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1页
高中三年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2页
高中三年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3页
高中三年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4页
高中三年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三年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1:生态系统的范围考点2: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3: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返回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1: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即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如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

2、一个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森林、草原、荒漠、冻原生态系统等。农田、人工林、果园、城市生态系统等。3、类型2、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生物个体同种种群不同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最大生物圈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特点动物种类较少能挖洞和善奔跑树栖动物为主主要动物农作物草本乔木主要植物农耕区干旱地区湿润或较湿润分布区域植物分布情况划分依据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动植物种类较少,

3、群落结构较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受人工控制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举例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2: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阳光、热能。物质:水、空气、无机盐等。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找出与下面的对应性)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某些细菌。消费者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动物和寄生生物。分解者异养生物,各种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及动物。物质和能量的源泉,生态系统的基

4、石、主要成分。分解生物遗体和排遗物,对物质循环必不可少。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分类加快物质循环,对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生物成分。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2:生态系统的结构分解者 包括细菌和真菌等腐生生活的生物及小型动物如屎壳郎 、蚯蚓,甚至大型动物如秃鹫(基本不捕食活的动物 ,是腐生,即以现成的食物为食)等。细菌真菌屎壳郎蚯蚓 考点2: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1)生产者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为消费者提供食物以及栖息场所。(

5、2)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受精和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3)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例如 : 渡渡鸟和卡伐利亚树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可用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表示。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 产 者植食性 动物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遗体、粪便等分解者无机物CO2等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有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画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图解)? 提示: 要求体现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和营养结构。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关系捕食遗体、枯叶落叶遗体、排遗物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

6、结构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成分: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草 昆虫 食虫鸟 鹰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 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1)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2)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一、

7、生态系统的结构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会由其它生物来取代,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8、。 4、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5、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考点3: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6、各生物之间必须具有正常的捕食关系。 7、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8、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9、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其结果不同,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判断的依据。如:“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中的猫头鹰减少时,直接造成影响的生物是鼠和兔,而不是虫

9、、鸟、蛙、蛇等。 考点3: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0、食物链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生物的数量。 11、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这间是相互制约的,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种间,也可能来自种内。 12、高中生物中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它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分解者只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不能与动物之间形成捕食关系,所以它不参与食物链,不占任何营养级。考点3: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返回考点1:能量流动的概念考点2:能量流动的过程考点3:能量流动的特点考点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返回二、

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的输入能量的传递能量的散失阳光光合作用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沿食物链的方向进行传递,单向逐级递减。生物群落呼吸作用无机环境能量的转化三大类有机物间的转化。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考点2:能量流动的过程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第四营养级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每天输送到地球的能量大约为11019kj,大约只有1%以可见光的形式初生

11、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的源头:起点: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渠道:能量散失的形式:太阳能。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食物链和食物网。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热能。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去路:1、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 2、未被利用(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储存在自身体内有机物中); 3、分解者所利用; 4、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每个营养级同化能量=呼吸消耗能量+未被利用能量+分解者释放能量+下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太阳能光合作用热能呼吸 作用生长、发育和繁殖植物体储存的能量残枝 落叶分解者分解释放 摄 食初级消费者植物体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

12、消费者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分解者利用粪便(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 作用散失呼吸 作用散失遗体 次级消费 者摄入量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 解 者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林德曼对塞达伯格湖进行能量流动研究结果图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64.6(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96.3(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293(自身未利用的量,即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量储存在自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62.8(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量)+12.5(被分解者利用的量)=122.6+327.3+(12.5

13、+2.1+0.1)生产者464.612.5分解者62.8 植食性动物62.8呼吸作用 122.696.3未利用 327.3 肉食性动物12.612.629318.829.37.52.15.0微量(0.1)太阳能未 固 定能量数值的单位j/cm2.a能量传递效率:即62.8/464.6和12.6/62.8。考点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2、各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沿食物链方向一直向前(不循环,不可逆)。特点3、分解者所利用;生产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二、生态系统的能量

14、流动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ABCD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点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秸秆牲畜粪便沼气池沼渣肥田肉食燃料(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返回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练习考点1:物质循环的概念考点2:生态

15、系统中的碳循环考点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返回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特点是什么?考点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物质可反复利用。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3)循环的范围:(4)特点:生物圈(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

16、循环流动,并伴随有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1)物质:(2)循环过程:物质循环概念分析: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点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1、碳循环的形式及特点(1)循环形式:(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产、生活的燃烧。(3)特点:碳进生物群落碳出生物群落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通过食物链(网)进行。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O2考点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光合作用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动物摄食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泥炭、煤

17、、石油燃烧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碳循环过程化能合成作用碳元素的输入: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元素的输出:各营养级生物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等。123455、碳循环与温室效应1)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CO2过多,大气变暖。2)CO2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3)温室效应的危害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沿海城市被淹没农田减少,粮食减产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开发新能源。增大绿化面积。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点3:物质循环的各种形式循环形式循环过程吸收方式水水蒸气、液态水蒸腾作用、吸收作用、降水自由扩散碳CO2、有机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燃烧自由扩散硫SO2、SO4

