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7讲 棕壤和褐土_第1页
土壤地理学第7讲 棕壤和褐土_第2页
土壤地理学第7讲 棕壤和褐土_第3页
土壤地理学第7讲 棕壤和褐土_第4页
土壤地理学第7讲 棕壤和褐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壤(trng)地理学Soil Geography电子教案主讲(zhjing)教师:寇太记E-mail: tjkou共二十七页使用(shyng)说明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的。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chund)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共二十七页目录与授课(shuk)安排序号内 容学时 绪论2第1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2第2章土壤分类2第3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2第4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2第5章棕壤与褐土2第6章黄

2、棕壤与黄褐土2第7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2第8章黑土、黑钙土、栗钙土2第9章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2第10章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2第11章盐碱土2第12章初育土壤2第13章山地土壤2第14章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2第15章土地评价2第16章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2第17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2第18章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2第19章世界土壤地理简介2共二十七页 课程(kchng)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方 法:用CAI课

3、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内 容:了解(lioji)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 共二十七页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考试(kosh)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共二十七页 推荐(tujin)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李天杰主编土壤(trng)地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共二十七页第5章 棕壤(zn rn)与褐土主要内容: 棕壤;褐

4、土;棕壤与褐土的合理利用。重点与难点:各土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剖面(pumin)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中国(zhn u)棕壤与褐土分布图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棕壤是在暖温带湿润气候和中生型落叶阔叶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分布于我国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Liodng)和山东半岛,带幅大致呈南北向,此外,在暖温带半湿半干区和亚热带湿润区的山地垂直带谱中也有分布。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形成条件暖温带湿润(shrn)季风气候。年均温1014 ,60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5、。原生植被早遭破坏,目前多为次生夏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形为低山丘陵,部分为平原。成土母质为中酸性基岩风化物和非石灰性沉积物。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地表(dbio)特征与景观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二、形成特点棕壤形成过程的基本特点是强淋溶过程、粘化过程和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一价(Na+、K+)盐类均已淋失,二价(Ca2+、Mg2+)盐类游离态大部分淋失。呈中性偏酸、无石灰反应,盐基不饱和。剖面中、下部结构体表面呈棕黑色铁锰胶膜形态。 粘化作用,一般(ybn)以淋移淀积粘化为主,残积粘化为辅。大量有机质或腐殖质积聚于表层。淋溶使矿质营养元素淋失较多,但枯枝落叶分解

6、向土壤归还的CaO、MgO等大量盐基补充,使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而没有灰化特征。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剖面(pumin)特征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棕壤的剖面层次构造为OAhBt-C型。典型棕壤的剖面构型为A-Bt-C型。剖面通体呈不同程度的棕色。O层,开垦后即消失; A层(15-25cm),多为细砂壤土,粒状或屑粒状结构,无石灰反应。Bt层(50-80cm),质地粉质壤土粘壤土,核状结构,紧实,无石灰反应,有铁子。C层多为非碳酸盐风化壳。腐殖质以富里酸为主。土壤呈中性微酸性反应,pH 为5.5-7.0,无石灰反应。交换(jiohun)性盐基以C

7、a2+为主,其次是Mg2+,而K+,Na+ 甚少;盐基饱和度多在70%以上。粘粒的硅铝率多为2.33。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四、亚类划分 普通(ptng)棕壤 酸性棕壤棕壤 白浆化棕壤 潮棕壤 共二十七页第一节 棕壤(zn rn)五、利用与改良山地(shnd)丘陵边缘和山前平原的棕壤,土壤水分比较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稍粘、但保水保肥,宜于种植多种粮经作物。丘陵山地(shnd)的棕壤常用以发展林业或林果业。棕壤利用的主要问题是防治旱涝和水土流失以及培肥地力。耕种棕壤的有机质含量都比较低,是土壤肥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增施有机肥,种植牧草和绿肥,以提高土壤

8、有机质的含量,是培养地力的基本措施。 。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中国(zhn u)棕壤与褐土分布图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并相应于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下的自然植被景观下,发育而成的具有(jyu)淡色表层,粘化B层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褐土又称褐色森林土或褐色土,主要分布在我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地区,如关中、晋东南、冀西、豫西等的丘陵盆地等地。分布特点是,褐土东与棕壤相接,西北与半干旱区的栗褐上相接,南与黄褐土相连。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与棕壤带的不同之点是温度较高,降水较少,水热条件的特点是冬干夏湿,雨

9、热同季。年均温1014。原生植被以旱生森林和灌丛草原为主。地形为山地(shnd)、丘岗、洪积扇和高阶地。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等富含碳酸钙的物质。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二、形成特点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积累的土壤(trng)腐殖质少,但盐基归还量高,有表层复钙现象。石灰质的淋溶与淀积。CaO、MgO大于SiO2和R2O3的迁移。残积粘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土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形成部分游离氧化铁,所谓的红化作用。为主!淋溶粘化。雨季随重力水下移。为辅!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典型的剖面构型为ABtk-C或ABt-Ck等。A层为暗棕色(20-50cm),腐殖质含量

10、1%-3%,轻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jigu)。B层即Bt层(粘化层)呈棕褐,中壤重壤,核状结构,有石灰淀积即Bk层(钙积层)。C层为黄土状母质,石灰岩、砂岩、花岗岩等残积风化物质,或平原区的堆积物母质。全剖面的盐基饱和度80%,pH为7.0-8.5,耕种SOM为1-2%,自然土壤为3%。粘粒的硅铝率为2.53.0。粘土矿物以水化云母和蛭石为主。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剖面特征(tzhng)与景观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四、亚类划分 普通(ptng)褐土 石灰性褐土褐土 淋溶褐土 潮褐土 嵝土 燥褐土 褐土性土共二十七页第二节 褐土五、利用与改良褐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耕地土壤资源之一。熟化层孔隙

11、多,通气透水,物质的生物循环作用旺盛,具有发“小苗”的功能,但其保、蓄水肥的能力较差,缺乏后劲,不发“老苗” 。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结构(jigu)水稳性差,雨后或灌水后地表易板结。应注意适时耕作,增施有机肥和氮磷肥,扩种绿肥等以培肥土壤,并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共二十七页第三节 棕壤(zn rn)与褐土的区别与联系棕壤与褐土是分布于我国暖温带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dq)的地带性土壤,自然景观分别是湿润森林与干旱森林。都有粘化过程,但棕壤以淋溶粘化为主,而褐土则淋溶粘化和残积粘化均有之,但多以后者为主。两者在粘化层的层位、厚度及粘化层的色泽方面均有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成土条件紧密相关。褐土和棕壤在CaCO3积聚上存在区别。母质影响明显。往往在碳酸盐母质上发育为褐土,而在非碳酸盐母质则发育为棕壤。共二十七页思考(sko)与作业了解棕壤和褐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识记形成过程与剖面形态(xngti)特征与亚类划分。掌握区分棕壤与褐土的异同。共二十七页内容摘要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电子教案。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第5章 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