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教材(66张)课件_第1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教材(66张)课件_第2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教材(66张)课件_第3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教材(66张)课件_第4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教材(66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服务业统计司 许剑毅 主要内容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服务业统计发展历史 我国服务业统计面临的问题与任务目标 服务业统计重点领域的改革与突破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很多领域位居世界第一。2、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美日及西方国家经济低迷,普遍低速增长或下降。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三个明显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

2、,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发展服务业的特殊要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工业大量产能过剩和去库存。要实现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尤为重要,服务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引擎,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将实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换,这也是新常态为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服务业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文

3、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产业不断高级化升级而发展的。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后工业化、高技术现代化社会,产业结构从一、二、三,逐步变换到三、二、一,最终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占全部产业的比重,成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恩格尔系数从居民家庭消费角度,服务业从社会发展角度。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到 90 年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90 年代中期,世界服务业占

4、 GDP 的比重始终在 65%以上,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早在2001年就已超过70%,如英国、美国、荷兰等。我国香港地区更是在2001年就达到了88.3%。显而易见,服务业已经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在40%以上。服务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服务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少、能耗低

5、、效益高、污染少等特点,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相对传统服务业而言,更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都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服务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我国服务业已连续两年占比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首次超过,2014年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加快,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也快于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达到49.5%。服务业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必然趋势。 二、服务业发展历史服务业发展历

6、史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二、服务业发展历史1、概念的提出与应用: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第三产业”概念,是在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的。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首先明确提出三次产业划分的概念与标准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 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统计部门首先开始运用三次产业概念,在统计手册和有关书籍中采用此分类方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使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得到广泛普及经济进步的条件。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规律性关系。50年代后期起,三次产业分类方法逐

7、渐成为国际通用的重要分类和统计方法。2、概念的国际推广:1969年联合国统计组织向世界推荐各类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部门分类法,依据三次产业的概念,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十类。后经几次修订,逐步完善 1989年重新修订通过了新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包括17个大类,60个中类。 1992年3.0 2004年3.1 2011年(GB/T 47542011),是目前执行的。3、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两个概念的互用在理论和实践中,“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两个概念经常交互使用。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是用农业(Agriculture)、工业(Industry)和服务业(Service)的提法来对

8、经济活动的领域加以区分 。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与服务业(service sector)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讲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可当作同义词使用。4、苏东社会主义阵营(MPS):最初不接受西方经济学界、统计学界三次产业划分的概念。 70年代 :苏联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开始接受三次产业观点。 80年代后期:苏联正式接受三次产业概念。5、我国第三产业概念的提出建国以来一直沿用苏联的MPS核算体系,按照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划分社会活动部门。国民经济核算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社会总产品。80年代初,开始研究探索西方的SNA国民生产账户核算体系。 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了国家统计

9、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第一次对我国第三产业做出明确划分,正式启用了“第三产业”一词。 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以及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党的十四大报告等政府文件中均使用了第三产业的概念。6、国民经济核算的转轨1992年,我国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实现从MPS向SNA的转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大到包括服务在内的所有领域。核算体系的成功转轨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统计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和各有关部门开始加快了健全、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进程。7、SNA三次产业基本概念:服务业: 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核算上称为第三产业。范围包括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

10、所有行业。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8、服务业统计范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国家统计局令第13号),对服务业统计范围从行业和产品两个层次进行界定。服务业行业统计范围服务业产品统计范围服务业行业统计范围: 包括国民经济15个行业门类和3个行业大类。 49个大类; 208个中类 ; 455个小类。 其中新增3个大类: A门类的:05农、林、牧、渔服务业 B门类的:11 开采辅助活动 C门类的:

11、43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服务业产品统计范围: 服务业各行业的活动成果主要体现为服务业产品,对服务业产品的统计依据产品分类标准进行。具体的产品范围包括49个大类(代码51-96)、245个中类和477个小类产品。 服务业统计15个行业门类统计局职责部门职责F 批发和零售业H 住宿和餐饮业 K 房地产业 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P 教育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Q 卫生和社会工作J 金融业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L 租赁和商务服务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T 国际组织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99年,国务院决定开

12、展第三产业普查(1993年实施) 范围:12个行业门类,45个大类,154个中类 分为三大类服务部门: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为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部门通过第一次三产普查,全面掌握了服务业的完整数据,将1992年服务业增加值修订为9140亿元,普查比年度数据增长了33.2%,三产占GDP的比重由28.2%提高到34.3%,提高了6.1个百分点。建立周期性普查制度:2004年、2008年、2013年,我国先后开展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其中,服务业是普查的重点内容。范围包括国民经济15个行业门类。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常规服务业统计奠

13、定了基础。服务业统计,初步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部门财务统计、重点服务业行业常规调查、小薇企业抽样相结合的服务业统计基本架构。9、现代服务业发展: 传统服务业是指过去物质生产部门的商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与服务业的融合形成的新业态。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催生的各种新业态。我国是全球宽带网络覆盖最广、信息消费和应用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去年信息消费市场2.8万亿,8.4亿宽带用户,6.5亿网民。电子商务16.4万亿,增59%,信用卡消费15.2万亿,增16%。现代金融(租赁2.6万亿,世界第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

