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InSAR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_第1页
(完整版)InSAR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_第2页
(完整版)InSAR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_第3页
(完整版)InSAR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_第4页
(完整版)InSAR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nSAR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一、概述合成孔径雷达(SAR)最早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有源系统,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可在不同的微波频段、不同极化状态下得到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为人们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地质研究、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发展起来,它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的一项技术。它的出现大大扩展了SAR的应用领域,能够获取高精度的地形信息,同时还可以检测地球陆地表面和冰雪表面的微小变化,监测时间从几天到几年,可获得全球高精度的(毫米级)高可靠的地表变化信息。近年来

2、地震、火山、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灾害而发展起来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以大面积的采样、测量时间短,同时成本也比较低,而且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具有全天侯、全天时、高分辨率和连续空间覆盖的特征,能够提供短周期内空间连续曲面形变信息,可以满足沉陷监测要求,弥补地面常规测量离散点的不足,特别是能够提供高水平和高垂直分辨率的三维数字模型。并且雷达数据下载快捷,时间延误少,加之越来越成熟的配套处理软件,使得地面沉降数据的提取十分迅速,可接近准实时动态监测,是现有滑坡监测手段的有益补充,用于地表及山体滑坡监测具有很大的优势

3、和很好的前景。二、INSAR干涉基本原理从历史上来看,现代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技术)的发展源于ThomasYoung于1801年所完成的“杨氏双狭缝光干涉实验”从两条狭缝射出的波束具有不同的传播距离,也就是波的相位不一致,这样引起波的叠加或削减,从而在白板上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也就是所谓的“干涉条纹”InSAR正是受这一实验启发而发展起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获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一项技术。该方法基于时间测距的成像机理,充分利用了雷达回波信号所携带的相位信息来提取地表高程信息。InSAR技术原理是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

4、单轨双天线模式)或两次近平行的观测(重复轨道模式),获取地面同一景观的复数图像对(重复观测数据)。由于目标与两天线位置的几何关系,在复图像上产生了相位差(同一目标对应的两个回波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形成干涉纹图(interferogram)。干涉条纹包含了斜距向上的点与两天线位置之差的精确信息。因此,利用传感器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图像上每一点的三维位置和变化信息。图1为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图所示rSHXyP2P1J】B=|r2sa=en/221图1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假设飞行平台上同时架设了两部天线S1,S2,若由S1发射信号,S1和S2

5、同时接收从目标T返回的信号,由式u=酗=也-(ej(P)+加/“酗(1)ss(可知,1或2接收到的从目标T返回的信号之相位可以表示为2n二k(Pt+Pr)tr(2)式中,下标t,r分别表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相关参数;入为波长;p为从天线到目标的斜距。两幅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之相位差为3)9=9-912若是一幅天线用于发射信号,在干涉图上只反映出单程(信号两幅天线都发射和接收信号,则P=2,式中,P为系数,的返程)的相位差(单轨双天线模式)即反映出往返双程的相位差(单天线重复轨道模式)。当两幅天线所形成的复数影像精确配准后,对应像素值共轭相乘就可以在每个像素上得到如式(4)所示的相位差,形成通常我们

6、所说的干涉图或干涉条纹图(Interferogram),复数影像1:uInt复数影像2:4)干涉图:u=uuInt12ej(91-92)相位差为申二arctanI(u)mInt5)R(u)eInt从(5)式中可以看出,由复数影像ui,u2求得的相位差,实际上只是0,2n区间的主值,即对2n取模的值9w。确切地说式(5)应写成屮=wB,可以得出0=aarcsin九92kPB9)(10a)10b)h=HP-cos01y=P-sin01式(9)和(10)揭示了干涉相位差和高程h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天线位置(参数H、B、a)和雷达成像系统参数()等,就可以从计算出地表的高程值h。13)三、D-I