18、2-、有机物吸收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燃烧自由扩散主动运输氮N2、NO2-、NO3-、有机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燃烧主动运输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范围特点联系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主要以无机物形式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全球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往复循环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考点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下面图示中能否体现出生态系统的结构,请结合图解加以说明。CO2H2O光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O2、能量散失CO2、能量散失光合作用呼吸呼吸同化残枝败叶遗体分解作用

19、代表物质循环代表能量流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练习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返回考点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考点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考点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返回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命系统的信息观1、细胞生命系统接受外界信息细胞内部信息流例:DNAmRNA蛋白质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个体生命系统免疫调节中的抗原信号例:神经调节中的电信号、化学信号。激素调节中的激素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3、生态生命系统1)个体从获取环境信息以保证自己的生存活动的需要。(定位、方向、感光、测温、化学

20、感受、磁场感应等)。2)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进行合作或竞争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求偶、繁殖、觅食、抵抗侵略、社会行为等)。3)不同种群个体之间竞争或捕捉与反侵害所进行的信息传递。(警戒、驱逐、识别等)。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考点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包括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能感知该信息的器官: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敏色素)等。化学信息: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及动物的外激素(信息素)。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特别丰富多彩)。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性 质来 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行为

21、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植物:有机酸,生物碱动物:性外激素等信息素生物体的行为特征无机环境或生物体生物体的产物或分泌物生物体的动作行为化学信息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通过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 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考点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莴苣种子萌发率与光的波长的关系考点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22、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信息源。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通过信息传递,植物能开花,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3、通过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释放一种信息素。白天吸引蛾幼虫的天敌,夜间又能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在叶片上产卵。考点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可应用于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利用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 利用温度和湿度延长蔬菜的种植期 2、可用于对有害

23、动物的控制昆虫性信息素 防治病虫害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返回考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考点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考点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返回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因而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1:生态系统

24、的自我调节能力定义: 例1: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后,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来消除污染,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受到明显的影响。 例2: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随之增加,从而使树木不会受到大的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自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考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其中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负反馈调节。例3:森林火灾

25、之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于阳光充沛、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的植株(抑制植株的减少)。考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4,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促进鱼类的减少)。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自身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考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

26、间内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2)对异种生物种群之间数量的调控,其常见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3)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考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黄土高原考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1、抵抗力稳定性考点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

27、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整个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核心: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考点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稳定性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正相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考点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理非生物的物质

28、和能量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生物群落结构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功能稳定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食物链(网)生物分解物理沉降化学分解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净化作用无机环境决定构成决定自我调节能力渠道决定返回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课D课堂练习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物质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C元素便从 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碳元素 就从无机环境流人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 C返回3.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

29、选项正确的是( )A、秋季,c+fb+e+cC、春季,g=b+a+f D、冬季,de+fBC4.C5.( )A选项表示内容甲乙丙A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库生产者B内环境成分的关系血浆淋巴组织液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甲丙乙“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修改或用于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2012年1月15日,汉水丑生标记。6.(2011 福建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C7.D8.9.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

30、、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B9、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由表分析可知( )ABCDEF枯叶输入量/thm-2a-11.57.511.57.59.550.0枯叶现存量/thm-2a-144.035.015.05.03.05.0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ABCDEFB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

31、度和湿度没有关系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 B10.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回答:(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D的能量为7.1109kJ,G为2.3108kJ,理论上E最少的能量为_kJ.(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4)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上升,从上述内容和图上看,要采取的最关键措施是_,_GDFEBAD是以CO2的形式流动, EB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4.8107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1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

32、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若因人为因素使D数量减少,则E数量会_,若_(填字母)过多,则会导致温室效应。2)若具有多个食物来源的生物从其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等,当能量传递率按10%-20%计算时,E获得的能量最多占生产者所固定的总太阳能的_ABCDE增加C1/1512、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

33、螺、若干枝大小差不多的金鱼藻、50 mL量筒、去氯的水、pH试纸。(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水,并编号1、2、3、4。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 2号试管加入一只田螺,3号试管加入一枝金鱼藻, 4号试管 。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第四步: 。(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 ,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 。(6)实验结论:_。加入一只田螺和一枝金鱼藻 将试管用较强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测各试管的PH 下降 无变化(或略有上升) 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返回下课

34、13(2009 海南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 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 _。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无机环境 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35、物理信息 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3% 80偏高 14(2012安徽)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2012年1月15日,

36、汉水丑生标记。14(2012安徽)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2012年1月15日,汉水丑生标记。(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5(2009 海南卷)某种植物上

37、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 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 _。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无机环境 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

38、虫天敌数量减少 返回下课16(09天津)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B. C. D.“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2012年1月15日,汉水丑生标记。B高 正反馈17(11江苏)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