理:过敏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当过敏源再次刺激机体时,吸附有抗体的细胞释放 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相应全身性或一定 部位的过敏反应。5.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免疫系统

47、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将被破坏,引起免疫系统疾病。(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传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记忆细胞【核心主干答案】.扁桃体、淋巴结淋巴细胞溶菌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体.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艾滋病(1)全称:

4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免疫缺陷病。(2)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3)病理: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免疫调节障碍,最终 引起全面的免疫功能受损。(4)直接死因: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5)艾滋病的病毒分布: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乳汁(6)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途径传播;妊娠时以胎盘为媒介的母婴传播。.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疫苗的注射;(2)免疫治疗:通过输入抗体、淋巴因子等增强免疫;(3)抗原检测: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

49、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4)器官移植:用免疫抑制剂来消除受体与器官之间的免疫排斥,免疫排斥反应是有细胞免疫完成;3.免疫调节知识网络:(2015 福建高考)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 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解析】选A。自身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致使胰岛B细胞死亡,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A项正确;效应T细胞并没有

50、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该细胞死亡与抗原无关,故C项错误。由于胰 岛B细胞数量的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故B项错误;这类糖 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注射胰岛素,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只会加重病情,而不能治疗该病, 故D项错误。(2015 浙江高考)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C. 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解析】选A。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需要逆转录醐将RNA逆转录成DNA,再插

51、入宿主细胞的染色 体DNA上,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抑制艾滋病病毒的逆转录过程,可用来治疗艾滋病,故A项正确。艾滋病的 传播途径有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不能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故B项错误。HIV的遗传物 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故C项错误。艾滋病病毒 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 受到影响,故D项错误。(2015 天津高考)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 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

52、存活。进一步调查发 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解析】选Co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注射后鸡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 了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后,接受第一次注射时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快速起作用,增强了免疫力, 足以消除病原体,鸡得以存活;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免疫力较弱,不 足以消除病原体。故A、B、D项错误,C项正

53、确。(2014 海南高考)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解析】选及A项中,唾液中的溶菌醐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有杀死病原菌的作用,故A项正确。 B项中,皮肤、黏膜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故B项正确。C项中,吞 噬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吞噬抗体与抗原结合体,故C项正确。D项中,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 答属于体液免疫,故D项错误。(2015 重庆高考)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

54、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 博拉疫情。(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 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 病毒的 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 o(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 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答案:(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55、(1)达尔文的实验现象 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结论:胚芽鞘尖端受 刺激后,产生了,传递至下面的,导致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知识点睛】向光性实验中要特别关注的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影响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影响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2)其他的相关实验实验处理方法、现象结论鲍森.詹森单侧光照射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单侧光照射尖端下有琼脂片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 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黑暗中,胚芽鞘向

56、有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 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 弯曲生长温特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个小时一移去尖 端;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放含生长素的琼脂 块一向对侧弯曲生长;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一不生长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化 学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 部生长1931 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一一1946 年人们首次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_.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的定义: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2)植物激素概念剖析:产生部位: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作用部

57、位:不作用于特定器官特点:种类多、微量高效(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植物受到 照射后,尖端部位的生长素进行 运输,由 侧运输到 侧,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速度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降低,生长速度慢,从而弯向光 源方向生长:(4)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合成部位:合成过程:色氨酸一生长素运输类型:a.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非极性运输:在 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的运输方式。c.横向运输:茎尖受到 刺激和根尖受到重力刺激时可发生横向运输。分布: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知识点睛】

58、生长素的分布: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V侧芽,分生区伸长区;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极性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与细胞呼吸有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作用机理: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种调节代谢的信息。特点:。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两重性作用分析a.生长素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 植物生长,且在此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在高浓度范围内植物生长,且在此范围内,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b.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生

59、长素浓度(molL)(2)根、芽、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分析:(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 o(2)生长素的敏感性: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 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3)最适浓度: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A、B、C 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 o(4)不同器官的高低浓度不同:“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生 长素是指分别小于A、B,、C,点对应的浓度。(5)图中AA、B

60、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的 作用特点是 0(3)顶端优势概念:植物的顶芽,而侧芽生长受到 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解除方法:应用: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果树剪枝等。(4)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人们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一些与IAA有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a 蔡乙酸、 2、4-D 等。应用a.促进果实发育;b.促进杆插枝条的生根;c.防止落花落果;d.作为农作物除草剂。4.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存在部位主要生理作用未成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