7、NSAR干涉测量原理INSAR技术进一步发展为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differentialsyntheticapertureradarinterferometry,D-INSAR),它可以用来监测地表目标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目标相对位移量的测量精度可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常用的D-INSAR数据处理方法有三轨道法、四轨道法和已知DEM的双轨道法。如前面提到,实际上两次重复观测(或成像)在技术上不可能达到完全重复的轨道和其他参数。通过比较两幅SAR影像的相位变化(干涉图)还不足以求出地表的形变,但是可以有干涉图导出视差的变化,从而反推出地形信息。本文以三轨道法为例,其成像几何示意图如图2所示

8、。图2D-INSAR的成像几何示意图设天线Si和S2分别接收到的信号的传播路径Pi,P2的差为5p,这里设定由Sis获得的影像为主影像,由2获得的影像为从影像。由几何关系可得P2=p2+B22p-B-cos0)21121于是得到8p=pp=122pBip+P12-sin(0a)+一p+p12仝一B-sin(0a)+2p111)由于Bpi,通常为了简单起见,让等式右边的第二项近似为零,此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在lcm之内。这样就可以得到bp二一B-sin(0a)=一B式中为基线B在视线方向的分量,即BI二B-sin(0-a)19)20)综合式(12)和式(13)以及式申=申_申=12P(P2-P1丿

9、14)表明:用干涉方式所量测得到的相位差(或干涉相位)与视线方向基线分量成正比。在重复轨道干涉成像模式下,式(14)中的P=2即有9=9-9122n4兀TTP(卩2-pi八15)考虑在同一区域先后形成的两幅干涉图的情形。如果在同一地区再一次成像得到第三幅SLC影像。如上图所示,传感器的位置为S3,信号的传播路径为P3。与第一对干涉影响中的主影像形成第二幅干涉条纹图,那么两幅干涉条纹图的相位就可以相互比较。形成第二幅干涉图的基线距b(S1和S3之间的基线),基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凶,相位差为9,9不变。由式(15)可得16)由式(15)和式(16)可以得IIII17)即相位的比值等于基线距水平分

10、量的比值,与地形本身无关。注意这里的相位是指未缠绕的实际相位值。如果在第三次成像之前,地表发生形变,并假设这种形变与雷达分辨率单元相比很小,可以认为雷达信号仍是相关的。那么这时相位信息除了与地形信息有关,还包含了雷达视线方向的形变量Ap。第二幅干涉图的相位可以表示为18)Ap同理考虑到式(15)也可以将视线方向的形变量Ap的表达式写为:Bll根据式(13),基线的比值还可以表示为B;_sin(0-a)B|sin(0-a)由式(19)和式(20)就可算出地面形变。D-InSAR技术可以达到毫米级别,相对InSAR技术来说具有更高的观测精度。但是D-InSAR技术实施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去相关和

11、大气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测量范围减小和精度减弱等问题。四、PSINSAR技术PS(PermanentScatters,又称永久散射体)技术是20世纪末由意大利学者A.Fer2retti,C.Prati和F.Rocca首先提出的,以解决常规干涉中大气影响、失相干、DEM误差等问题,极大地拓展了InSAR技术的应用前景,导致对地观测技术发生了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为精确研究地壳形变提供了强有力工具。所谓永久散射体,即是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稳定反射特性的散射体。PS技术是D-InSAR技术不断创新的结果,其主要目标就是研究某一区域内地表长期缓慢变形的过程及变化规律。我们知道,InSAR技术通过

12、比较相位差测量地形和形变,但形变测量值对大气造成的相位延迟也相当敏感,大气误差极大影响了InSAR测量的精度。同时,当两次成像时间间隔比较长时,或是成像季节差异比较大时,地表的反射特性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势必会造成图像的严重时间失相干,导致干涉处理无法进行。而PS技术作为对D-InSAR技术的创新,在解决时间失相关的同时,计算并消除大气影响,保证干涉处理的正常进行。PSInSAR的基本原理是:在给定的一组雷达干涉图像中,按照某种准则选择相位稳定的一系列点作为永久散射体,也就是PS点,并且根据给定的相位模型,去除这些PS点的大气附加相位,DEM误差和其他噪声,进而得到准确的地表升降变化值。通