14、、网上医疗、物联网、云服务等。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正在加快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阶段发展,虽然要求高了,但这恰恰是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需求动力所在,而互联网+,正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催化剂。 凭借较低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互联网已聚集了大量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互联网+制造、金融、交通、医疗、商务等新生业态层出不穷,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形成以创新供给来带动需求的强大力量。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引擎。三、服务业统计面临的问题与任务目标统计基础薄弱:新的专业,调查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范围涵盖不全、统计内容、口径、标准等不统一、规范等。工作难度大:大量数据来自几十个行业

15、主管部门,工作组织结构松散,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重复交叉,互补性不强,国家与地方制度不衔接等。数据质量控制难度大:服务业行业多、单位多、规模小、变化大,情况复杂不易统计。人员力量与素质与任务不相适应: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不到位。服务业统计总体目标:牵头、兜底、攻克薄弱环节牵头:要树立大服务业理念,全面整合服务业的综合协调职能,按照顶层设计思想,全面规划设计服务业统计科学、完整的总体架构。要打破传统按专业统计的工作模式,切实发挥服务业统计的“牵头”统领作用,努力使服务业统计做到全行业、全覆盖,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及结构变化。在现有分工的基础上,今后凡新增的新兴

16、服务业,要牵头组织、协调相应的统计标准,制度规范,调查方法,统计调查实施、资料收集等工作。兜底对于无人问津或缺乏资料的行业,边边角角,服务业司要起到兜底的作用,不留死角,保证服务业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攻克薄弱环节对服务业统计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攻坚克难,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改革与突破新兴服务业统计主要服务业生产指数重点服务业调(包括小微抽样)采购经理调查指数电子商务统计部门服务业统计服务业数据质量保障加强服务业统计措施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分类标准已出台科技服务业分类标准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出台。(一)新兴服务业统计健康服务业养老服

17、务业旅游服务业家庭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服务业服务贸易服务业外包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基本方法:概念、定义行业分类标准指标体系、统计制度数据采集渠道职责分工共享机制数据发布新挑战:行业范围交织(行业分类上交叉分组)调查单位模糊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运用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亦称为生产者(或厂商)服务业,这一概念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虽然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目前人们仍持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划分方法,但对其内核在认识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从服务活动的角度,可以将生产性服务业理解为是与生活性(消费性)服务业相对应的概念,主要

18、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从功能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是脱胎于制造业内部为生产提供服务的部门,是从企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消费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不断扩大,理论意义上应包括所有为全部三次产业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高技术服务业 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

19、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 其它新兴服务业态:现阶段,我国新兴服务业统计重点: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互联网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健康医疗、旅游、家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文化及体育产业等。这些领域的新兴服务业,其内涵与边界尚不清晰,彼此之间存在交叉。如何对这类新型服务业的概念做出科学定义、对于其所涉及的服务业活动做出科学的归类,从而研究建立起科学、可操作的服务业重点领域行业分类标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工作要求期限内,的确是考验我们统计人

20、智慧的一大挑战。 初步确定基本原则“总体行业不重复、重点领域可交叉、独立反映不汇总”的分类标准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新兴服务业统计主要任务建立健全新兴服务业统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新兴服务业统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新兴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建立健全新兴服务业统计基础支撑系统建立健全新兴服务业统计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服务新兴业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完善服务新兴业统计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二)服务业生产指数服务业包含行业多、覆盖范围广、发展变化快,过去一直没有一个反映整个服务业短期发展总体状况的统计核心指标,这也是服务业统计的一个最大薄弱环节。服务业司近年来参

21、照欧盟及国际上生产指数成功的经验,积极研究和探索服务业生产指数的编制。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已正式报国务院,从2015年2月份起,开始按月试编中国月度主要服务业生产指数,简称SPI(Services Production Index).服务业生产指数(SPI)概念:是观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各行业短期经济波动活跃程度的统领性指标,是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总产出剔出价格因素后报告期与基期的比值。设定基期为100,如果指数大于100,表明服务业总体在增长,如果指数小于100,表明服务业总体在下降。主要服务业生产指数定位:反映增加值增长反映服务业企业市场化活动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范围差异服务业生产

22、指数编制方法服务业生产指数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缩减的综合编制方法,优先考虑实物量指标,价值量指标尽可能使用相对应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进行价格缩减。首先计算每个行业大类指数,分别计算当月值和累计值的个体指数;然后,以增加值为权重,计算每个行业门类指数;再以增加值为权重,加权计算出服务业总体生产指数。资料来源:根据月度服务业行业资料编制覆盖14个行业门类中的45个行业大类23个来源本局;16个来源部门;6个双来源初值和终值月初:部分行业数据计算初值月末: 完整行业数据计算终值数据使用国家级:2015内部使用 2016向社会公布基期和编制时间: 5年;逢0,5;2015;2013编制方法:月度定基月度同比

