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共9页)_第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共9页)_第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共9页)_第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共9页)_第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共9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五章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fzhn)心理 第一节 认知(rn zh)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fzhn)的理论 中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思维:命题形式进行,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性思维,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解决问题; 具有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概括。 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1. 中学生的感觉发展特点 视觉感受性提高,辨别颜色和色度精确性增加。 感官正发育,易疲劳和损伤。注意保护感官,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发生。2. 中学生的知觉发展特点 首先,知觉

2、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快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 3. 中学生的观察力发展特点 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抽象性(二)中学生记忆和注意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及规律 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中学生注意的特点及规律 初中生有意注意有进一步发展。注意比较集中稳定高中学生注意 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 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

3、括性、 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辩证逻辑思维未达完美。 (四)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tdin)及规律 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xn s)增长。 高中学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t men)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 想的形成、发展方面。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 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场独立与场依存 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二)沉思型与冲动型 (三)辐合型与发散型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最近发展区:

4、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 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 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 情绪概述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情绪的分类 最基本、最原始情绪:喜、怒、哀、惧。(二)情绪理论 詹姆士 兰格的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詹姆士和兰格认为: 情绪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身体 外周活动的变化,如哭泣是产生悲伤的原因,惧怕产生于颤抖 等,所以这种

5、理论又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提出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zhji)联系坎农巴德的情绪(qng x)理论 坎农不同意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并根据P. 巴德等人关于 切除间脑以上全部结构出现(chxin)“假怒”的实验,于1927 年提出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综合功能,即激发情 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及机体的 其他部分。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强调大脑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阿诺德的情绪理论阿诺德的情绪理论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情绪认知理论。阿诺德 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价情绪,她的情绪理论 是以评价概念为依据的。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高级的认知活动联系起来

6、, 提出了第一个情绪的认知理论。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 (1)情绪的发生来自环境; (2)情绪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3)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 拉扎勒斯情绪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评价”。 情绪反映在行为、生理和认知(体验) 行为、生理和认知(体验) 行为、生理和认知(体验) 行为、生理和认知(体验)这三个方面,每个方面 都是主要的,三者之间的不同模式是情绪的区别性特征。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提出了情绪 的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

7、他从整个人格系统 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系。 情绪是这个动机系统的核心。艾里斯的情绪ABC理论 提出情绪ABC 理论。 A. 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 个体(gt)对A 的信念、观点。 C. 事件(shjin)造成的情绪结果。 情绪反应C 是由B(我们(w men)的信念)直接决定的。许多人只注意 到A 与C 的关系,而忽略了C 是由B 造成的。B 如果是一个非 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中学生的情绪()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 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 2. 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3. 中学生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4. 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 5. 中学

8、生的情绪非常丰富: 自我意识自我尊重、自卑自负、恋爱等情绪 道德感、正义感、理智、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中学生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 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 激情和应激。心境:微弱、平静和持久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几种偏差: 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第二,心态脆弱,遇难而退; 第三,怕苦怕累,厌恶学习;第四,个性抑郁,烦躁焦虑; 第五,情绪低落,自卑失望;第六,逆反心理,憎恨仇视。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三)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

9、极性 1. 复杂与简单共存 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 强与弱共存 3. 波动和稳定共存 4. 微妙的隐蔽性(四)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感受。 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都需要(xyo)帮助 学生疏导。 应该(ynggi)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ninlng)特点。(五)中学生情绪的培养 1. 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 情上,这样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 快的情绪反应。2. 发泄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适用于比较容易排解的情绪,对 待那些难以排解的情绪应 3.

10、控制法:是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努力把克制、忍让 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4. 升华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充满信心。(六)指导中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1. 指导中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 2. 预防中学生的高度焦虑状态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过程中应制定可行教学计划,对不同层次学生层次教 学,将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第二,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 同伴关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沟通。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情操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三类。教给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概念: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 为并使其与

11、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特征(一)人格的统合性 (二)人格的稳定性 (三)人格的独特性 (四)人格的功能性 二、人格的结构 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rng)的倾向性 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因素。它表 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xunz)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需要、动机(dngj)和兴趣 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需要和诱因。 2.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二)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经常表现出来的基本因素,表明一个人比较 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具有核心意 义的部

12、分。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 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动力特性。 气质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与生俱来、稳定性、可塑性。3. 性格。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行为 方式,是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的方法 1. 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2.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3.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三、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 理论是弗洛

13、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最基本层次是本我; 中间一层是自我;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 1.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 )婴儿,信任感。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 )儿童早期,自主性。 3. 主动感对内疚感(36 )学前期,培养主动性。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 )学龄期,培养勤奋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ju s)混乱(1218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 6. 亲密(qnm)感对孤独感(1825 )成年早期,获亲密感。7. 繁殖感对停

14、滞感(2550 )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避免停 滞感,体验(tyn)着关怀的实现。 8.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 岁至死亡)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 且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先天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二)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行为分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模式(五)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六)同辈群体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七)自我调控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五、自我意识的发展

15、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意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二是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三是自我监控,即对自己的意志控制。(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三阶段 1. 生理自我:生理自我在3 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3. 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心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中学生身心发展(fzhn)的特点 (一)中学生生理发展(fzhn)的特点 中学生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tdin

16、)四大变化: 身体外形的变化、生理机能的增强、脑的发育、生殖系统发育成熟。 1. 身体外形的变化 2. 生理机能的增强 3. 脑的发育 4. 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及其特点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 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第四,个体差异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智力迅速发展。 自我意识增强。 情绪、情感趋向成熟。 意志发展迅速。 言行趋于完善与成熟。 性意识的发展。 二、中学生性心理 中学生性心理概述 性心理是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性意识、性观念、 性情感以及性适应等。 在青春期,从性意识萌芽到爱情产生发展分三个阶段: 1. 异性疏远期。青春发育初期。 2. 长者敬慕期。青春发育中期。3. 异性向往期。青春发育的后期。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性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1、对性知识感兴趣 2、产生(chnshng)性冲动 3、出现(chxin)性梦 三、中学生异性交往(jiowng)的指导 抓好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教育包括三方面内容: 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 核心是性道德教育。 进行爱情基础知识教育 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异性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