13、常,PS技术需要处理同一地区30景以上的干涉图,以选取一组反射特性强、时间上稳定的地物目标作为PS点,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最早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的研究有,法国学者对巴黎市区因地铁建设造成的沉降研究,美国洛杉矶盆地的沉降研究等,研究甚至观测到博物馆建筑上金属结构的季节性热胀冷缩现象。F.Rocca于2002年将PSInSAR技术用于监测城市大面积长时间小幅度沉降(可监测到的年沉降速度为几毫米)。德国GFZ的夏耶最早将人工角反射器应用于研究三峡滑坡监测,虽然在三峡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一时还无法得到最终结果,但该方法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国内许多应用研究部门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由中国科技部、欧

14、空局等单位合作的“龙计划”,在三峡库区安装了角反射器,用于监测三峡地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张景发、英国伦敦大学学院Peter等研究人员在西藏当雄活动断裂带区域安装了角反射器,用于监测地壳运动形变。与常规InSAR技术相比,PS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长期监测。精确基线计算。大气相位估计。单个散射体高度和运动量计算。PSINSAR技术的特点是可以长时间对一个地区进行地面沉降的监测,并且测量的精度非常高,缺点是数据处理特别复杂。该技术主要用于城市的地面沉降,机场等大建筑物的沉降监测、采矿区的开采沉陷监测。五、INSAR数据与处理流程图3是从接收雷达信号到产生数字高程模型的

15、典型处理流程图。干涉数据的处理一般包括如下工作:(1)干涉SAR数据的特殊要求基线的长度要满足相干的要求,基线的长度超过一定的值则两幅图像不相干。要获得好的干涉效果,两幅图像间的垂直基线(基线是两遥感平台间的矢量距离)最好在100m到300m之间;而监测地表变化,垂直基线最好在50m到100m之间;检测如海浪运动等的微小变化,最好小于5m21。相干图像获取期间成像区域下垫面变化要小,这样才能使图像相干并满足精确几何配准时对光谱相似性的要求。处理成SLC(singlelookcomplex)格式数据。这要求专门的处理软件来完成。GPSINS定向定磴數据-运动朴偿相位差数据处理电图3SAR干涉测量

16、流程彌R原赠图像-r单观EAR数据处理复型數据由相位数据地学輪码検正计篡高程六、INSAR在滑坡监测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各个国家的学者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INSAR技术在监测滑坡具有如下其它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势:(1)全天候、大范围卫星雷达干涉测量一次能覆盖几百至上千平方公里范围,可获得整个覆盖范围内与此相应的形变位移数据。另外,由于卫星雷达成像能穿透云层且没有昼夜之分,雷达数据下载快捷时间延误少,加之越来越成熟的配套处理软件,使得数据提取十分迅速,可以接近准实时动态监测。(2)高分辨率、高精度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能以厘米量级甚至更小尺度测量地表形变,它不仅能够提供宏观的静态信息,而且能够给

17、出定量的动态信息。另外,INSAR技术了提供时间跨度较大的SAR影像数据,例如ERS可提供从1991年开始的十年间的数据。而且利用这项技术可以花费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少的费用来获取观测数据,这使得长期对滑坡进行监测成为可能。因此,总的来说利用INSAR技术能得到十分详尽的地形高程图,而且取样率远远大于最详尽的调查。滑坡常常发生在地形比较陡峭的地区,因此进行滑坡监测必须要有精确地DEM数据,但是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带来误差,影响干涉图的质量。而且滑坡常常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地表的下降,从而能导致干涉图像对失相干,产生去相关问题。另外,在雷达数据采集的时期内,要想获得具有好的相关性的干涉图有赖于季节和天气条件。通常,潮湿的天气和高植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