23、月度环比一、定基:1、行业大类指数: 物量指标:报告期比基期 价值量指标:报告期比基期/价格缩减指数2、行业门类指数: 以上一年大类增加值比重为权重,加权计算出门类指数3、服务业生产总指数: 以前两年门类增加值为权重,加权计算得出二、同比:定基指数报告期与上一年同期的增长率三、环比:定基指数报告期与上一期的增长率(三)重点服务业调查(包括小微抽样)按照国办发42号文件规定,对大中型或规模以上的服务业企业,以及重要部门或行业的服务业企业,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采集基础数据。统计基础比较好的服务业企业建立联网报送数据制度。对小型或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样本数据,科学推算总体数据”。调

24、查内容: 主要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指标 部分业务量指标:人员、信息化、能源调查范围: 包括服务业9个行业门类,30个行业大类。 除: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调查单位: 2012年:2.35万家一定规模以上的服务业重点企业 2013年:扩大为近10万家 (规模为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或年末从业 人员50人)。 2014年:年报上报单位13万余家。 2015年:: 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 门类的年营业收入规模标准降低为500万, 并实行月报制度。小微服务业企业监测统计报表制度调查内容: 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和企

25、业发展状况的判断性指标。调查范围和对象:与重点企业行业范围相同,涉及30个行业大类;样本量为5万家企业。调查频率: 每季度一次划分界限:(服务业重点与小微企业)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调查方式: 调查任务主要由调查队系统承担,通过国家统计局统一的软件平台采集企业数据。 (四)服务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数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PMI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经济先行指标体系(领先GDP、商业低谷),涵盖生产与流通、制造与非制造等领域,包括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建筑业业PMI。制造业P

26、MI指数体系制造业PMI指数体系包括: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配送时间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等12类指数。制造业PMI综合指数为合成指数,选取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配送时间指数5项指数加权合成。非制造业PMI指数体系我国非制造业PMI包括:服务业PMI和建筑业PMI两大类非制造业PMI由服务业PMI和建筑业PMI加权合成。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我国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包括: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

27、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类指数。建筑业PMI指数包括内容与服务也相同。采购经理指数计算方法PMI指数编制采用国际通行做法,每个分类指数均采用扩散指数方法计算,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计算公式如下: D1=“增加”选项的百分比*1+“持平”选项的百分比*0.5PMI取值范围在0至100%之间,以50%为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大于50%为扩张,低于50%为收缩。PMI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全国抽取8000多个样本,由调查队系统实施。全国20多个省编制了本省PMI。5(五)电子商务统计反映服务业企业通过互联网方式的

28、经济活动情况 2013年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企业调查范围由33万家扩大到全部88万家“四上”企业。反映企业电子商务的总体规模。 (六)部门服务业统计建立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有30个相关部委参加的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召开了第四次会议,现将成员单位扩大为37个。联席会议制度的确立,为加强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增进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协调、推动、解决部门服务业统计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42号),为全国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由于我国服

29、务业统计起步晚,基础薄弱。部门服务业统计行业覆盖范围不全,统计内容、口径、指标、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部门服务业统计大部分以系统内业务统计为主,大多没有建立全行业统计。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统计制度。年度统计资料相对健全,进度性统计资料相对匮乏。(七)服务业数据质量保障 服务业统计范围广、数据来源复杂,数据质量难以把控。目前服务业数据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但漏统较多。要逐步建立了涵盖服务业统计任务布置、数据采集、审核、汇总、发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全流程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为提高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八)加强服务业统计

30、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统计改革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充分发挥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推动各成员单位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加快建立部门之间有效的工作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统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服务业统计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服务业统计创立和改革期,各级统计部门要成立主管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服务业统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落实并监督实施服务业统计改革的各项工作。2、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落实人员编制。 服务业统计机构与人员配备同目前业快速发展,党政领导及社会对服务业统计的需求极不适应,任务与人员矛盾十分突

31、出。省以下统计系统服务业统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到位、经费预算不落实。这与服务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很不相称。 政府机构改革后,许多部门统计机构撤并,人员锐减,部门统计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 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进一步充实服务业统计人员。县及县以上政府统计机构应根据工作任务配备相应的服务业统计专职人员,乡、镇、街道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服务业统计人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固定聘请服务业统计辅助调查员。县及县以上有关部门均应指定专业人员负责服务业统计工作,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 3、 提高服务业统计人员素质 服务统计业务性强,技术复杂,难度大,对人员素质要求高。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统计机构和各部门服务业统计工

32、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服务业统计培训班、培训会,开展网络教学以及国际交流、地区交流、部门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基层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专、兼职统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重点提升基层服务业统计工作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4、 提高服务业统计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统计调查经费中服务业统计调查的费用预算。确保开展服务业统计调查所必需的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并保证足额拨付。常规调查之外的专项调查需单独给予保障。服务业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建设和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所需的各项经费,各级政府应重点给予支持。 (国务院42号文件要求) 5 加快服务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依托国家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优化服务业统计数据采集、审核、汇总、传输、存储等各项环节。推进移动采集,充分运用部门行政记录、社会化大数据,实现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服务业统计数据的科学、完整、准确、及时。 6、完善服务业统计信息共享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